#雲遊全世界#
齋浦爾(Jaipur)是到印度旅行一定要去的城市,因為這裡有的建築,只要看過一眼,就會難忘,比如,風之宮(Hawa Mahal),一座讓人想起六邊形蜂巢的「宮殿」,造型如此獨特。
齋浦爾是拉賈斯坦邦的首府,有個很詩意的名字「粉紅之城」,不止建築,就連女性穿的沙麗都偏好粉紅色。
齋浦爾有新城和舊城,新城是現代化的建築格局,有大型商場和酒店、店鋪,而當你某天乘車進入舊城的時候,才是到了「粉紅城市」,顏色不是那種淡淡的粉,而是接近紅砂石的玫瑰紅色,清晨的時候,感覺很柔美。
齋浦爾的意思其實是「齋的城市」,這裡曾有位著名的君王——齋.辛格,他在位期間,這個小王國很長一段時間都遠離了戰爭,人們安居樂業。
1727年,齋.辛格放棄了一向缺水的山丘上的城堡,在山下建起了這座新城,城市的規劃筆直寬闊,很有歐洲風格,建築物全部使用砂石建造,融合了印度、伊斯蘭和波斯的特點,也是按照齋.辛格的審美而精心設計出來的作品,當然也就是「齋的城市」了。
直至今日,走在齋浦爾的老城區,還能看出它與印度別的城市很不一樣,是少有經過統一設計規劃的,很不「印度」。
其實城市建好之後並不是粉紅色的,是他的孫子羅摩.辛格定的。1876年,為了迎接英國威爾斯王子到訪,便下令將整座城市塗成代表熱情好客的粉紅色,這次「形象工程」很成功,讓歷經了滄桑的老城煥發出活力,百餘年過去了,這座城市都一直保持著浪漫的粉紅色。
「風之宮」是齋普爾的地標式建築,很多人會專程來看它,但當你實際走到它的面前時,它比想像中要小。最好在清晨太陽升起和下午太陽落山的時候來看,因為陽光從無數個小孔中穿過,金色的光芒,玲瓏剔透的美。
風之宮又被叫做屏風樓,不禁會聯想起澳門的大三巴來,但是風之宮是可以走入內部去參觀的哦,如果你有興趣了解印度的建築之美和巧妙,建議安排時間進去看看。
風之宮其實是這個城市裡「城市宮殿」的一部分,在齋浦爾遊覽可以買一個套票,包含了舊城區和新城區的一共8個景點,兩天內有效。這樣在遊覽了城市宮殿之後就可以直接過來看風之宮了。風之宮的正面沒有入口,入口在城市皇宮的一側。
當年的這個皇宮面積佔到了齋浦爾老城區的四分之一,據說現在仍有王室後人生活在宮殿裡面,也順便照看著珍貴的文物古蹟。
風之宮於1799年建造,國王當初因為看到了瓊丘努州的一個宮殿建築,印象深刻,所以決定也要造出一座和它同樣風格的建築來。現在看來,風之宮已經遠比那一座更加有名了。
之所以叫「風之宮」是因為建造的本意是皇宮的採風口,這些蜂巢狀的「小屋子」,面向各個方向,使得宮殿內任何地方都有風可以吹入。
上面密布了一共953個小窗,窗戶上又有特殊的格子構造,來減弱風力,若是遇到了狂風,便將所有窗戶打開,大風就會對穿前後窗戶,而不至於將這座牌坊一樣的宮殿吹倒,可謂是非常巧妙的設計。
這個「蜂窩」設計複雜,每個封閉的陽臺都有拱形頂,頂部還有屋簷,還特意用了白色線條勾勒,所以看起來不會覺得厚重,反而凸顯了立體感,更加精緻。
後來也因為住在王宮中的嬪妃們,日子久了就會感覺百般無聊,王室又規定宮中女性不能將容貌顯露在人前,所以便可以通過這些窗戶和小孔,方便嬪妃和宮女們從裡面看到外面百姓的市井生活和景色,風之宮的一些窗戶是有精美雕刻的,就是為方便她們而設計的,而從外面卻是無法看到她們面容的。
在風之宮的對面有崔波萊集市,非常的熱鬧,平時民眾的市井生活百態,女眷們都可以在此集市中見到,而若有節日慶典的時候,也可以從這裡居高臨下的觀看,而無需在公共場合露面。
看外部看,這個建築充滿了古靈精怪的想法和細緻的工藝,但當你走在齋浦爾的街頭,又會有另一番體驗,各種車輛都是各走各路,在行人面前都沒有主動停下來的意思,有些驚險刺激,幾乎毫無規則可言。但是,這些令人讚嘆的印度建築,細節的設計都考慮周詳、嚴密細緻,卻又是如此的有條理。
風之宮一共有五層,上面三層比較薄,下面兩層是院落,整個地基類似半個八邊形,兩側各有一座瞭望塔。樓層間通過坡道來連接,從狹窄的走廊進入到內部,你會驚訝於裡面的構造之簡單,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只有長長的過道和走廊而已,華美的外牆其實只有大約30公分厚的樣子。
風大的時候,會有專人負責打開所有窗戶,減少對牆體的壓力,也因為位置較高,幾乎一整天都有風進來,即使是在炎熱的季節,在風之宮這裡也是非常涼爽。
至於為什麼會將連接的地方設計為坡道而不是階梯呢,據說是當時嬪妃們是被僕人們用肩輿抬到閣樓上去的,若是階梯的話就非常不便,於是專門設計成坡道的。
印度獨立後,齋浦爾加入了聯邦,王室交出權力,變為了平民,資產充公,土地收歸國有,他們唯一被保留下來的就是城市王宮,作為居所。
而風之宮也成了普通人都可以上來參觀,滿足好奇心的地方,褪去了王室神秘的色彩,更讓人難忘的卻是這座建築本身的精巧和設計者的豐富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