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數據顯示,世棒(SPAM)午餐肉從1937年至今已賣出超過80億罐,平均每秒就有12.8罐被食用。
儘管現在市面上豬肉、牛肉、雞肉等各種午餐肉罐頭層出不窮,但最早的「原裝」午餐肉還是豬肉做的,而且是愛吃牛肉的美國人發明的。而午餐肉如今能在江湖上有一席之地主要得益於歷史的進程。
早在1926年,美國的荷美爾公司就找到了固化密封肉類的辦法,推出了火腿罐頭。這種罐頭的主要優勢是方便攜帶而且可以長期保存,但味道一般,所以並沒有在習慣吃鮮肉的美國人民中間掀起太大的波瀾。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催生了午餐肉的出現。經濟危機一來,美國老百姓也吃不起鮮肉了。荷美爾適時推出一款價格便宜的五香火腿罐頭,由被美國人當作下腳料的豬肩肉加上水、鹽、胡椒、糖、亞硝酸鈉等配料做成。為了打動更多的美國家庭,荷美爾還把包裝變小,變成7兩一罐(12盎司 336克),正好夠一個家庭一頓飯吃的。
雖然如此煞費苦心,可美國老百姓也沒買帳,銷量慘澹。於是荷美爾公司就向社會廣泛徵求新名字。1937年,更名後的世棒午餐肉橫空出世,並以更加低廉的價格進入市場,受到美國民眾的熱烈歡迎。
午餐肉伴隨大部分美國民眾度過了艱難時期,不過,真正讓午餐肉流行起來的還是二戰。
二戰爆發後,美國政府發現,午餐肉簡直是完美的軍隊口糧:罐裝方便攜帶;亞硝酸鈉保證肉質不會腐敗,可以長期保存;午餐肉的熱量和營養含量也足夠士兵的需要,每一罐336克裝的午餐肉可以提供42克蛋白質、12克碳水化合物、80克脂肪,1020大卡熱量和每日所需鹽分的三分之一,還有少量維生素C、鈣和鐵。
二戰結束後,艾森·豪威爾在給荷美爾公司總裁科裡的一封信中也承認,在戰爭壓力下他對於午餐肉有過一些「不厚道的評價」,不過還是肯定了午餐肉的價值。
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美國士兵肯定不會想到被他們當作「敵人」的午餐肉在盟國是多麼的受歡迎。英國人在戰時飽受封鎖之苦,別說肉類,連雞蛋都只能用雞蛋粉替代,能用來充飢的食物只有胡蘿蔔。在這種情況下,午餐肉罐頭成了英國人最理想的主食,連柴契爾夫人都承認,午餐肉是戰時佳餚。
蘇聯士兵更對午餐肉罐頭情有獨鍾。他們喜歡將午餐肉燒成糊狀,然後澆在麵包上直接吃下,有時還灑上鹽和生蔥頭。午餐肉罐頭大大提高了蘇聯士兵的體力,赫魯雪夫曾在他的自傳中寫道:「沒有午餐肉,我們無法養活我們的軍隊」。
據統計,二戰期間,有超過1億磅午餐肉從美國運往海外,成為盟軍的食物。還有很多午餐肉隨著美國大兵們走向世界各地,這些午餐肉為戰時的人們送去了希望,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戰時的夏威夷一度施行海禁,人們無法獲取新鮮肉食,於是世棒成為島上居民的主食。而夏威夷居民至今依然保持著對它的熱愛,每年五月都要舉辦盛大的「威基基午餐肉狂歡節」(Waikiki Spam Jam Festival),推出各種以午餐肉製作的創意料理。午餐肉已經成為文化記憶的一部分,被納入了當地的飲食傳統。
當然,最典型的例子還是韓國。韓國料理裡頗受歡迎的「部隊火鍋」就是韓國人深愛午餐肉的見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漢城南郊龍山美軍基地附近的小販用美軍丟棄的午餐肉、熱狗香腸、碎火腿,加上辣椒醬、豆腐、泡菜等配料,煮成火鍋來吃。因為午餐肉是在貧困年代裡由美軍引入,所以在韓國人的文化記憶中,午餐肉也跟富足和營養聯繫在一起。
直到今天,午餐肉禮盒依然是韓國人饋贈親友的理想伴手禮,而禮盒上一定要有世棒的商標,如今,韓國已是除美國之外最大的午餐肉消費國。
午餐肉同樣隨著二戰和中國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二戰中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徵軍官兵,就沒少吃午餐肉。二戰結束後,大量美軍剩餘物資流入中國,其中就有午餐肉罐頭。而中國第一罐國產午餐肉,是1957年由上海梅林罐頭廠生產的。這時的國產午餐肉主要用於出口東歐、港澳等地以及供應軍需,所以當時中國的老百姓並不容易吃到它,直到80年代,午餐肉才大規模走進中國城鄉。
不過,由於中國人對吃豬肉的研究太深,再加上人民群眾對罐頭製品的天生不買帳和火腿腸等豬肉製品的競爭,午餐肉在中國並不受歡迎。但隨著毛血旺的流行和火鍋午餐肉的搭配日漸深入人心,近年來午餐肉在中國的銷量逐漸升高。2018年,我國午餐肉行業消費量約34.7萬噸,同比2017年增長了16.44%。
如今,當你在超市貨架上看到午餐肉時,已經很難將它和那個充滿戰爭硝煙的年代聯繫在一起。從美國明尼蘇達州多餘的豬肩肉,到出現在世界各地人們的餐桌上,午餐肉陪伴無數人度過可能只有他們自己知曉的艱難歲月,然後深深地留存在人們的身邊和記憶中。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