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說的泡菜取其廣義,作為用醃料醃製的蔬菜的總稱,也就是食品分類中「醃醬菜」的範疇。醃漬既是一種古老的食物保存方法,也是人們追求美味的手段,因原料、醃料以及製作工藝的不同,泡菜家族湧現出眾多風味獨特、膾炙人口的明星。
泡菜帝國,源遠流長
自古以來,蔬菜一直都很容易腐敗變質。於是我們吃貨大帝國的祖先就想到一種方法,通過醃漬來保存蔬菜。醃漬的工藝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菹(音「租」)指的就是用鹽醃,後來也被用來指代鹽漬菜。漢代所用的泡菜罈在上海、重慶等許多地方都有出土,形制功能與我們今天所用的大體類似。北魏時的《齊民要術》更是記載了製作泡菜的多種方法,比如醃大白菜就要用鹽水又洗又泡,醃蕨菜則要在乾燥條件下,將鹽與菜層層間隔碼放。
隨著醃菜技術日益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轉變。在唐朝,人們醃菜更加講究,早已超越了保存食物的訴求,將泡菜當作精緻美食,連大詩人杜甫都在詩中描寫「長安冬菹酸且綠」,用長安泡菜,作為宴席中珍饈美味的代表。到了宋元時期,人們已經開發出糖、醋、醬、酒等多種醃料。明清以來,在全國各地湧現出大批泡菜名產,備受珍視。比如紹興的梅乾菜甚至成為皇家貢品。而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也要拿「南來的五香大頭菜」拌上麻油、醋配粥吃。時至今日,泡菜已經發展為一個龐大的食品家族,將不同醃料醃成的各種菜品都囊括了進去。
西方泡菜的品種也很豐富,原料不局限於蔬菜,瓜果、花草也常用來製作泡菜。無花果、馬蹄、檸檬、橄欖……你能在此圖中找出它們嗎?
用大石塊壓緊泡菜,可以榨出其中水分和菜間的空氣。中國北方、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泡菜常使用這種方法,既能使蔬菜更容易入味,也能將它牢牢按在湯水中,保持密封。
蔬菜在醃漬之前,通常要先自然風乾脫去部分水分,以便醃製時吸收鹽分。圖為製作日本傳統的「泡大根」(醃白蘿蔔)時,晾曬白蘿蔔群的場景。
白蘿蔔的根莖和莖葉(蘿蔔纓)都可以用來醃製泡菜。在醃製後期,由於鹽水濃度很高,達到過飽和狀態,泡菜上常有結晶而成的「鹽花」。
鹽漬秘訣,下料與密封
醃漬的主要使命,就是避免蔬菜腐敗變質,並讓它們變得可口。要想做到這一點,關鍵就在「下料」和「密封」這兩門功夫。
下料是指給蔬菜下鹽、糖、醋、醬這些「重口」醃料。醃料不僅讓泡菜「入味兒」,帶來美妙滋味,還可以通過滲透作用,讓蔬菜上的致腐微生物失水,喪失活力。醃料中鹽是中流砥柱,跟醋、糖和醬相比,它不僅滲透速度快,威力也大,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許多有害微生物,對鹽的濃度變化都非常敏感,因而早期泡菜多為鹽漬菜。
密封就是用泡菜罈這樣的容器,讓醃料浸泡的蔬菜與外界空氣隔絕,營造出缺氧的醃漬環境。這樣做的功能有二:第一是乾淨,既讓外界的灰塵細菌進不來,又讓容器內需要氧氣的致腐微生物「呼吸困難」;功能之二就是發酵,也就是讓厭氧型的益生菌(以乳酸菌為主)大量滋生。在許多泡菜的製作過程中,乳酸菌至關重要。它們會在把蔬菜裡的糖降解成乳酸,乳酸的積累不僅可以進一步抑制有害微生物,還為泡菜帶來獨特的酸爽口味。因而拿捏好發酵的「火候」,成為決定這些泡菜品質的關鍵。倘若時間太短,乳酸發酵不充分,蔬菜中糖類分解的產物駁雜,泡菜則口感不佳;但若醃得時間過久,泡菜就會酸過了頭。
下料和密封雖重要,但在眾多泡菜的製作方法中也有例外,並非兩者全都要具足圓滿。比如東北的酸菜,可以完全不加任何醃料,只要把大白菜泡進水裡密封好即可。而華北的鹽漬雪裡蕻以及許多醬菜,製作主要靠醃料,容器是否密封則無需太講究。
對於下料輕的泡菜,為徹底隔絕有害微生物,在正式泡製前,有時還要連同容器上鍋蒸一下以滅菌消毒。
泡菜罈口的水槽倒入水後,可以起到液封的作用——外界空氣無法進入壇中,而壇內發酵產生的氣體卻可以由此排出。
泡菜家譜,醃料分類學
泡菜帝國「菜」丁興旺,種類繁多,口味也千差萬別。雖然在實際生活當中,泡菜、鹹菜、醬菜等稱呼經常混用,但若要將它們分門別類認個清楚,其中還是有譜系線索可循的。按照醃料的不同,泡菜可大致劃分出鹽菜、醬菜和糖醋漬菜這三大類。這三個大類分布廣泛、菜品繁多,構成泡菜家族的絕大多數。此外都可算作「其他」,包括糟漬菜、蝦油漬菜等許多地方特色濃鬱的小類。無論大類小類,無一不是各地特產的菜品和醃料強強聯手,凝結著中華民族偉大的美食智慧。
鹽菜主要用鹽醃製,是我國各類泡菜中下轄品種最多的一大類,每種鹽菜都需要不同程度的乳酸發酵。根據成品所含水分多少,鹽菜又可分為溼菜、半乾菜和乾菜三種。
溼菜
溼菜用鹽水醃泡而成,是名符其實的「泡」菜。另外,即便不放水,直接把食鹽撒在新鮮蔬菜表面,鹽分也會很快被蔬菜滲出的汁液溶解,這種用高鹽的蔬菜汁醃出的泡菜也屬於溼菜。
四川泡菜是最典型的「溼菜」,除了選材廣泛,還可以隨吃隨取,讓剩餘的泡菜繼續發酵。
四川泡菜是鹽菜中溼菜的典型,水分含量一般在65%到96%之間。它原料廣泛,白菜、蘿蔔、辣椒、豇豆、苦瓜、菜花……只要搭配合適,幾乎無所不宜醃泡。醃漬所用的鹽,講究用地下鹽礦抽滷煉成的井鹽,富含礦物質的鹽水可以保持泡菜的脆性。鹽水中,還可有選擇地添加白酒、料酒、甘蔗、醪糟汁、紅糖、幹辣椒等調味,並輔以八角、花椒等除異味去土腥。裝罐密封,則慣用經典的「水封」泡菜罈。根據不同原料和口味需求,四川泡菜的口味輕重、泡製時間長短可以差異很大。除了直接裝盤佐餐,它們也是烹調的重要食材,不論泡椒鳳爪還是酸菜魚,若沒有泡菜加入,這些經典川菜肯定變得黯然失色。
半乾菜
為了使泡菜在醃製時更容易吸收調料,口感更脆韌,人們有時會在正式發酵之前,通過晾曬鹽醃等方式,先逼走菜中的一些水分,這樣製作出來的鹽菜就是半乾菜。
晾曬脫水是涪陵榨菜製作時的重要工序,穿成串、掛成簾的芥菜頭好像一道露天的綠色幕布。
半乾菜的經典代表,非涪陵榨菜莫屬。涪陵榨菜選用芥菜(特殊品種)肥大的莖部為原料,除了晾曬和鹽醃(預處理)使其脫水,還要多次專門壓榨,擠出多餘水分,故而得名「榨菜」。榨菜的醃料其實很簡單,只放鹽,然而醃漬後可以用燒酒調配多種香料粉調味,讓口味變得豐富。醃榨菜裝罐很講究,碼放要緊實,一層榨菜一層鹽,最後用石頭壓緊。因為發酵過程中排氣較多,所以封壇口最正宗的做法是用草蓆。20世紀通過一次世界醬醃菜大賽,中國涪陵榨菜享譽全球,如今與法國酸黃瓜、德國甜酸甘藍並列為「世界三大名泡菜」。
乾菜
比半乾菜水分更少的是乾菜。乾菜的製作工藝前期與半乾菜相同,只是發酵結束後,還要將其儘量徹底地曬乾。乾菜成品水分含量極低(通常在15%以下),含鹽量則頗高,有利於長時間存放。但也正因如此,人們往往不會像一般泡菜那樣直接吃,而是常用水將乾菜預先泡開,用作烹調菜餚的食材。
梅乾菜吃法多樣,可做單獨做小菜,也可搭配新鮮蔬菜或肉類烹飪。
每當梅雨季節到來前,安徽、浙江等地許多水鄉人家門前晾曬梅乾菜的場景,堪稱壯觀。
梅菜是乾菜中知名的品種。浙江紹興梅菜(又稱梅乾菜、黴乾菜)與廣東惠州梅菜,都是明清時期的皇家貢品。不過前者以雪裡蕻為原料,後者以冬芥菜為原料。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除了乾燥,發酵程度都很深,顏色發黑,泡開入菜時菜葉已經碎爛得不成形了。那麼它倆為啥都叫「梅」菜呢?相傳是因為江南的那位要在梅雨季節前曬乾,而嶺南的那位在秋冬季節醃製,正值梅花盛開。
醬菜用醬油、醬,或者特製的醬汁醃製而成。因為醬和醬油經由發酵得來,本身就具有濃鬱的鮮味和醬香味,且高濃度的醬料防腐性強,因而製作醬菜往往不太注重密封發酵。傳統醬菜有南北之分,其間的差別主要在於醬料不同。
北方醬菜
北方醬菜色澤深厚,醬香濃鬱,口味偏鹹,以北京醬菜為翹楚。北京醬菜原料豐富,除了常見的黃瓜、蘿蔔等蔬菜,花生、杏仁這些堅果也能入醬。醃料選用黃醬(黃豆醬)和甜麵醬,有時單用一種,有時兩者混合著用。
北方醬菜是搭配白粥的絕佳小菜。
六必居醬菜是北方醬菜的經典,色澤誘人,種類繁多,更有用八種原料混合醬成的「八寶菜」。
由於京城制醬工藝精湛,國內黃醬和甜麵醬都以北京所產為上品,因而北京醬菜才出類拔萃。正宗的北京醬菜鹹甜交融,有的還添加少許辣味,其中八寶醬菜匯集數種原料一起醃製,曾被選為宮廷御用食品。
南方醬菜
與北方醬菜相比,南方醬菜色鮮味淡,口味偏甜,其代表為揚州醬菜。揚州醬菜用「稀甜醬」醃製。稀甜醬多用酒麴發酵麵粉製得,澱粉發酵產生的糖分會讓它帶有甜味,但與甜麵醬相比要稀得多,呈滷水狀而非糊狀。稀甜醬也不能直接入口,主要用來醃製醬菜。
南方醬菜主要以稀甜醬醃製。
揚州醬菜講究鮮、甜、脆、嫩,和江南的點心一般精緻。相傳它早在漢代就已問世,唐朝已經遠近聞名,鑑真東渡時,就將揚州醬菜帶到了日本。到明清時期,揚州醬坊林立,成名的有70多家,每家的醬菜各有特色。乳黃瓜、萵苣(香菜芯)、螺絲菜、嫩芽姜等傳統品種,都是揚州醬菜中的招牌。
理論上有單獨的糖漬菜和醋漬菜,但在實際操作中,糖漬菜也大都放些醋,醋漬菜也多少放些糖,差別只在於比例重點不同。因此兩者歸併為「糖醋漬菜」一大類。高濃度的糖、醋溶液和鹽水一樣,也能使微生物脫水,起到殺菌防腐作用。為使糖醋味道更好地滋潤菜品,泡製前往往會先通過鹽醃或晾曬使其脫水,並把菜本身的味道消除掉。若採用鹽醃方式,浸入糖醋前還要再用清水浸泡脫鹽。與醬菜類似,糖醋漬菜無需藉助發酵來產生風味,因而裝罐也不太注重嚴格密封。
糖醋蒜(糖蒜)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糖醋漬菜。製作時先用清水浸泡除去大蒜的辛辣,再以糖醋汁浸泡製得。用紅糖的色澤紅黑,用白糖的色澤白嫩,剝開來呈半透明狀。有人還在醃製時加入桂花,就得到桂花糖蒜。據說糖蒜興起於北京,不過如今在祖國大江南北已經遍地開花。
糖有紅白之分,用它們醃出來的糖蒜也自有不同色澤。
還有一種經典的糖醋漬菜容易與糖蒜搞混,那就是酸甜藠(音「叫」)頭。藠頭是百合科植物薤(音「謝」)的地下鱗莖,看起來也是一粒粒半透明的。實際上吃起來就會發現,藠頭的構造如洋蔥般是一層層的。酸甜藠頭常在南方出現,做法與糖蒜類似,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來製作糖醋黃瓜、糖醋萵筍甚至糖醋榨菜。
泡菜除了用鹽、醬、糖醋鹽漬外,還可以運用其他一些非主流醃料。比如在東南許多地區流行糟菜。糟菜以釀米酒剩下的酒糟為主要醃料,輔助以鹽糖等,密封發酵而成。南京糟茄、揚州糟瓜都是江蘇名產。福建閩清以當地制紅麯酒剩下的紅糟醃製糟菜(芥菜),也別具風味,在鄭和下西洋時代就已經擴散到東南亞。而在貴州,人們更是直接用甜米酒醃製獨特的鹽酸菜。
豐盛的糟菜拼盤,雖然看似醬菜,但口味大有不同。
錦州蝦油小黃瓜清脆爽口,相傳清代曾進貢宮廷,惹得慈禧太后連連叫好。
在許多沿海地區,漁民都會大量製作蝦油。蝦油除了可以用來醃菜,還可以在烹調中調味提鮮或直接當蘸料食用。
蝦油在我國許多沿海地方都有出產,是用鮮蝦醃漬、發酵煉製而成,鹹味和鮮味都非常濃重。在不少愛好者的飲食中,蝦油基本可以扮演醬油的角色。而用蝦油浸漬發酵做出來的泡菜,就是蝦油漬菜。遼寧錦州的「蝦油什錦小菜」相當著名,它類似八寶醬菜,是以小黃瓜、小茄子、小芸豆、長豇豆、芹菜、柿椒、苤藍、生薑、寶塔菜和杏仁等眾多原料,用蝦油混合醃漬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