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 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2021-02-08 寧波公安


      又是一年清明節,人們趁假期掃墓、出遊或者乾脆在家休息,然而有這樣一群人,早出晚歸,堅守在各大墓區,或在路口指揮疏導交通,或在墓區維護安全秩序,在這幾天裡成了最「忙」的人,他們就是為了清明平安和暢通的公安民警。市公安局交警局機動大隊民警魏楊和鄞州公安分局五鄉派出所基礎中隊中隊長陳蕾,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說起清明掃墓,寧波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鄞州東廂的五鄉鎮。」這裡有全市公墓最集中的寶幢、育王墓區,也是清明掃墓交通流量最集中的區域,作為屬地派出所的民警就成了最忙碌的人了,陳蕾更是所裡的「頭號大忙人」。

        陳蕾最近已經連續半個月吃住在派出所裡,沒有回家了。為做好清明安保工作,他每天天沒亮就實地勘查,了解新增墓穴的數量、停車位等數據,並對可能存在的交通問題、安全隱患進行排摸和預測。

        昨天是正清明,墓區周邊道路交通管制從前一天晚上10點就開始了,陳蕾帶著所裡的民警和協輔警從前一天晚飯後就開始清理道路兩旁佔道停放的車輛,維護交通隔離設施。

       不僅如此,他還要處置各種墓區及周邊的突發狀況。今年清明前的周末,寶幢墓區旁邊的一處廠房起火,風很大,火勢隨時可能蔓延到山上,陳蕾不顧在外連續奔波10多個小時,帶著民警趕去支援救火。

        「每年墓區都會發生上墳燒紙錢引起的山火,我們最擔心的就是這一點。」陳蕾說,派出所為此在3個片區的墓區各安排了一輛巡邏車,隨時出警協助消防人員救援,因此也更希望市民文明祭掃,在墓區儘量不要使用明火。

        「清明期間哪有時間回家,再說這麼多年一直也沒有完整的時間去掃墓,也就由兄弟姐妹代替了。」說起自己的「假期」,陳蕾表示他從沒有正經過過。執勤時看著別人一家老小去掃墓上墳,他心裡也不是沒有觸動。這個一米八的漢子說話低沉,嗓音有些沙啞,眼眶深陷,滿面憔悴。「說不累是假的,不過這麼多年了,都已經習慣了。」


        

        參加清明安保工作,魏楊今年已經8個年頭了。他說,他最大的感觸就是每年那三天裡,每天站在路口指揮疏導交通,手勢要揮動數萬次,一天下來腰酸背痛的,手臂更是酸脹得幾乎抬不起來。


       魏楊是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機動大隊二中隊民警,每年清明假期都要在高速公路鄞州東出口到329國道之間的寶瞻公路指揮交通。這段路上不僅有高速方向的來車,還有公交轉駁車以及幾個臨時停車場,加上329國道方向西往東交通管制,造成這段路上車流量和人流量非常集中。

       他們中隊民警就負責這段路各個路口的交通疏導,每天凌晨3點就上崗執勤,川流不息的人群讓他嘴裡的口哨響個不停,揮動手臂指揮交通的手勢也幾乎沒有停歇,勸說行人靠邊行走,勸說車輛掉頭繞道通行。

       「這些天,我們也都是吃住在大隊裡,到凌晨2點就起床了。」魏鞅開玩笑說,吃住在大隊也是為了「偷懶」,不然半夜從家裡趕來集合,反而一點都休息不好,影響第二天執勤體力跟不上。儘管這樣,隊裡有些老同志還是有點吃不消,偷偷揉捏自己酸痛的腰背和手臂,但他們從來不喊累,咬著牙堅持下來。

       每年清明最常見的是下雨天。每到清明時節都會下雨,氣溫也會下降,他們出發前都會備上執勤用的雨衣。凌晨去的時候還要穿上毛衣和大衣,到了上午尖峰時段即使下雨,氣溫也回暖了,他們常常外面淋著雨,裡面卻是汗流浹背,因為執勤又沒辦法換衣服。這樣冷熱交替,體質差的很容易生病。

       「而且,這樣一站就是八九個小時,到中午12點以後交通流量回落,我們才會稍微輕鬆一點。」魏鞅說,其實這些都是作為交警應該做的分內事,沒什麼好說的,但他們還會做很多服務群眾的分外事。

       幫司機換胎、推車、修車……「類似的事情,我們隊裡每個民警都遇到過,只要群眾有需求的,我們都會伸出援助之手。」魏鞅說,還有一個小朋友在人群中跟父母走散了,在馬路上哭泣,他看到後就上前詢問。可能是對警察的天然信任感,這個小朋友從一開始的慌張中漸漸平靜下來,告訴他自己父母的電話號碼。可能由於在山上信號不好,電話打不通,他連忙派人將小朋友送到指揮部,才輾轉聯繫上他父母把他接回去了。

        魏楊告訴我們,這幾年有一個可喜的變化,由於軌道交通的開通,現在乘坐地鐵和公交車來墓區祭掃的市民越來越多,加上一直堅持的交通管制,開私家車來的人少了很多。但他們絲毫不敢放鬆,因為人流量依然非常大非常密集,他們在各個路口疏導交通的壓力還是很大的。「我們苦點累點沒有關係,只要交通順暢,群眾平安就好。」

  

-End-


讓我們向他們道一聲辛苦了!!


通訊員:陸明光、吳玲

編輯:李鑫文

相關焦點

  • 當國足歸化成為一種習慣,當國足奪冠成為一種習慣
    國足歸化之路剛剛開始,明天的國足一定會感謝今天所有的付出,當歸化成為一種習慣,當奪冠成為一種習慣,當我們在世界第一運動中攻城拔寨,當我們站在世界的舞臺,我們缺少一種習慣,就像中國女排一樣現在歸化球員進入的時候太關鍵了,中國球員的成長必須由他們帶一帶,節奏過慢、慢三拍讓中國足球吃了很多虧,我們必須儘快適應新節奏,儘快成長,這必須成為一種習慣。
  • 演講稿《讓專注成為一種習慣》
    讓專注成為一種習慣老師們,同學們:上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讓專注成為一種習慣。過了一會,牛頓出來了,他看到碗裡有很多雞骨頭,不覺驚奇地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於是,牛頓又回到了實驗室工作。牛頓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了做實驗上,竟然會忘記自己有沒有吃過飯。正是這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牛頓在科學的領域建立了豐碩的成果。
  • 讓開心成為一種習慣
    學會換角度思考,才能收穫更多快樂,才能讓開心變成一種習慣。- 03 -傳遞開心,獲得開心從前有一個猶太教的長老,特別痴迷高爾夫球。在一個安息日,他覺得手癢,很想去打兩桿,但猶太教規定,安息日信徒必須休息,不能做任何事情。
  • 【聆聽】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
    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 作者 | 桃園野菊 朗誦 | 傾聽自然 攝影 感恩,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境界,以及生活態度。你要知道,外表再光鮮亮麗,也掩蓋不了內心的卑微;擁得再多財富,也掩蓋不了靈魂的貧窮。
  • 如何讓跑步成為一種習慣?
    ●●肺炎疫情讓很多跑者宅在家裡兩個月時間,他們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長期養成的跑步習慣被打斷了,現在很可能他們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只要你一開始重新跑步,你就會發現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想找回疫情之前的跑步狀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 感恩節: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
    一、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 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便是一顆懂得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處世智慧。 二、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 感恩的第一重境界:感恩我們此生中最大的恩人。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是我們在世間生活首要的感恩對象。雖然心裡有很多想對父母表達的情意,但更重要的是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能讓父母真正受益。
  • 當跑步成為一種習慣
    每次10公裡,偶爾一次半馬,現在一天不跑就難受,當跑步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跑步已經融進了我的生活。
  • 秋日暖陽,拍莉姐似乎也成為了一種習慣
    其實也就是一習慣,習慣了拿手機順手一拍,但你偶爾帶上相機咔咔拍幾張,就會發現效果還是要比手機好的。今天中午,帶著我爸媽,我們一家人去吃飯,發現最近各個餐廳都在倡導光碟行動,物質條件不管發展到什麼階段,不管自身經濟好不好,都應該保持一個節約的好習慣。
  • 愛,其實是一種習慣
    他們之間的愛不叫深情,不叫誓言,只是一種習慣。起初的時候你並不喜歡甚至討厭這樣的一種習慣,傻傻的認為這是沒有愛情的表現。只不過,為了將就著生活,而道貌岸然的相處著,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歷的豐富,隨著你自己也親身的經歷過了感情之後,你才明白,愛,其實是一種習慣。
  • 讓運動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國際視野)
    運動,不僅僅是為了健身,還有很多社會功能。當運動真正成為一種內心需要,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你的腳步了。   看到家長們頷首微笑,布朗明白已經與「觀眾」達成了默契。其實,送孩子參加訓練的家長們,幾乎沒有誰刻意要把孩子培養成職業運動員,感受運動的樂趣恰恰是大多數家長的初衷。   在美國,對體育運動的熱愛幾乎像空氣一樣包裹著青少年,而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年輕一代,無疑又成為推動美國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 天台縣人民醫院:讓愛老助老成為一種使命、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讓愛老助老,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愛老年人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車上給老人讓個座、攙扶下過馬路的老人、給有困難的老人提供一點幫助,這一個個小舉動,都是一種種關愛。
  • 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
    感恩,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境界,以及生活態度。你要知道,外表再光鮮亮麗,也掩蓋不了內心的卑微;擁得再多財富,也掩蓋不了靈魂的貧窮。年歲尚小,不懂感恩,可以原諒,但必須學會。年紀不小,若不懂得感恩,那必定是人格的缺失以及為人處世的最大失敗。
  • 【文明在哪裡】徐暐傑:當文明成為一種習慣,是不是志願者並不重要
    「當所有人把志願服務精神變成一種習慣,這就是一座城市文明高度的體現。」廣州市道德模範徐暐傑在20多年的志願服務過程中,他見證了廣州志願服務從單一的模式逐漸變得越來越「走心」,甚至在慢慢形成一種習慣。
  • 「戴口罩已經成為習慣」,圖書館書店井然有序
    無論是大型商場、超市、農集貿市場,還是景區景點,或者是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影院劇場,還是一以貫之的公共運輸工具,戴口罩應該成為市民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亮碼甚至測體溫,也應是一些場所在冬春季防疫的常態化舉措。 今天,記者分路來到各公共場所展開一線調查,發現從市民到管理單位,疫情防控之弦正不斷繃緊。
  • 讓說英語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我們知道,想要學好一門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其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以漢語為例,每天與別人打交道時,都會用到它,說漢語就是一種生活習慣。同樣的道理,要想學好英語,英語學習者最好能夠把說英語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 富臨酒店陳育華:「堅守是一種美德」
    在他看來,在一個企業由始至終堅守本分,一幹就是十幾個年頭的年輕人是值得欣賞的,「因為,堅守是一種美德。」舒欣說。 「伴隨《富臨》報,走過161期」 在深圳酒店業中,做企業內刊的並不多,能堅持20年的更是微乎其微。陳育華翻看著手中泛黃的紙頁,感概萬千。
  •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夏邑縣第三小學教師讀書活動紀實
    夏邑縣第三小學為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讓教師們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要求教師每學期至少讀一本教育教學專著。1月6日至8日,我們迎來新年最寒冷的幾天,第三小學舉行了每學年一次的教師讀書交流分享活動。旨在通過交流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讀書興趣,營造濃鬱的讀書氛圍,碰撞思維的火花,提升讀書的質量。室外天寒地凍,室內我們圍爐暢談讀書收穫。
  • 認真是一種態度,優秀是一種習慣
    隨後,各班主任組織全班學生到三樓錄播教室參觀優秀作業,學生們在翻閱和觀摩這些優秀作業的過程中,露出羨慕的表情,發出讚嘆的聲音,同時眼神中也有了堅定的決心,向榜樣學習,讓自己成為明日的榜樣。通過此次活動,通過榜樣的力量,相信同學們對自我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讓認真成為一種態度,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 世界問候日|讓溫暖的問候成為一種習慣!
    如今已有146個國家響應「世界問候日」,成為一個全世界祈禱和平的節日。聯合國還曾經發行過一套「世界問候日」郵票,希望人們藉助信件傳遞友愛,給每個人都帶去一片好心情。每個人都可以分享這個溫馨的節日,這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維護世界和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想你成為一種習慣,我的心裡早已寫滿你的名字
    當想你成為一種習慣,我的心裡早已寫滿你的名字,對不起,我忘不了你的一切,只因我太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