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古動物館探尋恐龍,「中國第一龍」背後的學者令人敬佩

2021-01-12 斜陽浪遊記

周末去看了久聞大名的古動物館,和許多新修的博物館相比,它算不上大,但依託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館裡的好東西可是不少,就資料來說,展陳也做得挺棒。

中國古動物館(英文簡稱 PMC)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建的,中國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為載體,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的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1995年12月,中國古動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中國古動物館

01合川馬門溪龍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分布也相當均勻,實乃名副其實的恐龍大國。在古動物館裡就有很多相關的化石模型,其中最大的便是一層的合川馬門溪龍。

在二層可近距離觀看馬門溪龍的頭

見過馬門溪龍骨架的應該對其超長的脖子印象很深,它的確是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在中國也算是明星恐龍了。

馬門溪龍最早是在 1952 年在四川省宜賓縣馬鳴溪渡口旁的工地上被發現的,人們把化石寄給了當時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的大佬楊鍾健院士,楊鍾健親自趕到了發掘現場考察,並確認其為一種新的蜥腳類恐龍,命名為馬門溪龍。關於這個名字還有一段趣聞。恐龍的屬名一般確定為發現地的地名,而楊先生的陝西口音讓隨行記錄人員將化石產地誤記成了「馬門溪」,而隨著研究論文正式發表,名字也沒法改了,「馬門溪龍」也就索性將錯就錯定了下來。

之後在全國各地都有新的馬門溪龍化石被發現,著名的合川馬門溪龍便是 1957 年在四川省合川縣發現的。這是一具缺失頭骨但脊柱相當完整的骨架,比五年前的的那具完整很多,對研究馬門溪龍意義重大,現藏於成都理工博物館。

全館唯一可摸的化石:合川馬門溪龍腿骨

在古動物館的二層,有一塊合川馬門溪龍的腿骨化石,也是全館唯一可以摸的化石,這正是合川縣那隻馬門溪龍的左側大腿骨。有許多小朋友過去和化石合影,結果發現自己和恐龍的大腿骨差不多高。

02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化石是古動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架化石雖然看著不大,來頭卻不小,它可是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裝架的第一條恐龍。

鎮館之寶:許氏祿豐龍化石

1937 年抗戰爆發後,楊鍾健來到了大後方的昆明,擔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的主任,就地組織了對雲南地區地質和古生物的考察和挖掘。1938 年,地質調查所的卞美年在完成馬街(元謀)新生代地質調查後路過祿豐縣,從當地村民的口中得知這裡發現了恐龍化石。他告知楊鍾健後,組織了正式的挖掘。

1939 年,在祿豐發掘的一大堆恐龍化石中,考察隊發現了這具相對較為完整的恐龍化石。1941 年楊鍾健將其命名為許氏祿豐龍,以紀念他在德國的導師許耐(Friedrich von Huene)。經測定,許氏祿豐龍生活在距今約 1.8 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是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化石之一。同年,這具化石在重慶北碚裝架展出,這也是中國第一具裝架展示的恐龍骨架,震動很大。楊鍾健發表的論文《祿豐蜥腳類恐龍的初步研究報告》也在國際古脊椎動物學界引起極大的反響,奠定了中國恐龍研究的基礎範式。許氏祿豐龍因此被稱為「中國第一龍」。

▲許氏祿豐龍再造像:千萬年前一世雄,賜名許氏祿豐龍。種繁寧限兩洲地,運短竟與三疊終。再造猶見崢嶸態,像形應有渾古風。三百骨骼書卷記,付與知音究異同。

1940 年,楊鍾健在昆明城外的關帝廟辦公,戰爭時期研究條件異常艱苦,他曾作過一首《關帝廟即事》抒發感慨:

三間矮屋藏神龍,悶對枯骨究異同。且忍半月地上垢,姑敲一日分內鍾。起接屋頂漏雨水,坐當腳底空穴風。人生到此何足論,頻向殘篇泣路窮。

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批學人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成就,實在令我等摸魚後生慚愧不已。

相關焦點

  • 探秘古魚、追尋恐龍,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見證38億年生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這是一場舉辦地點特別對的新書發布會。8月17日下午,中國古動物館,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探秘古魚王國》《追尋中國恐龍》在此舉辦新書發布會。
  • 中國古動物館攜手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打造給孩子的官方首套百科繪本
    本網訊  8月17日,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探秘古魚王國》《追尋中國恐龍》新書線上發布會在中國古動物館隆重舉辦,本場活動由青少年博物館公共教育推廣人朋朋哥哥主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審讀專家代表盧靜博士,中國科技館原館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王渝生,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及本書作者張平
  • 【中國恐龍的新家】第四站——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豫見中國龍
    「中國恐龍的新家」活動已經安排上了 讓我們每周帶你前往一個博物館 看望住在那裡的中國恐龍明星們! 走進中國恐龍的新家 第四站 「豫」見中國龍 「豫」見中國龍 「中國恐龍的新家」本場直播互動活動
  • 能吃恐龍的青蛙究竟得多大?看看魔鬼蛙如何一口吞下霸王龍
    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魔鬼蛙應該吃的是恐龍的幼崽或小型恐龍。」  早在2008年,科學家就懷疑這種「青蛙之王」可能以恐龍幼崽為食。  神秘的「魔鬼蛙」約保齡球大小,以小恐龍為食。  相關報導:恐龍剋星?神秘史前動物「魔鬼蛙」以恐龍為食!  若要點評地球上存活過的哪種動物最大隻、最兇猛,相信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選擇「恐龍」。恐龍統治地球1.6億年,是名副其實的陸地霸主,幾乎沒有天敵。
  • 諸城暴龍:中國白堊紀的最強暴君
    ——《琵琶行》白居易 如果你一直在關注中國古動物館的「每天一條中國龍」活動,一定能發現到今天就是最後一隻恐龍——也是本活動壓軸的中國恐龍與大家見面的日子。興不興奮?激不激動?別急,還有一點非常有趣:它是中生代恐龍帝國在中國最後登場的恐龍之一。本活動介紹的49種中國恐龍,是按照屬名的拼音順序排序的,沒想到這最後推介的恐龍,竟然真是最後「登場」的。巧不巧合?
  • 天星教育《恐龍有話說》新書上市!給孩子的第一本恐龍百科
    天星教育聯合中國古動物館重磅推出的高品質恐龍書《恐龍有話說》,就替孩子們實現了這樣的夢想。2020年11月10日,天星教育《恐龍有話說》在河省鄭州溫暖來襲。天星教育出版的《恐龍有話說》是一本面向3—8歲兒童的恐龍科普書,精挑細選世界代表性著名恐龍及同時代著名生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自我介紹,並在其中賦予恐龍一定的性格特徵,別具特色。每種恐龍都包含恐龍檔案、恐龍自我介紹、特徵描述、延伸小百科、生活時期的植物等板塊。
  • 【中國恐龍的新家】第十二站——夜遊三晉龍宮,山西省地質博物館
    以恐龍為代表的古生物形象往往一直陪伴著孩子們的童年時代,不斷激發著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值得我們驕傲的是,咱們中國才是世界上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恐龍研究的絕對大國!
  • 「2019新恐龍」中國發現擁有霸氣名字的羽毛恐龍
    中國發現擁有霸氣名字的羽毛恐龍卻沒有腦袋取名真的是一門藝術,不僅對人,對恐龍也是一樣。熟知萬事萬物,都得從它們的名字開始。一種恐龍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自然會更容易被大眾所記住。一般來說,恐龍的命名是根據自身的特徵、發現地點,或者是當地的神話傳說,今天要介紹的這種恐龍就得名於我國的神話典故。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雷鋒網了解到,這項研究由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中美加三國學者強強聯合——成員還包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 Lars Schmitz 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黎剛、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 Luis M. Chiappe 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 Ryan C.
  • 「中國對待疫情的態度和採取的舉措令人敬佩」
    「中國對待疫情的態度和採取的舉措令人敬佩」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指出,經過艱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
  • 走,到海棠灣看恐龍去,帶你玩遍「侏羅紀恐龍時代」!
    侏羅紀 REC 祿豐龍 恐龍的1屬,因模式標本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縣而得名,也是在中國找到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生存於距今約1.9億年的早侏羅紀。
  • 中國恐龍博物館排名,北京僅排到第八
    它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是中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性恐龍博物館,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博物館佔地面積6.6萬多平方米,館藏化石標本幾乎囊括了距今2.01-1.4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種類,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
  • 身高1米2的「中國雞霸」把外國人給整懵逼了!這貨真tm不是恐龍嗎?
    話說,今年是中國的雞年最火的萌寵當然要屬雞了。等農曆新年過完,本以為老外們不再關心中國雞了可萬萬沒想到,就在最近!!一隻「上海雞」就在國外搞出了個大新聞!「這鳥美炸了!而且還特別友好!!」「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請一定要把我屍體餵雞!」
  • 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 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
    央廣網贛州7月31日消息(記者謝元森)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恐龍時代留下的巨獸足跡,日積月累沉澱成化石,令人對白堊紀世界充滿想像。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霸王龍足跡的發現,能否有助於探尋白堊紀世界恐龍種群密碼?  在著名電影《侏羅紀公園》中,霸王龍因為體型碩大、行動敏捷、生性兇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很多人的意識中,霸王龍化石一般出土於北美大陸。
  • 《大國儀仗》:「個人」與「團隊」缺一不可的中國名片
    雄姿英發之態讓網友激動地稱其為「中國第一天團」。但誰又知曉這支成立於共和國誕生之初,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儀仗隊發展至今風光無限背後的艱苦與傷痛?《國家記憶》系列《大國儀仗》10集紀錄片以時間為尺,詳細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儀仗大隊的發展歷史。
  • 就從世衛組織布魯斯•艾爾沃德先生「中國人民非常令人敬佩」說...
    當地時間9月7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表示,用「非常令人敬佩」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國家和全球的責任」,並再次介紹了隨國際專家組前往中國時,十分打動人的三件事。 「首先是中國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投入,從國家層面到省市再到社區,涵蓋了所有層面,讓信息和經驗可以流動。
  • 「恐龍戰隊獸連者」恐龍戰隊手辦開訂
    「恐龍戰隊獸連者」恐龍戰隊手辦開訂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12
  • 電臺講古算「講古」嗎?
    「說書」系中國民間傳統嘅藝術表演,運用當地獨有嘅語言文化、民間俗語,將一個個故事惟妙惟肖咁呈現出來。一張檯、一塊醒木、一把扇、一壺茶,雖然說書人裝備簡單,但系精彩嘅故事劇情,出眾嘅表演力,令臺下觀眾身臨其境。
  • 「中國盆景」VS「日式盆栽」,誰更打動你?
    據清朝一些學者論證,元朝詩人丁鶴年的「子些景」一詞,指代的就是盆景的意思。元朝詩人舒頔則將有山石、青松、青苔和菖蒲的缽植稱為「石山菖蒲」。至明朝,「盆景」一詞終於正式登臺亮相。《姑蘇志》中提到「盆景」一詞時提到:虎丘(蘇州一地名)人在盆中種了稀有的花卉,和盤松、古梅一起放在几案上,稱為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