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穿山甲日,被剝皮、被火烤的它們即將被吃到滅絕

2020-12-17 白夜之下

如果不專門查閱,可能不會有人注意,2月的第三個周六的意義——世界穿山甲日

不像別的節日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慶祝或者紀念,世界穿山甲日是由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發起的,為了警示人們穿山甲所處的困境,同時號召採取措施停止世界範圍內對穿山甲的捕殺。是的,這個日子是一個血淋淋的日子,因為穿山甲已經快被人類吃到滅絕了,準確的說應該是被中國人吃到滅絕。

穿山甲——動物界的蠢萌工兵

穿山甲是一種全身覆蓋著鱗甲的哺乳動物,它們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至少4千萬年,從外表看穿山甲貌似還蠻強厲害的樣子,畢竟盔甲之下刀槍不入的樣子,但是實際上你仔細了解會發現,它們其實不過是些小可愛罷了。

穿山甲長著一對鋒利的前爪,但是這卻不是它們捕獵的兇器,而是用來挖洞的,而之所以喜歡挖洞則是與它的兩大習性有關。

第一個習性它們喜歡吃螞蟻以及昆蟲,鋒利的爪子可以幫助穿山甲挖出地底深處的蟻穴和昆蟲。

第二個習性則是因為穿山甲非常膽小,當它們遇到驚嚇時會團成一個球,而挖洞藏起來可能也是它們的一個保命招數吧。

所以你一般看到的穿山甲都是一幅小心翼翼的樣子,見到別的動物或者人類不是藏起來就是團成一個球,從來沒有聽說過穿山甲兇性大發,它們就是這麼一種外表兇悍但實際呆萌的動物。

再厚的鱗甲也抵擋不了人類的貪慾

穿山甲的在自然界主要的自我保護手段就是團成一個球,將全身用自己厚厚的鱗甲保護起來,獅子老虎也沒辦法,幾個小時後只能放棄,於是面對人類的時候它們依然按照本能這樣做了,可是它們卻不知道人類比任何動物都可怕。

中國人對穿山甲的偏愛主要是因為它們能穿山挖洞以及外表奇特,於是它們的鱗甲被中醫列為藥材,而其藥理作用尚有待證實。而在民間更有許多人將穿山甲視為神奇的象徵,覺得它們全身都是寶貝,於是穿山甲又不幸的成了某些獵奇的中年人夢寐以求的滋補佳品。

上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國內掀起了一股捕獵穿山甲的熱潮,短短20年間中華穿山甲的數量就減少了88%~94%,在那時一個熟練的獵人一年就可以捕獲上白頭穿山甲,而在當時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大有人在。於是穿山甲在我國從常見動物變成了瀕危物種,即使我國將穿山甲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依然阻止不了人們對穿山甲的獵殺,上世紀90年代穿山甲在我國就已經商業性滅絕了,中國的穿山甲不夠抓了那就東南亞抓,東南亞也不夠吃了那就去非洲。

穿山甲的鱗片從馬來西亞或者非洲當地來到中國,價格往往會翻十倍以上,這樣暴力的行業當然會有大量人蜂擁而至。截至20114年,根據《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推斷,因為大量的走私,非洲的穿山甲種群減少了至少70%,而馬來穿山甲則至少減少了90%以上。

2015年,國內海關陸續查獲穿山甲走私案23起,共計13949頭穿山甲被殺害。

2016年12月,上海海關查獲穿山甲鱗片走私案,繳獲鱗片3噸,共6424頭穿山甲遇難。

2017年深圳海關破獲全國最大的穿山甲鱗片走私案,繳獲鱗片11.6噸,這意味著24839投穿山甲死於非命。

以上僅僅是部分數據的列舉,而更可怕的是據國際刑警估計,被海關查獲的的鱗片只是冰山一角,可能僅佔全球走私案的10%~20%。

穿山甲的悲鳴與被迫的「反擊」

穿山甲小小的腦袋一定想不到,人類有如此多的辦法對付自己引以為傲的鱗甲。

被人類的捕獲的穿山甲會本能的團成一個球,而獵人們往往會將它們使勁的進行摔打試圖讓它們打開身體,緊接著會用鉤子強行拉開,然後穿山甲會被放到火上烤直到鱗甲脫落,而有的地方則會使用電鋸和斧子將鱗甲切除,不管哪一種方式都是在穿山甲活著的狀態下,有多痛苦你可以想像。

即使是被人類如此殘忍的對待,我依然沒有聽說過哪怕一點關於穿山甲咬傷或抓傷人類的新聞,如果非要說它們有過什麼反擊的行為的話,那麼生活在野外的穿山甲因為生活環境與蝙蝠有一定重疊,經常接觸蝙蝠的糞便等東西,身上難免會攜帶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而這些病毒在穿山甲身上本身並不會產生破壞,但是誰讓人類要吃了它們呢?

不管怎樣,穿山甲作為地球古老物種的一員,它們與我們人類一樣有權利生活在地球上,而如果我們僅僅是為了一些可以替代的中藥療效或者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就去獵殺它們,甚至讓穿山甲面臨滅絕的話,這絕對是人類的恥辱!

相關焦點

  • 穿山甲真的要被吃滅絕了嗎?它們的現狀如何?
    正如上面圖片中Angelababy所說:野生穿山甲種群正在快速的消亡。而消亡的原因與人類有著直接關係,其中吃佔了很大的比例。但是,上面說的正在快速消亡的野生穿山甲種群均分布在亞洲,尤其是在我國。下面我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穿山甲的現狀。
  • 【痛心】只用了13年,它們就被食客吃到瀕臨滅絕……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
  • 只用了13年,它們就被中國食客吃到瀕臨滅絕
    「極危」,意味著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公開的信息稱,在中國,為食用而對黃胸鵐進行的非法誘捕是主要威脅。根據紅色名錄官網公布的信息,2004年,黃胸鵐由「無危」改為「近危」,2008年「易危」,2013年「瀕危」,到本月5日變為「極危」。「極危」,距離下一級「野外滅絕」只剩一步之遙。
  • 只用了13年,它就被中國食客吃到瀕臨滅絕
    「極危」,意味著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公開的信息稱,在中國,為食用而對黃胸鵐進行的非法誘捕是主要威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物種受威脅程度依次分為6個等級,分別為: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
  • 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
    每年8月,它們從西伯利亞起飛,一路南下遷徙到我國的南方乃至東南亞地區越冬。2004年之前,有數據表明,僅歐洲就存在6萬~30萬隻黃胸鵐。到了2015年,歐洲成年黃胸鵐的數量急劇減少到120~600隻。除了棲息地受到破壞等因素之外,黃胸鵐數量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為了食用黃胸鵐而進行的過度捕獵。 我國有民間傳言,食用黃胸鵐可以滋補強身。
  • 「聽說穿山甲的殼能大補」「那你何不沒事啃啃指甲蓋?」
    穿山甲是一種擁有鱗甲的哺乳動物,當它們遇到危險時就會將自己縮成一個球狀,幾乎完全沒有自保能力,這導致它們成為了被捕殺最多的野生動物之一。為了利益有很多不法分子會獵殺穿山甲,只為了獲得它們身上的甲片。由於大規模的非法交易,穿山甲即將瀕臨滅絕。
  • 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中國數字科技館
    2017年12月,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球性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最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途經我國沿海遷徙的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瀕臨滅絕邊緣。  黃胸鵐
  • 穿山甲、斑鱉、大鯢,那些因為人類而即將消失的中國動物
    這裡的鯪魚,也被稱作鯪鯉,其實就是穿山甲。古人認為穿山甲身上布滿鱗片,如鯉魚一般,因此稱之為「鯪魚」。現實中,穿山甲是唯一身披鱗片的哺乳動物。穿山甲的主要食物為白蟻,每當洞內巢蟻被吃光時,穿山甲便將拉在洞內的糞便用泥覆蓋,以招引白蟻,日後再來挖食。穿山甲能泅渡大河,遊速超過蛇類,即使馱著幼獸泅水,亦不為急流所阻。
  • 世界穿山甲日:中國人吃穿山甲,外國人早已經把穿山甲當寵物養了
    世界穿山甲日:中國人吃穿山甲,外國人早已經把穿山甲當寵物養了 穿山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哺乳動物之一,從7000萬年前食肉動物進化而來,是唯一有鱗甲的哺乳動物。穿山甲的鱗片間長著稀疏的毛髮,這是它們作為哺乳動物的特徵之一。
  • 盤點近50年被國人吃到瀕臨滅絕的6種動物,最後一種都聽說過!
    國人在吃的方面,無論是天上飛的,水裡遊的,還是地上爬的,都會端上國人的餐桌,中國人如此地好吃,以至於最近50年裡,有很多動物被吃到瀕臨滅絕的邊緣。禾花雀禾花雀,學名為黃胸鵐,又稱黃膽、老鐵背,體長約15釐米,繁殖於西伯利亞一帶,越冬至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的候鳥。它們棲息於大面積的稻田、蘆葦地或者高草叢及溼潤的荊棘叢。
  • 淺談穿山甲,長得像爬行類,卻是實打實的哺乳動物
    雖然目前我國許多地方已經很難見到穿山甲了,但是在喀麥隆等一些地區,人們很容易就找到它們,然後將其捕捉,隨意放到市場上進行售賣。犰狳穿山甲如今已經被人們危害到瀕臨滅絕的地步了,是世界上最少的那一類動物之一,但是你知道嗎?其實從分類上看,穿山甲也是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 中華穿山甲蹤跡難尋,「野保女俠」:它對維持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圖/受訪者提供&nbsp&nbsp&nbsp&nbsp一些人認為既然穿山甲可以「穿山」,那麼它們的皮肉一定具有「打通」之功效,在「吃啥補啥」的影響下,這個在地球上生存了4000多萬年的古老物種,被吃成了瀕危。但實際上,穿山甲的鱗片是由角蛋白構成的,就像人的指甲一樣。它們因喜愛吃螞蟻,對維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這4種動物因太美味被吃到瀕臨滅絕,第三種現在是中國的保護動物
    這4種動物因太美味被吃到瀕臨滅絕,第三種現在是中國的保護動物以前世界上有很多的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好像都沒有了蹤影。人類是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所以很多的生物的生還是死就掌握在了我們的手裡。這下面4種動物曾經因為吃過的人覺得它們太美味而被吃到瀕臨滅絕,這個感覺也是很恐怖的哦。本來這世界上的生態很平均的,但是現在好像人類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生物的數量。斑驢這個驢以前還是很常見的,現在在中國可以看見的還真的很少了。驢肉的味道是不錯的,所以很多的人就會打它的主意。它和其他的驢又不一樣,有斑馬和驢的特徵。當時殖民活動還很瘋狂的時候,這個斑驢就被很多的獵人盯上了。
  • 中國人不敢碰,卻被非洲人吃到快滅絕了,一年吃上百萬斤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個國家,而到了不同的國家裡面,生活習慣和飲食文化,自然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國的美食種類非常多,很多國外遊客來到中國旅遊時,都對中國的美食讚不絕口,其實,我們出國旅遊也會去嘗試當地的美食,因為口味不同,我們有的時候也無法接受國外的食物,非洲大蝸牛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和小龍蝦一樣。
  • 犰狳還是穿山甲?
    有人問有一種長的特別像穿山甲的動物到底叫什麼名字?什麼?居然還問穿山甲長什麼樣?這不是疫情期間火過一陣的動物。它長這樣很明顯了,犰狳的甲是分開的,穿山甲的甲是連在一起的,簡單說,犰狳穿的是板甲,像是攤開的麻將牌,甲片之間沒有重疊,但卻有縫隙。
  • 穿山甲再次被推上風口:人與野生動物的區隔是如何打破的
    編者按:被吃到瀕臨滅絕的穿山甲,在新型肺炎風暴中再次受到公眾關注。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召開發布會,稱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這頭大穿山甲絲毫不知危險來臨,獨自在林間閒逛、吃食、睡覺,前後鑽進18個洞穴,有時還調皮地爬上高坡,他們只好在下面苦等。花了整整兩天時間,他倆才在一裡開外的山坳把它堵住。「天氣熱,它在門口。我妹夫就拿著鋤頭往裡面捅一下。」陳泰達壓低聲音,弓起背,模仿妹夫當時捕捉的樣子,「一鋤頭下去,它就到外面,就這樣抓到了。哈哈哈。」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看看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
    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2001年將每年12月29日改為5月22日。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病毒是怎樣從它們身上來到人類世界的?中間宿主又是個啥?起啥作用呢?自然宿主:病毒的「潘多拉魔盒」所有病毒都有個源頭,一般稱為「自然宿主」。自然宿主是給病毒提供適宜生存和繁殖環境的生物,好似一個盛放病毒的天然容器。
  • 長文解析人與野生穿山甲的「交集」:5隻能換一棟小樓房
    原標題:穿山甲再次被推上風口:人與野生動物的區隔是如何打破的編者按:被吃到瀕臨滅絕的穿山甲,在新型肺炎風暴中再次受到公眾關注。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召開發布會,稱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 穿山甲真是病毒中間宿主?我在這部紀錄片找答案
    難過的是,如果是真的,不會大批量再去消滅穿山甲吧?就像當年消滅果子狸一樣。這一切,都很難說。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尋鱗》的紀錄片。它用短短16分鐘的時間,揭露了穿山甲地下交易的冰山一角,令人震驚和痛心......我想這世界上,沒有一種野生動物,遭受過像穿山甲這麼多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