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金馬獎大贏家《推拿》是部怎樣的片子

2021-01-19 澎湃新聞
臺灣金馬獎大贏家《推拿》是部怎樣的片子

薊城君

2014-11-23 09:43 來源:澎湃新聞

       新出爐的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得主《推拿》並不是第一次因為頒獎禮而出現在公眾面前。早在今年年初,導演婁燁就帶著它徵戰柏林電影節,可惜輸給了《白日焰火》。但昨天,《推拿》坐擁六項大獎,笑傲本屆金馬獎。11月28日,大陸觀眾就可以在電影院欣賞這部電影了。筆者在柏林已觀摩此片,不知大陸公映版本是否會做些改動,以下敘述基於我所看到的《推拿》。

       婁燁自己說過:這是一部關於「看不見」的電影,此言毫不誇張。這部影片,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形象都是盲人,所有的演員都在以「看不見」的狀態演戲,甚至裡面還有包含女主角在內的六位真正的盲人演員。

       故事發生在一所盲人按摩院,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這座推拿中心從老闆到推拿師都是盲人,有熱愛管理與開會、渴望找到明眼人伴侶進入「主流社會」的老闆沙復明,有年少車禍失明、從此將內心從現實生活抽離沉迷於幻想世界的年輕推拿師小馬,還有從世紀末深圳推拿師的淘金熱潮中夢想破滅、無奈帶著同為盲人的戀人小孔返鄉的推拿師王大夫,還有美麗到令人驚嘆、因美被愛又因為美而迷惘的女推拿師都紅……

       劇情圍繞小馬、王大夫和她的戀人小孔、沙老闆和都紅等人的感情多角度地展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導演像是站在玻璃罩的外面冷靜地呈現這群人物的喜怒哀樂,加上導演一貫擅長的水汽氤氳又晃動不安的畫面,令每個人的愛與欲望都如流水般傾瀉而出。

       一度作為「禁片專業戶」的婁燁,一直給人以不接地氣之感。喜歡的觀眾會很觸動於那些孤獨又迷惘的人物,無論是迷幻如同一個夢的《蘇州河》還是躁動中流淌絕望的《頤和園》,亦或是同性迷愛的《春風沉醉的夜晚》,都在看似平靜的表象下流淌著一份「春潮帶雨晚來急」般的情感。而不喜歡的觀眾,或許已習慣對此類影片抱持排斥態度,但無論是哪方的觀眾,我想或多或少都會將婁燁歸到「不接地氣的導演」那個範疇裡去。

       對於普通的中國觀眾來說,一部電影能夠獲得國外電影獎項的認可毫無疑問是一種加持,但同是也增加了大家對他若即若離的微妙情感。尤其是除了家喻戶曉的奧斯卡獎以外的那些來自歐洲的文藝氣息濃厚的獎項,無形中讓很多人觀眾對影片更多了一份仰望與望而卻步。大家在心底已有了某種思維定勢:文藝片,尤其是能得獎的文藝片,必定是那種「看不懂」的電影。其實過多地區分「文藝片」與「商業片」,本身就是一種對觀眾的誤導。有些電影人自己也認為文藝片和商業片是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的關係,兩者水火不容,那麼最後難免會和觀眾漸行漸遠。

       電影,講的是故事,傳達的是情感。情感本身沒有高雅與低俗之分,所以對電影根本不用拘泥於藝術或是商業的分類,只要電影能表達出一種真摯的情感,那麼絲毫不用擔心觀眾會無法領會,這種情感傳達甚至可以不分國界、語言。婁燁的這部《推拿》,讓我們看到了所謂文藝片的另一種真實與「接地氣」。

       在柏林影展上露面之時,電影票上印的片名是簡單的拼音《Tui Na》。或許是為了不令外國觀眾迷惑,片名配上的解釋是:Blind Massage,意為盲人按摩。推拿這一充滿東方意味的語彙對歐美觀眾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我想因此很多本國觀眾在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也會暗地裡猜測這是否又是一部過去在歐美電影節常見到的、藉助神秘的東方文化吸引西方世界獵奇目光的中國式「電影節電影」。

       但在首映結束之後,所有人冒著嚴寒走出放映廳的時候,我聽見一個德國女孩和她的朋友們對影片做了這樣的評價,這評價足以令大家打消了對影片的疑慮。她認為雖然那些按摩手法很新奇,雖然一開始有點分不清東方人的面孔,但後來她被人物的情感打動了,以前從來沒有看過這樣一部關於盲人的電影,也沒有想過盲人的精神世界會是怎樣的。

       影片的重點在於盲人,而不是「中國的」盲人,重點在於盲人的情感,而不是東方人的情感。做到了這一點,意味著這部影片已有完全的自信擺脫「神秘東方」的大標籤,展現出人類無差別的感情世界。在這一點上,我想婁燁是成功的。

       片中的小馬是一個英俊的盲人青年,沉默寡言。因為童年的失明,他將自己包裹起來投向天馬行空的精神世界尋求安撫,他的感情一直還未甦醒,直到因為迷戀一個人身上的香味而愛上那個不該愛的人。這種壓抑的愛在小馬認識了髮廊按摩女小蠻之後變得更加的迷亂,小馬在愛與欲望中掙扎,在小說裡,小馬最終選擇了逃避,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而在電影裡,小馬有了另一種歸宿。在電影公開的三段片花裡已有了某種暗示,一場傾盆大雨之中,扶著小馬走到門邊的小蠻纖弱的聲音:待會再走吧,要不我送你……欲走的青年笑笑:那我再待會兒……導演在影片最後給了小馬一個戲劇化的轉折,這是對小說最大的改動,究竟是否更好,等待觀眾自己去評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推拿,婁燁,金馬獎

相關推薦

評論(65)

相關焦點

  • 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獲獎名單
  • 第51屆金馬獎提名公布 入圍名單完整版出爐
    第51屆金馬獎提名公布 入圍名單完整版出爐   搜狐娛樂訊 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今日(10月1日)公布入圍名單,今年一共有劇情片138部、創作短片186部、紀錄片35部、動畫長片5部,共計364部影片報名角逐。
  • 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落幕 大陸影人「馬」到成功
    第51屆金馬獎剛剛在臺北落幕,今年的不少大獎基本是被大陸電影人「大包大攬」,陳建斌和影片《推拿》分別成為最熱門的個人和影片,各斬獲3項個人獎項和6項綜合獎項,其中陳建斌同時收穫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的情況是金馬獎上史無前例的,由他開創了同時奪得「雙男獎」的金馬獎歷史先河。
  • 第57 屆金馬獎頒獎,《消失的情人節》成為大贏家
    金馬獎「商業化」,《消失的情人節》成為今年的最大贏家   2018 年頒獎禮上的風波打破了金馬獎一直以來迴避政治、只交流電影(尤其金馬獎一直以來對藝術片非常友好)的默契,從去年開始內地和香港電影絕大多數都撤出了金馬獎
  • 你知道金馬獎的「金馬」怎麼來的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最近臺灣的第53屆金馬獎剛剛頒完獎,除了大陸的電影大獲全勝外,你可能還會好奇,金馬獎是怎麼來的?現在金馬獎則和「香港電影金像獎」與「金雞百花獎」並稱為華語電影三大獎。過去金馬獎在2000年之前,偏重於臺灣本土片及港片,但近年來臺灣電影工業日漸衰弱,香港電影工作人員也大量流失,金馬獎已逐漸開放大陸電影進入,參加競賽項目。  從開辦金馬獎到現在,還是一天到晚聽見大家抱怨臺灣電影產業低迷、不景氣。
  • 內地電影全面撤出,2020臺灣金馬獎該怎麼配合港產片走下去?
    沒有大陸電影也沒有合拍片,去年金馬獎除了由臺灣電影奪得多個主要獎項,提名上也多了不少馬來西亞、新加坡作品的身影,如《幻土》、《夕霧花園》、《熱帶雨》分別在票房或評論上,獲市場和觀眾的青睞。這無疑為金馬獎可能出現的窘境,打下強心針。
  • 2018金馬獎事件詳細經過,2018金馬獎發生了什麼,金馬獎2018風波
    另外,臺灣女藝人劉樂妍也在接受《中時電子報》採訪時對國家電影局的做法表示了支持,並指出金馬獎已經把政治搞到檯面上了。確實,去年臺北的金馬獎就已經公然在給「臺獨」分子站臺了。圖為去年獲得金馬獎的「臺獨」導演發表的獲獎感言,其中大肆宣揚「臺獨」言論
  • 金馬獎孤芳自賞,亞洲「奧斯卡」變成臺灣電影節,獎項人人有份
    金馬獎孤芳自賞,亞洲「奧斯卡」變成臺灣電影節,獎項人人有份!剛剛,第56屆金馬獎組委會公布本屆入圍名單,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宣布本屆不設主持人,官方稱是為了和世界潮流看齊,因為艾美獎和奧斯卡今年也不設主持人,這與其說是金馬獎舉辦56年來首創,還不如說是無奈之舉。
  • 《推拿》長線上映調查:文藝片「散客也做」
    第六代導演婁燁的《推拿》就是一部廣義上的「文藝片」,雖然在柏林拿下銀熊獎又在臺灣金馬包攬六項大獎,卻很難改寫這類影片在中國的商業宿命。《推拿》於2014年11月28日公映,首周票房僅為190萬元,上映三天後排片驟減,照此趨勢甚至難以超越婁燁上部獲準上映的影片《浮城謎事》(總票房567萬)。
  • 金馬獎2018風波是什麼?2018金馬獎事件詳情來龍去脈
    金馬獎自1962年創辦,至如今已舉辦了54屆。在第55屆開獎之前,咱們來盤點一下關於金馬獎你不知道的10件事。011962年,臺灣當局為促進島內電影事業的發展,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而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地名的字首;1964年與1974年曾停辦過兩屆。
  • 第57屆金馬獎完整得獎名單: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據臺媒報導,今年共有465部作品參賽,包括82部劇情長片、3部動畫片、102部紀錄片、216部劇情短片及62部動畫短片。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則頒發給今年過世的資深電影工作者彭仁孟。終身成就獎頒發給導演侯孝賢。
  • 2019年金馬獎涼了,2018金馬獎事件詳細經過,金馬獎事件傅榆是誰...
    《南方車站的聚會》劇照《地久天長》劇照據了解,第56屆金馬獎與今年的金雞百花獎撞期,第56屆金馬獎報名數量共685部,相對於去年的667部基本持平,但最受人關注的劇情長片只有148部,相比於去年的228部,同比減少35%。
  • 嘿,張藝謀竟然從未得到金馬獎...
    文|臺片所原載公號|映畫臺灣關於第55屆金馬獎的28個冷知識第55屆臺灣金馬獎提名一出,引發了各種小範圍的熱議,但焦點還是在大陸影片看上去大包大攬,「超儷害」夫婦入圍,《影》席捲12個提名,之類的話題上...
  • 還有比這部金馬獎影片更毒的片子嗎?
    同是去年臺灣金馬影展上的競爭對手,同是用宗教來反諷人間的罪惡和慾念,同是帶有某種說書人的視角,同樣講的也是人物的故事···要說最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大佛》是講三個男人的故事,而這部電影講的是三個女人的故事。
  • 第57屆金馬獎完整得獎名單 莫子儀登影帝 陳淑芳拿雙獎破紀錄
    《消失的情人節》是這次的大贏家,拿下5個獎項。金馬獎主席李安率先走上紅毯,他談到今年在疫情之下,依然能夠舉行實體的頒獎典禮,讓他感覺很驕傲,「我不知道哪裡還能這樣的舉行」。今年共有465部作品參賽,包括82部劇情長片、3部動畫片、102部紀錄片、216部劇情短片及62部動畫短片。
  • 越發「自閉」的金馬獎
    由於身處於疫情大環境之下,今年的金馬獎典禮從早前公布的視覺海報到典禮上的片頭視頻都充斥著疫情相關元素。最佳攝影&李安自從2018年頒獎典禮上的風波打破了金馬獎多年來迴避政治,只談電影的良好原則。所以從年起香港和內地的大部分影片都撤出了金馬獎,客觀上導致了金馬獎整體的含金量。
  • 金馬獎受抵制,臺媒炮轟只靠臺灣藝人會退化為「臺北電影節」
    因為臺灣本土導演傅榆的一番話,2018年因李安、鞏俐等國際明星的加持而備受矚目的金馬獎風雲突變,李安滿臉尷尬,霸氣的鞏俐更是拒絕上臺頒獎。2018年原本質疑金馬獎公平性的鞏俐看在李安的情面上才再次參加金馬獎,其他的電影人也是衝著李安作為金馬獎評委積極參加。
  • 大陸影片暫停參加第56屆金馬獎,金馬獎只剩下自娛自樂的「狂歡」
    金馬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舉辦規模和評選範圍都在逐漸擴大,從開始的僅限於中國臺灣地區,到綜合中國臺灣與中國香港地區,再到大陸地區的加入,其影響力也再逐漸的擴大,時至今日金馬獎已經成為了與中國電影金雞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並駕齊驅的華語電影三大獎。
  • 2020年臺灣金馬獎,徹底變得靜悄悄!
    再提臺灣金馬獎,大陸民眾似乎停留在金馬獎以前的光輝歲月裡。曾經的金馬獎,多麼輝煌,特別是大陸和香港的電影人參與,影響力很大!每一年,我們在金馬獎看到大陸藝人和香港明星熟悉的面孔。金馬獎的影響力因為諸多明星的參與而聲名大震!可是,有人硬是以個人意志攪局金馬獎,激怒愛國的大陸與香港藝人。金馬獎從2019年,出現塌方式陷落。沒有祖國大陸與香港藝人的支撐,金馬獎還有多少影響力呢?
  • 中國時報:金馬獎須厚植民眾對電影的興趣
    25歲的臺灣演員李鴻其憑藉在《醉·生夢死》中的出色演出,獲最佳新人獎。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視頻:《麥兜》系列電影再獲金馬獎 出品方:平凡堅韌打動人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1月27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7日文章稱,一年一度的金馬獎頒獎典禮,又在風光中落幕了。頒獎典禮雖然好看,但仍需緊湊。節目超過兩小時,太過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