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萬不可做!一個佛教故事,告訴你因果的真實不虛

2020-12-22 淨慧梵行

浩如煙海的佛教經書中,記錄了很多小故事。這些佛教故事,大多都是來自於佛陀與其弟子在教化眾生時,遇到的許多有趣的事情組成。故事不僅描述了當時的社會現象,更是告訴了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就告訴了我們因果的重要性。因果真實不虛,這件事情千萬不可以做,果報直接、下場慘痛。

吝嗇的人

佛在世時,舍衛國有一位富有的婆羅門長者,他雖然積攢了非常多的財富,但是因為生性貪婪吝嗇,不喜歡布施。所以每當用餐十分都會把自己家的大門緊鎖,不讓外人進入。所以,託缽乞食的修行人和出家眾,都無法向這位長者乞到食物。

有一天,這位長者又想吃美食,就吩咐了妻子去為自己做飯。妻子為了做飯,特意殺了一隻雞加菜。一家人吃飯時,夫妻倆還不斷地給他們喜愛的兒子夾雞肉吃。

佛陀知道長者雖然吝嗇,但是他還是擁有著宿世福報,並且現在度化的因緣已經成熟,於是就化作一位沙門,直接出現了在了長者的餐桌旁。

長者看到突然出現的沙門十分驚詫,佛陀卻告訴他:「您只要布施一點食物,就可以獲得非常大的福報。」長者聽到沙門的話非常生氣,罵道:「你這個出家人,怎麼沒有絲毫的羞恥心,你難道沒有看到我們正在吃飯嗎?為何還要這麼唐突地出現在我家呢?」

沙門說道:「你這麼愚痴都不感到慚愧,我這個乞士又為何要慚愧呢?」長者驚訝:「我和家人正在愉快的用餐,又有什麼好慚愧的?「

沙門告訴他:」你殺害了父親,有娶了自己母親,並且還供養著自己的冤家,卻絲毫不知道羞愧,又怎麼反而說我這個乞士為何不羞愧?」

長者大吃一驚,驚恐的問道:「沙門,你為何說出這樣的話?」

沙門回答道:「你們餐桌上的這隻雞,就是你先世的父親,他因為過去吝嗇貪婪,所以多世投生為雞中被你食用。而你現在的妻子在過去世曾是你的母親,因為對你有著非常深的恩愛之心,所以今生前來做你妻子。「

而你在過去生中有一世曾是商人,在乘船入海時被羅剎所食。羅剎五百世壽命盡後,就投生到了你家成為了你的兒子。你現在殺害父親、又養自己的怨家,還娶自己的母親為妻,實在是不識宿命,愚痴不已。」

「現在的凡夫世人在五道中不斷輪迴,無有出盡,誰能自己自己出離輪迴的時期呢?只有修行人才能看到這其中的微妙因果,愚者了無所知,又豈能不羞愧呢?」

長者聽完了沙門的話後,毛孔豎立,悲傷驚悚。佛當下就顯現神威,令長者看到了自己的宿命。長者看到佛,又明白自己的過往宿命,立刻禮佛懺悔。佛陀於是為長者傳授五戒,並開示法要,長者當下就證得了須陀洹果。

這個故事出自《法句譬喻經》的第四卷。希望大家看到這個故事後,可以升起修行之心,斷除無明之惑,開發智慧,離苦得樂,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不學佛不打緊,這3件事的因果一件比一件重,真實不虛!
    或是佛教經論之中說的「孝順供養父母功德之果報,與一生補處菩薩之功德一等也。」、「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所以說,不學佛不打緊,但因果卻是需要無條件去相信的存在。這3件事的因果一件比一件重,真實不虛!這其實都是因為你拾起了「煩惱」。因此在經論之中有這麼一句話「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所以說呀,抱怨和嗔怒若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犯,那麼果報就會越來越嚴重。No2、行持惡行,讚嘆邪行;何謂惡行?惡行說白了,就是善行的對立面。在佛教之中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因果報應真實不虛,這2個真實故事,告訴你邪淫的下場
    佛教則說道:「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匯聚時,果報還自受。」我們所造下的善惡之因,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待到因緣成熟時,果報必定要親自承受。在古書中便記載了這兩個小故事,就告訴了我們邪淫因果的真實不虛。
  • 民間故事:因果受報真實不虛,高僧講了這個件事,我們才感覺後怕
    佛教高僧,常常教導人們,要認識到因果輪迴的真實,只有自己相信了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才肯好好的棄惡行善,化險為夷啊。有道是,因果輪迴真實不虛,只因人們妄情未斷,被凡情貪慾迷失了心眼,只貪圖了眼前的享受,卻不知未來要承受的苦果。
  • 佛教:經常做這四件事,就註定會黴運纏身!
    佛教認為凡事皆有因果,無論你是富貴還是貧窮,皆有因果。無論你福報大,還是運氣差也皆有因果。如果你在生活中,經常去做這四件事,就註定會黴運纏身。讓我們倒黴或遇到災禍的原因,往往來自於生活中這四件事,這四件事是一切災禍和黴運的惡因,要想遠離災禍,一定不要去做這四件事。##第一件事:殺生。佛教認為,諸罪業中,殺業最重。佛經上說:「殺生果報,於人中得短命、多病二種果報。」
  • 佛教:因果不饒人,生活中有3件事,不要亂說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無常不會等待每一個人。所以人這輩子,在有限的生命裡,一定要過好自己的生活,若能給自己的靈魂創造無限的價值,也不白來一場。佛教講,得人身不易,有個比喻說,六道眾生得人身者,如大海中盲龜浮木。所以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3件損「福報」的事,看看你做過嗎?
    決定我們命運吉兇禍福的不是上天,而是自己種下的因。佛教講:「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所有的境遇,都是自己曾經起心動念舉止行為造成的,所以說,人生所遇到的事情,是苦是樂,是福是禍,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感,離不開因果。  福報是自己修來的,羨慕別人沒用,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有一顆好心,福報也就來了。我們要知道,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以下這3件「損福報」的事,不要做,看看你做過嗎?
  • 佛教:生活的不順坎坷?可能是因為你欠了「陰債」,因果真實不虛
    「陰債」這個詞,並不是佛教的講法,它最初起源於道教。但我們不能因為一提到道教就認為是外道。陰債是確實存在的,這就好像佛教中所講到的三世因果一樣。佛教當中有一個名叫還債的詞語,也就是說,如果你曾經虧欠傷害過他人,那麼這些都是要統統還回去的。
  • 深信因果|瓶沙王求子,因果真實不虛
    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寶藏敦煌莫高窟中的洞窟是古代僧人修行、打坐的地方為了滿足僧人修行觀想的需求他們依照佛經的記載在石窟的壁上描繪了各種各樣的佛教故事而敦煌壁畫上的因果故事便是其中的一種「善惡到頭終有報」因果是這世間最公平的裁判古人云:
  • 佛教:佛度有緣人,這四件事,佛也無能為力
    有的人甚至壞事做盡,怕受到懲罰,自己供養佛,到寺廟裡燒高香拜佛,祈求佛菩薩的保佑,這哪裡是信佛供佛,這是對佛菩薩的褻瀆,佛不會和你做買賣,也不會當包庇犯,佛告訴你,一切都有因果,你要自己種善因得善果。有一首詩說: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 佛說:因果不饒人,這5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不是迷信佛菩薩神通,而是教人信因果。「諸法皆空,因果不空」,佛法之根本就在「因果」二字,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不信因果。不論你信與不信,因果報應都時刻跟隨著我們。「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我們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行為都是「因」,日後都必感召其果。《增一阿含經》裡提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什麼是因果?佛陀通過一個小故事,便告訴了我們因果的真相
    佛教常常講因果,但很多人都難以相信因果的存在,就像不相信輪迴一樣。而佛陀早在2600年前,就已經預見到了,現代人這種對一切都充滿質疑的狀態。老太太見到佛陀後,沒等佛陀說話就扭頭轉身離去,佛陀通過佛力幻化出另一個自己堵住了老太太離開的路,如此三次,老太太發現自己走不了於是乾脆閉上了眼睛不去看佛陀,也不接受佛陀的教化。佛陀回去後告訴阿難,讓阿難前去度化老太太。阿難卻心想,老師都度化不了的人,我又怎能度化了呢?但師命難違,只好硬著頭皮去了。
  • 佛教:這4件事,佛也做不到,別再求佛了!
    其實這是一種迷信思想,也是對正信佛法的誤解。佛不是所謂的神靈,佛是覺悟的人,佛也是靠自身一步步的修行,由凡夫修成了世間大覺悟者,了通三世因果,具備無量大神通,不住輪迴,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然而,佛即使擁有再大神通,以下這4件事,佛也做不到,你知道是哪幾個嗎?一、定業不可轉佛門裡有句話叫: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力;無始諸障礙,一切皆消滅。什麼意思呢?
  • 因果不虛,邪淫後的惡果,不可不知,《金瓶梅》的作者就是個例子
    這個世界有一種極為慘烈的禍患,往往會這損人的福祿,甚至喪失生命,但大多數人卻沉迷其中,不肯自拔,這便是對「邪淫」的貪愛。自古多少蓋世英雄、帝王將相都因「色慾」一事,導致敗節損名。現在與過去相同,人的好壞參差不齊。何況世風日下,大眾缺乏對因果教育的認知,肆意妄為,當自己報應現前,仍不知錯在何處,還是怨天尤人,呵風罵雨,以為上天不公。
  • 因果不虛 ‖ 北周武帝滅佛滅道墜入地獄
    意在壓低佛教的地位,定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在會上,佛、道兩教鬥爭非常激烈。據《續高僧傳。智炫傳》記載,智炫在辯論時力挫道士張賓,周武帝為道教護短,斥佛教不淨,智炫答道:「道教之不淨尤甚!」北周武帝說不過和尚又恨道士不爭氣,乾脆下詔「 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僧尼)道士,並令還民。」詔令發布之後,立即實施。
  • 不管你信不信因果,聽完這位老和尚講的幾個故事,你會有答案
    佛教常言:「因果不虛」,但世上是否真的存在因果?一直以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各執已見。相信因果的人,對因果報應深信不疑,更相信世間的一切,都有其因果。而不相信的人,否定態度也是堅定,畢竟如今這世道,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的例子不在少數。
  • 老和尚本該一死,卻被神人託夢,躲過生死劫,因果真實,果報不虛
    因果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應該深信不疑。因為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行善後,雖然沒有看到福及時地到來,但是災難卻已經在無意之間消失了;雖然我們作惡後,並沒有及時地承受苦果,但是福德卻已經遠離。正是因為福德一直在隨著善惡因果增長減損,所以古人才說道「行善如春園之草,雖不見其長,卻日有所增;作惡如磨刀之石,雖不見其損,卻日遊所消。」
  • 佛教:最損耗「陰德」的5件事,做過一件也報應慘烈,你做過幾件
    對於佛教,我們可以選擇不相信,但是我們一定要相信因果輪迴這個道理。都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惡之間他們能夠如影隨形。而且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掌握而來的,都是自己的業力來感召果報的。我們做好事的行為是可以表揚的,但不在於讓別人知道,而是在乎我們自己能夠安詳;而那些經常做惡事的人,就會自感到惡果和業障的來臨。
  • 佛教:菩薩識因果,羅漢避因果,凡夫迷因果,愚人逆因果
    但是如果要用兩個字來總結佛法的話,我覺得就是「因果」,這可以說是一切佛法的基礎和核心。提到因果,我突然想到一個「野狐禪」的故事,分享給各位師兄聽一下,大家看看能否有些感悟。所以會後他就特意留下老僧來談話,那老和尚也不隱瞞,就告訴百丈禪師自己本來是一隻狐狸,因為仰慕佛法苦修多年,後來有了神通,得了人身,但有一次別人請教他佛菩薩是否也受因果的時候,他想當然地回答了一句——不受因果,意思因果定律對佛菩薩無效。
  • 這1個因果故事,告訴你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常常會覺得,男女之 歡這個東西既可以為自己帶來快樂,也能夠增加生活的樂趣,好像沒有什麼不好的,而且現在的社會氛圍也是如此的自由開放,人們都是這樣子的,這又有何錯之有呢?而這些就是我們放縱自我後的代價,因果真實不虛,這1個真實的因果故事,可以告訴你邪淫果報的嚴重性。
  • 因果循環,善惡有報,光緒年間,有一則因果故事,看完令人深思
    這個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果循環,善惡有報。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的舉止行為,言語造作,更應謹慎。《詩經》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人要有這樣一個心理狀態,就不會造作惡業,自然不會感召惡果。在清朝光緒年間,有這樣一個真實的因果故事,看完令人深思:山東的王先生,在上海租界的洋行工作,老闆對他很信任。有一次老闆派他去收欠款,他帶上錢袋子一早就去了。到中午,收得銀洋一千三百塊。也到中午了,就到茶樓,喝了點茶,然後就趕回去交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