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M 再生醫學新利器:MSC分泌因子修飾生物材料

2020-12-14 上普生物

哈佛大學的Mooney課題組近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Biomaterials functionalized with MSC secreted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soluble factors for tissue regeneration」的文章,詳細介紹了間充質幹細胞(MSC)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和可溶性因子的成分和作用機制,並探討了通過生物材料來遞送MSCs分泌因子的最新進展和挑戰。

MSCs分泌因子

間充質幹/基質細胞(MSCs)是再生醫學中細胞治療的常用細胞類型,在很多臨床前和臨床實驗中證明了組織修復的有效性。儘管MSC具有調控組織癒合的能力,但MSC細胞注射的存留率卻很低。現在,通常認為MSC主要通過旁分泌機制來發揮治療作用。MSC分泌物可以在通過體外培養來收集MSC條件培養液(MSC-conditionedmedia,MSC-CM),其包含可溶性因子(包括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和生長因子)及囊泡分泌物(亦被稱為細胞外囊泡(EVs))。MSC-CM可以增強體外細胞的增殖、遷移、血管生成,並具有抗凋亡和抗炎症的作用。MSC-CM已在包括皮膚傷口、帕金森病、肝衰竭、和心肌梗塞(MI)等多種臨床前症狀中表現出促進組織癒合的作用。

MSCs幹細胞療法受到有創性細胞提取、來源有限和生產成本高的限制,相比而言,基於MSCs分泌因子(即MSC-CM,包括可溶性因子和細胞外囊泡)的療法具有許多潛在優勢:

i) 可過濾滅菌;

ii) 穩定保存,無需冷凍儲存,且可在解凍後直接使用;

iii) 可冷凍乾燥製成現成的產品,同時保留功能性。

總之,與細胞療法相比,MSCs分泌因子療法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因此,這篇綜述概述了MSCs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和EVs的成分,並綜述了它們作為無細胞的再生醫學策略的潛力。其中,重點介紹了由MSCs分泌因子介導的組織癒合機制,並論述了體外培養刺激對MSCs分泌因子的影響;然後,聚焦通過生物材料來遞送MSCs分泌因子的最新進展;最後,探討了EVs功能化生物材料的挑戰,包括標準化、擴增性和臨床轉化。

MSC的組織來源

成年MSC可以來源於多種組織,如骨髓和脂肪組織。通常,新生兒組織(如臍帶血和胎盤)作為無創採集的MSC來源,而皮膚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產生的iPSC可以進一步分化為MSC。這些途徑共同提供了具有治療潛力的MSC的來源。一些證據表明,這些組織中的MSC具有血管周起源的特性。此外,還發現了器官特異性的常駐MSC,如在肺,腎和肝臟中,它們參與組織癒合,並可能應用在細胞療法中。

MSC可以通過其塑性粘附,表面標誌物(如CD44,CD73,CD90,CD105)的表達以及三譜系的分化潛能等來鑑定。

圖1. 用於細胞治療的MSC的組織來源。

MSCs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和EVs

可溶性成分包括MSCs分泌的多種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和具有免疫調節、血管生成和抗凋亡功能的激素。MSC-CM中濃度最高的可溶性因子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2),血管生成素-1(AGPT-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胎盤生長因子(Pl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1),白介素(IL)-6,肝細胞生長因子(HGF),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基因/蛋白質6(TSG-6)等。

EVs是指細胞分泌的,包含有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的納米顆粒,從而充當細胞間的信使。EVs早期被認為具有細胞間通信的功能,特別是在免疫調節和癌症方面。自從研究發現EVs含有mRNA、miRNA和蛋白質,以及細胞間交換的遺傳信息,相關EVs的研究正成爆炸性增長。

目前,EVs 根據其生物發生過程和大小進行分類:當多囊泡胞內體與質膜融合時,釋放出直徑在50-150 nm的外泌體(exosome),而尺寸通常較大(尺寸在100-1000 nm)的細胞微泡則是通過質膜向外出芽直接釋放。最近研究發現,尺寸約為35 nm的非膜納米粒子,亦被稱為外泌體;而其他囊泡被稱為凋亡小體(尺寸在800-5000 nm),主要是由於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膜起泡而釋放的膜結合囊泡。

在這篇綜述中,使用術語EV來統稱外泌體和細胞微泡,這已得到國際細胞外囊泡協會(ISEV)的認可,因為這兩個子集的尺寸大小存在重疊,並且仍未就每種類型的不同表面標記達成共識。

EV分離方法包括有或沒有密度梯度的超速離心(UC),尺寸排阻色譜法,基於聚合物的沉澱和免疫親和力等方法。當將EVs根據大小分開時,發現小型和大型的EVs 包含不同的蛋白質、mRNA和miRNA成分。當EVs 根據其膜脂分離時,也會觀察到明顯不同的蛋白質和RNA。有趣的是,只有小型EVs 在急性腎損傷模型中顯示出治療效果。

MSC分泌因子調控組織修復的潛在機制

MSC分泌的可溶因子和EV通過協調動員各種細胞類型、激活或觸發多種細胞過程來促進組織再生。2009年在腎損傷模型的研究中,MSCs的治療作用被認為歸因於MSCs分泌的細胞外囊泡(EVs)。不久之後,在心肌缺血損傷的小鼠模型中,通過MSC-EVs的遞送促進了心臟的再生。從那以後,從MSC-CM分離出的細胞外囊泡(EVs)已被證明可有效促進包括心血管、肌肉骨骼、神經、腎、和肺等組織/器官的修復。

受體細胞對EVs 的攝取主要是通過多種內吞、微胞飲、和膜融合作用來介導的。CD81,CD63,CD9,Syntenin-1,Alix,TSG101和flotillin-1是MSC和其他細胞類型分泌的EV相關蛋白質,因此通常用作EV標記物。據報導,MSC-EVs包含約850種不同的蛋白質,超過200個mRNA,和≈60個miRNA。

將EV的核酸、管腔和膜蛋白以及分泌的可溶性蛋白質等根據作用分為四類:抗凋亡因子、細胞遷移和增殖的促進因子、促血管生成分子以及抗炎症因子。一般,由MSC分泌因子誘導產生的這些細胞活動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實現組織癒合。

最近的重要工作已確定了EV介導促血管生成、抗凋亡和抗炎症等作用的蛋白質和核酸效應子,它們在促進組織癒合的級聯反應中是不可或缺的。

許多研究者將臨床前研究中觀察到的EV介導的治療作用歸因於其核酸含量。有趣的是,在急性腎損傷的小鼠模型中,RNA酶(RNase)處理過的EVs不具有促進腎臟恢復的作用,暗示RNA才是其主要的治療成分。的確如此,在急性腎臟損傷模型中,EVs的抑纖維化和促組織再生的作用是由EVs中的HGF mRNA介導的;而EVs中的miRNA(如miR-21和miR-494),則可以促進骨骼肌損傷後的肌肉再生和組織癒合。另外,細胞凋亡在組織損傷中起著作用,MSC-EVs已顯示出在臨床前損傷模型中通過減弱細胞凋亡來促進組織再生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EVs中的各種生物活性因子和MSCs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具有多種生物效用,因此可能會引起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儘管迄今為止尚無關於副作用的報導,不同於全身遞送,MSsC分泌因子的局部遞送將有助於確保任何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不會擴散至全身。

圖2. MSC分泌因子調控組織修復的潛在機制。

MSC分泌因子的體外調控和材料修飾

調節MSC因子分泌的因素:缺氧,力學環境以及促炎症刺激可誘導MSC分泌更多、具有更高治療效果的EV和蛋白質,還可以對MSC進行基因編輯,來上調部分能促進組織修復的RNA或蛋白質的分泌表達。

EVs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給藥,包括靜脈內、腹膜內或皮下注射,並且給藥途徑會大大影響EVs在體內的分布。用於組織修復的最常見的EVs遞送方式是直接將EVs局部注射到損傷部位。然而,這可能會導致EVs的快速流失。在某些情況下,在癒合期間EVs的反覆注射是必須的。

使用生物材料遞送EVs已成為一種有前景的再生醫學策略,有助於提高EV的存留率和治療效果。可以通過交聯或與EV位點結合,將EV固定在生物材料中,然後作用於受損組織以誘導癒合和功能恢復。天然ECM生物材料(如膠原蛋白和透明質酸),可以分別通過整聯蛋白和CD44受體與EV結合,而合成生物材料的孔隙率和降解速率則可以進行嚴格調節,來實現EV的可控釋放。與直接注射遞送相比,載EV的生物材料可以實現更高的EV留存率和更好的組織再生效果。

圖3. 體外培養刺激對MSCs分泌因子的影響。

圖4. 通過生物材料來遞送MSCs分泌因子。

總結

相比於MSCs幹細胞療法,基於MSCs分泌因子的無細胞再生療法具有許多潛在優勢。MSCs分泌因子介導的體內組織修復機制主要包括免疫調節、促血管生成、抑制凋亡、和減少纖維化等。通過與EVs位點結合或將EVs包裹在基質材料中,可有效延長EVs在遞送後的存留率,實現長時間的可控緩釋,進而可能增強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Brennan, M.., P. Layrolle and D.J. Mooney, Biomaterials functionalized with MSC secret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soluble factors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p. 1909125. (DOI:10.1002/adfm.2019091251909125.)

相關焦點

  • (中)幹細胞第三類醫療技術 I 轉換醫學、再生醫學及精準醫療
    幹細胞再生醫學:修復人體器官 再生醫學是指利用生物學及工程學的理論方法創造丟失或功能損害的組織和器官,使其具備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機構和功能。通俗理解,就是讓人類的組織或器官再生。
  • 絲素蛋白|再生修復醫學-仿生骨
    隨之而來的材料、硬體等產業開發更加豐富了仿生學研究的方向,本篇結合回顧前人在醫用仿生材料方面所做工作,從再生醫學角度出發,研討仿生骨材料在不同修復場景下的應用空間與市場前景。3D列印技術製備陶瓷骨支架骨組織工程材料主要包含生物材料、幹細胞和生長因子,已有一些支架材料作為骨和軟骨缺損的再生填充物,如羥基磷灰石(HA)和間充質幹細胞、重組人骨形態發生蛋白、
  • AWSG愛保信(Biotech)深度揭秘幹細胞分泌因子對皮膚創傷的影響
    間充質幹細胞分泌因子不僅可繞過與細胞治療有關的免疫相容性、疾病傳染性等問題,還可以批量生產,長期保存,降低細胞培養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因此間充質幹細胞分泌因子對於創傷、腦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的治療更具優勢。但間充質幹細胞分泌因子成分複雜,各細胞因子通過何種方式發揮促進老化皮膚創傷癒合的詳細調控機制目前尚不可知,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間充質幹細胞分泌因子的臨床應用。
  • 北京生理科學會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再生醫學與未來—纖連蛋白與...
    2020年10月17日下午,北京生理科學會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首次採用網絡在線形式,召開「再生醫學與未來—纖連蛋白與再生醫學」的專題研討會。本次會議得到了國內再生醫學領域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學院校、研究機構及臨床醫院的專家,是BAPS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的一次盛會。
  • 北航李曉光團隊20餘年研究獲突破性進展,受損神經有望再生
    我國科學家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難題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人民日報記者 趙婀娜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雙聘教授李曉光、上海同濟醫院孫毅教授及首都醫科大學楊朝陽教授帶領團隊,歷時20餘年成功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這一醫學難題。
  • 艾爾菲生物:科技帶動中國護膚品原料與再生醫學革新
    楊正國先生所領導的西安艾爾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從事細胞學護膚品原料事業之外,還在再生醫學生物材料研究方面有所建樹,企業目前以「打造民族護膚品品牌,實現異種大器官夢想」為前進方向,這一發展理念獲得了政府的認同與支持。
  • 三聯虹普:在可降解生物材料(lyocell)及再生塑料領域已經形成核心...
    公司回答表示,尊敬的投資者,公司持續跟隨國家綠色製造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可降解生物材料(lyocell)及再生塑料領域已經形成核心技術布局。塑料治理已經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命題。因此我司長期關注可降解塑料技術的發展並開展了一些研究。
  • 上海生物醫藥創新起跑「加速度」 再生醫學是未來趨勢
    傅大煦認為,再生醫學領域將是未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隨著國內首個創新藥在美國上市,這就預示著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從跟跑、並跑走向領跑,我也期待國內更多的創新生物技術、醫療器械產品能夠走向世界,造福全球、造福全人類患者。」
  • 在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中,幹細胞如何「妙手回春」?
    再生是體內細胞或組織損傷後,由鄰近健康細胞分裂增殖來修補的過程。 此外,長期病理性炎性反應會導致幹細胞的功能失調,使幹細胞的數量減少,最終導致組織再生失敗。 在創傷後,MSCs與HSC的遷移已被許多趨化作用闡明。其中一種信號途徑就是SDF-1/CXCR4(基質衍生因子1/特異性趨化因子受體4)軸。這條信號軸解釋了幹細胞在局部停留及向受傷部位遷移的過程。
  • 1V1生物煥膚,超越完美,俏麗容顏顛覆再生
    外泌體+,是指裝載著豐富細胞再生因子的外泌體。煥生匯採用獨家專利技術,從臍帶、胎盤組織中提取富含多種細胞再生因子的「外泌體+」,針對不同皮膚需求,打造獨特效能,個性化解決老化、皺紋等各 類肌膚問題。 幹細胞外泌體+在皮膚損傷修復中的作用 幹細胞外泌體+中含有的細胞因子分子量小,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其可以通過人體的皮膚角質層進入表皮層和真皮層。然後,通過旁分泌的形式作用於細胞,使成纖維細胞分泌的I型、III型膠原、糖性蛋白量的提高、增加血管內皮細胞管狀形成率從而使皮膚深層細胞得到激活、滋養和修復,從而起到美容抗衰的作用。
  • 約翰·霍普金斯與麥迪舜共同發起設立再生醫學轉化基金
    Evans)博士(右)在麥迪舜香港總部再生醫學中心麥迪舜醫療集團主席汪曉峰先生(左一)與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生命科學中心主任安娜斯塔西婭·哈卡(Annastasiah Mudiwa Mhaka)博士(中)和肖恩·埃文斯(Sean L.
  • MSC「液體醫美」 女性護膚新方法
    美白 緊緻 淡斑 去皺 修復過敏肌MSC「液體醫美」 女性護膚新方法用人源組織 再生年輕肌膚,安全、長效 價格不到醫美的10%內容摘要:化學護膚,依賴化學品透支肌膚,一卸妝老3年,越用老得越快;醫美整形,依賴於醫師手術水平和產品正規、價格昂貴、應用痛苦
  • 幹細胞——新一代醫學革命
    隨著21世紀再生醫學領域的不斷創新,在未來,人類寄希望於利用幹細胞的分離和體外培養,在體外繁育出組織或器官,並通過組織或器官移植,實現對臨床棘手疾病的治療。首先幹細胞是人體內各種組織器官更新換代的種子細胞,它具有分化的能力,可以再生出我們人體各種組織器官需要的細胞。因此它被稱為是現代醫學最神奇的發現,也是21世紀能夠改變人類的一項重要成果。
  • Immunity綜述精讀|免疫代謝物對蛋白質的修飾作用
    >(Otto Heinrich Warburg)觀察到,大多數腫瘤細胞在有氧條件下仍表現出活躍的葡萄糖攝取和糖酵解(glycolysis)功能,從而導致腫瘤細胞產生並分泌大量的乳酸(lactate),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瓦博格效應(Warburg effect) 。
  • 美倫克拉再生醫學高層與博奧晶典啟衡負責人在京會面,共謀再生醫學...
    美倫克拉再生醫學高層與博奧晶典啟衡負責人在京會面,共謀再生醫學行業發展!來源:財訊網時間:2020-08-22 14:00:25 8月17日,「聚焦美與健康」,美倫克拉實業集團董事長王冠寓、美倫克拉實業集團總裁孫冰及美倫克拉再生醫學高管團隊蒞臨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暨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參觀交流學習
  • 遠想再生醫美材料大突破 醫美格局將迎來大變局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雷射整形美容中心副主任、整形修復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創傷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程飈教授,廣東藥科大學中藥資源學院院長龐玉新教授;廣州醫科大學---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聯合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青年委員戴健威教授;中國整形美容協會辦公室主任、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標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靖宣;廣東省科學院健康醫學研究所教授、再生醫學學科帶頭人高博韜教授
  • 創傷修復生物材料產品行業研究:進口廠商佔據中高端市場
    創傷修復不僅包括細胞的增殖、分化和遷移,還涵蓋了不同類型細胞、酶和結構蛋白質等的形成,是個涉及到發育學、細胞生物學、生物材料學、分子生物學和臨床醫學等多學科的研究領域。創傷修復生物材料主要用於創傷預防、護理、止血、治療、修復等領域。
  • 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功能及受體
    M-CSF定義  M-CSF,也稱為CSF-1,是一種四-α-螺旋束細胞因子,是巨噬細胞存活、增殖和分化的主要調節因子。  M-CSF還可以促進和增強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和微生物的殺傷,調節巨噬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和其他炎症調節因子,並刺激細胞吞噬作用。  懷孕期間M-CSF增加,以支持蛻膜、胎盤的植入和生長。  M-CSF的來源包括成纖維細胞,活化的巨噬細胞,子宮內膜分泌上皮,骨髓基質細胞和活化的內皮細胞。
  • 《AFM》綜述:為水凝膠的應用量身定製膠凝機理
    應用水凝膠具有一系列材料特性,非常適合在組織工程,再生醫學,細胞培養,藥物輸送,軟機器人,生物傳感和生物電子學中應用。響應於特定刺激的水凝膠還可以經歷材料變化(例如,溶脹,降解,螢光變化),這使水凝膠在藥物遞送,軟機器人,和生物傳感平臺中具有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