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及白話(1)

2021-02-20 大乘佛法經典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白話對照(1)

  【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僧三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眾所知識得陀羅尼。成就辯才樂說無盡。安住三昧而不動轉善能了知無盡之慧。得深法忍入深法門。於諸無量阿僧祇劫。所修善法皆悉成就。摧伏眾魔降諸怨敵。攝取最尊嚴淨佛土。有大慈悲諸相嚴身。於大精進得到彼岸。善知一切言辭方便。所行威儀具足清淨。悉以得住三解脫門。以無礙智通達三世。發決定心不舍一切。憶念義趣堪忍智慧。其諸菩薩德皆如是。其名曰轉不退法輪菩薩。發心即轉法輪菩薩。無礙轉法輪菩薩。離垢淨菩薩。除諸蓋菩薩。示淨威儀見皆愛喜菩薩。妙相嚴淨王意菩薩。不誑一切眾生菩薩。無量功德海意菩薩。諸根常定不亂菩薩。實音聲菩薩。一切天贊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辯才莊嚴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彌勒菩薩。須彌頂王菩薩。海德寶嚴淨意菩薩。大嚴淨菩薩。大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德菩薩。淨意菩薩。喜王菩薩。堅勢菩薩。堅意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釋梵護世天王。並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眾所知識多種善根。樂大法者皆來集會。

  【譯文】:

  以下經文,是我(阿難)親耳聆聽佛陀所述說,有一回,佛陀居住在王舍城外之靈鷲山(耆闍崛山)中,當時伴隨佛陀的有三萬二千大比丘僧,及七萬二千大菩薩。他們都是已俱備各方面的知識。他們已得總持(陀羅尼),成就無礙辯才,樂於講述無止盡的佛法。他們都已安住於正定(三昧),不再動搖、流轉。他們都是善能了知無量無盡的大智慧者。他們已得甚深(無有怖畏之)法忍。他們已深入各種修行法門,於無量阿僧祗劫以來,所修行的善法,悉皆成就。他們悉已催伏各界魔軍、降伏諸多怨敵。他們已獲取最高、最尊的稱號。他們能以己身之莊嚴,清淨諸佛國土。他們具有大慈悲心。他們能以各種威儀之相,莊嚴自己之身。他們悉皆曾經發大精進心,悉皆已到達彼岸。他們悉已了知一切諸法,同時能以種種方便,無礙言詞為眾說法。他們所行諸事,悉皆清淨,威儀具足。他們已於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獲得安住。他們以心、色、解、辯四無礙智,通達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他們已下定決心,發下大願,絕不舍離一切眾生。他們經常憶念義理之趣,得堪忍(娑婆世界)之大智慧。與會中的諸大菩薩,個個都同樣的擁有這一切德行。與會的大菩薩有:轉不退法輪菩薩、發心即轉法輪菩薩、無礙轉法輪菩薩、離垢淨菩薩、除諸蓋菩薩、示淨威儀見皆愛喜菩薩、妙相嚴淨王意菩薩、不誑一切眾生菩薩、無量功德海意菩薩、諸根常定不亂菩薩、實音聲菩薩、一切天贊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辯才莊嚴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彌勒菩薩、須彌頂王菩薩、海德寶嚴淨意菩薩、大嚴淨菩薩、大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德菩薩、淨意菩薩、喜王菩薩、堅勢菩薩、堅意菩薩。與會的大菩薩,共有七萬二千人,加上來自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釋、梵護法天王,及天(神)、龍(神)、夜叉(惡神)、乾闥婆(香神)、阿修羅(戰神)、迦樓羅(鳥神)、緊那羅(樂神)、摩睺羅伽(蛇神),以及眾多人與非人等,他們都是已俱備一定的知識者,都是已多種善根者,都是樂於接受大法者。他們悉皆前來,出席此聚會。

  【原文】:

  爾時堅意菩薩。在大會中作是念言。我於今者。當問如來以是所問。欲守護佛種法種僧種。令諸魔宮隱蔽不現。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種善根者今當令種。已種善根者當令增長。若有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令發心。已發心者令不退轉。已不退者當令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計有所得住諸見者。皆悉令發舍離之心。樂小法者令不疑大法。樂大法者令生歡喜。

  【譯文】:

  這時候,堅意菩薩在法會中,心中作是念想,現在我應當向如來提出問題,我之所以提出問題,是為了保護佛、法、僧三寶,令三寶種子永不斷滅。是為了令一切諸魔,隱蔽不現。是為了催伏個人的自大與不斷增強的我慢(增上慢)。同時我也希望,未種善根者,於今能有機會種植善根;已種善根者,能令善根茁壯成長。倘若有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心者,當於現在發心;已發心者,將不退轉;以不退轉之力,將迅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希望於修行中,能有所得;尚且停住於各種見地者,都能發心,將各種見地捨棄。希望樂於小乘法者,不再懷疑大乘法。希望樂於大乘法者,能於大乘法中,生起歡喜心。

  【原文】:

  作是念已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於如來法中少有所問。唯願聽許。佛告堅意。隨汝所問。吾當解說令汝歡喜。堅意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三昧。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得不離值見諸佛。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諸魔。得自在智。獲自然智。得無生智。能不隨他得。不斷辯才。盡未來際得如意足受無量命。樂聲聞者示聲聞乘。樂闢支佛者示闢支佛乘。樂大乘者為示大乘。通達聲聞法而不入聲聞道。通達闢支佛法而不入闢支佛道。通達佛法而不畢竟滅盡。示現聲聞形色威儀。而內不離佛菩提心。示現闢支佛形色威儀。而內不離佛大悲心。以如幻三昧力。示現如來形色威儀。以善根力。示現在於兜率天上。現受後身入於胞胎。初生出家坐佛道場。以深慧力現轉法輪。以方便力現入涅槃。以三昧力現分舍利。以本願力現法滅盡。唯然世尊。行何三昧。能令菩薩示現如是諸功德事而不畢竟入於涅槃。

  【譯文】:

  堅意菩薩作了這個念想後,即從座位上起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於佛前合掌禮佛,然後對佛陀說,世尊!我現在要在如來您的大法中,提出些許問題,請您允許我提問。佛陀說,堅意!隨你所願,想問什麼就問吧。我會為你解說,一定會令你滿足、歡喜。堅意菩薩問,世尊!有沒有一種三昧(正定),能令菩薩迅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且常得此三昧,永不舍離;有機會得見諸佛以佛身光明普照十方。能獲得自在慧,以自在慧破除諸魔軍,證得自在智,進而獲得自然智、無生智;這種種智,皆由自證,不隨他得。能令辯才無礙、不斷。能令於未來際,證得四如意足,享受無量壽命。對於那些喜好聲聞者,為他們開示聲聞乘;對於那些喜好闢支佛者,為他們開示闢支佛乘;對於那些喜好大乘者,為他們開示大乘。通達於聲聞法,而不入於聲聞乘;通達於闢支佛法,而不入於闢支佛乘;通達大乘佛法,而不視涅槃為畢竟滅盡。示現聲聞相,具有聲聞之形色威儀,但內心卻不遠離佛之菩提心。示現闢支佛相,具有闢支佛之形色威儀,但內心卻不遠離佛之大悲心。以如幻境一般的三昧威力,示現如來的形色威儀。以善根力,示現於兜率天上;接受後有之身,而入於胞胎;從出世到出家,從出家到坐佛道場;以甚深的慧力,示現轉法輪;以大方便力,示現入涅槃;以三昧力,示現分舍利;以本願力,示現諸法滅盡。世尊!要修行何種三昧,方能令菩薩示現一切諸功德事業,而不須要畢竟入於涅槃呢?

  【原文】:

  佛告堅意菩薩言。善哉善哉。堅意。能問如來如是之義。當知汝能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憐愍世間利安天人。今世後世菩薩蒙益。當知汝已深種善根。供養親近過去無量百千億佛。遍行諸道降魔怨敵。於佛法中得自在智。教化守護諸菩薩眾。已知一切諸佛法藏。曾於恆河沙等佛所。成就問答。堅意。如來於此眾會之中。不見天龍夜叉乾闥婆及諸聲聞求闢支佛者能作是問。唯有汝等大莊嚴者。乃能啟發如是之問。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說諸菩薩成就三昧。得是功德復過於此。堅意白佛言。願樂欲聞。佛告堅意。有三昧名首楞嚴若有菩薩得是三昧。如汝所問。皆能示現於般涅槃而不永滅。示諸形色而不壞色相。遍遊一切諸佛國土。而於國土無所分別。悉能得值一切諸佛。而不分別平等法性。示現遍行一切諸行。而能善知諸行清淨。於諸天人最尊最上。而不自高憍慢放逸。現行一切魔自在力。而不依猗魔所行事。遍行一切三界之中。而於法相無所動轉。示現遍生諸趣道中。而不分別有諸道相。善能解說一切法句。以諸言辭開示其義。而知文字入平等相。於諸言辭無所分別。常在禪定而現化眾生。行於盡忍無生法忍。而說諸法有生滅相。獨步無畏猶如師子。

  【譯文】:

  佛陀對堅意菩薩說,善哉!善哉!堅意!你能夠向如來提出這義理深奧的問題,我已知道你能令眾生安樂,對眾生多所饒益。已能憐憫世間。已能利樂及安定諸天與人。已能令今世及後世的菩薩,蒙受利益。堅意!你該知道,你曾經於過去世,供養及親近百千億乃至無量諸佛,因而種下深邃的善根。因此,你能於今世周遍修行各種正道法門,催伏魔軍、降服怨敵;於佛法中,已證得自在智;已能教化及守護眾多菩薩。你已悉知一切諸佛之法藏;這是因為你曾經於恆河沙數諸佛處,成就此問答能力。堅意!於此法會中,不見天、龍、夜叉、乾闥婆……,或求聲聞道、闢支佛道者,能提出這些問題。唯有象你這樣,已具足智慧與福德的大莊嚴者,方能有所啟發,提出這些問題。堅意!你當仔細聆聽,善加思考,我當為你述說這能令諸大菩薩成就的三昧,這三昧所能獲得的功德,超越你所提問及你所想像。堅意菩薩恭敬的回答,世尊!我願聽聞,並樂於接受您的解答。佛陀對堅意菩薩說,有一種三昧,名叫首楞嚴三昧;倘若菩薩證得此三昧,你所提出的問題,悉皆能夠一一示現;即使得入般涅槃,也絕不永久斷滅。得此三昧者,能顯現各種形色,然而各種色相,絕不壞損。得此三昧者,能周遍遊歷於一切諸佛之國土,而於諸佛國土無所分別。得此三昧者,能遇一切諸佛,於諸佛的平等法性,無所分別。得此三昧者,能示現已周遍修行一切修行法門,並善於了知此一切修行法門,悉皆清淨。得此三昧者,於天、於人皆最尊貴、最高尚,但從不自高、驕傲、輕慢、放逸。得此三昧者,能現行如魔一般的自在威力,但絕不倚仗於魔所行事。得此三昧者,能遍行於一切三界之中,然而於法相卻無所動搖、流轉。得此三昧者,能示現遍生於一切諸趣之中,具有諸趣之形相,然而卻無高下的分別。得此三昧者,善能解說一切法句;以各種言辭開示其中之義理;通曉於文字;以平等心相,於一切諸法之言辭、文字,無所高下之分別。得此三昧者,常住於禪定中,然而卻能示現教化眾生,修行一切絕對的忍(確認)法,向他們解說,一切諸法皆有生滅之相;並令眾生,獲得無生法忍。得此三昧者,即使獨行亦無畏懼,猶如獅子王。

  【原文】:

  爾時會中諸釋梵護世天王。一切大眾皆作是念。我等猶尚未曾聞是三昧名字。何況得聞解說其義。今來見佛快得善利。皆共得聞說首楞嚴三昧名字。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聞首楞嚴三昧義趣信解不疑。當知是人必於佛道不復退轉。何況信已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如說修行。時諸釋梵護世天王。皆作是念。我等今當為佛如來敷師子座正法座大上人座大莊嚴座大轉法輪座。當令如來於我此座說首楞嚴三昧。是中人人各各自謂。唯我為佛敷師子座餘人不能。爾時釋梵護世天王各為如來敷師子座。莊挍清淨端嚴高顯。無量寶衣以敷其上。悉皆張施眾妙寶蓋。又以眾寶而為欄楯。於座左右無量寶樹枝葉間錯行列相當。垂諸幢幡張大寶張。眾寶交絡懸諸寶鈴。眾妙雜華以散其上。諸天雜香燒以燻之。金銀眾寶光明間錯。種種嚴淨靡不具有。須臾之間於如來前。有八萬四千億那由他寶師子座。悉於眾會無所妨礙。一一天子不見餘座。各作是念。我獨為佛敷師子座。佛當於我所敷座上說首楞嚴三昧。時諸釋梵護世天王。敷座已竟。各白佛言。唯願如來坐我座上說首楞嚴三昧。

  【譯文】:

  這時,與會的帝釋天、大梵天等護世天王及一切大眾,心中皆作如是念想,我們從來都不曾聽聞首楞嚴三昧的名字,更何況聽聞解說其義理。今日會晤如來,即將迅速獲得如此勝善之大利益,共同聽聞此首楞嚴三昧之名字;追求佛道的善男子與善女人,如能聽聞首楞嚴三昧之意趣,能深信、理解,並對首楞嚴三昧的義理不起疑惑之心,當知此人於佛道上的修行,將不會退轉;更何況那些自己已深信,能受持、誦讀,又能為他人解說,同時自己又依法修行的人。這時,與會的帝釋天、大梵天等護世天王及一切大眾,心中頓然生起如是念想,我等如今應當為如來世尊敷獅子座、正法座、大上人座、大莊嚴座、大轉法輪座,應當讓如來世尊於我們所敷的座上,講解首楞嚴三昧。這時,人人心中都這麼認為,只有我有能力為如來世尊敷獅子座,其他人皆不能。這時,帝釋天、大梵天等護世天王及一切大眾,各自為如來敷設師子座。所敷設的獅子座,莊嚴、清淨,端莊、高雅;有無量的寶衣鋪設其上;座上悉皆張羅眾多勝妙寶蓋,復以各種寶物作為欄楯;於座之左右,有不可計算的寶樹,枝葉交錯,排列整齊;座上垂掛各種幢幡及大寶帳,寶鈴與各種寶物,交錯懸掛;各種美麗的鮮花,散於其上;以各種天香,薰香其座;金銀及各種寶石的亮光,交錯輝映;各種能令寶座莊嚴清淨之物,應有盡有。頃刻之間,於如來面前出現八萬四千億獅子寶座;然而這些眾寶座卻不妨礙法會。每一位天人只見到自己所敷設的寶座,而見不到其它寶座。每一位天人,心中都這麼念想,是我獨自位如來世尊敷設獅子寶座,如來世尊當坐於我所敷設的獅子座上,為大眾開講首楞嚴三昧經。這時,帝釋天、大梵天等護世天王及一切大眾,為如來世尊所敷設的獅子座都已竣工座。他們個別上前對佛陀說,世尊!我懇切的邀請您,坐於我所敷設的獅子座上,為大眾開講首楞嚴三昧經。

  【原文】:

  即時世尊現大神力。遍坐八萬四千億那由他師子座上。諸天各各見佛坐其所敷座上。不見餘座。有一帝釋語餘釋言。汝觀如來坐我座上。如是釋梵護世天王。各相謂言。汝觀如來坐我座上。有一釋言。如來今者但坐我座不在汝座。爾時如來。以諸釋梵護世天王宿緣應度。又欲少現首楞嚴三昧勢力。亦為成就大乘行故。令諸眾會皆見如來遍在八萬四千億那由他寶師子座。一切大眾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各從座起合掌禮佛。鹹作是言。善哉世尊。威神無量。令諸天子各滿所願。其諸天子所為如來施設座者。見佛神力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俱白佛言。世尊。我等為欲供養如來。滅除一切眾生苦惱。守護正法不斷佛種。是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令我等於未來世作佛如是威神之力。如今如來所作變現。爾時佛贊諸天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第一供養如來。時梵眾中有一梵王。名曰等行。白佛言。世尊何等如來為是真實。我座上是。餘座上是。佛告等行。一切諸法皆空如幻。從和合有無有作者。皆從憶想分別而起。無有主故隨意而出。是諸如來皆是真實。云何為實。是諸如來本自不生。是故為實。是諸如來今後亦無。是故為實。是諸如來非四大攝。是故為實諸陰入界皆所不攝。是故為實。是諸如來如先中後等無差別。是故為實。梵王。是諸如來等無差別。所以者何。是諸如來以色如故等。以受想行識如故等。以是故等。是諸如來以過去世如故等。以未來世如故等。以現在世如故等。以如幻法故等。以如影法故等。以無所有法故等。以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故等。是故如來名為平等。如一切法等。是諸如來亦復如是。如一切眾生等。是諸如來亦復如是。如諸一切世間佛等是諸如來亦復如是。如一切世間等。是諸如來亦復如是。是故諸佛名為平等。梵王。是諸如來不過一切諸法如故。名為平等。梵王當知。如來悉知一切諸法如是平等。是故如來。於一切法名為平等。

  【譯文】:

  這時候,世尊顯現大神通力,遍坐於八萬四千億獅子座上;諸天天人只見到佛陀坐於他自己所敷設的獅子座上,而不見其它獅子座。有一帝釋天天眾對其同伴說:"你看!如來世尊就坐在我所敷設的獅子座上。就這樣,帝釋天、大梵天等護世天王及一切大眾,互相誇耀說,你看!如來世尊就坐在我所敷設的獅子座上。這時候,有一帝釋天天生氣的說,如來世尊就只坐在我所敷設的獅子座上,不坐在你的獅子座上。這時,如來世尊因為這些帝釋天、大梵天等護世天王及一切大眾,與他都有一段宿世因緣,應當得度;又為了顯現少許首楞嚴三昧的威力,讓與會大眾能成就大乘之行;因此,讓與會大眾,悉皆見到如來世尊遍坐於八萬四千億獅子寶座上。一切大眾見到此景象,皆大歡喜,獲得從來所未曾有的滿足與喜樂。他們從自己的座位上起立、合掌,頂禮佛陀,並說道,善哉!善哉!世尊所顯現的大神威力無與倫比,令我等諸天天人各滿所願。於諸天天人當中,為佛陀敷設獅子座者,見到佛陀顯現如此神力後,同時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們同時對佛陀說,世尊!我們真心誠意想要供養如來,滅除一切眾生苦惱,守護於正法,令佛種不至於斷滅。因此悉皆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願我們於未來世,能有如佛陀一般的大威神力,就如如來您現在所顯現的一般。佛陀稱讚諸天天子說,善哉!善哉!誠如你們所說,為了想要利益一切眾生而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供養如來的最好方法。當時,於梵天眾中,有一梵王,名叫等行,他上前對佛陀說,世尊!到底哪一位如來是真的,是我獅子座上的,還是其餘座上的呢?佛陀對等行梵王說,梵王!一切諸法皆是虛空,亦如夢幻,皆從從和合而有,並非人天刻意造作而有;一切諸法皆由憶想之分別而生起,無主、無屬,隨意而出。因此,你所見到的所有如來,都是真實的。為什麼說這一切所有之如來,都是真實的呢?這一切所有之如來,本來就不曾有(生),因此是真實的。這一切所有之如來,今後也不會無(滅),因此是真實的。這一切所有之如來,非四大攝受所生,因此是真實的。這一切所有之如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皆不能攝受,因此是真實的。這一切所有之如來,於前、中、後完全相等無有差別,因此是真實的。梵王!這一切所有之如來,平等而無有差別。為什麼呢?這一切所有之如來,其色性真如,無有變異,因此平等;其受、想、行、識性真如,無有變異,因此平等。以五蘊平等、無有差別;這一切所有之如來,於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悉皆真如,無有變異,因此平等。這一切所有之如來,為真如所幻化之法,因此平等。這一切所有之如來,為真如影像之法,因此平等。這一切所有之如來,為無所有法,因此平等。這一切所有之如來,為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因此平等。因此,如來又名為平等。同樣的,一切法平等,就是如來;一切眾生平等,就是如來;一切世間所有諸佛平等,就是如來;一切世間平等,就是如來。因此,諸佛又名為平等。梵王!這一切所有之如來,並沒有超越諸法之真如,因此名為平等。梵王!如來了知一切諸法悉皆平等,因此,如來於一切諸法,名為平等。

  【原文】:

  等行梵王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來得是諸法等已。以妙色身示現眾生。佛言。梵王。是皆首楞嚴三昧。本行勢力之所致也。以是事故。如來得此諸法等已。以妙色身示現眾生。說是法時。等行梵王及萬梵天。於諸法中得柔順忍。爾時如來還攝神力。諸佛及座皆不復現。一切眾會唯見一佛。爾時佛告堅意菩薩。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何等是首楞嚴三昧。

  【譯文】:

  等行梵王稱讚佛陀說,真是稀有!也從未曾有!世尊!如來於得此平等諸法後,以微妙之色身,示現於眾生面前。佛陀說,梵王!這一切都是首楞嚴三昧本行之威力所致;以此威力所行之事,如來於得此平等諸法後,以微妙之色身,示現於眾生面前。佛陀說此法時,等行梵王及數萬梵天,於諸法之中,證得柔順忍。這時候,佛陀收回神力,諸佛與諸獅子座,霎時不見,與會大眾,只見一佛於一獅子座上。這時,佛陀對堅意菩薩說,首楞嚴三昧,並非初地至九地菩薩所能證得,唯有安住於十地及以上的菩薩,方能證得這首楞嚴三昧。什麼是首楞嚴三昧?

  【原文】:

  謂修治心猶如虛空(一)。

  觀察現在眾生諸心(二)。

  分別眾生諸根利鈍(三)。

  決定了知眾生因果(四)。

  於諸業中知無業報(五)。

  入種種樂欲入已不忘(六)。

  現知無量種種諸性(七)。

  常能遊戲華音三昧。能示眾生金剛心三昧。一切禪定自在隨意(八)。

  普觀一切所至諸道(九)。

  於宿命智得無所礙(十)。

  天眼無障(十一)。

  得漏盡智非時不證(十二)。

  於色無色得等入智(十三)。

  於一切色示現遊戲(十四)。

  知諸音聲猶如響相(十五)。

  順入念慧(十六)。

  能以善言悅可眾生(十七)。

  隨應說法(十八)。

  知時非時(十九)。

  能轉諸根(二十)。

  說法不虛(二十一)。

  順入真際(二十二)。

  善能攝伏眾生之類(二十三)。

  悉能具足諸波羅蜜(二十四)。

  威儀進止未曾有異(二十五)。

  破諸憶想虛妄分別(二十六)。

  不壞法性盡其邊際(二十七)。

  一時現身住一切佛所(二十八)。

  能持一切佛所說法(二十九)。

  普於一切諸世間中自在變身猶如影現(三十)。

  善說諸乘度脫眾生常能護持三寶不絕(三十一)。

  發大莊嚴盡未來際而心未曾有疲惓想(三十二)。

  普於一切諸所生處常能現身隨時不絕(三十三)。

  於諸生處示有所作(三十四)。

  善能成就一切眾生(三十五)。

  善能識知一切眾生(三十六)。

  一切二乘不能測量(三十七)。

  善能具知諸音聲分(三十八)。

  能使一切諸法熾盛(三十九)。

  能使一劫作阿僧祇劫(四十)。

  阿僧祇劫使作一劫(四十一)。

  能使一國入阿僧祇國(四十二)。

  阿僧祇國使入一國(四十三)。

  無量佛國入一毛孔(四十四)。

  一切眾生示入。一身(四十五)。

  了諸佛土同如虛空(四十六)。

  身能遍至無餘佛土(四十七)。

  使一切身入於法性皆使無身(四十八)。

  一切法性通達無相(四十九)。

  善能了知一切方便(五十)。

  一音所說悉能通達一切法性(五十一)。

  演說一句能至無量阿僧祇劫(五十二)。

  善觀一切法門差別(五十三)。

  知善同異略廣說法(五十四)。

  善知出過一切魔道(五十五)。

  放大方便智慧光明(五十六)。

  身口意業智慧為首(五十七)。

  無行神通常現在前(五十八)。

  以四無礙智能令一切眾生歡喜(五十九)。

  現神通力通一切法性(六十)。

  能以攝法普攝眾生(六十一)。

  解諸世間眾生語言(六十二)。

  於如幻法無有所疑(六十三)。

  一切生處遍能自在(六十四)。

  所須之物隨意無乏(六十五)。

  自在示現一切眾生(六十六)。

  於善惡者皆同福田(六十七)。

  得入一切菩薩密法(六十八)。

  常放光照無餘世界(六十九)。

  其智深遠無能測者(七十)。

  其心猶如地水火風(七十一)。

  善於諸法章句言辭而轉法輪(七十二)。

  於如來地無所障礙(七十三)。

  自然而得無生法忍(七十四)。

  得如實心諸煩惱垢所不能汙(七十五)。

  使一切水入一毛孔不嬈水性(七十六)。

  修集無量福德善根(七十七)。

  善知一切方便回向(七十八)。

  善能變化遍行一切諸菩薩行(七十九)。

  佛一切法心得安隱(八十)。

  已得舍離宿業本身(八十一)。

  能入諸佛秘密法藏(八十二)。

  示現自恣遊戲諸欲(八十三)。

  聞無量法具足能持(八十四)。

  求一切法心無厭足(八十五)。

  順諸世法而不染汙(八十六)。

  於無量劫為人說法皆令謂如從旦至食(八十七)。

  示現種種癃殘跛蹇聾盲喑啞以化眾生(八十八)。

  百千密跡金剛力士常隨護侍(八十九)。

  自然能觀知諸佛道(九十)。

  能於一念示受無量無數劫壽(九十一)。

  現行一切二乘儀法而內不舍諸菩薩行(九十二)。

  其心善寂空無有相(九十三)。

  於眾伎樂現自娛樂而內不舍念佛三昧(九十四)。

  若見若聞及觸共住皆能成就無量眾生(九十五)。

  能於念念示成佛道隨本所化令得解脫(九十六)。

  示現入胎初生(九十七)。

  出家成就佛道(九十八)。

  轉於法輪(九十九)。

  入大滅度而不永滅(一百)。

  【譯文】:

  (一)修心、治心,猶如虛空。

  (二)善能觀察現在眾生之諸心與心所。

  (三)善能分別眾生諸根之利與鈍性。

  (四)善能決定了知眾生之一切因果。

  (五)於已所造諸業之中,了知並無業報。

  (六)入於種種樂欲,入已不忘(自性)。

  (七)善能現知種種無量諸性。

  (八)常遊戲於鮮花盛開、音樂美妙的環境,而得入於華音三昧。能示一切眾生金剛心三昧。一切禪定,自在、隨意。

  (九)善能普觀一切所至諸道。

  (十)於宿命智,得無所礙。

  (十一)於天眼智,無有障礙。

  (十二)已得漏盡智,因時間未到,尚未證入。

  (十三)於色、無色界,得等入智。

  (十四)示現遊戲於一切色界。

  (十五)識知一切音聲之諸響相。

  (十六)隨順於能入正念之慧。

  (十七)能以善意的語言,取悅、討好一切眾生。

  (十八)能隨相應的機緣而說法。

  (十九)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事。

  (二十)能互轉諸根,六根互用。

  (二十一)所說之法,絕不虛假。

  (二十二)隨順自然,入於真如之際。

  (二十三)善能攝伏各種品類之眾生。

  (二十四)善能具足一切諸波羅蜜。

  (二十五)言行舉止,悉具威儀,不曾有異。

  (二十六)善能摧破一切憶想、分別一切虛妄。

  (二十七)善能盡於一切不壞法性之邊際。

  (二十八)善能隨時現身,安住於一切佛所。

  (二十九)善能攝持一切諸佛所說之法。

  (三十)於一切諸世間中,普能自在變身,猶如顯現自己的身影。

  (三十一)善能講說一切諸乘,度脫眾生;常能護持三寶,不令斷絕。

  (三十二)盡未來之際,發大莊嚴心,而其心未曾有疲倦之想。

  (三十三)普遍於一切眾生所生之處,常能現身,隨時不絕。

  (三十四)於一切眾生所生之處,示現有所作為。

  (三十五)善能成就一切眾生。

  (三十六)善能識知一切眾生。

  (三十七)一切二乘行者不能測量。

  (三十八)善能具知一切音聲之分別。

  (三十九)能使一切諸法熾盛。

  (四十)能使一劫變作一阿僧祇劫。

  (四十一)能使一阿僧祇劫變作一劫。

  (四十二)能使一國納入一阿僧祇國。

  (四十三)能使一阿僧祇國納入一國。

  (四十四)能使無量佛國入於一毛孔。

  (四十五)能使一切眾生身入於一身。

  (四十六)了知一切佛土,等同虛空。

  (四十七)此身能遍至一切佛土,無有遺餘。

  (四十八)善能了知,一切方便之法。

  (四十九)使一切身,入於法性,皆使無身。

  (五十)了知一切法性,通達無相。

  (五十一)以一音演說,聽著悉能通達一切法性。

  (五十二)所演說的每一句話,悉能延伸至無量阿僧祇劫。

  (五十三)善能觀察一切法門之差別。

  (五十四)善能了知一切善法之異同,以簡略或詳盡的方式說法。

  (五十五)善知識超越一切魔道。

  (五十六)放大方便,智慧光明。

  (五十七)於身、口、意業,皆以智慧為首。

  (五十八)無須現行神通,悉能常現在前。

  (五十九)以心、色、解辯四無礙智,令一切眾生歡喜。

  (六十)示現神通力,通達一切法性。

  (六十一)善能以攝法普攝一切眾生。

  (六十二)善能理解一切世間一切眾生之語言。

  (六十三)於如幻之法無有所疑。

  (六十四)於周遍一切生處,悉能自在。

  (六十五)所須之物隨意而得從不匱乏。

  (六十六)善能自在示現一切眾生相。

  (六十七)於善惡者,皆同福田。

  (六十八)得入一切菩薩密法。

  (六十九)常放光明,照亮一切世界而無遺餘。

  (七十)智慧深邃致遠,他人無法揣測。

  (七十一)其心猶如,地水火風。

  (七十二)善於言詞及諸法章句而大轉法輪。

  (七十三)於如來地,無所障礙。

  (七十四)自然而得,無生法忍。

  (七十五)已得如實(金剛)心,一切煩惱垢所不能汙。

  (七十六)能使一切水入一毛孔而不影響水性。

  (七十七)修集一切無量福德善根。

  (七十八)善知一切方便回向。

  (七十九)善能變化,遍行一切菩薩諸行。

  (八十)於佛之一切法,心得安隱。

  (八十一)已得舍離,本身之宿業。

  (八十二)能入諸佛之秘密法藏。

  (八十三)示現自恣,遊戲諸欲。

  (八十四)聽聞無量正法,悉能具足受持。

  (八十五)求一切法,心無厭足。

  (八十六)隨順於一切世間諸法,而不染汙。

  (八十七)於無量劫為人說法,皆令聽法者獲得法食。

  (八十八)示現麻風、殘廢,聾、盲、喑、啞等一切形相,以教化眾生。

  (八十九)有百千密跡金剛力士常隨護侍。

  (九十)自然能觀,知諸佛道。

  (九十一)能於一念,示受無量無數劫壽。

  (九十二)現行一切二乘儀法,而內不舍諸菩薩行。

  (九十三)其心善寂,空無有相。

  (九十四)於眾伎樂現自娛樂,而內不舍念佛三昧。

  (九十五)於見、聞、觸及共住,皆能成就無量眾生。

  (九十六)能於念念之間示現成佛之道,隨本身之所教化,令眾生悉得解脫。

  (九十七)示現入胎初生之相。

  (九十八)示現出家成就佛道之相。

  (九十九)能轉於法輪。

  (一百)入大滅度而不永滅。

相關焦點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三卷上
    ,常在禪定而現化眾生,行於盡忍、無生法忍,而說諸法有生滅相,獨步無畏猶如師子。」又以眾寶而為欄楯,於座左右無量寶樹枝葉間錯行列相當,垂諸幢幡張大寶張,眾寶交絡懸諸寶鈴,眾妙雜華以散其上,諸天雜香燒以燻之,金銀眾寶光明間錯,種種嚴淨靡不具有。須臾之間於如來前,有八萬四千億那由他寶師子座,悉於眾會無所妨礙。一一天子不見餘座,各作是念:「我獨為佛敷師子座,佛當於我所敷座上說首楞嚴三昧。」時諸釋、梵、護世天王,敷座已竟,各白佛言:「唯願如來坐我座上說首楞嚴三昧。」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No. 642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 首楞嚴三昧經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乾隆大藏經第0395部~佛說首楞嚴三昧經三卷大正藏 經集部 第 15
  • 首楞嚴三昧經 電影 首楞嚴演義
    我獨為佛敷師子座。佛當於我所敷座上說首楞嚴三昧。時諸釋梵護世天王。敷座已竟。各白佛言。唯願如來坐我座上說首楞嚴三昧。即時世尊現大神力。遍坐八萬四千億那由他師子座上。諸天各各見佛坐其所敷座上。不見餘座。有一帝釋語餘釋言。汝觀如來坐我座上。如是釋梵護世天王。各相謂言。汝觀如來坐我座上。有一釋言。如來今者但坐我座不在汝座。爾時如來。以諸釋梵護世天王宿緣應度。又欲少現首楞嚴三昧勢力。
  • 首楞嚴三昧經發願文
    首楞嚴三昧經發願文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三寶佛子(自稱法名、姓名)並虛空法界所有如母眾生。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承上師三寶神力。真發菩提心。發願守護佛種。法種。僧種。令諸魔宮隱蔽不現。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種善根者今當令種。已種善根者當令增長。若有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令發心。已發心者令不退轉。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6):二示三觀之相之略示解結之方  8.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7):二示三觀之相之廣示最初方便9.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8):三示三觀之用 10.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9):四結三觀之名 11.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10):次曲示迷悟差別 12.憨山大師與《楞嚴》 13.歷代高僧贊《楞嚴》 14.紫柏尊者釋《楞嚴經》十八則 1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1):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44.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0):並空、見、識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  4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1):大眾聞法身心蕩然,獲本妙心說偈贊佛  50.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6):發覺初心一決定義,依圓湛性永斷無明  51.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7):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應當審觀煩惱根本
  • 佛說大佛頂首楞嚴經
    以科學的推理邏輯,從心理到物理之間,全面的解釋人性中的迷霧,痴迷,無明,顧名思義這部經典就是佛的最高智慧,是佛的頂,是能讓修行者,直接明心見性之作,餘誰不才,但也不和後世大師所苟同,有人說楞嚴經是後人偽造,但餘細細品來總覺是一部無上真經,至於細節,和情節也是見仁見智。不可多加揣度。
  • 佛說般舟三昧經【原文】共一卷
    聞是深三昧。不書學誦守持如法者。是為愚痴。譬如痴子人持栴檀香與之。而不肯受謂之不淨香。主言。此栴檀香也。卿莫謂不淨。嗅之知香。視之知淨。其人閉目不嗅不視也。佛言。聞是三昧不肯受持者。如彼痴子是為無知。反呼世間為有。不入空不知無。自謂如法。反作輕戲言。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言。是何等說。從何得是語。為自合會作是經。非佛所說。
  • 楞嚴經常識:慧法師講楞嚴經
    此《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所教示的道理可運用的範圍,也是能運用於一切情況下,所以也是含蓋一切,無所不包,無所不含。所以此經,稱之為「大」。例如:此《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以下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所教的「三摩提」是大。為什麼呢?例如此經中說:「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1):大...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註解行印緣起(代序)  上海鄭頌英  佛法博大精深,大藏浩瀚如海,眾生法身慧命之所寄,為世間照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中國是大乘佛教發揚弘傳之地,在晚近形成了《華嚴》、《楞嚴》、《法華》三部大經傳誦修學的好風尚。這真是福國利民,登斯民於祍蓆的盛世啊!  江易園居士在《正學啟蒙三字頌》中說:「若華嚴,最圓融;若楞嚴,最微密;若法華、若涅槃,開權小,顯真實。」
  • 【407】《百佛名經》白話譯文
    ;釋師子吼法王,我盡精進之力;都令沒有剩餘,以各種神通力;於無量世界中,化作無量身形;經過無量佛剎,常說這些佛名;也會如佛所說,那時佛陀世尊;為令眾生觀見,示現各大神通;現身無量剎土,以佛之神通力;見釋迦牟尼佛,處處遍布充滿;說此佛法真義,也如同過去佛;所說沒有差別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注三】 眾生所不能知,是稱秘密,惟佛與佛,乃能究竟,是以微妙。  【注四】 伽陀即是頌,此處是說咒體有頌,章句是說咒體有章段句逗。  【注五】 此咒為密示如來密因,十方如來,因此咒成正覺是密示修證了義菩薩萬行首楞嚴之義。起信論說「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併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
  • 楞嚴咒:佛為何不直接親口宣說 (成觀法師)
    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佛為何不直接親口宣說神咒,而要由無見頂相上的光中化佛宣說神咒?    此有三層意義:  一、無見頂相上的光中化佛表示此佛為「無為心佛」,是為如來藏心之無功用行,正願如來神力。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 |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經名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這就是《楞嚴經》經名的全文,在一切佛經中,這是最長的經名。
  • 佛學經典 | 《大佛頂首楞嚴經》之妙如來藏性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義。
  • 楞嚴經賞析:聖嚴發師講楞嚴經
    佛陀藉此救護阿難因緣為與會大菩薩和大比丘演說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如是我聞,一時1。佛在室羅筏城祗垣精舍2。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3。皆是無漏大阿羅漢4。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
  • 佛說般舟三昧經
    反呼世間為有,不入空,不知無,自謂如法反作輕戲言: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言:是何等說,從何得是語,為自合會作,是經非佛說。」 佛告跋陀和:「譬如賈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曰:『評此值幾錢?』賈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直滿中寶。』」 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價能與一頭牛等不?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如來一聞,使知阿難不悉佛定總名。故先答雲:『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此文橫隔在第一番破處文中,前後文意,全無接續。今為審定,當在請定願聞之後,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然後再逐答三名。初三卷半之文,即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第一卷七處被破之後,文雲:『惟願世尊,大悲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續說
    念佛須得念佛三昧,才能心想事成,隨願往生。諸家所說念佛所起各類三昧的相狀、功能等雖皆通稱念佛三昧,然而諸佛有三世十方之異,並有法、報、應三身之別,故「念」於觀想、稱名等有種種不同。據曇鸞講的《略論安樂淨土》義、道綽講的《安樂集》等所說:專注且相續不斷的念佛的相狀或佛的神力,念佛的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願,稱名等,總稱為念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