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效應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鑫鑫老師,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心理學當中的一個名詞:刻板效應。
曾經在某一網站看到這樣一個笑話: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發怒的重慶女孩,後面是萬丈深淵,那麼,奉勸你還是往後跳吧!這個笑話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重慶女孩的潑辣,可以說是「盛名遠播」,因此,一提到重慶女孩,首先浮上腦海的就是「潑辣」二字,絲毫不顧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這就是所謂「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我們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刻板印象是對一個社會群體的一種普遍的、固定的觀念和看法。它不一定有事實依據,也不考慮群體內部的個體差異。它只是人們心中存在的一種固定的觀點,卻能對人們的感知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它可以簡化社會認知活動,使人們更容易、更快地理解事物的作用 。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刻板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例如,按年齡歸類,認為年輕人上進心強,敢說敢幹,而老年人則墨守成規,缺乏進取心;按性別歸類,認為男人總是獨立性強,競爭心強,自信和有抱負,而女性則是依賴性強,起居潔淨,講究容貌,細心軟弱。由於刻板效應的作用,人們在認知某人時,會先將他的一些特別的特徵歸屬為某類成員,又把屬於這類成員所具有的典型特徵歸屬到他的身上,再以此為依據去認知他。
但在給人們帶來方便和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認知不準確。尤其是負面的刻板印象,除了上述缺點外,也會給刻板印象對象帶來其他一些負面影響。
此外,一些學者提出了「刻板印象威脅」一詞:一些文化對某些群體有負面刻板印象。如:美國的種族歧視和中國的地域歧視。在某些情況下,群體成員擔心其他人會用這個概念來評判和對待他,他們擔心自己的表現會證實這種刻板印象的威脅。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Stigmatiser(如愛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一旦獲得一定的「特殊」待遇,就會受到社會上的許多偏見、歧視和不公正,從而對其心理產生諸多不良影響。
克服刻板效應的具體方法:
一是要善於用「眼見之實」去核對「偏聽之辭」,有意識地重視和尋求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體中去,與群體中的成員廣泛接觸,並重點加強與群體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員的溝通,不斷地檢索驗證原來刻板印象中與現實相悖的信息,最終克服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而獲得準確的認識。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畢竟只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並不能代替活生生的個體,因而「以偏概全」的錯誤總是在所難免。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在與人交往時,「唯刻板印象是瞻」,如「削足適履」的鄭人,寧可相信作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經驗,就會出現錯誤,導致人際交往的失敗,自然也就無助於我們獲得成功。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這啦!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