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小知識,太有用啦,真後悔剛知道刻板效應!

2020-12-22 心靈輔導站

刻板效應 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鑫鑫老師,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心理學當中的一個名詞:刻板效應。

曾經在某一網站看到這樣一個笑話: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發怒的重慶女孩,後面是萬丈深淵,那麼,奉勸你還是往後跳吧!這個笑話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重慶女孩的潑辣,可以說是「盛名遠播」,因此,一提到重慶女孩,首先浮上腦海的就是「潑辣」二字,絲毫不顧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這就是所謂「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我們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刻板印象是對一個社會群體的一種普遍的、固定的觀念和看法。它不一定有事實依據,也不考慮群體內部的個體差異。它只是人們心中存在的一種固定的觀點,卻能對人們的感知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它可以簡化社會認知活動,使人們更容易、更快地理解事物的作用 。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刻板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例如,按年齡歸類,認為年輕人上進心強,敢說敢幹,而老年人則墨守成規,缺乏進取心;按性別歸類,認為男人總是獨立性強,競爭心強,自信和有抱負,而女性則是依賴性強,起居潔淨,講究容貌,細心軟弱。由於刻板效應的作用,人們在認知某人時,會先將他的一些特別的特徵歸屬為某類成員,又把屬於這類成員所具有的典型特徵歸屬到他的身上,再以此為依據去認知他。

但在給人們帶來方便和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認知不準確。尤其是負面的刻板印象,除了上述缺點外,也會給刻板印象對象帶來其他一些負面影響。

此外,一些學者提出了「刻板印象威脅」一詞:一些文化對某些群體有負面刻板印象。如:美國的種族歧視和中國的地域歧視。在某些情況下,群體成員擔心其他人會用這個概念來評判和對待他,他們擔心自己的表現會證實這種刻板印象的威脅。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Stigmatiser(如愛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一旦獲得一定的「特殊」待遇,就會受到社會上的許多偏見、歧視和不公正,從而對其心理產生諸多不良影響。

克服刻板效應的具體方法:

一是要善於用「眼見之實」去核對「偏聽之辭」,有意識地重視和尋求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體中去,與群體中的成員廣泛接觸,並重點加強與群體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員的溝通,不斷地檢索驗證原來刻板印象中與現實相悖的信息,最終克服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而獲得準確的認識。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畢竟只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並不能代替活生生的個體,因而「以偏概全」的錯誤總是在所難免。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在與人交往時,「唯刻板印象是瞻」,如「削足適履」的鄭人,寧可相信作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經驗,就會出現錯誤,導致人際交往的失敗,自然也就無助於我們獲得成功。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這啦!下次再見!

相關焦點

  • 普勒講解公關心理學小知識:輿論中的刻板印象
    上一篇文章普勒闡述了公眾與影響輿論的傳播媒介之間的關係,今天普勒為大家講解公關方面的心理學知識——「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於1922年李普曼在《輿論學》一書中首次提出。在這本經典著作中,李普曼論述了在輿論形成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固定的成見」,也即「刻板印象」,一種認知模式,人們把同類事物的認識納入了一種一成不變的認知模式之中,而人們往往在觀察某個事物之前就用頭腦中對這一類事物的認知模式來解釋了眼前的某個事物。這不僅簡化了我們的思維習慣,同時也簡化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會看到哪些事實以及從哪個角度來看待這些事實」。
  • 身邊的心理學:刻板效應及暈輪效應等異同
    在心理效應中,有刻板效應、定勢效應、慣性效應、投射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及首因效應等七個心理效應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一、共同點。如暈輪效應,初次見到某人穿著整齊,談吐不凡,就很可能認為他是個生活講究,知識淵博的人。泛化是區分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的唯一依據。(三)擴張性。擴張性是指人們對某人或某事有某種特性認識後,將這一特徵推廣到該人該事也具有這一特徵。如首因效應,當事人與某人第一交往發現其為人和善,則很可能他與其他人交往也是和善的。
  • 身邊的心理學:刻板效應的利與弊
    這就是刻板效應在孫權和劉備心中所起的作用,即形象不好的人,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華。現實中,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刻板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
  • 「刻板效應」如何撕掉先入為主的毒標籤?
    魯肅對呂蒙無比的驚訝,正是刻板效應的一種體現,也明確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慧眼,用發展和競爭前衛的眼光看待別人,我們不能產生思維定勢。而刻板效應在職場生活,待人接物,情侶感情方面都會產生諸多的先入為主思想,然後尋找很多的支撐點證明自己先入為主的做法。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辨別印象形成效應的小技巧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辨別印象形成效應的小技巧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打破「刻板效應」在自己身上的魔咒,秘訣就三個字
    被告知照片人物是學者的那一組給出的描述是:此人燕窩深陷,說明他經常思考,且思想深邃;下巴外翹說明他有頑強的探索精神。天生具有學者特徵。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刻板效應(effect of stereotype),也被稱為刻板印象,和人們的定式思維有關。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影響,要謹慎
    為什麼兩組被試對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徵所做出的評價竟有如此大的差異?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為人們憑藉對一類人的印象而進行了判斷,是心理學刻板效應的體現。刻板效應實際就是一種心理定勢。心理學刻板效應就是偏見心理的體現。偏見心理是指人們根據不確定或者不完整的信息而形成對他人錯誤和偏激的判斷當然我們不能一概認為依據"刻板印象"做出的判斷就是錯的,但是這種判斷很容易超出限度,形成固定偏見甚至歧視,給別人隨意貼上標籤。
  • 身邊的心理學:避免慣性心理效應的不良影響
    慣性心理效應是依據本人多年對心理學研究,特別是對銀行信貸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心中存在一種慣性效應心理規律。慣性心理效應,通俗地說,就是人們某些仇恨、想法,不會輕易改變的效果。它如同現實中的物質的動量一樣,具有能量性;它的心理能量大小由其心理穩定性決定,其穩定性越強,慣性心理能量越大,其慣性心理越難改變;反之,慣性心理能量越小,其慣性心理越容易改變。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慣性心理能量才會使人們不容易改變其心理,這就是慣性心理效果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慣性心理效應正是受慣性心理能量阻礙後,才會產生的慣性心理效應。
  • 真香定律,聚光燈效應……這本書剖析行動裡日常微妙的心理學秘密
    看似無意間引爆的「真香定律」,它的背後其實掩映著我們尋常被忽視的心理活動。無論是未經探實前內心的低估,還是無從選擇時內心的妥協,都是發出「真香」2個字的底層邏輯。而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有一些類似的打臉行為,有一些我們自己沒想到,但當事情發生了我們基本上都會如此選擇的,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的舉動。
  • 《哪吒之魔童降世》:從心理學角度解析「角色效應」對孩子的影響
    就算是魔丸轉世,剛出生的孩子也並不會有毀滅世界的能力和心思,但是在百姓們的恐懼和碎語下,哪吒的性格才慢慢越變越暴戾。要不是父母拼命相護,答應百姓們將哪吒鎖在家裡,不然哪吒難以保全性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父母賦予孩子的"正面角色"有多麼重要。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角色效應"。
  • 職場效應之:刻板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權威效應
    刻板效應——我們與別人還沒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他們產生了固有的看法。職場刻板效應:職場中至少有2個表現;第一,如果我們看到某個人比較沉默,我們可能認為他是個城府比較深的人。這些都是刻板映像,但這其實都很影響我們個人在職場的發展,我們需要「眼見為實」以及「拓展認知」,不能僅憑自己的刻板映像就去判斷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
  • 別再給寶寶貼標籤,拋棄「刻板效應」,用心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
    父母的「刻板效應」體現在什麼地方? 父母經常用以前的事例來斷定孩子現在的作為,令孩子覺得委屈,無措,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父母的諒解反而受到指責,這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
  • 心理學:鐘擺效應,你今天有多快樂明天就會有多悲傷
    你知道嗎?你今天的快樂,意味著昨天或者明天承擔相同程度的悲傷。心理學鐘擺效應,指的是人們在達到一個情緒高度的時候,會形成「心理斜坡」,並且將使你的情緒擺向相反的、相同程度的位置。一般情緒鐘擺效應的周期為一個月,在一個月內情緒會有反彈。你今天感到特別的幸福和滿足,那麼不出一個月,你一定會感受到特別的傷心和匱乏。那麼,我們如何利用好鐘擺效應呢?避免情緒大起大落避免情緒大起大落,目的是減少「心理斜坡」,坡度越小情緒反彈力度就越小。範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就是避免情緒大起大落。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也就是"刻板效應"。事實上,這不是一種正確教導孩子的方式,但絕大多數家長都會有此種行為,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不利的。「刻板效應」,也就是對一類人的固有印象,比如認為北方人都豪爽大方,南方人都溫柔婉約就是"刻板效應"的一種。
  • 心理學小乾貨:框架效應,讓別人都喜歡你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實用心理學小乾貨-框架效應,喜歡我可以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帶來一些心理知識和成長故事,從內心突破自己,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1、在生活中的例子我們先來說一個例子:在同一條街上有相鄰的兩家服裝店,平時銷量大家都差不多,但是當到換季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家服裝店的銷量比另一家要高出很多,原因是什麼呢?銷量好的那家在門口的廣告語是「反季特銷」,而另一家寫的是「清倉大甩賣」,這樣就給人家的感覺不一樣了,「清倉大甩賣」,那肯定是次品,不買,另一家是「反擊特銷」那應該是正品,去這家看看。
  • 用心理學解讀《跳出我天地》裡「半途效應」的產生及解決對策
    我將以比利為例,在文章第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將結合一個背包客的故事,談談「半途效應」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文章最後,我將結合《跳出我天地》和心理學知識,談談我們怎麼做,才能免受「半途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養成堅持不懈的良好品質。
  • 人際規律——刻板效應:別讓記憶中的刻板擋住你的人緣
    孫權和劉備都認為龐統這樣面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也是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在發生作用。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刻板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