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家長,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對性嗤之以鼻、對愛不善言辭、對死避之不及。
性的教育、愛的教育、死亡的教育,這三類話題在我們的文化習慣裡是最隱晦、最缺乏、最必要的三個方向。
幼兒園裡的「生死課」
「我的皮球蟲死了,我們為它舉行了一場葬禮。」
剛從幼兒園回家的孩子,平靜地傾訴了自己的經歷。
圖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今年剛開學,常州市五星幼兒園開展林地課程探索皮球蟲。
課上,有位小朋友發現自己的皮球蟲突然不動了。以此為契機,老師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帶著孩子們給皮球蟲舉辦了「葬禮」。
「葬禮」伊始,師生進行了有關「死亡」的討論。引導孩子們去思考皮球蟲活著和死後的不同、皮球蟲和我們的不同、思考死亡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死亡。
儘管他們有的選擇「埋葬」,有的選擇「火葬」,但孩子們都不忘認真的圍成一圈,對皮球蟲表達自己的感謝:「謝謝陪伴,我們會想念你的,再見啦。」
圖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之後的兩天時間裡,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了自製繪本,寫出自己與皮球蟲的美好回憶、接力續寫皮球蟲的故事並與其他小朋友們分享。
目前,這本全班小朋友們共同創作的繪本仍在一棒接一棒地傳遞著。
為什麼要開展「死亡教育」
「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死亡沒有確切的概念。對他們來說,皮球蟲的死亡和玩具壞了、氣球炸了沒有什麼不同。」參與課程的老師如是說。
的確,中國人都很忌諱說「死」。在春節和喜慶的節日中不能說「死」字;帶4的樓層要用3A代替;即便必須出席葬禮,孩子也永遠是被大人緊緊護在身後......
成長過程中為數不多的詢問「什麼是死亡」,家長也只是搪塞而過「就是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孩子們也會天真的相信:「死了會變成天上的星星。」
白巖松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根據《南方都市報》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關於死亡的問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
但可悲的是,《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中國兒童自殺率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兒童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也就是說,當你看完這段話後,已經有2個孩子離開了這個世界。
因為好奇而嘗試、因疏導不暢而留下心理陰影、因輕視而把「自殺」掛在嘴邊,都是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現。
面對死亡,逃避的態度並不會讓孩子感到輕鬆,反而有可能導致悲劇的結果。
怎樣開展「死亡教育」
網絡是信息交匯的熔爐。
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在偶像劇裡勾畫愛情,從小說和網頁彈窗裡初識性,然後在現實生活中猝不及防的感受死亡。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開展「死亡教育」,讓涉世未深的孩子們既能正確認識「死亡」,但並不因此而感到恐懼?
兒童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對死亡的認知可分為4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應堅持12字原則:不超前、不迴避、不欺騙、不誇大。
0-2歲:沒有確切的死亡觀念,但存在分離焦慮
方法: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需要理解「死亡」,只需要緩解「焦慮」。父母要幫助孩子將「分離」與「死亡」剝離。
和孩子一起進行「捉迷藏」的遊戲,讓他明白暫時找不到的東西不等於永遠消失。若問及「死亡」相關問題,切忌不要進行類似於「他只是睡著了」這樣的混淆表述,這可能導致孩子將「睡覺」與「死亡」聯繫在一起,從而對睡覺產生恐懼。
2-7歲:認為死亡是真實的,但死者還有生理機能
方法:父母可以通過類比自然現象對「死亡」做出解釋——秋天到了,樹葉掉落,生命終結。但它曾經裝點過春夏,而到了明年春天,又會有新的樹葉長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具備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但更多的是通過父母的語言和動作進行感知。面對死亡,父母切記不要表現的過度悲傷甚至一蹶不振,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
7-11歲:認為死亡是不可逆的,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只發生在老齡階段
方法: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想像,對「死亡」也會有自己帶有魔幻色彩的理解,比如「是被妖魔抓走了」。此時,我們應當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死亡」,消除恐懼;同時強調安全意識、珍惜生命。
若家長不知如何開口,話題的繪本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一片葉子落下來》
帶有哲學意味,通過描寫四季中的一片樹葉,讓孩子明白生命是有連接的。同時強調生命的意義——死亡並不代表毀滅,曾經歷的美好也不會隨著死亡消散,而是以另一種形式新生。
《我永遠愛你》
男孩每晚都會對陪伴自己長大的小狗說一句「我永遠愛你」。到了真正告別的那一刻,狗狗因為男孩的愛而平靜,男孩因為付出了愛而無悔。對於死亡,平靜接受,勇敢療傷。
《爺爺變成了幽靈》
爺爺離不開小奧斯本,突然出現在了他的房間。書上說人如果在世上有沒有完成的事就會變成幽靈。看著一直在嘆氣的爺爺,奧斯本覺得他可能是忘記了什麼,於是祖孫倆一起尋找,回憶了一生中難忘的瞬間。
11歲及以上:把死亡看成是整個生命過程的一部分,認為死亡是不可逆的最終事件,並對死亡產生不同的情緒
方法:此時父母要做的就是調節孩子的情緒、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帶孩子逛一逛自然博物館,坦然正視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而死亡只是人人都要經歷的、平常生命中的一部分。強調死亡不是終結,遺忘才是。
就像亡靈主題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所表達的那樣:愛會穿過這世間所有的界限,只要不被遺忘,即便是死亡也不能將我們分離。
顛覆世界的賈伯斯曾說:「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
枯萎的植物、死去寵物、遠去的親人,無論處於什麼年齡階段,我們都將直面生老病死。
和孩子一起直面死亡,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在生命教育中,我們強調積極向上、強調生命安全,但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如果我們對死亡避而不談,我們就無從理解生的可貴。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我們為什麼要開設「生死課」?
就是希望通過討論死亡,找到生活熱情之所在,學會正視死亡、尊重生命、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