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3.7億中國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2020-12-18 天星教育

寫給家長,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對性嗤之以鼻、對愛不善言辭、對死避之不及。

性的教育、愛的教育、死亡的教育,這三類話題在我們的文化習慣裡是最隱晦、最缺乏、最必要的三個方向。

幼兒園裡的「生死課」

「我的皮球蟲死了,我們為它舉行了一場葬禮。」

剛從幼兒園回家的孩子,平靜地傾訴了自己的經歷。

圖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今年剛開學,常州市五星幼兒園開展林地課程探索皮球蟲。

課上,有位小朋友發現自己的皮球蟲突然不動了。以此為契機,老師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帶著孩子們給皮球蟲舉辦了「葬禮」

「葬禮」伊始,師生進行了有關「死亡」的討論。引導孩子們去思考皮球蟲活著和死後的不同、皮球蟲和我們的不同、思考死亡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死亡。

儘管他們有的選擇「埋葬」,有的選擇「火葬」,但孩子們都不忘認真的圍成一圈,對皮球蟲表達自己的感謝:「謝謝陪伴,我們會想念你的,再見啦。」

圖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之後的兩天時間裡,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了自製繪本,寫出自己與皮球蟲的美好回憶、接力續寫皮球蟲的故事並與其他小朋友們分享。

目前,這本全班小朋友們共同創作的繪本仍在一棒接一棒地傳遞著。

為什麼要開展「死亡教育」

「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死亡沒有確切的概念。對他們來說,皮球蟲的死亡和玩具壞了、氣球炸了沒有什麼不同。」參與課程的老師如是說。

的確,中國人都很忌諱說「死」。在春節和喜慶的節日中不能說「死」字;帶4的樓層要用3A代替;即便必須出席葬禮,孩子也永遠是被大人緊緊護在身後......

成長過程中為數不多的詢問「什麼是死亡」,家長也只是搪塞而過「就是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孩子們也會天真的相信:「死了會變成天上的星星。」

白巖松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根據《南方都市報》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關於死亡的問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

但可悲的是,《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中國兒童自殺率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兒童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也就是說,當你看完這段話後,已經有2個孩子離開了這個世界。

因為好奇而嘗試、因疏導不暢而留下心理陰影、因輕視而把「自殺」掛在嘴邊,都是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現。

面對死亡,逃避的態度並不會讓孩子感到輕鬆,反而有可能導致悲劇的結果。

怎樣開展「死亡教育」

網絡是信息交匯的熔爐。

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在偶像劇裡勾畫愛情,從小說和網頁彈窗裡初識性,然後在現實生活中猝不及防的感受死亡。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開展「死亡教育」,讓涉世未深的孩子們既能正確認識「死亡」,但並不因此而感到恐懼

兒童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對死亡的認知可分為4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應堅持12字原則:不超前、不迴避、不欺騙、不誇大。

0-2歲:沒有確切的死亡觀念,但存在分離焦慮

方法: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需要理解「死亡」,只需要緩解「焦慮」。父母要幫助孩子將「分離」與「死亡」剝離

和孩子一起進行「捉迷藏」的遊戲,讓他明白暫時找不到的東西不等於永遠消失。若問及「死亡」相關問題,切忌不要進行類似於「他只是睡著了」這樣的混淆表述,這可能導致孩子將「睡覺」與「死亡」聯繫在一起,從而對睡覺產生恐懼。

2-7歲:認為死亡是真實的,但死者還有生理機能

方法:父母可以通過類比自然現象對「死亡」做出解釋——秋天到了,樹葉掉落,生命終結。但它曾經裝點過春夏,而到了明年春天,又會有新的樹葉長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具備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但更多的是通過父母的語言和動作進行感知。面對死亡,父母切記不要表現的過度悲傷甚至一蹶不振,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

7-11歲:認為死亡是不可逆的,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只發生在老齡階段

方法: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想像,對「死亡」也會有自己帶有魔幻色彩的理解,比如「是被妖魔抓走了」。此時,我們應當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死亡」,消除恐懼;同時強調安全意識、珍惜生命。

若家長不知如何開口,話題的繪本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一片葉子落下來》

帶有哲學意味,通過描寫四季中的一片樹葉,讓孩子明白生命是有連接的。同時強調生命的意義——死亡並不代表毀滅,曾經歷的美好也不會隨著死亡消散,而是以另一種形式新生。

《我永遠愛你》

男孩每晚都會對陪伴自己長大的小狗說一句「我永遠愛你」。到了真正告別的那一刻,狗狗因為男孩的愛而平靜,男孩因為付出了愛而無悔。對於死亡,平靜接受,勇敢療傷。

《爺爺變成了幽靈》

爺爺離不開小奧斯本,突然出現在了他的房間。書上說人如果在世上有沒有完成的事就會變成幽靈。看著一直在嘆氣的爺爺,奧斯本覺得他可能是忘記了什麼,於是祖孫倆一起尋找,回憶了一生中難忘的瞬間。

11歲及以上:把死亡看成是整個生命過程的一部分,認為死亡是不可逆的最終事件,並對死亡產生不同的情緒

方法:此時父母要做的就是調節孩子的情緒、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帶孩子逛一逛自然博物館,坦然正視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而死亡只是人人都要經歷的、平常生命中的一部分。強調死亡不是終結,遺忘才是。

就像亡靈主題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所表達的那樣:愛會穿過這世間所有的界限,只要不被遺忘,即便是死亡也不能將我們分離。

顛覆世界的賈伯斯曾說:「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

枯萎的植物、死去寵物、遠去的親人,無論處於什麼年齡階段,我們都將直面生老病死。

和孩子一起直面死亡,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在生命教育中,我們強調積極向上、強調生命安全,但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如果我們對死亡避而不談,我們就無從理解生的可貴。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我們為什麼要開設「生死課」?

就是希望通過討論死亡,找到生活熱情之所在,學會正視死亡、尊重生命、快樂生活。

相關焦點

  • 宜家抽屜壓死男童 美國家庭獲賠超3億中國也曾有銷售
    宜家抽屜壓死男童 美國家庭獲賠超3億中國也曾有銷售時間:2020-01-07 22:3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宜家抽屜壓死男童 美國家庭獲賠超3億中國也曾有銷售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報導,因宜家售賣的梳妝檯傾倒導致2歲的兒子被壓身亡,美國家庭獲得了宜家4600萬美元(
  • 親情不應該是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寫給高三孩子家長的一封信
    親情,不應該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當父母的,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同時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每當別人提起,都會說你家孩子如何的優秀,這時當父母的心裡也很自豪。當父母的,也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別人家的孩子有什麼成就,學習成績比較好,這時當父母的就會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如何如何。但自己家的孩子就真的這麼差嗎?
  • 怎麼向孩子解釋懷孕?小學生的作文《懷孕》走紅,家長別光顧著笑
    這篇作文雖然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歡樂,也讓我們看到了屬於孩子那一份童真。應該是很多的孩子都會向父母問的問題,而得到的回覆要麼是從垃圾堆撿來的,要麼是充話費送的,這樣的一個回答是非常不正確的,會讓孩子缺乏性教育和性意識。
  • 孩子經常犯錯,家長應該怎麼處理?如何科學地對待孩子的錯誤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聰明的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其實,孩子的錯誤沒有錯。關鍵是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和糾正。有的家長溺愛孩子,孩子犯錯誤,一味保護小腿。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就衝他們大喊大叫。 事實上,這兩種常見的治療方法都是不正常的。那麼,如何科學地對待兒童的錯誤呢?
  • 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家長應該慎重回答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聽孩子問起過。 有的家長,只是尷尬一笑,不做回應,或者說一句你長大之後自然就明白了之類的話敷衍。有的家長,則會用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這類的理由,來打發孩子。 不過,不管父母如何回答,相信在孩子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作為父母,總還是會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不是恰當。
  • 又一個孩子縱身從高樓一躍:孩子的教育,我們到底缺失了什麼?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自殺跳樓,這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問題。這個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那麼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應該如何解決?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二、產生的原因從產生的原因來分析,大致有以下的幾點,但我認為最容易被人忽視的,還是現在社會對於死亡、敬畏教育的缺失。
  • 家長教會孩子的,應該是如何度過有意義的人生
    的主題,日前,上海家長學校邀請專家在線與5.5萬人次家長分享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智慧。認為孩子快樂指數60分及以下的家長只有4.4%上海家長學校的抽樣調查顯示,如果以100分為滿分,23.3%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快樂指數在91分至100分之間,53.2%的家長認為是71分至90分之間,認為孩子快樂指數60分及以下的家長只有4.4%。同時,經常對孩子發火的家長約佔34.1%,從不發火的家長僅佔2%左右。
  • 「自殺」成青少年兒童死亡最大原因! 新冠肺炎捲土重來,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我這才發現,一直以來在「死亡」這個問題上,我都在給孩子構建一個虛幻的泡泡,沒有給她一個正確的死亡教育。那我又該如何向她解釋這些英勇的生命和逝去的親朋? 而我們在回應孩子問題時,不應該簡單地掩蓋過去,而是應該關注孩子為什麼問?問題的背後,孩子在感受什麼樣的情感?    2. 陪伴孩子走過哀傷
  • 「媽媽,我不想死」,幫孩子度過「死亡敏感期」,向偉大靈魂邁進
    由於孩子成熟度有差異,避免使孩子受到不必要的驚嚇。如果孩子沒有正面問到死亡,儘量不要主動向孩子解釋死亡問題。2.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支持處在死亡敏感期的孩子,由於不懂如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對死亡過度思考,有時候會出現想哭又不敢哭的情況。
  • 和性教育一樣重要的死亡教育,我們還要繼續迴避嗎?(家長必讀)
    02死亡教育是讓孩子敬畏生命 在近些年間,家長們應該也有發現,孩子自殺、自殘的現象趨於低齡化:江蘇9歲男孩因撞壞學校玻璃怕被懲罰,便跳樓自殺身亡;四川雅安三名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但正是由於年幼,他們能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更坦然積極的心態面對死亡。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死亡也決定了他如何面對生命,正確的生死教育,能夠讓孩子對生命有界限,從而完善孩子的人格發展。
  • 【家長必讀】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孩子近視問題?
    最近跟很多家長溝通過孩子視力的問題,答案似乎並不出人意料,家長們除了無知更多的是無賴,大多數家長都說電子產品這麼多,孩子習慣又不好,怎麼能不近視,而孩子喊也喊不聽,實在沒辦法
  • 孩子打針時,家長應該怎麼做?
    打針這事對父母來說是個挑戰,畢竟大部分孩子都害怕打針,那麼在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平時孩子不乖的時候,不要拿打針嚇唬孩子。也不要欺騙孩子說,一點也不疼,這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的感覺。 2、要接納,不要阻止 家長要從內心接納孩子用哭表達情緒,幫助孩子說出心裡的恐懼,對孩子來說幫助很大。另外家長接納了,也不會因為孩子而慌神。通常孩子哭的時候,家長就會先慌亂,尤其是老人。
  • 科比離世8個月,小女兒看照片喊「爸爸」,如何向孩子說逝去?
    當我們至親的人被放進那小小的盒子裡,我們該如何消除孩子心中的至暗時刻,關於生命教育,關於接納逝去,我們該如何向孩子開口?大人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不能恢復了,這時可以比喻為「死亡」。
  • 怎麼向孩子解釋「支付寶」?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熊孩子用手機打賞主播、線上巨額遊戲充值,這類事件高頻出現的原因。問題2家長管好手機,孩子就能遠離嗎?類似新聞一出來,結論往往是:「請家長朋友們保管好密碼,管好自己的孩子。收好小票,找到本次超市之行的總金額;3. 打開「支付寶」,找到對應的帳單;4. 解釋為什麼「支付寶」會有記錄,這部分詳細說:在10年前,還沒有「支付寶」這個東西。
  • 孩子要升小學了,如何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家長應該知道這三點
    後來警察經過多方查找,終於聯繫上了孩子的父母。看著孩子被接走,屏幕前的我都跟著鬆了一口氣。不敢想像如果這個孩子沒有被好心人送到派出所的話會發生什麼。作為家長我們不能時時刻刻地跟在孩子身邊保護他們,尤其對於一些孩子已經上學的家長而言更是如此,那麼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就很重要。
  • 這部寫給孩子的童話,讓忘了「愛」的我們,看到什麼是真正的愛?
    關於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卻又難以回答,似乎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描述,而我們多少成年人已將「愛」這個字遺忘很久。然而一部寫給孩子看的童話故事,卻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原來愛就是如此。這部童話故事的名字是《魔法國度:以愛之名》(以下簡稱《以愛之名》),它的作者是創作了《馴龍高手》的英國作家克蕾西達·考威爾。
  • 家長應該如何提高孩子的英語水平
    作為家長應該意識到外語的學習,越早越好,因為在中文開始佔據主導地位前學好外語才是最佳窗口期。過了這個窗口期,後面就越來越難學好,七零後八零後大量的啞巴英語即是證明!那麼,我們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學好英語呢?萬丈高樓平地起!要一步一步引導,從簡單到難,切不可跳躍。
  • 別讓孩子獨自承受恐懼!父母們不能向孩子解釋清楚的,它能幫到你
    以上情況,不少爸媽們應該也遇到過,但卻容易把這些情況當做是「孩子氣」「不懂事」又或者不知道怎樣和孩子溝通,無法了解他們的困境和想法。害怕、恐懼不安這些情緒會困擾孩子,一是孩子們無法理解這些情緒,二是他們不懂該如何去排解這樣的情緒。
  • 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學習
    這種現象其實基於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強烈願望,但是如何陪伴孩子學習成為了家長們熱議的話題。正文:「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我們應該思考三個問題:(見下圖)第一個問題:家長為什麼要陪伴孩子?
  • 孩子的書寫很重要,家長如何讓孩子練好字?
    如果孩子具備這些好習慣,寫字再差也有幾分。說了半天,還沒到說到正軌上來,說說孩子如何把字練好?按照我的觀察和體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01第一,拜師傅即找一個書法教師教。先寫軟筆,只要把毛筆字寫好了,硬筆就自然會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