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世界舞臺,可謂是風雲變幻、群雄競起。在這短短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有很多名噪一時的國家實現崛起,又有些許曇花一現的政權走向滅亡。南斯拉夫,便是一個興起於20世紀初、消亡於20世紀末的著名國家。
說起南斯拉夫,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個地區性大國,在鼎盛時期擁有著不俗的實力。不過,冷戰時代的南斯拉夫,在其強大繁榮的表象之下,仍存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其中,發生於1971年的克羅埃西亞之春事件,成為南斯拉夫解體的一大信號。
克、塞矛盾——「克羅埃西亞之春」的歷史淵源
南斯拉夫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在於其民族眾多,教派複雜。南斯拉夫境內有數個較大的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政治實體,並掌控著一部分地方大權。由於歷史原因的影響,南斯拉夫的族際矛盾比較突出,這大大削弱了其內部凝聚力與黏合度。
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之間的矛盾,是南斯拉夫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克羅埃西亞人信天主教,使用拉丁文,在歷史上比較親近德奧;而塞爾維亞人信東正教,使用西裡爾文,在歷史上比較親近拜佔庭。巨大的文化與認同差異,很容易會讓兩族產生隔閡。
歷史上,克、塞兩族積怨頗深。二戰時期,克、塞兩族都組建了法西斯性質的準軍事組織,並相互攻殺。其中,克族的「烏斯塔沙」組織以德國為靠山,大肆捕殺塞族人;而塞族的「切特尼克」組織,也以克族的老弱婦孺為襲擊目標。殘酷的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兩族的矛盾。
利益分配不均——「克羅埃西亞之春」的前奏
1945年,德國戰敗,南斯拉夫在狄托的領導下實現了復國。狄托是一個擁有強大能力的國家領袖。在他當政之時,各自治共和國表面擁有很大的權力,但實際上卻都服從於狄托的威望。也就是說,狄托通過強權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南斯拉夫的統一。
然而,強勢領袖即便威望再大,卻也難以消除內部成員之間的差異。南斯拉夫境內各國,一方面相互間認同感薄弱,一方面經濟差距也很懸殊。其中,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經濟水平較高,而波赫和馬其頓卻是歐洲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這種裂痕,不會因強權壓制而消失。
狄托為了幫助落後的地區進行發展,便設立了聯邦團結基金,規定各自治共和國的外匯收入統一上繳,再由中央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配。對於貧窮的國家而言,這是福音;而對於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而言,這卻是一大負擔。狄托此舉,引起了部分克羅埃西亞人的不滿。
持續的動蕩局勢——「克羅埃西亞之春」的發生
各種因素的交織,最終導致克羅埃西亞地區出現了動蕩局面。1967年3月17日,130名克羅埃西亞學者聯名籤署一份宣言,要求「讓克羅埃西亞語成為一門獨特的語言」。這類思潮的出現,往往是變亂即將發生的危險信號。果不其然,數月之後,這份宣言便在克族人中間引起共鳴。
此後,克羅埃西亞的局勢越來越糟糕,並且還蔓延到了其他加盟國。1970年,克羅埃西亞的官辦報刊大肆攻擊塞爾維亞人,聲稱「塞爾維亞奉行強權主義,壓制其他加盟國」。塞爾維亞媒體也不甘示弱,並發起反擊。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克羅埃西亞人也頻頻發難。
1971年,克羅埃西亞的動蕩局勢達到了頂峰。這年,克族人的「馬蒂察(Matica)」組織頻頻活動,煽動克族人的情緒。部分克族人要求讓克羅埃西亞獲取更多的自治權。一些克族激進者甚至主張:克羅埃西亞要獨立建國,組建軍隊,加入聯合國組織。
內部裂痕加劇——「克羅埃西亞之春」的影響
嚴峻的局勢,終於引起了狄托的警惕,再狄托本人的親自幹預下,「克羅埃西亞之春」運動才逐漸停止。狄托表示,「如果再晚6個月幹預此事,那麼南斯拉夫可能會陷入戰爭」。不過,這次事件雖然宣告結束,但其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第一,該事件迫使南斯拉夫修憲。1974年,南斯拉夫為了避免類似事情再度發生,便對憲法進行了修改。修憲的主要內容包括:進一步限制塞爾維亞人的影響力;提升其他自治共和國、自治省的權力;允許各自治共和國脫離南斯拉夫。
第二,該事件暴露出南斯拉夫「外強中乾」的特徵。當克羅埃西亞於1971年發生變亂之時,科索沃等地也出現了不穩定局面,離心主義傾向「四處開花」、「日趨嚴重」。而南斯拉夫高層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也沒能徹底解決上述問題。
總的來說,1971年的克羅埃西亞之春事件,充分顯示了南斯拉夫繁榮表象下的一系列問題。同時, 這次事件又迫使南斯拉夫修改憲法,並加劇了離心主義傾向,最終導致南斯拉夫在90年代後走向分崩離析。
文|劉紀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