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崩潰的信號:1971年克羅埃西亞之春

2021-01-19 劉紀堯說史

20世紀的世界舞臺,可謂是風雲變幻、群雄競起。在這短短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有很多名噪一時的國家實現崛起,又有些許曇花一現的政權走向滅亡。南斯拉夫,便是一個興起於20世紀初、消亡於20世紀末的著名國家。

說起南斯拉夫,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個地區性大國,在鼎盛時期擁有著不俗的實力。不過,冷戰時代的南斯拉夫,在其強大繁榮的表象之下,仍存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其中,發生於1971年的克羅埃西亞之春事件,成為南斯拉夫解體的一大信號。

南斯拉夫人民軍

克、塞矛盾——「克羅埃西亞之春」的歷史淵源

南斯拉夫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在於其民族眾多,教派複雜。南斯拉夫境內有數個較大的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政治實體,並掌控著一部分地方大權。由於歷史原因的影響,南斯拉夫的族際矛盾比較突出,這大大削弱了其內部凝聚力與黏合度。

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之間的矛盾,是南斯拉夫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克羅埃西亞人信天主教,使用拉丁文,在歷史上比較親近德奧;而塞爾維亞人信東正教,使用西裡爾文,在歷史上比較親近拜佔庭。巨大的文化與認同差異,很容易會讓兩族產生隔閡。

歷史上,克、塞兩族積怨頗深。二戰時期,克、塞兩族都組建了法西斯性質的準軍事組織,並相互攻殺。其中,克族的「烏斯塔沙」組織以德國為靠山,大肆捕殺塞族人;而塞族的「切特尼克」組織,也以克族的老弱婦孺為襲擊目標。殘酷的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兩族的矛盾。

克羅埃西亞「烏斯塔沙」成員

利益分配不均——「克羅埃西亞之春」的前奏

1945年,德國戰敗,南斯拉夫在狄托的領導下實現了復國。狄托是一個擁有強大能力的國家領袖。在他當政之時,各自治共和國表面擁有很大的權力,但實際上卻都服從於狄托的威望。也就是說,狄托通過強權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南斯拉夫的統一。

然而,強勢領袖即便威望再大,卻也難以消除內部成員之間的差異。南斯拉夫境內各國,一方面相互間認同感薄弱,一方面經濟差距也很懸殊。其中,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經濟水平較高,而波赫和馬其頓卻是歐洲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這種裂痕,不會因強權壓制而消失。

狄托為了幫助落後的地區進行發展,便設立了聯邦團結基金,規定各自治共和國的外匯收入統一上繳,再由中央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配。對於貧窮的國家而言,這是福音;而對於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而言,這卻是一大負擔。狄托此舉,引起了部分克羅埃西亞人的不滿。

相對富裕的克羅埃西亞

持續的動蕩局勢——「克羅埃西亞之春」的發生

各種因素的交織,最終導致克羅埃西亞地區出現了動蕩局面。1967年3月17日,130名克羅埃西亞學者聯名籤署一份宣言,要求「讓克羅埃西亞語成為一門獨特的語言」。這類思潮的出現,往往是變亂即將發生的危險信號。果不其然,數月之後,這份宣言便在克族人中間引起共鳴。

此後,克羅埃西亞的局勢越來越糟糕,並且還蔓延到了其他加盟國。1970年,克羅埃西亞的官辦報刊大肆攻擊塞爾維亞人,聲稱「塞爾維亞奉行強權主義,壓制其他加盟國」。塞爾維亞媒體也不甘示弱,並發起反擊。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克羅埃西亞人也頻頻發難。

1971年,克羅埃西亞的動蕩局勢達到了頂峰。這年,克族人的「馬蒂察(Matica)」組織頻頻活動,煽動克族人的情緒。部分克族人要求讓克羅埃西亞獲取更多的自治權。一些克族激進者甚至主張:克羅埃西亞要獨立建國,組建軍隊,加入聯合國組織。

內部裂痕加劇——「克羅埃西亞之春」的影響

嚴峻的局勢,終於引起了狄托的警惕,再狄托本人的親自幹預下,「克羅埃西亞之春」運動才逐漸停止。狄托表示,「如果再晚6個月幹預此事,那麼南斯拉夫可能會陷入戰爭」。不過,這次事件雖然宣告結束,但其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第一,該事件迫使南斯拉夫修憲。1974年,南斯拉夫為了避免類似事情再度發生,便對憲法進行了修改。修憲的主要內容包括:進一步限制塞爾維亞人的影響力;提升其他自治共和國、自治省的權力;允許各自治共和國脫離南斯拉夫。

第二,該事件暴露出南斯拉夫「外強中乾」的特徵。當克羅埃西亞於1971年發生變亂之時,科索沃等地也出現了不穩定局面,離心主義傾向「四處開花」、「日趨嚴重」。而南斯拉夫高層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也沒能徹底解決上述問題。

總的來說,1971年的克羅埃西亞之春事件,充分顯示了南斯拉夫繁榮表象下的一系列問題。同時, 這次事件又迫使南斯拉夫修改憲法,並加劇了離心主義傾向,最終導致南斯拉夫在90年代後走向分崩離析。

文|劉紀堯

相關焦點

  • 原本和平繁榮的南斯拉夫,為何會陷入內戰?其原因是什麼?
    20世紀的最後十年,族群分離主義在世界多個國家大行其道,並由此導致了諸多國家的崩潰與解體。1991年蘇聯解體;1992年,南斯拉夫崩潰;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離婚」;1993~1994年,厄利垂亞脫離衣索比亞而獨立。這一系列事件,既改變了世界格局,又給國際社會增加了不穩定因素。
  • 克羅埃西亞憑什麼獨佔南斯拉夫的絕大部分海岸線?
    文/王凱迪近年來,我們對於克羅埃西亞這個國家最為深刻的印象,便是那支在18年世界盃上取得絕佳成績的「中年足球隊」。這個經歷了戰爭喪亂的國家,曾經是南斯拉夫聯盟中的主體國家之一,最終於1991年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
  • 「巴爾幹之虎」:1國變7國,前南斯拉夫為何崩潰解體?
    一戰後,統治巴爾幹半島的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徹底崩潰,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戰勝國的塞爾維亞成為了最大的贏家。1918年,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一年之後的《凡爾塞和約》承認並確定了該王國的主權和邊界。
  • 小心,克羅埃西亞足球崛起的背後
    1941年德國納粹攻入南斯拉夫,烏斯塔沙組織趁機建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並加入德意軸心國陣營。烏斯塔沙組織的核心綱領借鑑民族主義,希特勒的納粹主義,墨索裡尼的法西斯主義,自認克羅埃西亞人是雅利安人,為了追求一種所謂「純粹」克羅埃西亞人夢想,其要求掃除生活在克羅埃西亞和波赫的塞爾維亞族人。
  • 那些年,他們手執團結的旗幟——南斯拉夫人民軍之死(下) 「軍營之戰」
    向克羅埃西亞國民衛隊投降的南斯拉夫士兵,維羅尼蒂察鎮 舊日的傷痕在《布裡奧尼協議》籤訂後,南斯拉夫人民軍仍得面對一系列災難性的後果——全軍上下士氣大跌,違抗命令和逃離崗位的事件席捲全國——士兵們摘掉帽徽、扔下武器,要麼徒步要麼乘車從各軍營返回老家,而另一場風暴即將要在克羅埃西亞捲起。
  • 南斯拉夫:曾經的中等發達國家,2003年退出歷史舞臺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斯曼帝國更加衰落,奧匈帝國也崩潰了,原先被奧匈帝國控制的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獲得了獨立。被異族壓迫了一千多年後,南斯拉夫人迫切想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國家,經過合計,1918年,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建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黑山此前已併入塞爾維亞),1929年又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王國存在的時間不長,到1941年4月就被德軍滅亡了。
  • 圖說南斯拉夫的解體
    對南斯拉夫,一直有某種情節,不僅是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和《橋》中展示的遊擊隊抗擊德寇英勇善戰的光輝形象,以及毛主席說過的「狄托像鐵一樣硬」,還有新生代熟知的中國足球隊南斯拉夫籍教練米盧蒂諾維奇。
  • 評一評世界乒壇的六位前南斯拉夫名將,曾經多次擊敗國乒主力!
    狄托時代的前南斯拉夫號稱「巴爾幹之虎」,是歐洲巴爾幹地區體育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以球類運動聞名於世,它們的男子桌球隊曾經也是世界乒壇一支頂級強隊之一,從1971年~1991年這20年堪稱南斯拉夫桌球史上的黃金時代,以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球員為主的南斯拉夫男隊兩次殺入世錦賽男團決賽,男雙、男單、混雙更是多次擊敗中國桌球運動員,一次又一次登頂世界之巔,書寫了前南斯拉夫桌球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 屬同一人種,長時間同為一國,為何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水火不容
    (克羅埃西亞之戰)早在公元七世紀時,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人的共同祖先斯拉夫人,就大量湧入巴爾幹半島。多年以後,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成為了南斯拉夫最大的兩個民族。而克羅埃西亞則信奉天主教,使用拉丁文字,和中西歐國家交往甚密。這些長期處於外族統治下,已經有著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南斯拉夫人,卻對建立一個統一的斯拉夫國家,有著強烈的渴望。1918年,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統一王國成立,又稱為南斯拉夫王國。在這個新生國家裡,塞爾維亞的卡拉喬爾傑成為最高統治者。
  • 為何我們的兄弟之國南斯拉夫會解體,而我國卻永遠不會?
    加上該地區民族成分複雜,戰略位置重要,內部勢力紛爭不斷,外部力量頻繁介入,所以,該地區一直有「歐洲火藥桶」之稱。二戰後,因為蘇聯的強勢崛起,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也藉機完成了獨立,成為巴爾幹半島上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
  • 資料:南斯拉夫簡史(附國旗、國徽)
    面對如此複雜的民族矛盾,各民族間只有按照《聯合國憲章》「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才能化解矛盾,消弭戰禍。絕不可由第三國或國家集團拉一方、打一方,利用該地區的民族矛盾和衝突為本國的對外政策服務。
  • 博班飛踢南斯拉夫警察 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的導火索?
    克羅埃西亞職業足球運動員茲沃尼米爾·博班飛踢一名攻擊自己球迷的南斯拉夫警察。 1990年5月13日在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進行的薩格勒布迪納摩和貝爾格勒紅星的比賽時兩方球迷發生了暴力衝突。最初只是雙方球迷之間的小衝突,後來演變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的民族衝突。茲沃尼米爾·博班因為襲擊警察,受到禁賽處分,但也因此成為了克羅埃西亞人心中的英雄。這場衝突被一些人誇張地認為是後來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的「導火索」。
  • 痛擊美國,南斯拉夫可以的!|地球知識局
    那麼南斯拉夫的籃球之強大,是如何締造的呢?南斯拉夫籃球的輝煌與希望一戰結束後,隨著奧匈帝國的分崩離析,在巴爾幹半島西岸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意為南方的斯拉夫人。
  • 南斯拉夫解體成六國,都過得好嗎?
    1991年,世界最大的事件是蘇聯解體成15國,其影響波及另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當時解體成5個國家:南聯盟(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馬其頓。2003年南聯盟更名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簡稱塞蒙。到2006年,黑山也獨立出去,南斯拉夫解體成6個國家。
  • 南斯拉夫如果沒解體有多強?單單1個克羅埃西亞,都進世界盃決賽了
    這個國家如果沒解體,算足球強國嗎目前的南斯拉夫國家隊地區分布情況:黑山:約維蒂奇 武齊尼奇 德揚克羅埃西亞:佩裡西奇 莫德裡奇 科瓦契奇 布羅佐維奇 洛夫倫 拉基蒂奇 耶德瓦伊 卡利尼奇 維達 弗爾薩利科 塞爾維亞:約維奇 塔迪奇 米林科維奇 科拉羅夫
  • 克羅埃西亞之光,是誰?
    半島內天主教徒、東正教徒、穆斯林魚龍混雜,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民族矛盾重重,動不動就操起菜刀往隔壁兄弟身上招呼。這樣一片遍布鮮血與刀劍的土壤往往能培育出不世出之英雄,在近現代,最著名的代表當數革命家約瑟普·布羅茲·狄托。
  • 本文詳細講解南斯拉夫解體的原因?
    南斯拉夫解體是指一系列的衝突和政治動蕩使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的過程,南斯拉夫的八個聯邦構成單位包括了六個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以及塞爾維亞境內的兩個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 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巴爾幹童話  由於與前南斯拉夫足球千絲萬縷的歷史淵源,南斯拉夫在歐洲獨樹一幟的技術流打法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克羅埃西亞的球員們普遍都具有著過人的腳法
  • 走進克羅埃西亞之「杜布羅維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古名拉古薩,Ragusa)是克羅埃西亞東南部港口,位於亞得裡亞海濱、杜布羅夫尼克地峽的頂端,是亞得裡亞海濱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也是杜布羅夫尼克-奈雷特瓦縣的海港與行政中心,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 南斯拉夫曾經是個叱吒風雲的國家,為何只存在幾十年就解體了
    南斯拉夫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在它誕生之初,它就像初生的紅日一樣,活躍在世界舞臺上。可還不到百年,它卻又像一顆墜落的流星,迅速隕落,黯然退場。南斯拉夫為什麼會這樣快速滅亡呢?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斯拉夫人通過不斷地遷徙,最終形成了東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個大分支。東斯拉夫人主要是如今東歐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人;西斯拉夫人則分為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人,生活在中歐地區;而南斯拉夫人則盤踞在巴爾幹半島,又分為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波赫、黑山、馬其頓、保加利亞、斯洛維尼亞和波士尼亞人。一戰結束以後,奧匈帝國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