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聚焦―― 網絡直播亂象當治

2020-12-12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近日,國家網信辦會同相關部門對31家主要網絡直播平臺的內容生態進行全面巡查,發現這些平臺普遍存在內容生態不良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內容低俗庸俗問題。國家網信辦指導屬地網信辦依法依規對十家平臺企業進行約談,視違規情節對相關平臺分別採取停止主要頻道內容更新、暫停新用戶註冊、限期整改、責成平臺處理相關責任人等處置措施,並將部分違規網絡主播納入跨平臺禁播黑名單。

  對於如何治理網絡直播亂象,淨化行業生態,一些讀者來信提出了相關建議。

  直播亂象影響惡劣

  現實中,個別網絡直播平臺成為違法、違規和不良信息滋生傳播的「重災區」,敗壞了社會風氣,對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毒害更為嚴重,不利於其健康成長。

  一是形成不良示範,產生錯誤引導。觀看直播群體中有一部分是未成年人,價值觀尚未形成,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極易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網絡直播中一些主播為博眼球、求打賞、牟暴利,傳遞出不勞而獲、娛樂至上等對社會、對人生消極、錯誤的信息,青少年因辨別能力較弱,易受到誤導甚至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是影響青少年正常學習。未成年人社會閱歷不足、見識不廣、分辨力弱但又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一些網絡直播的內容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沉迷,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其中,影響學習甚至荒廢學業。

  三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長時間觀看網絡直播,會沉浸其中,缺少與其他人的交流,漸漸與學業環境剝離,造成心理封閉、性格孤僻、交往能力減弱等問題,甚至對生活缺少激情,對親情也會冷淡。

  為減少或避免不良網絡直播給青少年帶來的危害,家庭、學校及監管部門須共同努力。

  首先,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融洽的家庭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也能減少孩子過分依賴網絡尋求精神寄託的可能性。其次,學校、老師要加強引導。學校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直播平臺,加強對學生的網絡素質教育,增強學生的自制力和鑑別力,並利用好直播平臺促學習的積極作用助力青少年健康發展。此外,監管部門須對網絡直播亂象加大監管力度,創新監管手段,加強治理、嚴厲打擊直播亂象,保證網絡直播積極健康。

  (作者李麗賢,遼寧省調兵山市第三小學)

  給網絡主播「立規矩」

  筆者因為工作的緣故,接觸過一些網絡主播,他們在直播中大多都有些「才藝」或者自身的獨到之處,能收穫不少粉絲,人氣比較旺,收入也頗豐厚。同時,也有個別主播存在打「擦邊球」現象。

  比如,有些獲得推薦人氣比較高的主播,並不是靠什麼才藝或者傳遞正能量的東西,而是靠著衣著暴露、行為古怪、故弄玄虛吸引「流量」。雖然網友評價裡點出相關問題,也沒有使他們有多少改變。一些主播在相關平臺被「封號」後,改頭換面甚至是「原封不動」地又在另一個平臺出現。

  對於某些庸俗低俗的直播內容,有判斷力的成年人能夠做出理性判斷並及時屏蔽。可是,對於一些缺乏判斷力、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尤其是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其影響可能較大。

  說到底,這類主播「屢禁不止」,還是因為違法違規成本太低了,封幾天號或者封殺一個平臺,可能起不到多大的警示作用。過幾天換個平臺「捲土重來」等隱患並沒有消除。應建立健全主播黑名單制度,對於違反底線的平臺和主播,加大懲處力度,在一個平臺屢次違規違法,就應該全網全平臺封殺。

  網絡空間雖是虛擬空間,但也是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的行為就應該顧及公眾影響,考慮後果。要減少和杜絕直播亂象的出現,從直播這一主體來說,應該給他們「立規矩」「劃紅線」。通過提高主播違法違規成本,讓他們自覺地規範自身言行,自覺地守好網絡規矩。

  (作者李育蒙,南方報業傳媒集團)

  平臺應負主體責任

  近年來,網絡直播中亂象頻發,固然與個別主播沒有遵守法律道德、缺少自律、「打擦邊球」有關,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於網絡直播平臺沒有真正盡到管理者責任,或放縱一些直播者的違法行為。只有讓直播平臺承擔主體責任,當好第一監管者,才能更有效地遏制網絡直播中的低俗庸俗等不良現象。

  對於直播平臺企業來說,其經營利潤一定程度上來自眾多直播者的參與,其自身與直播者是利益共同體。直播平臺擁有對直播者直接的管理權限,只要平臺對直播模式設立底線、制定標準、立下規矩,就有助於營造直播平颱風清氣正的氛圍,既有利於淨化直播內容,保障更多網民的合法權益,也能使敗壞社會風氣、危害青少年成長的現象得到遏制,還能使直播這一新業態走上健康規範發展的軌道。

  因此,需要首先夯實直播平臺企業的社會責任,通過責任追究、加強監管、建立主播黑名單制度等,確保直播內容健康無害。同時,職能部門需要對直播平臺企業實施警告警示制度,一旦平臺違規被查處,達到一定程度的,應按照相應的處罰等級進行處罰,並全社會公布,以提升處罰的震懾力。只有層層壓實責任,發揮直播平臺的第一監管作用,加大對網絡直播主播的監管,甚至實施強制退出,讓違法者不能為、不敢為、不想為,才有助於淨化直播業態,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曹建明,江蘇省常州戚機廠)

  創新監管方式方法

  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治理網絡直播亂象要堅持「響鼓用重錘」,特別是要創新監管方式方法。

  第一,進一步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細化針對性和操作性,為規範網絡直播、加強網際網路內容建設、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提供有力服務和保障。比如,對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衣著暴露、直播汙言穢語等有關網絡直播的打「擦邊球」行為,要明確處罰方式與力度。

  第二,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網際網路舉報平臺與輿情監測機制,完善侵權行為的網絡伺服器所在地等智慧監管體系,對網絡直播進行動態監測與界定,做到動態盡掌握、風險有預警。

  第三,形成監管部門的工作合力。加強制度設計,建立聯席工作機制,明確監管部門職責,創新監管方式,可以通過人工智慧等技術對相關視頻內容進行審核把關,同時輔助人工再審核保障,確保出現問題第一時間處置。

  第四,構建信息共享黑名單體系,對網絡直播實行「線上」和「線下」雙管理溯源機制。既封停拉黑違規帳號,又沒收違法所得,甚至可以關閉違規直播網站,依法予以懲處,避免個別直播平臺淪為違規違法的溫床。同時,推行網際網路直播安全和管理信息公開,向社會公開職能部門反饋及回應公眾訴求的情況,形成全社會監督監管的合力。

  (作者張俊傑,湖北省老河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lg

相關焦點

  • 你怎麼看網絡直播亂象?
    居家防疫期間,不少人會把看網絡直播作為娛樂消遣。網絡直播行業門檻相對較低,一些主播為了博取關注,獲得流量,會有一些不當言行,譁眾取寵。網絡直播因此亂象頻出。日前,「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了第五批網絡表演(直播)行業主播黑名單,58名主播被封禁5年,在行業內禁止註冊和直播。
  • 網絡直播亂象當糾
    與此同時,網絡直播的一些亂象也暴露在公眾視野裡,淫穢色情、低俗庸俗的內容充斥在直播之中,「打賞」、帶貨混亂無序,有的未成年人涉足直播行業等等,嚴重汙染了直播生態,擾亂了網絡空間的正常秩序。  網絡直播不能淪為一個庸俗的利益場,作為一類公共文化平臺,網絡直播應當發揮自身傳播面廣、影響力大的優勢,積極為正能量發聲、為傳播主流價值觀努力,而不是一門心思獲取經濟利益,不惜用觸碰法律底線的行為損害公眾利益、荼毒未成年人。
  • 讀者呼籲相關部門整治直播亂象
    本報近日連續推出《網絡直播亂象調查》報導後,不斷有讀者向記者反映網絡低俗直播給自己帶來的危害,並呼籲相關部門出手整治這些直播亂象。 「唉,現在我都不敢上網看視頻了,一打開直播軟體,就不停地推送一些低級趣味的視頻。」
  • 堅決遏制行業亂象 多地開展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行動
    根據統一部署,各地紛紛開展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行動。此次集中行動不僅要堅決有效遏制行業亂象,也要科學規範行業規則,促進網絡生態持續向好。上海日前,上海市「掃黃打非」暨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上海市網信辦等九部門聯合開展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範管理行動,對網民反映強烈的網絡直播「打賞」嚴重衝擊主流價值觀等行業突出問題重點整治,堅決遏制行業亂象,切實維護公民網上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
  • 網絡直播亂象調查
    其對通過網絡發布淫穢色情信息的違法事實供認不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六十八條之規定,西安市藍田縣公安局依法對柳某某予以行政拘留十日的處罰。在連日來的採訪中記者發現,在行業暴利的刺激下,網絡直播亂象屢禁不止。
  • 網絡直播PK亂象亟待依法規制
    為了吸引粉絲掏錢打賞,無下限互動,懲罰花樣沒有底線;為了實現推廣效果,假扮大粉送出偽禮物;為了在網絡直播PK中獲得勝利,通過打法律擦邊球的方式吸引粉絲的注意力……隨著網絡直播的迅速發展,直播行業內部競爭愈演愈烈。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直播PK從直播內容到推廣方式,都存在不少亂象,亟須引起警惕。
  • 監管「組合拳」遏制網絡直播亂象
    網絡已成為「掃黃打非」主戰場,來自上海市「掃黃打非」暨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本市今年已處置網絡有害信息5萬餘條;取締關閉違法網站4.6千餘個;查辦「掃黃打非」案件1324起,其中網絡「掃黃打非」案件1131起;轉全國「掃黃打非」辦「淨網」「秋風」案件線索58條,辦結45條,立案查處19條。
  • 網絡直播PK亂象何時休?
    從直播內容到推廣方式,直播PK都存在不少亂象,亟須規範。01花樣無底線 只為吸粉掏錢直播PK就是在同一個視頻直播平臺上,一個主播發起對另一個主播的挑戰。兩人根據各自粉絲的打賞產生相應分數,在規定時間內分數高者就算勝者。
  • 網絡直播亂象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關鍵詞】直播帶貨  網絡亂象  虛假宣傳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直播帶貨是利用網際網路平臺,通過直播對相關商品提供近距離展示、導購以及諮詢答覆等服務。然而,在野蠻生長、迅速擴張之下,直播行業也面臨良莠不齊、缺乏監管而帶來的諸多亂象。隨著直播帶貨頻頻「翻車」,其背後的亂象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是商品質量問題。「名品」變贗品、「好貨」變水貨現象時有發生。
  • 「劍」指網絡直播亂象 專項整治來了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劍」指網絡直播亂象 專項整治來了!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記者史競男)針對網民反映強烈的網絡直播「打賞」嚴重衝擊主流價值觀等行業突出問題,國家網信辦、全國「掃黃打非」辦會同最高人民法院、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監管總局、廣電總局等部門5日啟動為期半年的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範管理行動。
  • 女主播公開場合博眼球式直播:網絡直播亂象何時才能止住?
    近年來,網絡直播越來越火,在這個人人可以做網紅的時代,網絡直播亂象真的是多如牛毛,許多人為了博眼球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近日,河南25歲女主播因在公共場合色情直播而被刑拘。
  • 用鐵腕整治網絡直播亂象
    全國「掃黃打非」辦等8部門啟動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範管理行動,劍指行業亂象。(6月10日澎湃新聞)作為新生事物,近年來,網絡直播行業不斷發展壯大,但發展的同時,泥沙俱下、問題增多。有的直播用淫穢色情誘導青少年,隱瞞家長進行巨額打賞,嚴重危害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有的直播平臺主播向網民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嚴重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正常網絡購物市場秩序;有的直播宣揚不正確的價值觀和拜金主義,散布謠言信息,傳播封建迷信,發表負面言論,助長歪風邪氣;有的從事網絡賭博,通過社交群組和論壇傳播有害連結和二維碼,讓參加者損失慘重……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
  • 直播跳黃浦江、以談戀愛的名義要求刷禮物……面對這些直播亂象...
    此次集中行動不僅要堅決有效遏制行業亂象,也要科學規範行業規則,促進網絡生態持續向好。網絡直播行業有多亂,為博眼球,竟然有人直播跳黃浦江;還有自媒體自導自演「搶小孩」……而這些涉事者無一例外,全都被警方處理。
  • 【央廣時評】警惕「直播亂象」擾亂網絡傳播秩序
    時下,直播經濟已成為當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直播行業對拉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價值不斷凸顯。為此,要加快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深度挖掘「網紅」經濟發展的建設新路徑,激活消費領域新市場,努力推動電商直播成為內需大循環建設的重要力量。  事實上,直播行業是後社交網絡時代中的全新產物。
  • 多方「出手」 規範網絡直播帶貨亂象
    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網上營銷模式不斷創新,網絡直播銷售就是這一創新的突出代表。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導致現實經濟生活發生重大變化,使網絡直播營銷迅速發展成為現階段重要的營銷及引流手段之一。就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人們直觀看到了「直播帶貨」的迅猛勢頭,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 真的該好好整治了,盤點時下的網絡直播亂象
    近些年,網絡直播和短視頻行業可謂是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其實這個行業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比如一些遊戲主播確實為時下快節奏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快樂。對於一款喜愛的遊戲,我們可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無法親自去遊玩,這時去看一看自己喜愛的主播用著他們高超的技術,確實令人心情愉悅。
  • 多方「出手」規範網絡直播帶貨亂象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歐雲海/攝「低價」不低、「嚴選」不嚴 直播帶貨亂象頻現2020年「雙十一」遇上風頭正盛的網絡直播,帶貨主播各顯神通、圈粉引流,網絡購物節又有了新玩法。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創造的經濟價值不可小覷,透過小小的直播間,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新型消費活力再度凸顯。但一些直播帶貨「低價」不低、「嚴選」不嚴,甚至銷量造假等亂象也頻頻出現。
  • 專項整治網絡直播亂象
    本報北京7月7日電 (記者張賀)今年上半年,各地各部門在開展「掃黃打非·新風」集中行動中,專項整治網絡直播亂象,嚴厲打擊非法直播平臺、淫穢色情直播內容,從嚴處置通過低俗網絡表演引誘打賞行為。7日,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通報7起網絡直播平臺傳播淫穢色情低俗有害信息典型案件。
  • 多地開展網絡直播專項整治 BOBO直播、夜空直播、香橙直播等被關停...
    根據統一部署,各地紛紛開展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行動。上海日前,上海市「掃黃打非」暨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上海市網信辦等九部門聯合開展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範管理行動,對網民反映強烈的網絡直播「打賞」嚴重衝擊主流價值觀等行業突出問題重點整治,堅決遏制行業亂象,切實維護公民網上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
  • 觸手直播併入快手?監管及行業如何肅清直播亂象?
    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中國遊戲直播平臺活躍用戶規模TOP榜單中,觸手直播活躍用戶規模為423.5萬人,在行業內仍居第三。曾經在遊戲直播「百團大戰」脫穎而出的觸手直播,如何走下神壇?此外,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直播亂象頻現,直播帶貨中也存在違規營銷行為。監管及行業如何肅清直播亂象?違規行為將如何受到約束?直播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