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PK亂象何時休?

2020-12-17 澎湃新聞

為了吸引粉絲掏錢打賞,無下限互動,懲罰花樣沒有底線;為了實現推廣效果,假扮大粉送出偽禮物;為了在網絡直播PK中獲得勝利,通過打法律擦邊球的方式吸引粉絲的注意力……

繼「直播連麥」霸屏各個直播平臺後,直播PK的誕生給直播行業扔進一塊石頭,激起千層浪。

從直播內容到推廣方式,直播PK都存在不少亂象,亟須規範。

01

花樣無底線 只為吸粉掏錢

直播PK就是在同一個視頻直播平臺上,一個主播發起對另一個主播的挑戰。兩人根據各自粉絲的打賞產生相應分數,在規定時間內分數高者就算勝者。失敗一方則會面臨懲罰,輕則唱唱歌,跳跳舞,重則洋相百出,甚至有不少涉嫌侮辱人格的「玩法」。

「在直播平臺上送禮物操作簡單,加上氛圍緊張,如果碰巧又比較喜歡這名主播,人的情緒就會被調動起來,衝動消費,未成年人尤其難以控制住自己。」一有空閒時間就會觀看網絡直播的某公司職員楊帆說。

懲罰環節是粉絲打賞和關注的另一個高峰期,所以懲罰方式不斷翻新,而這也是吸引粉絲的一種手段。

楊帆列舉了幾種「讓人很有記憶點」的懲罰方式,比如輸了的主播吃11勺鹽,生吃不喝水,還有就著菸灰水吃鹽等。

02

扮大粉送出偽禮物 賣慘博取粉絲同情

當前,主播連麥PK的直播競技玩法是刺激粉絲消費,實現各平臺主播獲利、快速漲粉的方式之一。

曾見證了被主播圈子稱為「世紀對決」的「劉二狗」與「散打哥」直播PK的北京市民白女士表示:「整場通過不斷喊叫,刺激粉絲的衝動消費心理。人在那種氛圍感染下,支付、確認完全是不過腦子的。最終這種衝動消費只能自己來買單,獲益的只有主播和其背後的平臺。」

據經常看直播PK的某汽車公司員工朱東(化名)介紹,粉絲在虛榮心和保護欲的雙重心理作用下,甚至會「被送禮物」。有的在直播PK中還會使用「扮大粉,送出偽禮物」的方式來烘託氣氛,讓粉絲們打賞。

為實現推廣效果,直播中,禮物和粉絲難辨真假。

據《瞭望》新聞周刊報導,很多時候,主播在線下把錢打給他人,讓他們用這些錢給自己刷禮物。「榜一、榜二、榜三送出的禮物金額代表了主播的身價,很多位居榜一的都是公司的人或者主播個人。」

北京市民邱先生是直播PK的忠實觀眾,他坦言,自己每次刷禮物都是因為主播的「激將法」。如果比分快要被刷下去,主播會一直喊:「好沒有面子呀,我這麼可愛,你們忍心傷害我嗎?」簡單送點禮物就能讓她免於受罰,於是每次主播開始喊話時,他就心軟了。

曾專門在某直播平臺擔任PK主播的慄子向某MCN(俗稱網紅經紀人)機構負責人學經驗,對方告訴她:「挑釁是讓對面主播受益最有效的方式。有人覺得這樣豈不是在幫對面主播打自己嗎?從表面上看是這樣,但實際上你是在跟對面的粉絲和主播建立關係,建立溝通。如果通過你的挑釁,能讓他們上禮物,就說明你能調動資源。佔據主導權,才有優勢,才有嶄露頭角的機會。」

「挑釁完就要開始拉票。如果你按第二步嘲諷了對面,那麼你這邊的粉絲就會擔心『自家面子』,萬一輸了被對面瞧不起,這一步就多了一個『集體榮譽感』,也就是給玩家一個消費理由。」慄子說。

03

粉絲入群門檻不低 收人錢財替人辦事

據了解,主播與粉絲的關係一般分為幾個層級:在直播間互動、拉入微信粉絲群、主播關注粉絲、加微信、線下互動等,步步升值。

慄子介紹說,對於有人氣的PK主播而言,其粉絲也必須有自己的名字,比如「9200」「X家軍」等,「這跟追星有得一拼。只要主播一聲令下『9200,來,直播間寫1』,瞬間就可以看到直播間被『1』刷屏」。

對於這類粉絲群,邱先生表示,其入會門檻相當高,「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都會有『粉頭』為主播進行把關篩選。一種是通過做任務達到一定量級後才能入場,另一種是直接看你為主播刷的禮物價值。一般情況下,入場費少則七八千元,多則十幾萬元。看一場直播刷幾千元的禮物並不少見」。

據慄子介紹,直播PK也是「圈粉體系」中的重要一步。「一般的步驟是,發吸引人的內容,讓大家看到;通過PK營造噱頭,固粉、通粉(吸引對面主播的粉絲);給大主播(粉絲量大)刷禮物秒榜,讓大主播甩粉(收人錢財,替人辦事兒)。」

此外,有些主播為了在直播PK中獲得勝利,甚至會通過打色情擦邊球的方式來吸引粉絲的注意力。此前,某大型直播平臺有一位女主播,PK輸了之後用打色情擦邊球的方式來接受懲罰,但很快遭到封號處理。

據了解,為了誘導打賞,平臺和主播都想盡辦法。

在某短視頻平臺,目前最貴的禮物是至尊禮炮,6666.6元/個。在某以語音為主的平臺上,平臺禮物種類繁多,最高禮物「以愛加冕」價值一萬多元。

04

網絡直播PK糟粕如何剔除?

直播PK這種方式本是為了增強直播的娛樂性、互動性,進而吸引更多網友關注,但有人為了流量和利益,頻繁在直播間上演醜陋的「表演」。

東方網評論員楊玉龍發表評論表示,網絡直播PK亂象的背後終歸還是為了利。因為主播連麥PK的直播競技玩法無非是刺激粉絲消費,而這也是實現各平臺主播獲利、漲粉最快的方式之一。

直播PK通過不斷喊叫,以及各類懲罰措施,刺激粉絲的衝動消費心理。也正如《法制日報》的報導所寫:「在那種氛圍感染下,看客支付、確認完全是不過腦子的。」可見,最終的結果是粉絲為網絡直播PK亂象買單。

楊玉龍認為,網絡直播PK亂象亟待依法規制。網際網路平臺須切實負起責任。平臺須認識到,直播PK是一種直接可以刺激粉絲們消費的直播互動,傳播範圍、影響力都會更加廣泛,越是如此越需要加強對主播的規制。對於通過打色情擦邊球的方式來吸引粉絲的注意力的主播,平臺不能縱容,須拿出規制性措施。

中國青年報評論員黃西蒙發表評論認為,外部監管力量要發揮更大作用。視頻直播PK亂象具有較強的隱蔽性與隨機性,但是,越是如此越應該加強監管力度,拓寬監管範圍。與此同時,要嚴格審核主播的資質,設置「黑名單」制度與退出機制,對那些涉及色情或違規誘導激情打賞的主播「一票否決」,讓那些喪失底線的主播付出應有代價。

楊玉龍認為,還須強化行業自律。儘管行業自律的約束力比較有限,也不具備法律效力,但是行業良好的自律依舊能夠「大有作為」,比如,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細化規定,通過行為公約的形式讓平臺自願採納行業規範。主播更應該強化自我約束,在直播間不能言行無底線,更不能為了利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打法律擦邊球。

網絡直播PK作為娛樂方式,需要更正經、更規範。無論是平臺還是主播,更應該多踐行社會責任。否則,只是追求讓受眾成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乃至不惜踐踏社會道德底線以及碰觸法律紅線,終歸會走向末路。當然,從受眾的角度來講,也應該理智參與網絡直播PK,對不法行為更須堅決抵制。

來源:網絡傳播雜誌綜合自《法制日報》、中國青年報、東方網

原標題:《網絡直播PK亂象何時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網絡直播PK亂象亟待依法規制
    為了吸引粉絲掏錢打賞,無下限互動,懲罰花樣沒有底線;為了實現推廣效果,假扮大粉送出偽禮物;為了在網絡直播PK中獲得勝利,通過打法律擦邊球的方式吸引粉絲的注意力……隨著網絡直播的迅速發展,直播行業內部競爭愈演愈烈。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直播PK從直播內容到推廣方式,都存在不少亂象,亟須引起警惕。
  • 12歲少年直播賺錢養家 未成年人直播亂象何時休?
    未來網北京9月4日電(記者 李盈盈)新學期伊始,當別的孩子背著父母買的新書包開開心心上學時,靠直播賺錢養家的12歲少年小奧(化名)還要盤算放學後的直播。無獨有偶,3歲「小網紅」佩琪被父母餵到70斤,「吃播」當賺錢工具的消息一樣令人唏噓。未成年人直播亂象屢禁不止。
  • 女主播公開場合博眼球式直播:網絡直播亂象何時才能止住?
    近年來,網絡直播越來越火,在這個人人可以做網紅的時代,網絡直播亂象真的是多如牛毛,許多人為了博眼球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近日,河南25歲女主播因在公共場合色情直播而被刑拘。
  • 網絡直播和直播帶貨再出新規,直播帶貨亂象何時休
    隨著網絡直播進入網絡直播帶貨的2.0時代,各種潛在的負面信息也開始逐漸顯露。國家相關部門和各大平臺也正在積極不斷的制定各種相應的網絡直播和直播帶貨規範來應對。
  • 網絡直播PK亂象
    來源:法治日報為了吸引粉絲掏錢打賞,無下限互動,懲罰花樣沒有底線;為了實現推廣效果,假扮大粉送出偽禮物;為了在網絡直播PK中獲得勝利,通過打法律擦邊球的方式吸引粉絲的注意力……隨著網絡直播的迅速發展,直播行業內部競爭愈演愈烈。
  • 網絡直播亂象當糾
    與此同時,網絡直播的一些亂象也暴露在公眾視野裡,淫穢色情、低俗庸俗的內容充斥在直播之中,「打賞」、帶貨混亂無序,有的未成年人涉足直播行業等等,嚴重汙染了直播生態,擾亂了網絡空間的正常秩序。  網絡直播不能淪為一個庸俗的利益場,作為一類公共文化平臺,網絡直播應當發揮自身傳播面廣、影響力大的優勢,積極為正能量發聲、為傳播主流價值觀努力,而不是一門心思獲取經濟利益,不惜用觸碰法律底線的行為損害公眾利益、荼毒未成年人。
  • 網絡主播打公益旗號做直播月賺六位數 鬧劇何時休?
    《焦點訪談》 20161114 網絡直播鬧劇何時休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近一時期以來,網絡直播迅速興起。這種基於網際網路,以視頻、音頻、圖文等形式向公眾持續發布實時信息的活動推出之後就廣受網友關注。
  • 讀者聚焦―― 網絡直播亂象當治
    國家網信辦指導屬地網信辦依法依規對十家平臺企業進行約談,視違規情節對相關平臺分別採取停止主要頻道內容更新、暫停新用戶註冊、限期整改、責成平臺處理相關責任人等處置措施,並將部分違規網絡主播納入跨平臺禁播黑名單。  對於如何治理網絡直播亂象,淨化行業生態,一些讀者來信提出了相關建議。
  • 網絡直播亂象調查
    其對通過網絡發布淫穢色情信息的違法事實供認不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六十八條之規定,西安市藍田縣公安局依法對柳某某予以行政拘留十日的處罰。在連日來的採訪中記者發現,在行業暴利的刺激下,網絡直播亂象屢禁不止。
  • 監管「組合拳」遏制網絡直播亂象
    網絡已成為「掃黃打非」主戰場,來自上海市「掃黃打非」暨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本市今年已處置網絡有害信息5萬餘條;取締關閉違法網站4.6千餘個;查辦「掃黃打非」案件1324起,其中網絡「掃黃打非」案件1131起;轉全國「掃黃打非」辦「淨網」「秋風」案件線索58條,辦結45條,立案查處19條。
  • 網絡直播亂象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關鍵詞】直播帶貨  網絡亂象  虛假宣傳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直播帶貨是利用網際網路平臺,通過直播對相關商品提供近距離展示、導購以及諮詢答覆等服務。然而,在野蠻生長、迅速擴張之下,直播行業也面臨良莠不齊、缺乏監管而帶來的諸多亂象。隨著直播帶貨頻頻「翻車」,其背後的亂象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是商品質量問題。「名品」變贗品、「好貨」變水貨現象時有發生。
  • 你怎麼看網絡直播亂象?
    居家防疫期間,不少人會把看網絡直播作為娛樂消遣。網絡直播行業門檻相對較低,一些主播為了博取關注,獲得流量,會有一些不當言行,譁眾取寵。網絡直播因此亂象頻出。日前,「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了第五批網絡表演(直播)行業主播黑名單,58名主播被封禁5年,在行業內禁止註冊和直播。
  • 「劍」指網絡直播亂象 專項整治來了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劍」指網絡直播亂象 專項整治來了!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記者史競男)針對網民反映強烈的網絡直播「打賞」嚴重衝擊主流價值觀等行業突出問題,國家網信辦、全國「掃黃打非」辦會同最高人民法院、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監管總局、廣電總局等部門5日啟動為期半年的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範管理行動。
  • 用鐵腕整治網絡直播亂象
    全國「掃黃打非」辦等8部門啟動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範管理行動,劍指行業亂象。(6月10日澎湃新聞)作為新生事物,近年來,網絡直播行業不斷發展壯大,但發展的同時,泥沙俱下、問題增多。有的直播用淫穢色情誘導青少年,隱瞞家長進行巨額打賞,嚴重危害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有的直播平臺主播向網民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嚴重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正常網絡購物市場秩序;有的直播宣揚不正確的價值觀和拜金主義,散布謠言信息,傳播封建迷信,發表負面言論,助長歪風邪氣;有的從事網絡賭博,通過社交群組和論壇傳播有害連結和二維碼,讓參加者損失慘重……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
  • 臺「立法院」主席臺:你方唱罷我登場,藍綠不同天,亂象何時休?
    林為洲、蔣萬安領軍衝鋒,洪孟楷、鄭麗文臉書直播,趁著端午小長假的空當,一舉突襲佔領了「立法機構」議場,齊刷刷地把住了主席臺。在高雄弔唁完許昆源的江啟臣,迅速趕回臺北坐鎮指揮,並發出了豪言壯語:「至少堅守三天三夜。」按照「立法機構」的議事規則,只要上不了主席臺,民進黨就沒辦法進行正常的議事程序,想處理任何提案都「不合法」、「不合規」。
  • 【央廣時評】警惕「直播亂象」擾亂網絡傳播秩序
    時下,直播經濟已成為當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直播行業對拉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價值不斷凸顯。為此,要加快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深度挖掘「網紅」經濟發展的建設新路徑,激活消費領域新市場,努力推動電商直播成為內需大循環建設的重要力量。  事實上,直播行業是後社交網絡時代中的全新產物。
  • 多方「出手」 規範網絡直播帶貨亂象
    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網上營銷模式不斷創新,網絡直播銷售就是這一創新的突出代表。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導致現實經濟生活發生重大變化,使網絡直播營銷迅速發展成為現階段重要的營銷及引流手段之一。就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人們直觀看到了「直播帶貨」的迅猛勢頭,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 真的該好好整治了,盤點時下的網絡直播亂象
    近些年,網絡直播和短視頻行業可謂是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其實這個行業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比如一些遊戲主播確實為時下快節奏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快樂。對於一款喜愛的遊戲,我們可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無法親自去遊玩,這時去看一看自己喜愛的主播用著他們高超的技術,確實令人心情愉悅。
  • 多方「出手」規範網絡直播帶貨亂象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歐雲海/攝「低價」不低、「嚴選」不嚴 直播帶貨亂象頻現2020年「雙十一」遇上風頭正盛的網絡直播,帶貨主播各顯神通、圈粉引流,網絡購物節又有了新玩法。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創造的經濟價值不可小覷,透過小小的直播間,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新型消費活力再度凸顯。但一些直播帶貨「低價」不低、「嚴選」不嚴,甚至銷量造假等亂象也頻頻出現。
  • 專項整治網絡直播亂象
    本報北京7月7日電 (記者張賀)今年上半年,各地各部門在開展「掃黃打非·新風」集中行動中,專項整治網絡直播亂象,嚴厲打擊非法直播平臺、淫穢色情直播內容,從嚴處置通過低俗網絡表演引誘打賞行為。7日,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通報7起網絡直播平臺傳播淫穢色情低俗有害信息典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