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作為黃河的支流,仕望河、涺水河從黃龍深山湧流而出,開闢了遠古混沌,惠澤沿岸村莊,書寫出小村莊裡的大文化。
神峪村、張峰村、下柏峪村、苜渠村……這些古村落在經歷了千年的時光侵蝕之後,留給了後人更多的精神和文明財富,並且被發揚光大。
「田園苜渠」:文明新風徐徐來
苜渠村是黃龍縣圪臺鄉馬場村的一個自然村,充滿古樸的鄉間趣味,千年古樹綠意盎然,石山亭臺清新別致,農家小院乾淨整潔,還有鞦韆、迷宮、城堡、梅花樁……共同勾勒出一幅田園美景圖。
黃河的支流,仕望河沿村邊緩緩流過,河水清澈可見。一座小橋連起仕望河與苜渠村,深秋,橋北是一大片正在等待摘收的辣椒園,橋南便是苜渠村。精美逼真的石頭農耕文化牆,家家門口懸掛的家風家訓,乾淨整齊的古樸村落,讓厚重的農耕文化彰顯特色。
舊石頭、舊磨盤、舊瓦甕和廢木材,浸透著歲月的痕跡和人們情感的舊物,寫滿鄉愁,打造出「田園苜渠」。
馬場村第一書記薛文君帶我們行走在村子裡。「板凳會、議事堂、照片牆、鄉風文明標語牌」映入眼帘,「板凳會」吸引了記者。一間20餘平方米的平房,20多個板凳整齊擺放著。薛文君介紹道:「通過『板凳會』修訂《村規民約》、評選『苜渠好人榜』、打造『十個沒有』等內容的文化牆,成立苜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板凳會』了解群眾需求,為百姓講新思想,讓百姓學新政策學技術;通過意識引導,弘揚尊老敬賢美德,讓文明美德代代相傳。」
苜渠村依託「板凳會」,做到了移風易俗,讓古老的鄉風拂起新時代的文明新風。
「厚重神峪」:打響鄉村旅遊大品牌
神峪村位於白馬灘鎮神峪川景區,全村近千口人,主導產業以核桃、毛慄子、中蜂為主,新興產業以羊肚菌種植、鄉村旅遊服務業等為主。
神峪村環抱青山綠水之中,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黃河支流涺水河發源於此。在碾子灣自然村,5股泉水從巖石中噴湧而出,形成源頭活水的涺水河第一流,溪流環繞白馬灘鎮,橫貫韓城市全境,流程100餘公裡,在司馬太史祠前匯入黃河。
神峪村歷史文化厚重,有遠近聞名的姚琪馬武屯兵練兵地;有廣頌流傳的「趙氏孤兒」故事發源地;有「忠義、忠孝、誠信」感人故事發祥地千手千眼佛寺……是南來北往遊客親近大自然、踏尋歷史文化的旅遊勝地。
貟變霞,在基層工作5年,一名洛川女孩,她作為嚮導,一路介紹著村裡的產業發展、歷史文化。
行走在圪嶗自然村裡,一幅幅彩色三維立體牆畫栩栩如生,或繪就農人農事,或傳頌孝老助人美德。一座座民宿門樓高聳,寂靜的村落裡偶聞幾聲狗吠雞鳴。溫暖的陽光灑滿村前屋後,前村溝掌,田地裡的大白菜、捲心菜個頭飽滿青翠欲滴。倘徉在村間小道,青磚鋪就,好似走在城市公園。
近年來,黃龍縣在白馬灘鎮打造鄉村旅遊,這裡的窯洞房、石頭房、竹木房還有合陽民居等特色建築以及現代化的內部設施,給遊客獨特而舒適的住宿體驗。
暮色將至,村民們支起大音箱,跳起了廣場舞,扭起了大秧歌,唱起了眉戶戲,擂起了黃龍獵鼓。神峪村的夜變得沸騰了……
「古村張峰」:古韻古事道不盡
村幹部李抗盈聽說記者要去古村,他開著輛電動車急忙趕來。
張峰古村,隸屬白馬灘村,古村建築呈階梯狀。沿一道緩坡步行上去,一排幾戶人家,高門廊簷,大門緊閉。「勤儉居」「樹德軒」……這些門樓的名稱蘊含著優秀傳統的家風文化。李抗盈說,這裡住著的都是老戶,有的也住在了新村。
暖陽揮灑,讓這些老屋在寂靜中有了生氣。
一座老屋門宇高懸,「樹德軒」字跡清晰,牆上除了門牌號「白馬灘民居捌號院」,還懸掛一塊「中國傳統村落」的牌匾。主人朱萬民年逾古稀,與老伴住在這裡,院內有東西廂房,房內套窯洞。從屋頂大梁上的刻字記載中,記者了解到,有近500年歷史。
從朱家老屋由西向東行走,一座高牆間隔有多個圓形小孔的建築,曾是當年官方屯糧之地,據說同治年間被土匪付之一炬,只留下這一面牆體。一輪石碾盤靜靜地躺在牆外一角,上面刻有「嘉慶元年」四個大字。沿著小道向山上走去,還有好幾戶古院落,很多年無人居住,已被保護起來。有一戶據說曾是有名的晉商喬致庸當年的分號所在地。
李抗盈說:「這幾年,張峰古村也只住幾戶人家,其餘人家都搬到了新村,80歲的李文泉老人就住在新村裡,他可是張峰村的文化人。」
一座嶄新的宅院裡,李文泉老人正在家裡編村史,《峰橋救駕》《七老鬥巫神》《張峰有個「活魯班」》《古老的元寶樹》《七巧節》……一行行娟秀工整的行楷躍然稿紙。老人的腿腳不便,拄著雙拐,但還是把記者從偏房迎進了正屋。老人從小生長在村子裡,雖然沒上太多學,但勤奮好學,喜歡讀書。他說:「我要搜集並整理村裡的名人軼事、歷史傳說,把這些編輯成冊,留給後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河流的精神裡寫著大地的寓言,每一個村落都留下歷史的印記。在黃龍縣,還有石堡鎮堯門頭村、圪臺鄉長村古村落……因為時間關係,不能一一實地前往,深入了解。而這些村莊,因為傳統和現代交融的唯美故事,讓我們流連忘返。商仕報國、崇文重教、耕讀傳家這些優良傳統,讓我們體會和感悟這些古老村莊的歷史人文美、自然風光美、古風古韻美、家風家教美、特色田園美。
記者手記
保持鄉土文化 傳承鄉村特色
鄉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又是人們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藉,更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
近年來,鄉土文化成為一種時尚文化,在對鄉土文化的追尋中,使人的心靈得到放鬆和淨化,並獲得文化的歸屬感;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春節廟會、清明祭祖、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等傳統民俗活動助推鄉村旅遊大發展,讓傳統村落成為人們的旅遊勝地。
延安市在鄉村旅遊發展中,與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延川縣甄家灣古村、子長市安定古鎮、吳起鐵邊城古寨、安塞馮家營村……還有延安各縣市區更多的古村落,在鄉村振興中,保持鄉土文化、傳承鄉村特色成為一致共識,也成為這些鄉村最亮的底色。
神峪村民宿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