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逝,鬥轉星移,又是一年冬至來臨。這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並不是最低,真正的嚴寒才剛剛到來,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
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是一個很特別的節氣,它在古代也曾被稱為「亞歲」,在人們心中佔有重要地位,民間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尤其在慶賀重要節日的時候,人們在「吃」的上面就尤為重視和講究。經過千百年來歷史進程的演變,不同地區在冬至也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飲食文化。
北方吃餃子,是紀念醫聖張仲景
在北方,人們過冬至普遍都以吃餃子為主,原因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東漢時期,長沙太守張仲景施藥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返鄉之際恰逢冬季,他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便讓弟子搭起醫棚,支起大鍋,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製成「祛寒嬌耳湯」。
前來求藥的人食用後果然身體暖了起來,凍瘡的症狀也有所緩解。因此,祛寒嬌耳湯就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而餃子也以「驅寒,暖心」之意被北方人們所推崇,後來也演變為北方人過冬必吃餃子的習俗。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南方吃湯圓,是對「團圓」的期待
在南方地區,冬至盛行吃湯圓,每逢冬至清晨,每家每戶都會用糯米粉、包上糖、肉、菜、果等餡料,製作成圓團,不僅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還用於祭祖或者是贈送給親朋好友表達節日祝願。
湯圓在南方,寓意「團圓」,因為冬至一到,離新年就不遠了,所以古時就有「冬至大過年」的講法。於是,冬至就變成了在外漂泊的人們回家的重要節日。
在親人團聚時刻,吃上一碗湯圓,一家人其樂融融,熱熱鬧鬧,就能使得冬日的寒冷驅散,漂泊的遊子也能重溫到家的溫暖。
從古至今,湯圓不僅僅只是一碗湯品,它更是寄予了一個家庭對團圓的期盼和對未來的嚮往。
武漢的冬至,還有著別樣風味
網際網路把「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帶到武漢,而在武漢的傳統裡,冬至還有著別樣風味。
武漢人習慣在冬至前後醃臘魚臘肉,選好了原材料鋪上鹽和花椒醃製,掛在通風處,等待冬季溫柔的陽光把魚肉裡的油脂曬出來。最近走在街上,窗子邊都掛滿了令人垂涎的臘物,整個城市街巷飄蕩著腊味的香氣。
在氣象學上,冬至是正式進入「寒冬」的信號。除了醃製臘魚臘肉,向來愛喝湯的武漢人,還會在這天,用一碗排骨藕湯來驅寒。冬天的藕是長得最好的,質地細膩,又糯又粉。
冬至你是怎樣度過的呢,你印象裡的冬至美食又有哪些?歡迎在評論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