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1歲小姐妹自製飛行器,看美國如何培養孩子創造力?

2021-01-10 STEAM在線

據美國科技媒體GeekWire報導,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的華裔女孩瑞貝卡(Rebecca)和妹妹金伯利·楊(Kimberly Yeung)分別在11歲和9歲的時候,一起製作的飛行器Loki Lego Launcher 2.0,升入30884米的高空,並且她們希望能夠實現新的目標,沿途收集有趣的科學數據。

自從小姐妹成功發射自製飛行器Loki Lego Launcher以來,瑞貝卡和金伯利幾乎成了小名人科學家。她們受邀參觀美國宇航局旗下噴氣推進實驗室,與前太空人埃德·盧(Ed Lu)共同參加GeekWire峰會,參加歐巴馬總統在白宮組織的科學博覽會,在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女孩大會上發言,入圍GeekWire年度極客大獎,參觀甘迺迪航天中心等。

瑞貝卡和金伯利的成就的確令人羨慕,多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的優秀!可是有人在小姐妹的一個視頻的彈幕中說,如果我小時候拆電視機沒有被暴打一頓的話,說不定我現在也成為科學家了!多麼令人感概的事!是什麼扼殺了中國孩子對科研的興趣?美國教育又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的呢?

一、藝術薰陶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在中國的課堂上,往往會有標準答案。以標準答案來定乾坤,符合的就對,不符合的就錯。即使小孩子有很多想像,也會被批評規整劃一了,談何創造力呢?藝術課,本來就是發現美和詮釋美的課堂,美的多樣性和精彩特質自有其天成的一面。在中國卻被規定得很單一。繪畫課上也只是臨摹,畫得像的會得高分,不像就會被要求修改和得低分,所有的美都被定義和統一了。

在國外就不一樣。在美國的小學生中,如果要求學生畫畫的話,孩子可是跟隨自己的想像,天馬行空地去畫,與其說畫畫,不如說是孩子心靈的表達與自由對話,不管你畫了什麼,都會被肯定和鼓勵,稱讚。因為這不只是一幅畫,而是孩子的心聲與創造力。

當然藝術課不止繪畫,也包括音樂、文學、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很多學科和知識點都是相互交融匯雜在一起的,並沒有明確的區別與界限。

愛因斯坦除了是偉大的科學家之外,還是著名的小提琴手。他還曾經說過,如果自己沒有成為一名科學家,他肯定會做一位音樂家。

愛因斯坦這位舉世聞名的科學家,頭腦中轉動的除了他的科學創造之外,還有莫扎特的美妙的樂曲。科學創造與音樂的靈感在他身上呈現了完美的結合與驚人的創造力。在演奏樂曲時,愛因斯坦常去思考未知領域的科學問題。

其妹瑪雅回憶:「在演奏中有時他會突然停下,激動宣布,我找到了它!」這個「它」,不是琴弦上的莫扎特音符,而是物理學科的發現。可以想見,在悠揚琴聲中,大科學家猶有神明啟示,又似靈感降臨,一個個看似枯燥的公式數字以及天書一般的闡釋,在完全不搭調的音符湧動中昭示給了世界。或許,他那曠世「相對論」也不無琴聲的催發吧。

二、科學節培養科學研究的樂趣

課堂教育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地方。創新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科學研究。美國中小學每年至少會舉辦一次科學節(Science fair)。科學節主要是展示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領域(STEAM)的前沿發展成果,彰顯STEAM給生活帶來的影響。

活動形式有演講、辯論、展覽、樂會、戲劇、電影、工作坊和研討會等,多達150多項。主辦機構為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劍橋市政府、劍橋市公立學校、劍橋市公共圖書館和科學博物館。

科學節的活動宗旨在於開拓公眾的科技思維,普及知識,著眼未來,激勵年輕一代熱愛科學和工程,激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其受眾面向K-12學生、公眾和科學界。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都可以報名參加科學節的比賽。

「與科學大獎得主一起午餐」系列講座、晚間討論系列講座和動手工作坊是公眾最喜愛的活動。

動手工作坊主要包括:機器人工、視覺科學、物理和影像、 DNA 學習實驗室、DNA和蛋白、結構工程學等等。在機器人工程工作坊中,學生學習編程來讓機器人感知、思考和移動。工作坊還包括向學生介紹MIT的人工智慧研究,以及帶領學生參觀機器人館。

這種比賽選題非常隨意,沒有標準命題,孩子們對什麼拿手,對什麼感興趣,就可以拿什麼課題去報名,來一試身手,最主要的不是輸贏,而是參與的樂趣。孩子是否參加科學節,屬於自願行為,學校並不勉強。

三、家長開明的觀念

中國孩子大多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明明是孫子,偏偏被寵成了祖宗。因為父母太寵溺,孩子總不能獨立,什麼都要父母做主,就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力,最後卻釀成了教育的悲劇。

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們的小桌上,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動手吃飯,幾乎看不到父母端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的情景。在美、日、英的教育法規中,還有專門條款規定孩子的勞動時間,家庭和學校均不得剝奪孩子的這一權利。

對於美國孩子,基本上18歲就要出去獨立,大學學費也要自己去掙,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都去刷過盤子,所以,對於很平凡和普通的職業,他們也會懷著一顆尊重的心去對待,因為誰都經歷過那樣的時刻,無所謂尊卑優劣,僅僅是一份生計而已。

也正是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讓很多學生更貼近生活,在搞科研創造的時候,也很容易與生活掛鈎,從而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難題。為此而研發的小創造,就會層出不窮。畢竟,科研不是與生活脫節的,要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有一位美國的家長,自己是做醫生的,診所生意做的很紅火,賺的盆滿缽滿,他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做了廚師,另一個做了設計師。他明白自己的診所需要接班人,但沒有必要強迫要孩子來接班。因為孩子自有自己的喜好與樂趣所在,如果做一件事情不快樂,那生活還有什麼意義?還不如不做。除非生計所迫,人都有追求自己內心和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業的權力和自由,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就說明一切。

因為學生的獨立和家長的不幹預,學生們自由才華與創造性的發揮便可以人盡其才,各顯神通了。不僅孩子們,很多大人也會自己去研製自己喜歡的各種發明創造,這應該就是為什麼美國的科研一直都是如此紅火的原因吧。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這對小姐妹真了不起,才11歲就自製飛行器,飛行高度實現新突破
    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有一對華裔姐妹,在姐姐瑞貝卡11歲和妹妹金伯利·楊9歲時,她們製作的飛行器Loki Lego Launcher2.0,升入了30884米高空,打破了她們早些時候創造的23774米的高空,並且這一次她們希望能夠實現新的目標,沿途收集有趣的科學數據。
  • 美國一聖誕老人乘自製飛行器送糖果 結果纏在電線上
    原標題:美國聖誕老人送禮物纏在電線上  美國一名男子打扮成聖誕老人,乘著自製飛行器去給孩子們送糖果,沒想到在空中纏繞在電線上這名男子打扮成聖誕老人,乘坐用降落傘和小馬達自製的一架類似懸掛式滑翔機的飛行器,從當地一所學校附近起飛,計劃去給孩子們送拐杖糖。  美國聯邦航空局一名發言人說,這名男子後來飛進幾根電線中,最後纏繞其中,懸在空中。  他在空中懸了一個小時後,救援人員趕來。他們切斷電力供應,架上梯子,花了不到一個小時救下這名男子。
  • 在玩耍中,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創造力,成為未來的精英?
    下面我從3個方面分析一下此繪本的魅力之處,從達文西產生想像力的開始到如何實踐的過程分析再聯繫到提升孩子創造力的方法和擁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重要性。一、達文西產生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開始之路——從愛做飯之中冒出許多奇怪的想法到動手研究製作的過程,讓我們明白創造力的開始來自於孩子的玩耍,而玩的過程需要思考、需要動手,這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最佳途徑之一。
  • 足球青訓中如何避免限制了孩子創造性?如何培養有創造力的球員?
    如何培養有創造力的球員是教練一直在關注的問題。創造力是「產生獨創性的和不同尋常的想法,或創造新的或富有想像力的東西的能力」。創造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東西。然而,研究表明,這也是我們有可能被剝奪的東西。1968年,喬治·蘭德進行了一項研究,以測試3至5歲兒童的創造力。在最初的測試之後,他又在10歲和15歲的時候重新測試了同樣的孩子。
  • 如何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我們處在一個發展迅猛的時代,創新能力成為一個人才培養的核心指標,而幼兒期是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關鍵期,那麼如何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首先,什麼是想像?想像是大腦中的思維活動,是記憶基礎上的思維再造。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父母需要用心培養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莉絲·埃利奧特在《0-5歲:大腦發育的黃金五年》一書中,從腦科學的角度解讀了0-5歲期間,大腦發育的特點。從出生到6個月左右,是寶寶大腦第一個飛速發育時期,大腦神經網絡形成,大腦發育完成率達到50%-60%。
  • 創業者如何培養美感與創造力?-虎嗅網
    但是這句話本身就已出錯,因為這句話最先並不出自德魯克,而是來自比他更早的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學大師愛德華茲·戴明。他認為超過理性之外的感性的培養,才是應對現在新感性時代到來的最重要的方法論,是大家必須彌補的一課。成功的大企業家,他什麼都可能不會,但是他的構想力和創造力一定遠遠超越普通人類。
  • 孩子把房間弄亂了,利用破窗教育,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三個黃金期,分別是在三到六個月的時候,六月到三歲的時候,以及三歲到六歲的時候。後面兩個時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兩個時期那孩子的大腦細胞發育非常的快。而且身體器官也慢慢的成型,大腦發育成熟也是在這兩個時期完成的。
  • 又是「別人家的孩子」!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思維,做到以下幾點
    小潘的想法得到了父親的支持,並在爸爸的幫助下,不斷地進行完善和修改,經過十多次的修改方案後,最終完成了方案的設計,一個實用方便的多功能書包方案出來了。 小潘父親幫兒子申請了設計專利,並且成功拿到了實用型設計專利證書。生活中的很多小發明小創造,都是在生活經歷當中悟出來的。
  • 樹基教育|——如何在閱讀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猴子撈月」外傳- 如何在閱讀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在閱讀中培養幼兒的理解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讓幼兒在理解故事內容、描述事物特徵、表達故事情節中多看、多聽、多說,可促進幼兒語言內容新穎、奇特、表達生動,使幼兒的思維活動呈現多向性、獨特性、變通性,提高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為幼兒奠定良好的語言能力及語言素養,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 美國家長用這樣一面牆,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比如: Place Value(數值)是美國小學低年級一項重要的數學概念,掌握了這個概念,對於培養孩子的數感(number sense)很有幫助! 因為美國老師相信,日曆是培養學生「時間觀念」的有效工具!
  • 如何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
    如何激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用包容/鼓勵的心態給孩子創造個輕鬆環境,幫ta建立與家人/他人/自然的聯結讓ta自由成長,找到自己存在/表達的獨特方式,勇敢地做自己。作者提出我們從6個方面激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 解析《爺爺一定有辦法》:從繪本中,感受孩子「創造力」的培養
    爺爺把普通的布料縫製成溫暖舒適的談資,又把就得毯子變為衣服、領帶甚至是小而精緻的紐扣。一個個溫馨的故事背後,蘊含的不僅僅是爺爺對約瑟的愛,還有對孩子"創造力"的培養。爺爺的這份親情,正是引領約瑟打開"創造力"的大門的力量。 接下來,本文將從繪本創作者與繪本賞析、繪本在現實生活中的教育意義、繪本講解的技巧這三方面展開探討,希望能給父母帶來些許啟發。
  • 美國曾與「小灰人」合作過?TR-3B飛行器與外星文明有關嗎?
    但是這種飛船,採用的是帶有輻射元素作為動力,因此總遇到人員和技術上的問題,導致最終結果並不如意,經過長達20年的研究,51區發現,自己可能被「小灰人」欺騙了,於是雙方進行了談判,但最後發生了分歧,51區和「小灰人」爆發了小規模的戰鬥,「小灰人」使用的是一種「電磁脈衝」的武器,威力巨大。
  • 美國男子扮成聖誕老人開飛行器發糖果,結果被卡電線上一個多小時
    據英國《每日星報》12月21日報導,12月20日,美國加利福尼亞一名男子裝扮成聖誕老人,駕駛著自製的「超輕飛行器」給社區孩子們分發糖果,不料飛到半空中竟被卡在電線上一個多小時
  • 這五件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培養,關鍵是在孩子的童年時期。 孩子一大踏入社會,沒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羅曼·羅蘭曾說: 我創造,所以我生存。
  • 如何開發孩子的右腦潛力?3個小秘訣,培養孩子「超強大腦」
    0~3歲是寶寶開發右腦的黃金期,一直到6歲以後孩子的大腦發育完成成人的80%,所以,家長們要抓住3歲前甚至6歲前的時光,幫助孩子進行右腦開發,這對他們未來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家長們知道了右腦開發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接下來教你3個小秘訣,培養孩子「超強大腦」。
  • 如何培養中小學生創造力 聽聽各國專家怎麼說
    第二屆中小學生創造力培養國際研討會。11月5日,2017年中小學生創造力培養國際研討會(第二屆)在杭州綠城育華親親學校舉行。世界頂尖STEM教育專家、10個國家的校長濟濟一堂,聚焦「創造力」、「STEM」、「創客」等關鍵詞,圍繞核心素養與STEM教育、教師專業發展與STEM教育、指向創造力的STEM課程實踐等議題進行交流和研討。
  • 腦科學家洪蘭:6歲以前遊戲培養創造力,戶外和親子遊戲好過電子
    洪蘭是臺灣地區非常有名的腦科學家,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在《給父母的科學養育課》這本書裡,她直言,6歲以前的孩子,培養創造力的最佳方式,就是遊戲。6歲以前,跟孩子好好做遊戲,比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收益要大得多。遊戲應該比興趣班排在更重要的位置。為什麼呢?
  • 9歲登上美國達人秀, 用歌聲震撼全世界! 這個女孩的優秀, 不只因為天賦......
    還記得那個9歲登上《美國達人秀》,不僅刷新了節目的最小晉級年齡,還憑藉一首《How Am I Supposed to Live Without You》獲得了評委的唯一黃金按鈕,直通總決賽的中國小女孩譚芷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