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科技媒體GeekWire報導,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的華裔女孩瑞貝卡(Rebecca)和妹妹金伯利·楊(Kimberly Yeung)分別在11歲和9歲的時候,一起製作的飛行器Loki Lego Launcher 2.0,升入30884米的高空,並且她們希望能夠實現新的目標,沿途收集有趣的科學數據。
自從小姐妹成功發射自製飛行器Loki Lego Launcher以來,瑞貝卡和金伯利幾乎成了小名人科學家。她們受邀參觀美國宇航局旗下噴氣推進實驗室,與前太空人埃德·盧(Ed Lu)共同參加GeekWire峰會,參加歐巴馬總統在白宮組織的科學博覽會,在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女孩大會上發言,入圍GeekWire年度極客大獎,參觀甘迺迪航天中心等。
瑞貝卡和金伯利的成就的確令人羨慕,多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的優秀!可是有人在小姐妹的一個視頻的彈幕中說,如果我小時候拆電視機沒有被暴打一頓的話,說不定我現在也成為科學家了!多麼令人感概的事!是什麼扼殺了中國孩子對科研的興趣?美國教育又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的呢?
一、藝術薰陶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在中國的課堂上,往往會有標準答案。以標準答案來定乾坤,符合的就對,不符合的就錯。即使小孩子有很多想像,也會被批評規整劃一了,談何創造力呢?藝術課,本來就是發現美和詮釋美的課堂,美的多樣性和精彩特質自有其天成的一面。在中國卻被規定得很單一。繪畫課上也只是臨摹,畫得像的會得高分,不像就會被要求修改和得低分,所有的美都被定義和統一了。
在國外就不一樣。在美國的小學生中,如果要求學生畫畫的話,孩子可是跟隨自己的想像,天馬行空地去畫,與其說畫畫,不如說是孩子心靈的表達與自由對話,不管你畫了什麼,都會被肯定和鼓勵,稱讚。因為這不只是一幅畫,而是孩子的心聲與創造力。
當然藝術課不止繪畫,也包括音樂、文學、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很多學科和知識點都是相互交融匯雜在一起的,並沒有明確的區別與界限。
愛因斯坦除了是偉大的科學家之外,還是著名的小提琴手。他還曾經說過,如果自己沒有成為一名科學家,他肯定會做一位音樂家。
愛因斯坦這位舉世聞名的科學家,頭腦中轉動的除了他的科學創造之外,還有莫扎特的美妙的樂曲。科學創造與音樂的靈感在他身上呈現了完美的結合與驚人的創造力。在演奏樂曲時,愛因斯坦常去思考未知領域的科學問題。
其妹瑪雅回憶:「在演奏中有時他會突然停下,激動宣布,我找到了它!」這個「它」,不是琴弦上的莫扎特音符,而是物理學科的發現。可以想見,在悠揚琴聲中,大科學家猶有神明啟示,又似靈感降臨,一個個看似枯燥的公式數字以及天書一般的闡釋,在完全不搭調的音符湧動中昭示給了世界。或許,他那曠世「相對論」也不無琴聲的催發吧。
二、科學節培養科學研究的樂趣
課堂教育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地方。創新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科學研究。美國中小學每年至少會舉辦一次科學節(Science fair)。科學節主要是展示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領域(STEAM)的前沿發展成果,彰顯STEAM給生活帶來的影響。
活動形式有演講、辯論、展覽、樂會、戲劇、電影、工作坊和研討會等,多達150多項。主辦機構為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劍橋市政府、劍橋市公立學校、劍橋市公共圖書館和科學博物館。
科學節的活動宗旨在於開拓公眾的科技思維,普及知識,著眼未來,激勵年輕一代熱愛科學和工程,激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其受眾面向K-12學生、公眾和科學界。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都可以報名參加科學節的比賽。
「與科學大獎得主一起午餐」系列講座、晚間討論系列講座和動手工作坊是公眾最喜愛的活動。
動手工作坊主要包括:機器人工、視覺科學、物理和影像、 DNA 學習實驗室、DNA和蛋白、結構工程學等等。在機器人工程工作坊中,學生學習編程來讓機器人感知、思考和移動。工作坊還包括向學生介紹MIT的人工智慧研究,以及帶領學生參觀機器人館。
這種比賽選題非常隨意,沒有標準命題,孩子們對什麼拿手,對什麼感興趣,就可以拿什麼課題去報名,來一試身手,最主要的不是輸贏,而是參與的樂趣。孩子是否參加科學節,屬於自願行為,學校並不勉強。
三、家長開明的觀念
中國孩子大多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明明是孫子,偏偏被寵成了祖宗。因為父母太寵溺,孩子總不能獨立,什麼都要父母做主,就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力,最後卻釀成了教育的悲劇。
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們的小桌上,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動手吃飯,幾乎看不到父母端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的情景。在美、日、英的教育法規中,還有專門條款規定孩子的勞動時間,家庭和學校均不得剝奪孩子的這一權利。
對於美國孩子,基本上18歲就要出去獨立,大學學費也要自己去掙,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都去刷過盤子,所以,對於很平凡和普通的職業,他們也會懷著一顆尊重的心去對待,因為誰都經歷過那樣的時刻,無所謂尊卑優劣,僅僅是一份生計而已。
也正是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讓很多學生更貼近生活,在搞科研創造的時候,也很容易與生活掛鈎,從而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難題。為此而研發的小創造,就會層出不窮。畢竟,科研不是與生活脫節的,要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有一位美國的家長,自己是做醫生的,診所生意做的很紅火,賺的盆滿缽滿,他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做了廚師,另一個做了設計師。他明白自己的診所需要接班人,但沒有必要強迫要孩子來接班。因為孩子自有自己的喜好與樂趣所在,如果做一件事情不快樂,那生活還有什麼意義?還不如不做。除非生計所迫,人都有追求自己內心和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業的權力和自由,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就說明一切。
因為學生的獨立和家長的不幹預,學生們自由才華與創造性的發揮便可以人盡其才,各顯神通了。不僅孩子們,很多大人也會自己去研製自己喜歡的各種發明創造,這應該就是為什麼美國的科研一直都是如此紅火的原因吧。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