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在中國享有崇高的地位,我們把炎黃奉為人文始祖。從古到今,人類習慣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來生活和發展,共同的先祖也成為了中華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內在動力。《史記》記載的中國歷史,就是從五帝時期開始記起。五帝時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部落融合。首先,就是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的融合。
炎帝
炎帝,號神農氏,是中國古代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傳位五百多年。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遊,姜水一帶。 相傳神農氏帶領部族有方,深受部族人的愛戴。在部落中的地位相當於盟主。神農氏為中國農業、醫學、文學等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東漢時期整理出的《神農本草經》相傳起源於神農氏。
黃帝
黃帝,號軒轅氏,與附寶之子,姬姓,部落聯盟首領。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開始製作服飾、舟車等。西漢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作。
炎帝和黃帝所處的時代為晚期,也是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過渡的時期。這一時期私有制誕生,文明統一的步伐中夾雜著血腥的混戰。
神農氏中期,由於農牧業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保障;到了後期,各小部落之間互相掠奪徵伐,百姓深受其苦,武力爭奪成了生存的主要手段。各部落之間為了掠奪生活資源鬥得不可開交。據說,黃帝與炎帝統治的姬水、姜水一帶因黃河泛濫,逐漸不再適於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他們的生存矛盾日益激化,黃帝首先帶領部落開始東遷。他們邊遷徙邊尋找有利的生存環境,後來到了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一帶。
阪泉之戰
黃帝為了獲取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將鬥爭的矛頭指向了強大的炎帝部落。當時炎帝也想獲取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多次向中原地區發起進攻。為了戰勝炎帝部落,黃帝做了大量的戰前準備,對內大力發展生產、安撫百姓、鼓舞士氣,對外與多個部落結成聯盟。之後,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在阪泉激烈大戰。雙方打了三個回合,黃帝戰勝了炎帝,炎帝歸服了黃帝,黃帝取代了炎帝在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
黃帝部落和炎帝的部落合併重組形成了新的"炎黃部落"。
都說成王敗寇,從「炎黃部落」的稱謂可以看出,黃帝雖然戰勝了炎帝,但仍然承認炎帝為部落和人類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黃帝有帝王家的風度,中華文化有包容性,這是我們後輩的幸運。
炎黃部落的融合是華夏民族形成的關鍵基礎,華夏兒女常自稱是「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一脈相傳,使中華民族有共同的使命感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