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的文化內涵:
珍珠以其絢麗的珠光寶氣和高雅純潔的品格而被譽為「寶石皇后」,不但與瑪瑙、水晶、玉石一起並稱我國古代傳統的「四寶」,與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翡翠一起被認為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五皇一後」,更是被佛教列入「七寶」鑲嵌在寺院聖物之上,接受信徒們的頂禮膜拜,用珍珠喚起人們對宗教信仰的忠誠。珍珠還被國際寶石界列為六月誕生石(又稱六月生辰石),也是結婚13周年和30周年的紀念珠寶。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的珍珠在世人心中一直象徵著健康、純潔、富裕、幸福、長壽。它的吉祥寓意各國不同,在古羅馬代表愛和歡愉,在印度代表快樂,在阿拉伯代表財富,在中國代表康復,在埃及代表愛,在希臘代表純潔。自從被發現的那一刻起,人類就對它的天生麗質愛不釋手,將其視為天賜之物,奉若神明。偏愛珍珠,是世界上不同膚色的人們不約而同的選擇。
珍珠由於具有高雅聖潔的品性,更由於其撲朔迷離的身世,在古代被看成權勢和富貴的象徵,中外皇帝的王冠珠、龍袍珠、盔甲珠等都是國家最高權力的標誌。秦昭王把珠與玉並列為「器飾寶藏」之首,可見珍珠在古代便有了連城之價。帝皇冠冕袞服上的寶珠,后妃簪珥的垂擋,都是權威至上、尊貴無比的象徵。大英帝國女王的王冠鑲有227粒珍珠,其中一顆產自於白蝶貝的珍珠直徑達1.8cm,據說是當年英殖民者從南中國海海域掠走的。俄羅斯女王葉卡捷林娜二世的皇冠上鑲有價值連城的大珍珠80粒。據文獻記載,慈禧死時頭上戴著一頂金冠,鑲嵌著一顆從南洋進貢的雞蛋大小的龍鳳珠。可惜此珠被軍閥孫殿英盜墓掘走,據說送給了宋美玲。
由於珍珠是純潔、吉祥、美麗和高貴的象徵,所以用珍珠製作的項鍊、耳塞、耳墜更受世界各國女性的青睞。珍珠一般被用 在戒指上,水滴狀的一般用在懸掛物上,不規則的常用在項鍊中。
關於珍珠的故事和典故:
珍珠,歷來被視為奇珍至寶,在中外都留下了古老的神話和傳說。古人從貝類體中採到原珠後,由於受到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還不能作出正確的解釋。於是在世界各國都編織出許多珍珠產生的神話。撲裡尼烏斯博物志寫著:珍珠是海底的貝浮到海面後,吸收了從天上降下來的雨露而育成的。古代印度教傳說:珍珠是隨著牡蠣的出現而產生的,牡蠣打開貝殼時,落在貝中的雨點,不久就變成珍珠。在日本的古事記、記書等書中亦均能見到大致相同的說法。我國民間亦有「千年蚌精、感月生珠」、「露滴成珠"、「神女的眼淚以及鮫魚的眼淚成珍珠」的說法。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載:「凡珍珠必產蚌腹,映月成胎,經年最久,乃為至寶。 我國還流傳其他成珠神說,如「凡蚌聞留則痢瘦,其孕珠如懷孕,故謂之珠胎」。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還有龍珠、蛇珠、魚珠、蚊珠、龜珠等記載,並詳述了這些貝類以外的動物珠的生長的部位:「龍珠在頜,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龜珠在足。」而今天一般說珍珠,都是指貝、蚌類之內的珍珠。
因《魚公主滴淚成珠》一書,而在世界各地都流傳淚水成珠的故事,有仙女的淚、美女的淚、醜女的淚,有幸福或憂傷的淚。下面引出一段《魚公主滴淚成珠》中的故事。青年珠民四海,採珠遇風翻船沉入海底,遇到海怪侵害。四海奮力搏鬥,海怪不敵逃跑了,而他也傷疲昏迷。醒來時,自己卻躺在水晶床上,一位美麗的姑娘正在溫柔地替他撫傷,自薦她是人魚公主:「慕君勇毅,故此相救。」四海在公主無微不的照顧下很快傷愈。公主時刻伴著四海,寸步不離,食必珍饈,衣必鮮潔。公主不說何時送客,四海也不提離去。相處既久,有情人終成眷屬,公主亦願降謫人間。於是一雙戀人,同回白龍村。鄉親們既慶幸四海大難不死,更羨慕他娶到美麗的妻子,熱烈地慶賀一番。公主入鄉隨俗,盡棄鉛華,素衣粗食,操持家務,井然有序,手織綃帛,質柔色豔,遠近聞名。珠池太監的爪牙對四海妻的美豔勤能早已垂涎三尺,於是構罪於四海,強奪公主以抵罪,四海奮力奪妻,力竭被縛,慘死於杖捧之下。公主施法逃回水府,為悼夫慘死,每於月明波平之夜,在島礁上面向白龍村痛哭。眼淚串落入海中,珠池裡的珠貝,個個張口把公主淚接住,因而孕胎成珠,所以白龍池中的珍珠特別多,又特別大,是因為出自純潔心靈的魚公主眼淚所化之故。
以上是關於珍珠的文化和故事典故的文章分享,歡迎點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