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06: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故太宰竟陵文宣王臣某,與存與亡,則義刑社稷;嚴天配帝,則周公其人。體國端朝,出藩入守,進思必告之道,退無苟利之專。五教以倫,百揆時序。若夫一言一行,盛德之風;琴書藝業,述作之茂。道非兼濟,事止樂善,亦無得而稱焉。……
臣裡閭孤賤,才無可甄,值齊網之弘,弛賓客之禁,策名委質,忽焉二紀。慮先犬馬,厚恩不答。而弊帷毀蓋,未蓐螻蟻;珠襦玉匣,遽飾幽泉。陛下弘獎名教,不隔微物,使臣得駿奔南浦,長號北陵。既曲逢前施,實仰覬後澤,儻驗杜預山頂之言,庶存馬駿必拜之感。
——《文選》卷三八 任昉《為範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
已故太宰竟陵文宣王蕭子良,無論國君存亡,他都是國家的典範,其尊主敬父,與周公相似。他掌握國家大體,端正朝廷法紀,出為藩王,入為宰輔,進則考慮「必告之以其制」(《禮記》)的大道,退則不專擅私利苟且之行(《淮南子》:「忠臣不苟利」)。他提倡父義、母慈的五教,處理朝政井然有序。他的一言一行,都體現出高尚的德操,他的術藝文章,都體現出著作之盛。如果他只是獨善其身,而不能堅持兼濟之道,那也就無可稱許了。……
臣範雲出身孤寒,沒什麼可供選用的才能,適逢齊國法紀寬容,放鬆了賓客遊於王門的限制,我便再供職於竟陵王府,至今已二十四年。我擔心我這犬馬之臣先走,無以報答竟陵王的厚恩。誰料我這適合埋馬埋狗之葬禮(弊帷,埋馬之用;毀蓋,埋狗之用)的人還活著,還不及用蓐草以闢螻蟻(人死後埋入蓐草以闢螻蟻),而太宰蕭子良已然去世,以王侯之禮珠襦玉匣飾之於地下。陛下您獎掖禮教,從不以微臣見外,使微臣能奔馳到南浦(迎喪),在竟陵王墓前號哭。微臣已經得到您的恩準去送葬,內心還希冀您能再降恩澤。如果當年杜預的立碑遺言能實現的話,那麼人們會像見司馬駿墓碑必拜一樣,來拜謁竟陵王墓碑了。
任昉是齊梁時期的文章家,他不善作詩,以文擅名,尤其是擅長公牘應用類文章,在這類文章的寫作上,他為當時最優。他還為官清正,樂善好施,汲引時人不遺餘力,有著良好的聲望。範雲長任昉10歲,他們都曾在蕭子良幕府任職,同為「竟陵八友」之一,也都是梁朝建立後的骨幹大臣。作此文時,正是齊明帝蕭鸞在位時,目的是請求蕭鸞準許為已故竟陵王蕭子良立碑紀念。
作為曾經的幕僚,建議為其故主立碑,能體現出範雲、任昉為政品格忠誠的一面,值得讚賞。尤其可貴的是,他們的故主蕭子良,恰好是當朝皇帝蕭鸞曾經的勁敵,是蕭鸞的「排闥而入」,打破了齊武帝臨終前蕭子良的布局,以致於蕭子良因此憂懼而死。蕭子良篡權之謀未發而亡,對此,蕭鸞心知肚明,只是不便說出而已。揆諸情理,範雲、任昉請求為蕭子良立碑,蕭鸞必然不許,但至少能體現出範、任二人的忠貞氣節來。
作為文章家的任昉,其駢文到底高明在哪裡?為什麼當時會有那麼高的文名?今天來看,任昉文章情思委婉、用語精深,都是時代文章的共性,特點並不顯明,其最特出的地方,就是用典,幾乎無一字無來處。只不過有些典故比較明顯,有的不明顯,有的我們今天都無法察覺出來。甚至可以說,任昉是用典空前繁複的作家。這樣繁複的用典,為完善駢文形制、強化駢文特點,具有標誌性意義。此後的徐陵、庾信繼承這個特點,進一步加強了駢文的聲色之美,於是,中國駢文的集成性成就才得以出現。任昉文章能擅名一時,絕非浪得虛名。
如何看待中國文學的用典?我們以為,用典雖然有其弊端,它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文章的可讀性、降低文章含義的明晰度,但毫無疑問,其更主要的還是積極意義。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文字,會有古代文學這樣繁複多樣的用典,因此,用典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修辭之一,它體現出中國文學修辭技法的進化歷程,也是文人逞才炫技的勝場。用典還體現出古典文化精雅、含蓄的特徵,借用典故說出來,可以避免直接表達,不僅含而不露,還能以少許文字表達豐富義涵,這當然會使文章顯得更為精煉和耐人琢磨,所謂「含英咀華」,當莫此為甚。用典還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高端手段。典故中凝練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思想觀念,一個典故就是一個傳說、一段傳奇,就是一個中國故事,當這些典故被文人糅合進詩文中時,當這些詩文被一再品讀、傳唱時,其實就是品位故事、品味思想、品位歷史,因此,用典也是傳承中國文化的高端手段。
(蕭寒)
▲大血藤:
乾燥莖呈圓柱形,略彎曲,通常截成長約30釐米的段狀,直徑1~3釐米。外表棕色或灰棕色,粗糙,氣異香,味淡微澀。敗毒消癰、活血通絡、祛風殺蟲的作用。治急、慢性闌尾炎,風溼痺痛、赤痢、血淋、月經不調、疳積、蟲痛、跌扑損傷。主產湖北、四川、江西、河南等地。
原標題:《清風典歷 | 一個典故 就是一個中國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