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典歷 | 一個典故 就是一個中國故事

2020-12-22 澎湃新聞

清風典歷 | 一個典故 就是一個中國故事

2020-11-29 06: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故太宰竟陵文宣王臣某,與存與亡,則義刑社稷;嚴天配帝,則周公其人。體國端朝,出藩入守,進思必告之道,退無苟利之專。五教以倫,百揆時序。若夫一言一行,盛德之風;琴書藝業,述作之茂。道非兼濟,事止樂善,亦無得而稱焉。……

臣裡閭孤賤,才無可甄,值齊網之弘,弛賓客之禁,策名委質,忽焉二紀。慮先犬馬,厚恩不答。而弊帷毀蓋,未蓐螻蟻;珠襦玉匣,遽飾幽泉。陛下弘獎名教,不隔微物,使臣得駿奔南浦,長號北陵。既曲逢前施,實仰覬後澤,儻驗杜預山頂之言,庶存馬駿必拜之感。

——《文選》卷三八 任昉《為範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

已故太宰竟陵文宣王蕭子良,無論國君存亡,他都是國家的典範,其尊主敬父,與周公相似。他掌握國家大體,端正朝廷法紀,出為藩王,入為宰輔,進則考慮「必告之以其制」(《禮記》)的大道,退則不專擅私利苟且之行(《淮南子》:「忠臣不苟利」)。他提倡父義、母慈的五教,處理朝政井然有序。他的一言一行,都體現出高尚的德操,他的術藝文章,都體現出著作之盛。如果他只是獨善其身,而不能堅持兼濟之道,那也就無可稱許了。……

臣範雲出身孤寒,沒什麼可供選用的才能,適逢齊國法紀寬容,放鬆了賓客遊於王門的限制,我便再供職於竟陵王府,至今已二十四年。我擔心我這犬馬之臣先走,無以報答竟陵王的厚恩。誰料我這適合埋馬埋狗之葬禮(弊帷,埋馬之用;毀蓋,埋狗之用)的人還活著,還不及用蓐草以闢螻蟻(人死後埋入蓐草以闢螻蟻),而太宰蕭子良已然去世,以王侯之禮珠襦玉匣飾之於地下。陛下您獎掖禮教,從不以微臣見外,使微臣能奔馳到南浦(迎喪),在竟陵王墓前號哭。微臣已經得到您的恩準去送葬,內心還希冀您能再降恩澤。如果當年杜預的立碑遺言能實現的話,那麼人們會像見司馬駿墓碑必拜一樣,來拜謁竟陵王墓碑了。

任昉是齊梁時期的文章家,他不善作詩,以文擅名,尤其是擅長公牘應用類文章,在這類文章的寫作上,他為當時最優。他還為官清正,樂善好施,汲引時人不遺餘力,有著良好的聲望。範雲長任昉10歲,他們都曾在蕭子良幕府任職,同為「竟陵八友」之一,也都是梁朝建立後的骨幹大臣。作此文時,正是齊明帝蕭鸞在位時,目的是請求蕭鸞準許為已故竟陵王蕭子良立碑紀念。

作為曾經的幕僚,建議為其故主立碑,能體現出範雲、任昉為政品格忠誠的一面,值得讚賞。尤其可貴的是,他們的故主蕭子良,恰好是當朝皇帝蕭鸞曾經的勁敵,是蕭鸞的「排闥而入」,打破了齊武帝臨終前蕭子良的布局,以致於蕭子良因此憂懼而死。蕭子良篡權之謀未發而亡,對此,蕭鸞心知肚明,只是不便說出而已。揆諸情理,範雲、任昉請求為蕭子良立碑,蕭鸞必然不許,但至少能體現出範、任二人的忠貞氣節來。

作為文章家的任昉,其駢文到底高明在哪裡?為什麼當時會有那麼高的文名?今天來看,任昉文章情思委婉、用語精深,都是時代文章的共性,特點並不顯明,其最特出的地方,就是用典,幾乎無一字無來處。只不過有些典故比較明顯,有的不明顯,有的我們今天都無法察覺出來。甚至可以說,任昉是用典空前繁複的作家。這樣繁複的用典,為完善駢文形制、強化駢文特點,具有標誌性意義。此後的徐陵、庾信繼承這個特點,進一步加強了駢文的聲色之美,於是,中國駢文的集成性成就才得以出現。任昉文章能擅名一時,絕非浪得虛名。

如何看待中國文學的用典?我們以為,用典雖然有其弊端,它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文章的可讀性、降低文章含義的明晰度,但毫無疑問,其更主要的還是積極意義。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文字,會有古代文學這樣繁複多樣的用典,因此,用典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修辭之一,它體現出中國文學修辭技法的進化歷程,也是文人逞才炫技的勝場。用典還體現出古典文化精雅、含蓄的特徵,借用典故說出來,可以避免直接表達,不僅含而不露,還能以少許文字表達豐富義涵,這當然會使文章顯得更為精煉和耐人琢磨,所謂「含英咀華」,當莫此為甚。用典還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高端手段。典故中凝練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思想觀念,一個典故就是一個傳說、一段傳奇,就是一個中國故事,當這些典故被文人糅合進詩文中時,當這些詩文被一再品讀、傳唱時,其實就是品位故事、品味思想、品位歷史,因此,用典也是傳承中國文化的高端手段。

(蕭寒)

▲大血藤:

乾燥莖呈圓柱形,略彎曲,通常截成長約30釐米的段狀,直徑1~3釐米。外表棕色或灰棕色,粗糙,氣異香,味淡微澀。敗毒消癰、活血通絡、祛風殺蟲的作用。治急、慢性闌尾炎,風溼痺痛、赤痢、血淋、月經不調、疳積、蟲痛、跌扑損傷。主產湖北、四川、江西、河南等地。

原標題:《清風典歷 | 一個典故 就是一個中國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清風典歷|可憐雪花徒自潔
    清風典歷|可憐雪花徒自潔 2020-11-24 2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風典歷 | 人間空唱雨鈴霖
    清風典歷 | 人間空唱雨鈴霖 2020-10-23 2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風典歷|雲雨荒臺豈夢思
    清風典歷|雲雨荒臺豈夢思 2020-12-09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風典歷 | 風流千古劉伶醉
    清風典歷 | 風流千古劉伶醉 2020-10-21 2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風典歷|數術窮天地 文章壯漢聲
    清風典歷|數術窮天地 文章壯漢聲 2020-12-14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風典歷 | 出師一表真名世
    清風典歷 | 出師一表真名世 2020-10-14 2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風典歷|古今罵曹第一檄文
    清風典歷|古今罵曹第一檄文 2020-12-08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風典歷|才秀人微 取湮當代
    清風典歷|才秀人微 取湮當代 2020-11-23 06: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清風典歷|一種風流吾最愛 南朝人物晚唐詩
    清風典歷|一種風流吾最愛 南朝人物晚唐詩 2020-11-26 23: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好典故-1001鴻雁傳書(著名的蘇武牧羊的故事裡頭卻蘊含了一個...
    ——東漢·班固《漢書·蘇武傳》========想讓王老師說什麼典故,可以留言點播哦!========講好中國故事,讀好中國經典。每日一個好典故,評書全新解析,通俗有趣易懂,還是全免費!鞍山師範學院客座教授「評書講國學」課題開創者中國教育電視臺「國史演義」主講人北京廣播電臺「打開文化之門」特邀常駐嘉賓中國首家專業評書社團「聽工場」創始人之一
  • 【清風典歷】守株待兔
    《韓非子》的寓言中,也有一些有關動物的故事,讀來意味深長,「守株待兔」就是這樣。「株」是樹根露在地面的部分,有些人解釋成樹幹或者樹樁,是不正確的。因為是樹根,所以不會太明顯;因為露在地面,所以兔子才會撞上去。「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完全是一個偶然;農夫卻因此「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卻徹底是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笑話!「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 清風典歷 | 「千古高情」閒居賦
    儘管仕途通暢、滯塞都曾有過,但總體仍是一個官場「拙者」的業績而已。博學的和嶠曾評價我,說我不善利用充沛的才華。我哪裡敢說有才華?可說自己不善為官則確有其證。如今……老母在堂,年邁體弱,我怎敢不孝,而因卑微之職而奔波呢?因此,我恪守適可而止的本分,不追求富貴,樹立安於本分的志向。蓋房植樹,逍遙自在。池塘之魚足夠我垂釣,舂米為稅可使我免於耕作,灌園賣菜足供早晚的飯食,牧羊囊乳以供祭祀之費。
  • 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中國也不例外。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是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豐富多彩,集中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鬥爭精神。下面十個成語典故都與神話故事有關,代表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高峰。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就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 炒作明明是一個貶義詞,但這個人炒作,卻成為了一個典故
    本圖片來源於網絡「炒作」是新時期一個為某種行為發明的動詞,不應該被貼上的卻是惡俗的標籤,或者被認為有衝擊道德的嫌疑。炒作其實一個貶義詞,但在中國歷史上,這種炒作的行為早就發生過,只不過他們成為了典故,我們並沒有從中發覺有什麼不妥而已。
  • 一個轉身,便是一個故事
    生活,總是充滿著你不曾經歷過的變數,你所做的決定,往往就是在那麼一瞬間,一個轉身,便是一個新的故事,亦或結束,亦或是新的開始!有時,一個轉身便是永久;有時,一個轉身便是天涯!其實,我們都很明白,我們的人生是一次漫長的旅程,無論是筆直的,還是泥濘的;無論是春風暖意,還是冬雪寒徹,我們終究會留下一路深深淺淺的足跡,這些足跡可能既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氣,也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就這樣我們在歲月的枝節中前行,在清風蕩漾處,越走越遠,連挽留也只不過是挽起的疲憊和滄桑,縹緲和留戀!
  • 【我為隊員講故事】窮圖匕見——一個由歷史典故引出的成語故事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成語故事叫《窮圖匕見》。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個成語呢?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雖然不多,但是歷史好的小朋友肯定知道,這個成語的背後有一個非常非常著名的歷史典故呢。首先我們把時間線退回到戰國末期,那個時候秦國非常強大,漸漸的把其他國家都吞併了,這時原先在秦國當人質的燕國太子丹偷偷的逃回到了燕國,回國後他廣交天下英豪,於是讓他認識了一個足智多謀的人——荊軻。自從見到荊軻以後,太子丹便把自己吃的飯、穿的衣服都分享給荊軻,就連自己坐的馬車都要和荊軻一起乘坐,目的就是為了告訴荊軻,「荊軻啊,我可是把你當好兄弟的,你一定要幫我去除掉秦王」。
  • 桂花社區:清風拂童心,萌娃繪廉潔
    新湖南客戶端6月1日訊(通訊員 王人傑)「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 5月31日下午雨花區左家塘街道桂花社區攜手寸草心社會服務中心和大衛美術在桂花廣場開展了以「清風拂童心,萌娃繪廉潔」為主題的廉政文化活動。小朋友們參加「廉政」文化活動。
  • 中國好典故-1047天仙配(「天仙配」最早的起源在哪裡?故事和後來的...
    ——西晉·幹寶《搜神記》========想讓王老師說什麼典故,可以留言點播哦!========講好中國故事,讀好中國經典。每日一個好典故,評書全新解析,通俗有趣易懂,還是全免費!========王封臣老師著名評書家、國學教育專家,資深品牌策劃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先生入室弟子大學「評書」學科教學標準制定者北京公益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
  • 一個韓國教頭把中國的典故用到極致
    正是因為他把中國的哲學和典故用到了極致才有了現在的重慶當代。在第一階段結束之後,媒體又傳出某中超隊將把外援租出去,採用全華班出戰第二階段的爭冠賽,合著就是就是主動放棄爭冠唄。有人說是重慶隊,在此就不去追溯。如果真是他們,那他們就真的高!強而示弱!
  • 「走馬觀花」是一個成語,它的歷史典故是什麼?
    走馬觀花根據字面意思,好像就是一個人騎著馬看花。對了,這個成語的確有一個典故,就是一個人騎著馬看花的故事,用來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現在有書君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個典故。在唐朝中期,有一位詩人叫孟郊。他出身貧苦,但是他從小勤奮好學,非常有才華。可是就是這麼一個有才華的人,在仕途上卻一直很不順利。在唐代,很多有才華的書生,都會去結交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