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2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度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文選•卷三七》諸葛亮《出師表》
臣本為平民,親耕於南陽之野,苟且活命於亂世,不求顯達於諸侯。先帝不嫌臣出身卑微,屈駕前往,三顧茅廬,垂問以天下大事。臣因此感激,答應要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趕上長坂坡大敗,臣受命於敗軍之際,至今已有二十一年。先帝知臣謹慎,所以臨終託付國事於臣。受命以來,日夜憂慮嘆息,惟恐託付之事不見成效,而損害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平定,國家武器充足,就應當鼓勵、統帥三軍,北定中原;希望能竭盡所能,剷除奸雄,興復漢室,還都京洛。這是臣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本職所在。
本段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一般稱「前出師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駐軍漢中的諸葛亮振軍北伐,出兵之前,他給常住成都的後主劉禪寫了這封諄諄告誡的上書,再三強調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和臨終託付,表示了「竭盡駑鈍」以報答先帝、忠於後主的忠誠,並規勸後主採納良言,和輯臣吏,勵志自振,使他能專心致志於北伐大業。全文以議論為主,歷敘創業之艱難,以激勵劉禪赤誠守業;又詳寫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君臣遇合之事,倍示自己披肝瀝膽之虔誠。這既體現了諸葛亮作為人臣的純粹德操,也體現了其作為一介士大夫的高風亮節,因此感動了古代的士大夫群體,贏得了高度的讚譽,本文也成為千古名文,杜甫的詩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就是對這個現象的精到概括。
文章還體現了「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定信心。這難能可貴,因為蜀漢僅據有益州一地,國小力弱,實現這個目的的可能性很小;諸葛亮敢於如此自信地去做,除了對劉備託孤的感激和忠誠之外,還有他勇毅自任、富於才幹的自身因素。歷史地看,自從三顧茅廬、諸葛亮示以「隆中對」之後,蜀漢其實是較大程度地實現了隆中路線的。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提出了「跨有荊、益」,即分頭從荊州、益州出軍,以鉗形攻勢進取關中的戰略設想,這被認為是蜀漢的立國戰略。蜀漢也確曾一定程度地實現了這個戰略,只不過因關羽的驕傲和矜功,才丟失了荊州,破壞了這個態勢。在荊州、夷陵接連戰敗後,諸葛亮用整整五年的時間休養生息、整軍經武,才發動了由他獨立主持的第一次北伐。因此,本文與《隆中對》相互輝映,是諸葛亮殫精竭慮、精忠為國的生動寫照。
當歷史的雲煙消散、千帆過盡之後,我們再來品讀諸葛亮《出師表》,或許這裡面的內容其實才更接近他本真的性情和品格。他「復興漢室」的理想和承諾,才是他最大的北伐動因。無論他北伐過程中犯了怎樣的錯誤,但毫無疑問,他是三國時期最好的治國、理軍、外交之才(沒有之一),司馬懿、張郃、郭淮等都明顯不及。其北伐屢敗,根本原因是蜀漢國小力弱,轉戰於秦嶺崇山峻岭之中的蜀軍補給難繼;戰爭最終拼的是綜合國力,蜀國最弱,敗局是註定的。即便如此,諸葛亮仍然前赴後繼,忠心無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累死於五丈原軍營。
對於任何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我們都不能求全責備,即便諸葛亮這樣的全才,也有他智力不及之處,尤其是當我們旁觀成敗、閒說是非時,更應該做一個有「理解之同情」的寬容者。這樣去想,那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更多是諸葛亮純粹的人格、峻潔的品格、強毅的信念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而這些,都滲透在前、後《出師表》的字裡行間,它們超越了歷史,迎面破空而來。
(蕭寒)
▲虎杖:
多為圓柱形短段或不規則厚片,長1~7釐米,直徑0.5~2.5釐米。外皮棕褐色,有縱皺紋及鬚根痕,質堅硬。氣微,味微苦、澀。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祛風利溼、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於關節痺痛、溼熱黃疸、經閉、癓瘕、咳嗽痰多、水火燙傷、跌扑損傷、癰腫瘡毒。主產江蘇、浙江、廣東、安徽等地。
來源:啄木鳥
製作:中共平涼市委網信辦
原標題:《清風典歷 | 出師一表真名世》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