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芳君說茶 | 第731期原創茶說
01、
說到鐵觀音烏龍茶,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與地處我國東南之濱,與大海僅一山之隔的安溪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這裡是閩南烏龍茶的核心原產地,尤其是眾星捧月般的「鐵觀音」,那種喝起來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的觀音韻就屬安溪縣的最令人神往。
今天來給各位茶友們上一道安溪鐵觀音的「硬菜」,這道「硬菜」的主角是「紅芽歪尾桃」。
提起「紅芽歪尾桃」的大名,老鐵們其實並不會太陌生,它又被稱之為「紅心觀音」,是純種鐵觀音。
當年安溪鐵觀音開始風靡大江南北的時候,正是靠它的觀音韻而獨步天下。它於1985 年被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級優良茶樹品種之一,是鐵觀音眾多品種中最原滋原味的。
只是,曾經的聲名如雷貫耳,如今卻因其有「好喝不好栽」的「軟肋」,在近年來市場化的風雲變幻中漸漸地被多數急功近利者主動「拋棄」,以致現在逐漸養在深閨人未識,甚至是芳蹤難覓,只留一縷心香留存在老鐵們的記憶深處。
02、
不過,好奇的茶友們總是會被「紅芽歪尾桃」的大俗之名所吸引。
緣何純種鐵觀音會有如此既形象又富有謔趣的俗稱呢?說到這裡,義芳君忍不住插播一下,不得不佩服茶農先民們的生活智慧。
其實,茶如其名,「紅芽歪尾桃」描述的正是純種鐵觀音區別於其它茶樹品種、最具個性化的品性特徵。
「純種鐵觀音植株為灌木型,樹勢披展,枝條斜生,葉片水平狀著生。葉形橢圓,葉緣齒疏而鈍,葉面呈波浪狀隆起,具明顯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葉肉肥厚,葉色濃綠光潤,葉基部稍鈍,葉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廠下垂,嫩芽紫紅色。」
結合教科書上這段描述,瞬間我們就明白了,「紅芽歪尾桃」實則高度概括了純種鐵觀音的三個主要性狀特徵:
其一,嫩芽呈淡淡的紫紅色;
其二,葉片向左稍歪;
其三,葉形橢圓,背面反卷,葉緣齒疏而鈍,長得像桃樹葉。
此時正接近鐵觀音烏龍茶的春茶正季尾聲,還未採摘的茶園裡一片嫩綠,長勢喜人。遠遠望去,一片黃綠之中,點點紅光就像一串串跳躍的音符,熠熠生輝;每一片葉子就好似臉帶嬰兒肥的窈窕淑女,正託著下巴,歪著頭,靦腆地望著你。
關於鐵觀音的由來,民間向來流傳著兩種說法:「王說」與「魏說」。其實,不論是「王說」還是「魏說」,均是被紅心觀音的獨特氣質所吸引,才成就了這麼一段跨越百年的鐵觀音傳奇。
03、
長得好看,未必才華馥比仙;唯有美貌與智慧並存,方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在老茶人的記憶深處,這種血脈純正的安溪鐵觀音品種製作出來的鐵觀音茶最是地道,最富有表現力,最有可能製作出讓老鐵們心心念的「蘭花香、觀音韻」。
這是為何呢?主要有以下這兩點原因。
其一,「紅芽歪尾桃」先天條件好。
純種鐵觀音,尤其是生長在高山茶園,它擁有一大「必殺技」,那就是相比青心鐵觀音、本山、毛蟹、大葉烏龍等品種,其芽葉長得特別肥厚,用手一摸,可以感覺到到它的厚實與柔嫩。
這種先天優勢,意味著茶葉出身好,內質更加飽滿,製作成品時,無論滋味,還是香味都存在著極大的想像空間。
其二,「紅芽歪尾桃」製法上適宜採用傳統工藝。
安溪鐵觀音傳統精製技藝講究「慢工出細活」,包括晾青、曬青、搖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箕等工序在內,竟多達11道之多。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做青時採用「重搖青、重發酵、輕晾青」手法,搖青根據茶葉走水情況,一般需要3-5次。
這樣一來,茶葉走水比較充分,容易形成「綠葉紅鑲邊」的特徵,其成品茶特別耐泡,滋味醇厚,十泡有餘香。
經此深度加工,鐵觀音特有的蘭花香就被激發出來,細膩深幽,茶湯入口滋味也就顯得馥鬱醇厚,湯色呈富有質感的金黃色,陽光之下,有流光溢彩之觀感,似深秋桂花溶在水裡,水香交融,口感順滑純正,回甘生津明顯。
再看一下葉底,原本肥厚軟亮的葉底在沸水的衝激浸濡下,顯得更加軟亮,富有光澤,故而先人常用綢緞面來形容高檔鐵觀音的質感,實在是很形象生動。
其實,如果你真正地喝過這種傳統工藝純種鐵觀音的話,那一抹搶眼的軟亮,是令人難忘的,這也成了鐵觀音標誌性特徵「蘭花香、觀音韻」之最有力的註解。
所以,對於喜愛鐵觀音的茶友們來說,如果錯過了這種由純種鐵觀音採制的鐵觀音茶,喝再多,其實也只能算是鐵觀音的圈外人士。
本文由義芳君原創撰寫,每日分享茶文乾貨,歡迎愛茶的您留言交流,有問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