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佳節,每到這個時候全國上下都會爆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就是粽子的「甜鹹之爭」了。以北方為代表的「甜粽派」和以南方為代表的「鹹粽派」各執一詞,都說服不了對方。
除了粽子以外像豆腐腦,西紅柿炒雞蛋等美味在南北方都有很大的差異,其實關於「甜鹹之爭」,並不是近幾年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南北粽子的口味差異早在宋朝時期就有了。這種差異的產生與南北方的氣候環境、文化習俗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
南北之爭的原因
關於粽子的「甜鹹之爭」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酷愛鹹口的北方人喜歡吃甜粽子,而喜歡吃甜食的南方人卻要吃鹹粽子呢?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有很多了。簡單來說,無論南北都是主食為鹹,輔食為甜。
因為不同的地理條件,我國北方地區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所以說在古代社會,北方人民的餐桌上饅頭、麵條是主食。而南方因為氣候溫暖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為水稻。這樣稻米包成的粽子自然而然就成為南方人的一種主食了,在南方地區,很多人把粽子當作早飯。
除此以外,經濟發展水平也是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據研究表明,消費者對於甜味食品的消費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關係,在宋朝以前,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當時南方地區因為氣候原因,常發生洪澇災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在這種情況下,糖的主要消費集中在北方。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南方人經常吃的粽子自然就變成鹹口的了。到了宋朝以後,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超過了北方地區,但是鹹口粽子的歷史被傳承了下來。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粽子都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節慶食物,具有很高的儀式感,人們在過節時往往都會拿出家中平常不捨得吃的東西。在過去的時候,北方糖作物種植較少,因此比較昂貴,所以過節時,大家就會希望吃點兒甜的。
而在南方製糖業發達,吃甜的可以說是日常了,所以過節時吃不吃甜的無所謂,吃肉才是重要的,所以南方很多地區的粽子裡都包著鹹肉,火腿和鹹蛋黃等餡料。
南方粽子香又鹹
相較於北方粽子來說,南方粽子的餡料多,種類更加豐富,有鮮肉粽,鹹肉粽,火腿粽,香腸粽等,主料一般是肉類,配料有綠豆,蝦米,香菇,蛋黃,板慄。
南方粽子個頭很大,有箬葉包的,還有竹葉包的。南方的粽子與北方不同,是真的可以當飯吃的,很多南方早餐店就有賣粽子的。
對於南方的年輕人來說,粽子就應該是這樣鹹香細膩的,它是早上上學時小攤上的濃濃煙火氣,它是晚上加班後餐桌上的滿滿幸福感。
北方粽子甜又粘
北方粽子的餡料同南方一樣主要以糯米粽為主,某些地區也有大黃米粽,相較於南方粽子來說北方粽子個頭較小,主要為四角形或者三角形,主要餡料是紅棗、花生、豆沙等。北方人包粽子一般是蘆葦葉,在使用前將蘆葦葉放到開水裡去煮,等到蘆葦葉煮軟之後才可以包。
傳統的北方粽子,清甜細膩,嘗起來有一種清香幽靜的味道,對於無數北方人來說,這就是小時候在夏天午後品嘗到的那口甜蜜。對於身在異鄉的北方人來說,這是他們在辛勤勞作後最思念的那口味道。
家裡的粽子最美味
歲月流轉,時光匆匆,現在吃粽子已經不像小時候那樣,一年才可以等到一次。現在吃粽子對於我們來說更像是一種寄託鄉愁的方式,一種撫慰心靈的味道。
關於甜鹹黨之爭,早已成為了端午時節人們慶祝節日的一種調侃方式罷了。其實無論甜粽、鹹粽都是大家對於這個節日的一種慶祝方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無論你身在何方無論你思念的是哪一口味道只需要打開手機,就可以辦到。
但是相信大家最喜歡的還是媽媽在家裡包的家常粽子了,對很多人來說,家裡的粽子才是我們對於端午節最初的認知。自己家的粽子包裹的不僅是簡單的餡料,而是母親濃濃的愛意。這種愛意是網上買不到的。
泱泱中華,地大物博,中華飲食博大精深,無論是甜是鹹,都是我們在端午佳節中不可或缺的一口美味,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