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有兩千餘年的建城史,是北魏國都、遼金陪都、明清府城,其城市格局和規劃思想均是中國城市營建史上的典型,並且有大量歷史遺蹟保留至今,是古今疊壓型城市的典型案例,一座大同城,不僅可以看明代徐達築城的巍峨雄渾,還可以遙想北魏都城的盛世繁華。
大同建城確切記載的歷史距今已有2200多年。自秦漢建立城邑至明清以來,城市的名稱屢有變化,城市布局和規模也因政治需要或軍事防禦有所損益,但其位置未發生大的變動,這在我國城建史上是不多見的。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滅北涼,將涼州吏民三萬多戶遷至國都平城,大量的佛教高僧,包括涼州僧人曇曜等隨之進入,平城也取代涼州逐漸發展成為佛教中心。平城在興建的初始便伴隨著佛教建築的營建。據《魏書·釋老志》載,「(天興元年)始作五級佛圖、耆闍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續飾。別構講堂、禪堂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太和中京城內寺新舊且百所,僧尼二千餘人。」《水經注》中也稱「京邑帝裡,佛法豐盛,神圖妙塔,桀峙相望」,可以想見北魏平城佛教的繁盛。其時,位於平城西苑外的武周山石窟寺(今雲岡石窟),不僅成為全國的佛教造像中心,也迅速發展成為當時北方的譯經中心和佛學中心。
明代的大同府城,同時也是山西行都司的治所和大同鎮的駐紮地,因此大同府的城池修築,在一般的府城規制外,更加注重軍事防禦功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科負責人陳穎說,大同府城位於大同盆地腹心,地勢平坦,河流縱橫,便於生產和輸送糧草,保障後勤。明代大同城由四部分組成,核心是高大堅固的主城,建城門四座,東曰和陽門,西曰清遠門,南曰永泰門,北曰武定門,四門之上均建城樓,在主城的南、東、北牆外另外各有一個自成一體的四邊形小城,分別叫做南小城、東小城、北小城(操場城),而各個小城也有獨立的甕城和月城,此格局一直延續至今。進入清代,大同從一座軍事要塞變為了商貿城鎮,是萬裡茶道上重要的一站。由於臨近牧區,皮具、毛口袋成為大同的特產,商人們帶著茶葉等內地貨品前往恰克圖和庫倫城販運,回程則帶著生皮、粗毛等原料,途經大同,再用原料換取加工好的毛口袋、皮貨、銅器等特產,一路南下,開啟又一輪的茶道貿易,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大同府城,古城東北隅有東柴市、西柴市、南柴市、北柴市、油坊巷、錢局巷、鵪鶉巷、神曲巷、草帽巷、窨子巷、廣盛店巷、同義棧巷;古城西北隅有大皮巷、小皮巷、西菜園、東菜園;古城東南隅有東油店、西油店、南油店、東羊市、豬圈巷、金箔倉、缸家角、稍竹巷、朱衣閣;古城西南隅有緞市角、緞市街、錢道角、唐市角、東馬市、西馬市、南馬市、北馬市、西羊市、稻米店、南籽巷、北籽巷、銅錚子巷、張鐵匠巷、趙大豆巷。這些街巷分別構成古城的柴炭市場、糧油市場、金融市場、皮貨市場、蔬菜市場、家畜市場、裝裱市場、綢緞市場、騾馬市場、金屬市場、雜貨市場、餐飲市場。
在歷史長河中,有些街道如今消失了,有些還沉靜地坐等遊客來探索大同古城的往事。(文/圖 記者 任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