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
朋友說起4歲的兒子憂心忡忡。原來她兒子性格比內向,帶他出去玩,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玩自己的,有時看到合眼緣的小朋友也想著結交,但要媽媽不斷地鼓勵,才敢邁出第一步。平常看到鄰居,讓他打招呼,他只會害羞低頭不語。
朋友很擔心孩子的性格隨她。她從小性格就很內向,比較害怕與人交流,做事慢,情緒上比較敏感,內向性格給她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很多的困擾。總覺得與這個世界有點格格不入,唯一讓她覺得舒服的就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與開朗活潑的外向孩子相比,內向的孩子似乎不太受待見,人們喜歡給他們打上各種各樣的標籤:「膽小」、「靦腆」、「沒禮貌」、「太慢熱」。
所以,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性格內向,內心充滿憂慮,擔心他交不到朋友,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於是急著去「改造」他,希望他變成理想中的樣子。
曾經美媽也為自己的內向而煩惱,也渴望像一個小太陽那樣發光發熱,曾經也擔心孩子會隨我。我們一直認為內向是一種缺點,但自從我了解內向相關的知識以及兩者的大腦結構之後,才發現,我們對「內向」的誤解有多深。
那麼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表現在哪裡呢?莫急!且聽美媽為你細細道來:
D4DR基因
內向的孩子喜歡安靜,享受跟自己相處的時光。當他出現在一個聚集了很多陌生人的地方,他會覺得不自在,想早早溜回家。外向的孩子截然相反,他喜歡人多的地方,熱愛結交朋友,對於他們來說,一個人呆著實在太沉悶了。
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呢?這還得從D4DR基因說起。
D4DR基因又稱為尋求新奇的基因,多巴胺(傳遞興奮信息的神經傳遞物質)靈敏度的高低受它影響。
內向的孩子,D4DR基因較短,對多巴胺的反應更為靈敏,在安靜的環境中就能獲得充分的刺激,打個比方:孩子只需要一個人呆在熟悉的地方閱讀一本書,安靜而深刻地思考,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就能獲得快樂。
而外向的孩子,因為D4DR基因比較長,對多巴胺的反應較低,他們需要對神經更強而有力的刺激,所以他們需要與人結交,運動以及走到人多熱鬧的地方,才能獲得滿足感。
大腦血流
研究員發現,內向的人,大腦的血流比外向的人更高。大腦有大量的血液流動,意味著腦細胞可以獲得充足的氧氣及養分,大腦不容易疲勞,自然專注力會更好了。
因為內向的人更多的是深層思考、探索等內部刺激,所以大腦的能量自然更多地流向大腦中負責思考、學習、記憶、決策、計劃的腦區中去。
而外向的人呢,能量大多數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大腦資源自然會分配在大腦中處理視覺、聽覺、觸覺及味覺信息的區域中去。使用大腦部位不一樣,也就鑄就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在學習上也顯示出較大的差異。
李玫瑾教授說過,在太活潑好動的孩子,學習都不太好,因為他們的專注力比較差。
現在主流的學習,都是安靜地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但太過活潑外向的孩子,很難保持高度的專注力,而內向的孩子在安靜的環境中就能獲得充分的刺激,保持高度專注,成績自然會比較好。
腦神經迴路
內向的人,大腦使用的主要是乙醯膽鹼,這種神經遞質與注意力、學習能力、長期記憶以及保持清醒狀態密切相關,內向的孩子只需思考某件事或者感受周圍的事物就能輕易獲得快樂。
外向的人則是多巴胺與腎上腺素,它們與專注力、運動及學習能力相關。所以那些活潑好動的孩子,讓他去運動一下,把多餘的能量消耗掉,再來學習專注力會更高。
由於使用的神經遞質的不同,內向與外向的孩子,其大腦加工信息也各不相同。
內向的人,腦神經迴路比較長,需要經過7個區域,並且信息的處理依賴於長期記憶。為了規避風險,大腦會把信息輸送到額葉那裡,最終才做出合理的決定。
家有內向孩子的朋友想必有這樣的經驗:碰到鄰居,讓孩子打招呼,孩子卻遲遲不開口,等他開口時對方已經走遠了。其實,孩子有可能正在思考怎樣與人打招呼,該用什麼稱呼、什麼語氣打招呼,畢竟是跟自己不太親近的人,加上大腦處理信息所需時間更長,也就常出現這種「慢半拍」的情況。
外向的人,大腦神經的傳遞只需經過5個區域,而且信息的處理依賴於短期記憶,因為多數都是憑直覺與經驗來了解事物,所以他們性格較為衝動,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
性格沒有優劣之分,內向與外向都有可取之處。
內向的人因為生來就擁有高度敏銳、發達的神經系統,所以他們的大腦在感知外界信息時會更加完整、細緻,並對這些信息進行深度加工與思考,因而更容易表現出容易受到刺激、害羞、內心脆弱等特徵。
其實,父母只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培養,利用好他們自帶的天賦,比如熱愛思考,情感細膩,思想細密,觀察力超群,專注力強等,內向的孩子將來也一樣能混得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