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的力量:如何幫助內向的孩子成功?

2020-12-23 騰訊網

內向性格的人幾乎佔了世界人口的一半。但外向性格似乎已經統治了世界。外向的形象往往都是正面的:活力四射、積極自信,總是人群中的焦點。而那些沉默寡言、喜歡獨處、不喜歡派對的人似乎就成了二等公民,而內向也成了二流品質。

尤其是在美國這樣公認以「外向」為主的國家,「安靜」和「內向」這樣的詞都是含有貶義的。內向的孩子往往會被排斥和嘲弄,同學們會覺得他們缺乏魅力,甚至認為他們是怪胎。連老師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無法倖免於難,經常給那些內向孩子的父母提出這樣的建議,「你家孩子能不能在課堂上更活躍一些?」

哪怕是在中國這樣歷來看重謙虛和謹慎等內向特質的亞洲國家,也在全球化的衝擊下越來越向外向性格傾斜。表現最顯著的就是大學與職場:那些能言會道、長袖善舞的人往往更能得到老師或領導的青睞,因此也得到了更多機會。

蘇珊 凱恩(SusanCain)的《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就是一本為內向群體發聲的暢銷書。在壓倒性的外向文化下,很多內向的人不得不學習如何偽裝成一個外向的人。正如蘇珊 凱恩本人的經歷,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多年,後來卻決定開始在家從事寫作。她發現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思考寫作更讓她感到愉悅。自2012年甫一出版,《安靜》一書便大獲成功,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

蘇珊為了宣傳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開始需要在一些公眾場合進行演講,而對於內向的她來說,這簡直不亞於折磨。她足足用了一年時間學習公開演講課程,還在書裡提到了內向者常常會體驗到的一種感受:駕車去某個研討會發表講話的途中,她發現自己「一直在祈禱發生一場災難來臨——洪水、小規模地震什麼的,那樣我就不用去做這件事了。」

什麼樣的人是內向的人?

內向的人往往在更安靜、更柔和的環境中覺得更舒服。這是因為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有著不同的神經系統,他們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對外部刺激敏感的孩子,比如小時候容易踢打、尖叫的嬰兒,很可能長成內向的人。而對環境不太敏感,需要有很多刺激才能做出反應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外向的人。

我們經常能看到:內向的孩子更喜歡自己安靜地畫畫、讀書,或者跟一兩個好朋友玩耍;外向的孩子則更願意加入到人頭湧動的活動中,比如一場喧鬧的生日派對。

內向的人如何成功?

內向的人在創造力和思辨方面更有優勢,這是因為在獨處的環境下人們才不會受到他人意見和想法的左右,才更可能進行深度的思考。也許他們不會成為振臂一呼的政治領袖,但他們絕對是學術界與智囊團的中堅力量。蘇珊在書中就以比爾 蓋茨和沃倫 巴菲特為例,講述了內向的人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童年的蓋茨並不願意主動與人接觸,他不善於言談,喜歡獨處但並不在意別人的意見。比起與人相處,他更愛鑽研新技術。「股神」巴菲特也曾經是個內向的小孩,他能數小時沉迷在畫有火車模型的目錄中,或是很安靜地盯著一把母親給他的牙刷,一盯就是兩個小時。

內向孩子的父母該怎麼做?

正是因為內向孩子對外部環境的高度敏感,一味地要求他們去學習外向孩子的行為會給他們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比如焦慮和抑鬱。蘇珊 凱恩創辦的「安靜革命」項目(Quiet Revolution)就為那些內向孩子的父母提供了13條建議。

1.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很正常,沒什麼可羞愧的。

據研究顯示,內向的人佔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世界範圍內,有太多的聲名煊赫的人是內向的,比如比爾 蓋茨,沃倫 巴菲特,J.K.羅琳,林肯,特雷莎修女,甘地等。

2.孩子的內向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覺得你的孩子通過心理建設就能輕易成為一個「合群」的人。正如我之前介紹的,內向的人之所以內向是因為從神經生物學角度看來,他們對環境更為敏感,更傾向於使用「休養生息」(restand digest)的副交感神經,而外向的人則更常激活「挑戰或逃走」(fight or flight)副交感神經。

3.循序漸進地向孩子介紹新朋友和新環境。

內向的孩子在新環境中或面對陌生人時通常會覺得有點兒焦慮,所以家長不要期待孩子在某個活動中能跟其他孩子迅速地打成一片。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帶孩子提前到達活動現場,讓孩子熟悉環境,營造一種安全舒適的感覺。還有一種辦法是允許孩子先與活動的焦點地帶保持一定距離,讓孩子先默默地觀察,然後再鼓勵他去嘗試。

4.告訴孩子如果覺得不舒服,他可以休息一會兒。

外向的孩子會在社交場合中如魚得水、應對自如,內向的孩子則會感到疲乏。告訴孩子如果他覺得不適,他可以讓自己在房間較為安靜的角落裡或者陽臺、盥洗室等地方放鬆一下神經。

5.當孩子願意嘗試參與到社交活動中,記得讚賞他。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非常欣喜於他的勇敢嘗試的。比如,「我看到你昨天主動跟那個新來的男孩說話了。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難,但我特別驕傲你能這麼做」。

6.提醒孩子發現他愛上了一開始覺得害怕的事情。

這就像是積極強化措施,讓孩子關注到自身的變化。一開始也許孩子很擔心在同學的生日派對上會很難過,結果居然交到了幾個新朋友。這時家長就應該提醒孩子,讓孩子對這一變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產生自我激勵的情緒。

7.幫助孩子挖掘他自己的興趣所在。

每個孩子的興趣點都不盡相同。外向的孩子也許覺得足球俱樂部或者童子軍很酷,但內向的孩子可能更喜歡寫作或科學夏令營。讓孩子參與到他有興趣的活動中,既有益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幫助孩子交到跟他有相同興趣的朋友。

8.關於孩子內向的性格,要跟老師進行溝通。

這樣的溝通有助於老師正確解讀孩子的內向行為,比如沉默寡言不代表孩子沒有注意聽講,正相反,內向的孩子此時可能正在全神貫注地聆聽和觀察。

9.確定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關注的。

很多內向的孩子比較容易活在自己的思想中,他們需要得到別人的關注與反饋,不然他們很可能會迷失在自己紛亂的想法中。作為父母,要仔細聆聽孩子的想法,要通過問合適的問題來引出孩子的心裡話,並及時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

10.要注意,你的孩子也許不會主動求助。

內向的孩子傾向於自己消化問題。當他遇到困難時,儘管他也希望能得到大人的指導,但他可能不會主動求助。這時,父母就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在恰當的時候問恰當的問題來了解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什麼問題。

11.別擔心你家孩子只有一兩個好朋友。

內向的人在人際關係上追求的不是廣度和數量,而是深度和質量。他們更願意在一個小圈子裡交朋友,而不是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12.別擔心孩子有時需要獨處。

去上學、去社交、去參加各種活動,都是在把內向的孩子從他自己的小世界中拉出來,而這有可能讓孩子感到疲憊無力。當孩子回到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或者讀書、或者玩電腦、或者發呆,你都不需要擔心,這只是孩子進行自我調節的方式。

13.珍惜你家的內向孩子。

作為父母,不僅僅要接受孩子是內向的這一情況,還要珍惜他的這一特質。內向的孩子通常都是善良的、體貼的、專心的,只要能讓他們處於適合他們的環境中。

相關焦點

  • 內向高敏的孩子,如何受歡迎?
    關於內向和外向兩種性格,我們太習慣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就覺得外向的孩子好,討人喜歡。內向的孩子沒有眼色,不知道變通,不受人歡迎。可是,內向真的是問題嗎?還是我們看待內向這個問題時是有問題的?在《內向高敏者》中列出的幾個名單:比爾·蓋茨、史蒂芬·賈伯斯、馬克·扎克伯格、安格拉·默克爾,他們都屬於內向高敏者,然而他們非常的成功。所以從事業有成這個角度說,內向不是問題。
  • BBC觀點 - 內向,安靜的力量 The quiet power of introverts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內向並不是性格上的缺陷,事實上,內向者反而擁有外向者無法比擬的一些優勢,需要內向者去看到它,讓內向成為夯實的動力源泉。因為世界上充滿內向的人,而我們以安靜的方式生活,我們需要擁有孤獨的時間,這不是缺點——而是禮物。But as an introvert it's not always easy to realise how wonderful you are.但內向的人其實不容易了解自己有多好。
  • 職場不需要內向的人?千萬不要小看了安靜的力量
    許多人都將性格內向視為一種缺陷。尤其是在職場中,外向的人會因為口才好,會交際等優勢迅速獲得領導的青睞。似乎職場並不歡迎內向的人。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令人心動的offer2》第三期任務結束,內向的小透明詹秋怡開始逐漸展露鋒芒。從她一次比一次好的表現中,我們不難看出內向的人所展現出的那種雖然潤物無聲,卻不可小覷的力量。
  • 如何陪伴內向孩子長大?先肯定他們的個性,才能茁壯成長
    孩子性格內向、慢熱,要他們開口和久未見面的長輩打招呼都不容易;在學校裡,老師問問題也不太敢舉手,更不用說上臺說話了……但其實,內向只是孩子的性格特質,沒有好壞之分,父母不應給孩子貼標籤,多點鼓勵和肯定,給他們時間慢慢來,才能看到孩子擁有的內向的力量。
  • 孩子內向≠性格缺陷,父母做好這4點,內向的孩子不吃虧只會更成功
    :「內向孩子沒有任何智力或記憶力方面的缺陷,實際上,他們有獨特的優勢,貢獻非常大。」蘇珊·凱恩在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中告訴我們,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教授做過一項研究,表明內向的領導們相對於外向領導會生產更大的效益。事實上,內向的人因為更善於獨處,往往更擅於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觀察細緻、善於分析。
  • 致內向者:願你忠於自己,安靜且有力地發揮影響力
    事實上,洛肯博士自己就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多年來,她陪伴周圍的內向者一步步走向成功,她曾在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DAAD)從事過多年的教學和研究,獨特的工作經歷讓她對性格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從2003 年起,她就開始為性格內向型這一特定人群做諮詢工作。洛肯博士所寫的這3本性格心理學書各有自己的側重。
  • 性格內向需要改變麼?看了你就明白了
    如何發掘孩子最大的潛在優勢呢?1、尊重孩子的內向,不亂貼標籤。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接納和愛,學會欣賞內向的孩子,給孩子建立一個對自身的積極的看法。可藉助孩子喜歡的書本和影視作品來幫助孩子區分內向和外向的角色特點,使他能做更好的自己。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給他們讀讀《小熊維尼》系列故事,與他們討論不同的角色的表現,讓他們認知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人,讓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 孩子總喜歡一個人呆著?家長別輕易打擾,安靜「心流」是好事!
    一一直言自己獨處的時候非常享受,稱這是種"神秘的力量"。這股"神秘的力量"一直帶領著她,能靜下心來做很多事,不受外界打擾,也並不孤單。很多孩子其實並喜歡過於頻繁的社交,他們總喜歡一個人呆著。而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因為常常獨處而形成孤僻的性格,總是去逼著孩子出門、交朋友。實際上,孩子能安靜地獨處並不是壞事,孩子很可能正在享受安靜"心流",家長不應該輕易打擾。
  • 孩子害羞內向不愛說話?家長別大意,小心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看到身邊或者舞臺上那些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的孩子,有些成年人不禁慚愧,覺得自己活得不如個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有些人比較內向,喜歡安靜和獨處,也有些人外向,性格活潑,喜歡交友和參加集體活動。
  • 孩子內向?恭喜你,孩子擁有難得的天賦,該拍手慶賀
    與開朗活潑的外向孩子相比,內向的孩子似乎不太受待見,人們喜歡給他們打上各種各樣的標籤:「膽小」、「靦腆」、「沒禮貌」、「太慢熱」。所以,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性格內向,內心充滿憂慮,擔心他交不到朋友,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於是急著去「改造」他,希望他變成理想中的樣子。
  • 孩子內向有錯嗎?它才不是負面性格!
    爸爸只知道讓孩子去練膽,卻沒想過接納孩子的內向。難道內向真的是一種缺陷,或是一種錯誤?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格多種多樣,孩子的內向也並不是一種缺陷,更不是一種需要扭轉的錯誤。01.每次看她安靜做事,都給人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這樣的安靜內斂,是氣質的一種表現。心理學上將人的氣質分為: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膽汁質的人熱情、率真;多血質的人活潑好動、喜歡與人交往;黏液質的人安靜、沉默寡言;抑鬱質的人比較孤僻、行動遲緩、善於觀察細節。
  • 性格內向的孩子如何社交?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但是即便是小孩子,也會是有一個自己玩得好的小圈子,只有在這個圈子裡的才是真正的好夥伴,所以沒必要為了讓孩子多社交,就強求孩子一定要和某些人玩得特別好,畢竟興趣愛好不合的人硬湊在一起也不會長久。為了幫助孩子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朋友,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創造交友機會。
  • 為什麼「內向的人」更適合做領導?
    例如,許多人說自己是典型的性格內向,在公共場合感到焦慮。其他人則說,性格內向的人永遠是成功的障礙。內向≠害羞,而是接受和處理刺激的另一種方式我九歲那年,我第一次去夏令營。媽媽幫我整理了裝滿書的行李箱。對我來說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在我的家庭中,讀書是主要的家庭活動。
  • 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成為領導的
    並非如此,內向並且做領導的人是否比外向做領導的人多,我不清楚,但我知道的是,很多內向的人同樣也可以做好一位領導,如果你也是一位內向,不愛說話的人,不妨繼續看下去,看看那些內向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成為領導的。
  • 內向的人從何獲得力量
    你選的「是」越多,你的性格越偏向內向。分數區間是從 「超級內向」 到 「相對外向」。 好了,現在你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屬於內向型的人了吧?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內向人的性格特徵,以便讓你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從而取長補短喲。
  • 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孩子膽小不自信,怎麼辦?
    在家長眼中,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是最棒的、最優秀的。但在有些親戚、朋友的口中自己的孩子是內向、性格害羞的。儘管外人的評價並不一定準確,但家長也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比較內向、不愛說話、不擅長交流等。
  • 內向=懶惰,愚蠢,緩慢
    我想很多內向的人會對此產生共鳴,內向的人喜歡獨處而不是忙碌是很正常的。我不知道這個社會什麼時候把內向等同於懶惰、愚蠢、遲鈍和遲鈍,內向似乎是一種人格缺陷。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從小到大,他或她都會被周圍的人以好意或惡意提醒「這孩子不愛說話。」「你應該開朗一點。」
  • 孩子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怎麼辦?家長一定要看看這4個方法
    如果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比較冷漠,跟孩子一直都有距離感,從來不在意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不鼓勵孩子與人交往,那在缺乏與人溝通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在人際交往上就很容易受挫,變得不愛與人溝通,一般性格就會比較內向。那麼,家長如何引導性格內向的孩子呢?如下跟大家分享一下4個方法。
  • 孩子的個性變內向,提升孩子「自我效能感」,內向孩子也能變開朗
    在生活中,有一件事情可能是很多家長們會非常疑惑的,明明自己的孩子在小時候非常活潑開朗的,也很喜歡去交朋友,但是越長大卻越發現孩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以前還會經常帶朋友回家裡做客,可自從上小學之後就很少該帶朋友介紹給爸媽認識,哪怕在外面遇到熟人也不願意去打招呼假裝看手機。
  • 怎樣讓一個心浮氣躁的孩子安靜下來學習
    大多數孩子都是比較浮躁的,這個不是什麼大問題,問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培養塌實穩重的性格,只要逐漸形成沉著冷靜的習慣那麼就靜下心來學習,這個就要求家長或者監護人從外部給予約束和幫助,有以下幾種方式供參考:1,陪伴 當家長耐心陪伴並正確引導很容易成功塑造孩子穩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