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的遺產——民族主義與單位「米」

2021-01-19 啟蒙時代的餘孽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

提到法國大革命時,很多人會想到那句著名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也有人會想到米拉波、羅伯茨比爾、丹東、拿破崙等英雄人物,還有人會想到大革命中的混亂與屠殺。不管怎麼說,法國大革命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19世紀、甚至20世紀的政治體,都有著法國大革命的影子。

法國大革命的政治遺產自不用多說,但是,其文化遺產則沒有得到多少重視。法國大革命對文化有很多深遠的影響,在本篇文章中,我主要談兩點,其一,法國大革命催生了並推動了現代民族主義。其二,法國大革命催生了遍及歐洲甚至全世界的度量衡觀念。

第一點:法國大革命催生了並推動了民族主義。民族主義觀念的產生基本都要依託於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政治民主化。試想,如果一個國民永遠生活在君主的專制統治之下,他就不會意識到整個國家的情況與自己有關,因為能決定他命運的是那個專制君主,統領一切的也是專制君主,任何國家層面的好事與壞事的責任人都是國王,而不是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國民很難產生「愛國」、「愛自己的民族」等觀念。

但如果政治開始民主化,這位國民有了決定整個國家事務的機會,他就會誕生一種責任感:「我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中的一員,我也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榮辱、興盛與衰落都與我個人的榮辱與生活有關。」這就是一種樸素的民族主義情節。將國民個人與整個國家相聯繫起來的連接點正是「責任」,當國民意識到自己要對整個國家負責之後,他自然會產生對於國家與民族的熱愛。而只有在政治民主化的情況下,這種「責任」才成為可能,而法國大革命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促成了政治民主化,使法國變成一個民族國家,而非王朝國家。

催生民族主義的第二個過程是通過劃分「外國」來建立一種本民族內部的認同。人們的任何一種身份認同都取決於如何劃分共同體的邊界,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一輩子沒有出過自己的村子,他不一定會產生「自己村子」這個概念,因為他不知道還有「其他村子」這種東西。但如果有一天他有幸離開村子去拜訪其他村子,或是有外來遊客來到他們的村莊,村民就會發現,自己居住了一輩子的村子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村子,並不是所有人都遵循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語言和習俗的。在這種情況下,村民就可以識別出自我與他者,從而產生了「自己村子」這個概念。

而法國大革命以及革命之後發生了一系列事件,便幫助法國人界定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區別,並構建身為「法國人」的集體認同。首先,法國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以及綱領性文件《人權宣言》在君主制盛行的時代十分少見,他們要求廢除一切等級制的主張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來說,更是如同驚天霹靂一樣。當革命者與外國人發生接觸的時候,他們便會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

其次,外國的侵略也讓法國人迅速劃分敵我。反法聯盟的規模在歐洲歷史上極為罕見,幾乎除了法國以外,所有歐洲列強都加入了反法聯盟。反法聯盟侵犯、蹂躪法國領土,讓法國革命者們十分憤怒。為了對抗外敵,法國人的團結意識就變得十分重要,他們意識到為了對抗他者的侵犯,共同體內部的所有人有必要合為一體,於是,一種基於對抗外敵而產生的民族認同出現了:「我們都是法國人,應該暫時拋開一切差異共同對抗敵人。」

有意思的是,隨著戰局的轉變,民

族主義隨著法國人的擴張傳播到了其他地區。大革命時期的法國並非在一直被動挨打,也不斷向自然疆界擴張。德法邊境的城市和邦國首當其衝,成為被法國佔領的對象。這時,體會到滅國之痛的就輪到這些邦國了,在被法國佔領後,他們發現與法國相比,還是與其他德意志人在一起更能讓自己產生「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感覺,畢竟他們都操著同一種語言,都有著類似的歷史記憶。而這種感情是法國佬無法給予他們的,因此在法國大革命乃至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德意志的民族主義浪潮也此起彼伏。

法國大革命帶來的第二個文化影響是度量衡公制的建立。在大革命之前,各國甚至各個地區的度量衡都非常不同,各地會按照自己的經驗與生活,來定義各種衡量距離與重量的單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度量衡是權力問題,既然各地與各地的度量衡的不同,那麼為什麼某地區需要捨棄自己的度量衡、接受其他地區的度量衡呢?因此,很難出現一個被全體國民都認同的總量衡。

而法國大革命改變了這一點。大革命有一項基本原則:法律之下人人平等。這個法律並不一定是由立法機關所訂立的實體法,也可能是依託於自然事物的自然法。在大革命觀念傳播之下,法國人開始尋找一種能令所有人都接受的、基於自然理性與自然法的度量衡。

「米」這個概念就是法國人尋找到的結果。因為一米的距離並不是由某人的思想來確定,而是根據客觀而不會改變的天文學計算結果來制定的:一米等於沿著子午線由赤道到南極或北極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這個概念在法國大革命之中誕生,被革命者四處傳播,最終,所有人都接受了這個基於自然事物的度量衡。

相關焦點

  • 我們欠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10件事
    法國革命政權在幾年內瓦解成一片混亂,革命被拿破崙劫持。然而,拿破崙是革命的產物。他在拿破崙法典中鞏固了其核心成果,並在士兵們行進的地方傳播其原則。1789年以後,世界上幾乎每一次革命和進步運動都是從法國大革命中產生的。自由主義、世俗主義、民族主義、激進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都源於法國大革命。社會民主?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社會主義?同樣地。英國自由主義?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
    法國大革命就屬於這樣的時刻。託克維爾讚頌大革命「引發法國革命中偉大行為的熱情、勇氣和愛國情操的來源。如此景觀雖然短暫,卻是無可比擬的壯觀」,卻也哀嘆革命後的法國依舊在革命的激流中掙扎,新的民主往往意味著另一輪的專制。
  • 林恩·亨特: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
    在名作《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她從法國革命的詩學與政治社會學兩個角度展開大革命如何震撼了世界,而正是以往研究者忽略的細節——圖像、宣傳文字、革命中的基層公務員中,她看見了法國革命的激進性所在與「法國人民如何成為歐洲所有民族中最輝煌與最危險的一支」。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虎嗅網
    法國大革命就屬於這樣的時刻。託克維爾讚頌大革命「引發法國革命中偉大行為的熱情、勇氣和愛國情操的來源。如此景觀雖然短暫,卻是無可比擬的壯觀」,卻也哀嘆革命後的法國依舊在革命的激流中掙扎,新的民主往往意味著另一輪的專制。
  • 法國大革命究竟算不算一場階級革命?
    森瑟合著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現代世界的鍛爐》曾梳理指出,法國大革命帶來的影響包括:——讓人權和民主權利的概念深入人心,但這些權利也會因為外敵入侵等因素而受到階段性限制;——播撒了民族主義,激勵了新興民族國家擺脫殖民統治走向獨立自強,但也成為了後來2個多世紀東歐、南歐、中東等許多地區政局動蕩的關鍵誘因
  • 世界古代史:法國大革命時期民間文化與普世文化之間的鬥爭
    引言法國大革命的普遍主義思想失去了領地,1848年新的革命,坦白說呈現了民族主義的趨勢。19世紀上半葉,歐洲的研究在內部自我發展,德國的民俗學流派出現,被視作最為革新的思潮,它使得法國的後革命企圖黯然失色。這種德國民俗學流派通過了解國 家領土上民間文化的多樣性,繼而去削弱它們。
  • 「民族」來自於「民族主義」
    要知道那時候在法國境內,各地風俗和生活習慣千差萬別,連語言都分好幾種,彼此聽不懂。比如南部的法國人有的說奧克語和義大利語;有的說巴斯克語和加泰隆尼亞語;北部的法國人有的說布列塔尼語;洛林人說德語。全法國2800萬人口中能聽懂的法語的人口不超過30%!針對這種情況,大革命早期的領導人拉博就提出了一個「國民教育工程」。
  • 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思想的裂變
    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思想的裂變 ——以法國的共和愛國主義與反共和民族主義為典型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黎英亮 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民族主義是相當晚近的現象,以民族主義作為立國根基,則更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
  • 新版| 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研究的名著。作者弗朗索瓦·傅勒在書中提出「法國大革命結束了」(結束對歷史記憶中大革命所包含的虛幻性東西的崇拜),推動法國史學界轉向對大革命的實證研究,擯棄從意識形態角度對大革命所採取的全盤否定或肯定態度,此論一出即引發史學界地震一般的連鎖反應。
  • 法國大革命造就拿破崙?
    法國大革命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其率先拉開了歐洲反對王權的民主化進程,震驚了當時還普遍採用君主制的西方世界。而在這場震驚世界的革命中,有一個人脫穎而出。他就是後世著名的戰神拿破崙,法蘭西人的皇帝。然而法國大革命造就了拿破崙,那沒有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命運又會如何呢?
  • 從帝國主義到民族主義:哈布斯堡王朝的遺產
    不過當我們思考哈布斯堡王朝留給中歐和東歐的直接遺產時,暫且保留上述這兩個觀點是值得的。當然,從戰後時期開始大部分歐洲地區民主實踐的失敗,在我們眼中要比當時的人看來更加明確,他們中有許多都沉浸在新國家建立的餘暉或若干存在著的國家獲得的土地回報中。如果要理解民主在前奧地利帝國的民族主義政治陣營中取得勝利的意義,就要以一個特定的民族主義方式去看。
  • 了解法國國旗和法國大革命
    (文末有法語關鍵詞)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可以追溯到1789年7月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攻佔巴士底獄       法國大革命是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這次大革命瓦解了波旁王朝,同時較為徹底地摧毀了法國封建制度。
  • 尋訪法國大革命遺蹟:最宏偉的「實驗劇目」
    (張亞萌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7月11日《南方周末》) 發生在230年前的法國大革命,並不僅僅是法國的變革,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從殖民地獨立運動到歐洲民族解放運動,乃至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無數的政治運動繼承了這筆革命遺產。而在巴黎留下的遺蹟與作品裡,這場大革命向世人展示的自身形象也逐漸清晰。
  • 遊民講武堂:透過《刺客信條:大革命》 感受血腥的法國大革命
    【遊民星空專欄作者 文/戰術大米】  《刺客信條:大革命》終於發售了,本作的時代背景設定在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短短六年間法國不斷爆發起義,數次顛覆當權派,一次次將革命推向了新的高潮,同時法國大革命還將整個歐洲拉入了混戰的泥潭,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法國大革命是在網球場上策劃的
    1.策劃大革命的會議是在網球場進行這個是真的。1789年5月,在普遍的不滿和金融危機中,法國貴族、神職人員和平民的代表在凡爾賽宮會面。由於厭倦了君主的統治,佔法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代表宣布自己成立國民議會,該議會將在君主制監督之外運作。
  • 法國大革命,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象徵
    法國大革命的整個過程是人們推翻制度,建立民主制的過程,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象徵,在這一過程中包含了民主與制度的抗爭,同時也有社會思潮的變化、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宗教的革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等一系列的變化。當然,這些變化都是逐步發生的,而不是大革命一開始就有的。
  •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吳瑤 【摘要】法國語言政策一直強調國家幹預,面對強勢語言英語和英美文化的衝擊,法國採取了各種措施來維護法語的純潔性。
  • 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嗎——資產階級興起史
    很多人會想到「資產階級革命」,特別是法國大革命,畢竟「資產階級」或者「布爾喬亞」(Bourgeoisie)這個詞語就來自法語。我們很熟悉這樣一個教科書式的定義:「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由法國資產階級領導,意味著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這些定位源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敘事①。
  • 法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大革命?
    攻佔巴士底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法國歷史上幾次比較有名的革命。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這下可好,事情鬧大了,他的這一行為徹底激起法國民眾反抗,憤怒的群眾直接把巴士底獄給佔了,統治法國幾百年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制瓦解。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面臨著一個難題:試圖對當時的社會團體或階層,或某些特定社會成員因何躁動起來進行解釋,卻全都無功而返。一位專家對這個難題的表述恰如其分:真相是,對於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究竟是什麼,我們還沒有達成理論上的共識——而且將來也不會有。」這方面存在空白絕不是因為我們缺少對大革命背景和起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