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法國大革命時期民間文化與普世文化之間的鬥爭

2020-12-14 沈約讀史

引言

法國大革命的普遍主義思想失去了領地,1848年新的革命,坦白說呈現了民族主義的趨勢。19世紀上半葉,歐洲的研究在內部自我發展,德國的民俗學流派出現,被視作最為革新的思潮,它使得法國的後革命企圖黯然失色。這種德國民俗學流派通過了解國 家領土上民間文化的多樣性,繼而去削弱它們。

事實上,在歐洲比較語言學的首次突破之後,對民間文化的調查便處於非常不同的政 治和民族語境。在德國,就像在中歐和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一樣,這些調查介入了極為盛行 的浪漫主義和民族主義運動,這場運動自1760年就在英國開始了,它伴隨著奧西恩 蓋爾語詩人的發明,這些詩人是一群氣勢高昂的「假」文人。而這場運動最終 導致了1848年義大利、奧地利和德國的革命,革命的目的是保衛人民並反抗歐洲範圍內的帝國。從18世紀開始,自身的民族志成為民俗學,並且伴隨著在那些不屬於獨立國家的人 民中出現的國家意識。

民族的觀念在這一時刻和語境下誕生了,它建立在人民 的特性之上而不是君主的意志之上。團結在語言、文化、語言學家和民族志學者之下的人 民,著手搜集材料,從而在經驗層面上證明他們的共同體的思想和命運。 人民的概念被德國學者建立,他們強調這一觀念建立在語言統一體和文化統一體之上。這一理論後 來被奧匈帝國推翻,它由不同的人口組成,同時也是德國和義大利的聯合體。在奧匈帝國內,人民被分布在不同的公國之中。在那個時期,在被政治化了的環境中,通過種族來定義人民,並不成問題。

最初的口頭文學調查,由洪堡兄弟的後一代,格林兄弟進行,他們 只有一年不在一起,其他時候都共同工作。在德國進行法律研究之後,他們前往巴黎發現 了語言學和圖書館學。不過他們尤其是因為《格林童話》而舉世聞名。其中的一冊出版於1811年,是一本中世紀詩歌集,開啟了愛情詩的知識, 這場賽詩會也被理察· 華格納寫進了1868年的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中。德國民間文化最終配備了建立在語言學和 民族志之上的文本內容。 在整個19世紀,童話文集的工作在很多國家被繼續進行了下去,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丹麥人安徒生,他從1860年就開始搜集童話。

但是在20世紀,當我們發現童話在歐洲範圍內 的普世性之後,格林兄弟那裡經常出現的童話的民族主義維度便消失了。這種普世性尤其 出現在俄國語言學家與民族志學者弗拉基米爾· 普羅普那裡,他於 1928年出版了《故事形態學》。此外,格林兄弟還曾圍繞著一些 女性進行童話的搜集,其中包括胡格諾派女性,也就是說,由於宗教的迫害, 從法國逃往德國的新教加爾文派女教徒。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才是文化的國家身份認同呢?在法國正好相反,民族在上述的18世紀以來的學者運動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民族歸屬的問題也不是以同樣的方式被提出來的。

相比於調查運動在世界其他地方佔優勢的情況, 在革命年代的法國,調查運動的情況恰恰相反:革命年代下的調查運動由新的權力指揮, 而世界其他地區的調查運動則是獨立學者的事業。第一次革命調查推動它的支持者們去實現根除民間文化的目標,從而去成為一個新人、一位法國公民,並且還要說法語。 格裡高利主教,一位在法國大革命光輝的人物,於1794年曾撰寫過一篇關於法國語言狀況的報告。報告來自一場對法國方言使用的調查,由地方通訊員來回答一份五十多個問題的列表。雖然缺少來自法國中部地區的反饋結果,但這一地區的人主要說法語。不過, 格裡高利總結出,法國僅有五分之一的人口說或懂法語。

1880年,拿破崙政府的官方數據《統計年鑑》宣布了第二次 調查。調查的開場參考了庫克船長、拉彼魯茲和拉瓦揚的遠行,其中拉瓦揚是非洲之行。之所以要參考他們,是為了論證在法國進行的調查。新的省級調查由夏普達部長負責,他是一位著名的化學家,他向省長們發出調查的命令,這些省長都是直接來自法國大革命的高級公務員。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再次找到沃爾內的思想。省長們接下來要求地方調查員們,除了傳統的人口和經濟收入的兼容數據外,還要對地方特性的描述進行分析。 最終,調查成了省長對他的下屬們的「巡察」。調查者們還求助於地方貴族們,並且 在觀察中受到地方警察的指導。

貴族們回答關於他們的同胞們所遵循的習俗的問題,儘管 這些貴族在社會層面上與他們的同胞們並不相同。一些貴族對他們很了解,另外一些則不 太了解。雖然為調查者準備了問卷,但調查的結果卻五花八門。沃爾內堅持的一種理想的 直接調查,在此轉變成了經由中間人的調查。 不過,1800年的工作還是使得地方精英與新的地方政治代表相遇,後者指的是大革命 創建的行省的省長。法國行省制的特點,雖然與舊制度下的法國同樣多樣,但又是如此不同,那是因為舊有的土地、教區和區域單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徹底劃分的九個行省。 1804年迎來了重要的後續階段。

我們可以把地方特性描述為「古代 性」,它涉及語言、遺產或習俗。事實上,為了進行研究而創建於1804年的 凱爾特學院的成員們,共享了這樣的假設,那就是原初的語言是凱爾特語,並且土地上的 地方文化有著共同的起源。對這些成員來說,需要超越文化多樣性,並且超越歐洲其他民族的模式,從而建立民族共同體的合法性。他們因而希望重新找到一門凱爾特語言,並將 其假設為在羅馬人佔領之前,就已經在法國土地上被人們使用的共同語言。他們同樣希望 在迷信中區分出習俗、口頭文學和共同起源的遺存。為了上述目標,他們制訂了一份面向 當地學者的觀察指南,並在1804至1812年間由警察局發放。

在凱爾特學院的創始成員中, 我們可以找到一位省長、一位外交官和許多接近拿破崙政權的學者。凱爾特學院的工作成果被小說家廣泛使用,從巴爾扎克到喬治· 桑,他們以此來描述農民的風俗,這些農民在那時被看作內部的野蠻人,例如,就像 巴爾扎克的小說《朱安黨人》所展現的那樣。在法國,民族共同體是對 建立國家的人口多樣性的一種反潮流。因而需要去發明一種高盧文化和凱爾特語言來擺脫 多樣性。這可以追溯到在拿破崙三世時期盛行的一場運動,以及對阿萊西亞的 維欽託利的發明,甚至一直延續到當前高盧人阿斯泰利克斯的成功。

如果格裡高利主教試圖通過廢除方言,來削減法國語言的多樣性,那麼他同時也試圖維護那些為歐洲和世界所歧視的人群。20世紀的人類學擴展了權力普世主義與文化普遍性之間的關係:權利普世主義重建了研究者的公民道德,而文化普遍性則彌補了學者在事實 上的錯誤。格裡高利首先在1787年的一篇在梅斯學院發表的論文 中,為猶太人進行辯護,他控訴了歐洲政府的殘暴與不公。接下來,在1794年的黑人之友 協會中,他成了主張廢除奴隸制的主要工藝家。然而奴隸制在1802年又被執政官重新建立。作為國立工藝技術學院的創始人和拿破崙帝國的參議員, 格裡高利一生都在與奴隸制抗爭。他於1831年去世後,奴隸制終於在1848年被徹底廢除。

1808年,當對德國民間文化的品味在德國境內達到頂峰時,在法國,格裡高利主教用 法語發表了一篇辯護詞《論黑人文學》,來支持那些屈服於歐洲強權的人們。拿破崙帝國經歷了一段殖民地抗爭非常激烈的時期,這與那些在殖民地激起廢除奴隸制的動蕩有關。尤其是在聖多明各,引發了對殖民地移民後代的屠殺,該殖民地也於1804年以海地的名字宣告獨立。 格裡高利的著作被視為對以下論點的辯護,那就是「黑人」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通過解釋人類物種是亞當的後代,語言的多樣性是巴別塔之後神靈的懲罰,格裡高利將他 革命的政治信念與宗教信念相互融合。但是,在語言與種族之間,什麼創造了文化?

他的這本書想要證明,相比於歐洲人,黑人在智力、道德和文學上具有融入性。就像他承認的那樣,在這樣一篇更為理論而非經驗的 辯護詞之後,格裡高利出版了一系列《關於在科學、文學和藝術上卓越的黑人的生活與著 作的概述》。與此相關的人數是相當少的,格裡高利主教援引主教、軍人和學者的話,他們這些人有的待在各自國家,有的則來到了歐洲。格裡高利論述了,皮膚的顏色或顱骨的尺寸對智力毫無影響。因此,他以歐洲文化的尺度來衡量了這些黑人的智力。

這位抨擊文章的作者,處在了體質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的交合點,而這種交匯是出現猶豫不 決的19世紀的前提。 通過格裡高利的形象,正是教會、科學與政治發起了為人類物種統一性或人類同祖論 的共同申訴,而它的成果就是奴隸制的廢除。不過,格裡高利混淆了對文化的經驗描述, 這種描述來自對事實的觀察;同時也混淆了對種族之間法律平等的經驗描述,這種平等來 自對新規範的維護。不過,這兩個科學上的錯誤,在他辯護的勇氣面前,顯得無足輕重。 他的辯護證明了,歐洲種族優越性這一意識形態,在19世紀初的歐洲並非毫無抵抗地被推行。

相關焦點

  • 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嗎——資產階級興起史
    很多人會想到「資產階級革命」,特別是法國大革命,畢竟「資產階級」或者「布爾喬亞」(Bourgeoisie)這個詞語就來自法語。我們很熟悉這樣一個教科書式的定義:「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由法國資產階級領導,意味著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這些定位源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敘事①。
  • 啟蒙運動和民眾與法國大革命之間的密切聯繫
    導語16世紀到18世紀是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相繼爆發的時期,但法國大革命在其中佔據了特殊的地位,不僅是因為《人權宣言》這一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著作,更是因為這是一場充分體現了民眾的意志和需求的一場革命。因為縱觀歐洲各國,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封建統治能夠比法國還要頑固和反動,再加上瘋狂的教權勢力,當地民眾可謂是真正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在教會中,還是在當時實行封建制度的社會中,等級制度都十分的森嚴,而當時法國的第三階級和特權階級之間的矛盾幾乎到了無可調和的地步,這和封建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缺陷一起,為啟蒙運動的產生奠定了社會基礎。
  •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吳瑤 【摘要】法國語言政策一直強調國家幹預,面對強勢語言英語和英美文化的衝擊,法國採取了各種措施來維護法語的純潔性。
  • 林恩·亨特: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
    在民主時代寫作的米什萊則把大革命看作一場民眾自導自演的民主史詩,他渴望喚醒逝者的靈魂希望從中提取屬於大革命的時代的養分,書寫以「自由」與「十字架」作為主體的法國史。四分之一世紀後的自由派立憲主義者泰納則在《法國大革命史》中著力於展現革命所呈現的恐怖的病態,他把革命猶如一場荒謬的疾病,源頭則來自盧梭與雅各賓派桀驁不馴的心靈,直到泰納的時代,法國依舊在幼稚與瘋狂之間搖擺,最好的體現則是巴黎公社。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
    對那些深深鐫刻在人類精神成長史的歷史事件,我們一遍又一遍重複地寫作與閱讀,往往看見的輪廓是屬於自身所在的時代。法國大革命就屬於這樣的時刻。託克維爾讚頌大革命「引發法國革命中偉大行為的熱情、勇氣和愛國情操的來源。
  • 法國大革命圖像史研究的興起、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文化史在20世紀80年代的興起,以圖像為主要研究材料、採用文化史研究途徑的革命圖像史蔚然成風,為研究大革命時期民眾心態與情感、政治文化的形成與嬗變、不同社會群體的差異性訴求等議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但也暴露出圖像生產傳播過程信息缺失及受眾不明等諸多問題。目前,法國大革命圖像史學家嘗試通過打破學科壁壘、連接圖像史與傳統政治史或社會史以及線上資源共享等方式來解決圖像史發展中的問題。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虎嗅網
    對那些深深鐫刻在人類精神成長史的歷史事件,我們一遍又一遍重複地寫作與閱讀,往往看見的輪廓是屬於自身所在的時代。法國大革命就屬於這樣的時刻。託克維爾讚頌大革命「引發法國革命中偉大行為的熱情、勇氣和愛國情操的來源。
  • 從情感史的角度,如何理解法國大革命走向激進化的原因?
    摘編 | 徐悅東原作者 | [英]威廉·雷迪法國大革命為何會演變成激烈的激進主義?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代學者。近年來,有關法國大革命激進化的闡釋和研究已經汗牛充棟。許多學者分別從階級鬥爭、文化和後結構主義的角度出發,也得到了許多成果。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重新評估大革命的實際領導階層,這看起來是一個建立在新興社會文化基礎上的解決方案,更是對社會史和思想史進行有效整合的途徑。本書的研究,試圖通過深挖重要一手資料來支持新的發現,特別是這些一手資料中極為翔實的辯論記錄 ——這是始終存在的法國議會在 為大革命發聲——記錄這些聲音的卷宗被稱為《議會檔案》(Archives Parlementaires)。
  • 新版| 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國大革命》
    傅勒後來在一篇談話中指出:旺岱事件是法國大革命的軍事「恐怖」和大屠殺;革命恐怖「以公安、改造人、暴力不可避免為理由來建立新秩序。如果說極權主義是一種在政治和社會之間不允許有半點空間的體制,那麼,可以說法國的雅各賓主義已經具有前極權主義的特徵」。法國大革命第一次如此明確被指涉與專制政體的當代形式有關,這個結論顯然超出歷史理解的一般模式。
  • 談羅伯斯庇爾:他是法國大革命中最大的悲劇
    說起羅伯斯庇爾,筆者便想到了流傳在其身上的一個幽默史實:相傳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的羅伯斯庇爾在上臺後,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將成千上萬人推向斷頭臺,最著名的便是那個路易十六的國王,也不知是不是風水輪流轉,在後來「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羅伯斯庇爾及其黨羽被抓捕
  • 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超越時空的世界藝術文化寶藏
    因為眾多壁畫是分布在洞穴高低不同而廣闊的空間上,可以推測有承託力的高低柵架是曾被使用於檜划過程中的,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用於大教堂高頂內檜畫的方法相近,但我們必需記住,這些畫作是在創作於跨度超過萬年以上的場境中完成的,一至兩萬年延續在同一區域發展文化藝術
  • 我們欠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10件事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比歷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具有更大的政治、知識和文化影響。它開創了一個世界性的轉變,從在幾乎所有有記錄的歷史上統治了大部分人類的專制君主政體,到民主政體、共和國和現代國家。除了美國以外,1789年大革命的原則為此後幾乎所有的政治運動定義了政治辯論的術語,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法國革命的概念。
  • 宋時期的流行音樂:中國古代「歌曲」文化的發展與特點
    作為古代中國風氣較為開放的兩個王朝,詩詞文化發展到了世界的頂峰,同樣的受到詩詞文化的影響,眾多的古代歌曲也應運而生,而本文所要闡述的則是唐宋時期歌曲文化的體系、制度以及主要內容。做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我們習慣了現代的喧囂與繁榮,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一下古代歌曲的停停頓頓。
  • 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化,與決鬥文化之間,有什麼樣的淵源?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單位,而是一個具體的階級,由此引申的騎士文化是中世紀歐洲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到今天還深刻的影響著歐美民眾的行為。決鬥文化可能是起源於騎士決鬥行為的文化,但是它的壽命遠遠超過了騎士階層的存在,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和北美西部拓荒的年代,決鬥仍然時有發生。
  • 法國大革命究竟算不算一場階級革命?
    森瑟合著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現代世界的鍛爐》曾梳理指出,法國大革命帶來的影響包括:——讓人權和民主權利的概念深入人心,但這些權利也會因為外敵入侵等因素而受到階段性限制;——播撒了民族主義,激勵了新興民族國家擺脫殖民統治走向獨立自強,但也成為了後來2個多世紀東歐、南歐、中東等許多地區政局動蕩的關鍵誘因
  • 世界歷史:論法國殖民科學與文學之間的鬥爭
    引言在法國,一切都與國家權力十分接近,在這一點上要甚於英國。不過,自然科學的威 望,至少直到1940年,可以幫助人類學去獲得政治 的獨立性。將體質人類學、史前史和社會人類學合併為一個整體,自然就使人類學與殖民政治之間的關係變得鬆弛:對自然的科學可以幫助它與政府的要求保持距離。
  • 德國史:17世紀德國的宗教、文化和啟蒙運動(三)
    雖然各種各樣的啟蒙思想和專制統治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有趣,但兩者之間的確沒有必然的聯繫。奇怪的是,對啟蒙運動的另一個看法卻是,它本質上是無政治傾向的,因為它一邊鼓勵思想和精神上的自由,一邊仍舊服從世俗的權威。這個觀點和剛剛提到的政治和社會改革的推動力其實並不衝突。受到啟蒙的官僚和牧師並不會質疑君主的權威,因為很多情況下沒有這個必要。
  • 李公明|一周書記:獻給法國大革命的……第九次祝酒詞
    那麼,什麼是這部《法國大革命思想史》的問題意識和作為思想史研究的貢獻呢?法爾熱在「前言」中說,其研究不是為了找尋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根源,而是為了將言論置於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歷史運動之中。他指出在謠言與大革命之間沒有什麼確鑿的、不斷遞進的因果關係,有的只是跌宕複雜的「特殊關聯」。
  • 呂一民談法國大革命與法國知識分子:自由,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在法國大革命230周年之際,新經典·文匯出版社出版了法國著名史學家、知識分子史研究的代表人物米歇爾·維諾克的《自由的聲音:大革命後的法國知識分子》,在這本書中,維諾克選取了活躍於19世紀法國社會生活中著名的、非著名的一批作家、政論家、藝術家,透過他們的生活、情感、思想來呈現19世紀的自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