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帝國的海上花列傳(II)(上)| 左圖右史

2021-02-14 科學春秋


撰文│劉鈍(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編輯│程莉

 

● ● ●

阿維斯王族於1415年在休達開始崛起,一百六十三年後在休達附近滅亡,它的發展軌跡是一條對稱的弧線。在此期間,葡萄牙人在全世界快速推進,越走越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其他民族。他們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於1498年抵達印度,1500年抵達巴西,1514年來到中國,1543年登陸日本。 

                              —— 克勞利

《徵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葡萄牙海上帝國的故事,也就是阿維斯王朝(House of Avis)的故事。前篇提到的1415年休達之戰,是帝國擴張的起點,航海王子恩裡克(Infante Dom Henrique,1394-1460)正是從那時開始了對海洋與非洲的經營。恩裡克是若望一世與菲利帕王后的第三個兒子,繼任的兩位國王杜阿爾多一世和阿方索五世分別是他的哥哥和侄兒。恩裡克歿後,若望二世與曼紐爾一世繼續海上擴張,葡萄牙帝國的勢力達於極盛。而在曼紐爾一世統治期間,東方鄰居西班牙實現統一併開始走向海洋,歐洲兩強在弘揚基督福音的名義下瓜分世界。1578年葡王塞巴斯蒂安一世在「三王會戰」中喪命,三年後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併,阿維斯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安託尼奧一世(António I,1531-1595)只當了32天的國王。

葡萄牙阿維斯王朝世系


若望一世(João I,1357-1433,1385-1433年在位)

杜阿爾多一世(Duarte I,1391-1438,1433-1438年在位)

阿方索五世(Afonso V,1432-1481,1438-1481年在位)

若望二世(João II,1455-1495,1481-1495年在位)

曼紐爾一世(Manuel I,1469-1521,1495-1521年在位)

若望三世(João III,1502-1557,1521-1557年在位)

塞巴斯蒂安一世(Sebastião I,1554-1578,1557-1578年在位)

恩裡克一世(Henrique I,1512-1580,1578-1580年在位)

安託尼奧一世(António I,1531-1595,1580年在位33天)

聖文森特角位於歐洲大陸西南端,從一片怪石嶙峋的懸崖上向遠眺望,就是波濤洶湧的大西洋。對於15世紀以前的歐洲人,那是一個神秘恐怖而無邊無垠的未知世界。奪取休達之後,恩裡克王子就在這裡建立了航海學校,又在附近的拉各斯修建海港與船塢。一次又一次,他目送葡萄牙的探險船隊從這裡經過,駛向大西洋深處和非洲西部沿岸。

 

聖文森特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恩裡克王子像

葡萄牙宮廷歷史學家祖拉拉(Gomes Eanes de Zurara,c.1410-1474)所著《發現與徵服幾內亞編年史》手稿的卷頭畫,現存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

 

1418年,兩位曾追隨恩裡克徵戰休達的航海家扎爾科(João Gonçalves Zarco,c.1390-1471)和特謝拉(Tristão Vaz Teixeira,c.1395-1480),指揮一艘小帆船沿非洲西北海岸向南航行,被不期而至的風暴吹到距裡斯本西南方1000公裡開外的馬德拉群島。回國後他們立即向王子報告,並申請前往開拓那個大洋中的蠻荒之地。這兩人分別被賜予一個大島作為封地,兩年後,載著移民、牲畜、糧食和種子的三艘船抵達馬德拉群島。殖民者砍伐並燒毀雨林,被火燒過後的土地變得異常肥沃,他們又從克裡特、西西里引進甘蔗、葡萄等作物,使得這一孤懸在大西洋中的火山群島成為葡萄牙在大西洋的第一個南進基地。

 

 馬德拉群島首府豐沙爾上的扎爾科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馬德拉群島位置

圖片來源:百度地圖

這裡插進一段或許是葡萄牙人捕風捉影編造的逸聞。1420年第三艘帆船的指揮官叫佩雷斯特羅(Bartolomeu Perestrelo,c.1395-1457),儘管不享有馬德拉群島的發現權,由於其父是恩裡克王子的密友,也被封為聖港島總督。佩雷斯特羅的一個女兒菲莉帕(Philippa)於1479年嫁給了哥倫布,後者當時還籍籍無名。傳說他在聖港島上住了兩年多,仔細研究過已故嶽父的航海日誌和海圖,為以後大展鴻圖打下了基礎。

 

1427年,一個叫德希爾維斯(Diogo de Silves)的葡萄牙航海家發現了亞速爾群島。1431年,恩裡克王子的近臣巴爾達亞(Afonso Gonçalves Baldaia ,c.1415-1481)來此經營,不久就將它變成又一個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亞速爾群島西距裡斯本約1200公裡,距北美洲海岸3200公裡,是大西洋航行的重要中途站,也成了日後葡萄牙與西班牙爭奪海洋霸權中的一個地標。

 

1433年若望一世去世之後,恩裡克的航海計劃得到後面兩任國王的支持,他的船隊繼續南下,到達早已為人所知的加那利群島一帶。葡萄牙人趕走了法國與卡斯蒂利亞王國(西班牙王國的部分前身)的勢力,成為那一帶海域的新主人。1433年埃亞內斯(Gil Eanes)航行到加那利群島,翌年穿越航海家視為「魔鬼之海」的博哈多爾角(Cape Bojador,今西撒哈拉海岸北端,北緯26°8′),在此之前許多船隻都在此遭遇海難沉沒。1435年埃亞內斯繼續南下將航線延伸至北回歸線以南。1436年,巴爾達亞從博哈多爾角登陸進入「黑非洲」內陸。

 

1441年,恩裡克王子手下的特裡斯陶(Nuno Tristão)和貢薩爾維斯(Antão Gonçalves)穿越北回歸線抵達布蘭科角(Cape Blanco,今茅利塔尼亞西北海角,北緯20°46′),他們抓到了10名黑人並販賣為奴。從此葡萄牙殖民者開啟了一樁最骯髒的買賣——依靠奴隸貿易集聚財富,恩裡克王子從中抽取四分之一的紅利,以便支持他的航海事業和贖回戰爭中的人質。販奴的歷史由來已久,遠的羅馬時代不說,早在9-10世紀,阿拉伯人就在非洲北部開始了這一罪惡勾當,不過有組織的大規模長途販運,始作俑者當是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人。

 

19世紀法國畫家的一幅作品

真實情況要比畫面悲慘得多

François-AugusteBiard《非洲西海岸的販奴船》(c.1833)

現藏英國Hull市Wilberforce House 博物館

 

1445年前後,葡萄牙人已經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西海岸站穩腳跟,迪亞士家族的第一代航海家迪尼斯(Dinis Dias)到達非洲大陸的最西端,他命名為維德角(Cabo Verde,今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附近,北緯14°55』),葡語就是「綠角」的意思。繼而他又發現了塞內加爾河,葡萄牙人沿著大河深入非洲腹地,今日塞內加爾、甘比亞、馬裡、幾內亞、獅子山一帶陸續成為了他們的勢力範圍。葡萄牙人又從甘比亞河口進入內陸,然後折向南方,到達今日幾內亞比索一帶。1455-1456年,恩裡克王子僱傭的義大利探險家和奴隸販子卡達莫斯託(Alvise Cadamosto,c.1432-1488)兩次駛往西非海岸,發現了維德角群島。

維德角群島、加那利群島、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這些離岸大島成了葡萄牙在非洲西海岸探險和掠奪的前進基地。

Patenir工作坊《葡萄牙克拉克船隊駛過巖石海岸》

現藏格林尼治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前篇還提到,住在威尼斯的本篤會修士毛羅(Fra Mauro,c.1400-1464)曾經為葡萄牙王室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彼時1459年。毛羅是當時最好的地圖繪製者,從圖中左下方(原圖方向為上南下北,本文已將其翻轉180°)可以看出,沿著比歐洲大很多的非洲大陸西海岸,有一條通暢的水道,一直南下會到達一個通往印度洋的入口。這樣一條潛在的航道,對恩裡克王子及其繼承人具有極大的誘惑。向南,向南,成了新崛起的葡萄牙海上帝國的進軍口號。

 

威尼斯僧侶毛羅1459年繪製的世界地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460年恩裡克王子去世的時候,葡萄牙的勢力已經延伸到赤道附近的海域。佩羅·埃斯科巴(Pêro Escobar)於1471-1472年間發現了幾內亞灣的聖多美、安諾本、普林西比等島。「胡椒海岸」(今賴比瑞亞)、「象牙海岸」(今象牙海岸)、「黃金海岸」(今加納)、「奴隸海岸」(今貝寧),這些地名無不透露了殖民者對非洲掠奪和奴役的歷史。

 

1482年,探險家迭戈·卡奧(Diogo Cão,c.1452-1486)的船隊抵達剛果河口(南緯6°03′),之後一年多他們都在剛果河流域探險。卡奧1485年的第二次遠航則行至南緯22°的西非海岸。根據當時最好的地圖,他相信不遠就是非洲大陸的南端。但他沒有繼續南下,而是深入非洲西南內地今納米比亞、安哥拉一帶進行考察。順便提一下,在卡奧船長的兩次航行之間,有一位膽大妄為的熱那亞人建議葡王若望二世向西航行尋找印度,國王徵求了卡奧和其他專家的意見,卡奧和專家們都認為那是異想天開,於是這位叫哥倫布的水手轉向西班牙王室兜售其計劃。

 

卡奧每到一處新的土地,就豎起一根象徵基督教徵服與葡萄牙王權的padrão石柱。後來的殖民者相繼仿效,今日非洲東西海岸許多地方仍存遺蹟。

葡萄牙殖民者在今納米比亞海岸豎立的紀念石柱,銘文寫道:「自創始起第6681年,自我主耶穌基督降生以來第1482年,最高貴、最卓越和最強大的君主,葡萄牙國王若望二世,派遣他的宮廷紳士迭戈•卡奧,發現了這片土地,並豎立起這些石柱。」

 

下一位出場的重要人物是巴託洛繆·迪亞士(Bartolomeu Dias,c.1451-1500),他出生於航海世家,父親迪尼什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位最先抵達維德角的歐洲人,祖父若昂曾追隨恩裡克王子遠徵非洲,他的兩個弟弟佩羅和迭戈也都是有名的航海家。巴託洛繆·迪亞士本人是皇家騎士,曾擔任皇家倉庫的主管,自己就擁有一艘戰船。1487年8月他奉若望二世之命,率領三艘卡拉維爾帆船南下,1488年3月12日抵達靠近非洲最南端的一個地角,當時海面上正掀起狂風巨浪,迪亞士遂將此地命名為「風暴角」,並在附近崖石上刻下葡萄牙王室的紋徽與若望二世的名字。1488年12月,迪亞士等人在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航行後返回裡斯本。若望二世將那個海角改名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南緯34°21′),希望由此看到非洲的盡頭並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實際上,非洲大陸的最南端是距好望角東南147公裡的厄加勒斯角(Cape Agulhas,南緯34°49′42″,東經20°00′33″),那裡才是大西洋與太平洋的真正交匯點。

 

迪亞士船隊駛達好望角 

圖片來源:The Sea: its stirring story of adventure,peril & heroism,Vol.2 (London,1887)

 

1497年,迪亞士受命於新王曼紐爾一世,再次登船遠航,沿途進行殖民貿易。1500年他加入卡布拉爾遠徵隊並擔任分艦隊指揮官。5月12日迪亞士率領的四艘船在海上見到彗星,水手們深感恐懼不安,但他堅持航行。5月24日,船隊在好望角附近的洋面上遇到大西洋颶風,迪亞士及其夥伴葬身海底。

 

位於倫敦南非高級專員署前的迪亞士雕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位於倫敦南非高級專員署前的迪亞士雕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葡萄牙帝國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擴張的時候,歐亞大陸交接的地方發生了一件令整個基督教世界蒙羞的大事。1453年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從此經由亞洲大陸和紅海通向東方的商路落入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手中。這就意味著,威尼斯、熱那亞的商人們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方便地獲得東方的珠寶、絲綢和香料了——特別是用於醃製烹飪肉類的香料,對於遠航的水手至關重要。

 

恩裡克王子去世後,葡萄牙的航海探險停滯了一段時間,直到1481年,恩裡克的侄孫若望二世登上王座,非洲計劃又獲得新的動力。若望二世身材高大,長臉黑須,表情憂鬱,有一種不怒而威的氣質,被葡萄牙人稱為「完美君王」。他的野心是成為基督教世界的世俗領袖,具體目標有三個:一、繼續深入非洲腹地開發新領地;二、找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三、尋找祭司王約翰。

佚名《完美君王若望二世》(1500年左右)

圖片來源:EscolaPortuguesa

 

大約從12世紀開始,歐洲就流傳著一個關於祭司王約翰(Prester John)的傳說,據說他是《聖經》中提到的東方三博士的傳人,統治著一個信奉基督教的強大王國,有著龐大的軍隊和數不盡的財富,也是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的死敵。至於祭司王約翰是何人、其領地在何處,隨著時間和世界格局的變動則在不斷變化,有人說他是中亞聶思脫裡教派的領袖,有人說他是耶穌使徒聖多瑪在印度的追隨者,還有人以為他是蒙古大汗的後人。到了15世紀,祭司王約翰的形象常常被認為是統治衣索比亞的某個基督教國王。對於葡萄牙國王和他的水手們來說,除了攫取土地和財富的誘惑之外,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那就是與遠方的基督徒建立聯盟,以便共同抵禦穆斯林勢力的威脅。

 

若望二世派出了多支探險隊,企圖穿越撒哈拉沙漠,或沿著內河去尋找黃金和基督教王國。葡萄牙人的卡拉維爾帆船在剛果河與塞內加爾河逆流前行數百英裡,最終受阻於瀑布、激流和峽谷。與此同時,國王任命的專家委員會否定了哥倫布上門推銷的西航建議;不過若望二世僱傭了一位佛拉芒探險家,準許他自費向西航行40天,並擁有任何新發現土地的管理權,但是這一計劃無果而終。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圖(1375)

上面的祭司王約翰坐在西撒哈拉沙漠中

現存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

西班牙波託蘭地圖(16世紀)

其上顯示約翰的王座位於非洲東部

現存牛津博德萊圖書館

若望二世的繼任者是曼紐爾一世,他被史家稱為「幸運君王」。有了前面數十年的積累,曼紐爾手下的探險家們完成了三項偉業:

一、拓殖東非海岸;

二、開通印度航線;

三、「發現」巴西。

 

曼紐爾一世則被冠以一大堆榮銜,包括「大海此岸的葡萄牙及阿爾加維國王」、「大海彼岸的非洲之王和幾內亞的領主」、「衣索比亞、阿拉伯半島、波斯與印度的徵服者」、「航海與貿易之王」等。

 

佚名《幸運君王曼紐爾一世》(16世紀)

圖片來源:Escola Portuguesa

 

描繪曼紐爾一世偉績的木版畫:左上方是阿維斯王室的紋章,右上方是渾天儀,中間的橫標上寫著「仰仗天堂的上帝和人間的你」,僧侶、學者和武士們簇擁在他周圍,遠方是海船和新發現的陸地。

圖片來源:克勞利《徵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未完待續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在科學中尋覓歷史

在歷史中思索科學

微信ID:kexuechunqiu

長按二維碼,關注科學春秋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

相關焦點

  • 葡萄牙帝國的海上花列傳(II)| 左圖右史
    —— 克勞利《徵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葡萄牙海上帝國的故事,也就是阿維斯王朝(House of Avis)的故事。前篇提到的1415年休達之戰,是帝國擴張的起點,航海王子恩裡克(Infante Dom Henrique,1394-1460)正是從那時開始了對海洋與非洲的經營。
  • 葡萄牙帝國的海上花列傳(1)| 左圖右史
    克勞列著.陸大鵬譯.2016.徵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夢隱.2016.大發現紀念碑與鄭和下西洋圖卷.科學文化評論.13卷4期.宋宜昌.2006.決戰海洋:帝國是怎樣煉成的?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萬明.2001.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葡萄牙帝國
    陸地上,強大的宿敵西班牙堵住了葡萄牙所有向外擴張的路徑,因此,謀圖海上的發展成為葡萄牙求取生存的唯一手段。當時 馬可·波羅的《 馬可·波羅行紀》盛行於歐洲,東方成為歐洲人概念中財富與黃金的同義詞,歐洲各國紛紛謀求與東方的貿易。解決葡萄牙經濟危機最需要的是黃金,因此,葡萄牙迫切的需要開通東方的航道,尋求與東方的貿易。葡萄牙此時正處於「航海家亨利」統治時代。
  • 從發展到興盛再到衰落 海上帝國 葡萄牙篇
    西洋古代軍事戰略第五章 中世紀晚期第十四講海上帝國——葡萄牙篇主講人: 航海家亨利綺羅生整理人:航海家亨利綺羅生
  • 葡萄牙:被遺忘的帝國(上)
    撰文:覃裡雯《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一、裡斯本黃金籤證葡萄牙是多麼的沉默啊,在從歐洲大陸伸出去的伊比利亞半島那一端,她留給旅遊手冊的歷史故事不多雖然這條路上已有幾千人葬身海底,還沒有人能推翻古埃及託勒密時代以來的地理認知,證明印度洋是聯通大西洋的水體,而不是個被非洲和亞洲陸地封鎖的大湖。約翰二世約翰二世是個善於發掘才能的君主,他先是派出兩位精明的葡萄牙間諜,探清了非洲大陸的框架。隨後又在1497年派出一個固執而計謀多端的年輕船長,瓦斯科.達伽馬,去完成這個旅程。
  • 【閱讀】《徵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也就50餘年的時間,比威尼斯還要短暫得多,但它卻開啟了西方統治世界的500年曆程;我這裡梳理一下葡萄牙帝國崛起的時間線;B.在葡萄牙開啟遠徵的一個世紀前,中國明朝的鄭和遠洋艦隊曾經以其威儀徵服了東南亞沿岸、印度、中東
  • 帝國遺民:葡萄牙遠海帝國的東方後裔
    最後一個西方殖民主義帝國,壽終正寢。然而,早在葡萄牙士兵在安哥拉的叢林裡與遊擊隊開戰前很久,帝國就已經從更為遠方的東方撤退。僅這個過程本身,就持續了數百年之久。葡萄牙人一方面嘗試維持他們的東方據點,一方面也不得不留下許多失去母國聯繫的後裔。這些在歷史上顯得比較低調的小團體,卻總是會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特殊的閃光點。
  • 世界的臍帶03|啟航:葡萄牙帝國的冒險家們
    事實上,葡萄牙從恩裡克王子開辦航海學校後,培養了許多優秀的航海家,他們已經開始嘗試在大西洋上進行探索。但由於航海知識的局限,他們無法觸達更遠的海域。航海知識隨著文藝復興開始,在科學的指導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種情況下,葡萄牙人拿出了這個沒有辦法的辦法,決定在海上嘗試到印度的新航路。至於能不能成功,就看上帝的指引了。
  • 吉達港之戰:葡萄牙海洋帝國的西部極限
    1515年,葡萄牙人的海洋帝國已經如日中天。他們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初步掌握了印度洋各海區的控制權。但來不及品嘗勝利成果的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必須進一步編織自己的控制網絡。這個草創不久的海洋帝國,也就因此開始感受到自身的極限。海上霸權的漏洞
  • 大航海時代——荷蘭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鄭成功挑戰海上馬車夫
    2、公元17世紀被譽為「荷蘭人的世紀」,荷蘭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荷蘭一獨立,便加入了大航海的行列,並公開挑戰葡萄牙在東方的霸權地位。公元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併。葡萄牙逐漸被趕出東方,第一個大航海時代的主角謝幕。當時荷蘭人的商船隊擁有約10000艘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英國人直到公元18世紀才能跟荷蘭人在海上爭鋒。公元1624年,荷蘭佔領臺灣,此時的中國處於大明末年——天啟四年,這一年,鄭成功出生。
  • 葡萄牙:只需給我2個人,還你600年興盛帝國
    葡萄牙亦如是。1999年,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東南一角,中國的旗幟在闊別已久的土地上正式升起。澳門,這個被葡萄牙佔據許久的地方,回到了祖國。實際上,澳門主權的回歸,比管制權的收回要早上25年。談到葡萄牙崛起成為全球性的殖民帝國,就要談到葡萄牙的第二位牛叉人物——亨利王子。阿方索給葡萄牙帶來獨立,亨利則給葡萄牙帶來了新的時代,大航海就是他搞起來的。1415年,是一切的開始。
  • 葡萄牙破碎的帝國夢,昔日海洋巨人如何重塑自己的歷史與未來
    當雄性、英雄與帝國皆成以往,曾經的海洋巨人如何重塑自己的歷史與未來?近日,葡萄牙語文學大師安圖內斯的長篇小說代表作《遠航船》,初版問世32年後由譯林出版社首次推出中譯本。這部被西方媒體譽為「安圖內斯最具野心、最具葡萄牙特色的小說」,直面「後大航海時代」,在陸地與海洋之間重建航海史觀,更濃縮了葡萄牙海洋帝國波瀾壯闊的歷史興衰,是「一部偉大的、永不過時文學傑作」。
  • 15、16世紀:葡萄牙帝國的「前半生」與「後半生」
    先後開闢的好望角印度航線與拉丁美洲殖民地的建立使得葡萄牙國力迅速上升。 但是,伊利比亞半島獨特且優越的地理位置並不只孕育了葡萄牙一個國家,它給葡萄牙人帶來了一個強敵——西班牙人。 1580年,西班牙兼併葡萄牙,葡萄牙帝國在15、16世紀的光輝歷史走向落幕!
  • 新書試讀:徵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葡萄牙人是來用異教徒的血洗手的。他們一絲不苟地執行了自己的使命。三天的洗劫和屠殺將曾被描述為「非洲各城市之花……它的門戶與鑰匙」【6】的休達城化為廢墟。這場驚人的戰役讓歐洲的競爭對手們知道,葡萄牙王國雖小,卻自信滿懷、精力充沛,而且正在大舉出動。若昂一世的三個兒子,杜阿爾特、佩德羅和恩裡克在休達的一天激戰之後獲得騎士資格。
  • 微博上一張照片就種草葡萄牙,這個曾經的航海帝國真的是寶藏啊!
    photo:CESTMOII照片上兩個學生披著鬥篷走過街頭,卻成功勾起了很多人對哈利波特的懷念,以及對葡萄牙這個國家的無限嚮往。科英布拉大學沐浴著伊比利亞半島的陽光,葡萄牙低調卻散發著無限魅力。除了大家常去的裡斯本,葡萄牙還有很多值得去旅行體驗的地方,這個地理發現時代的航海帝國真的是寶藏啊!
  • 葡萄牙,西班牙先後失去海上霸權後;誰才是最大贏家?
    哥倫布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商業殖民帝國。為了獲得更多的殖民地的控制權及利益,兩國可是惡化。雖然當時葡萄牙比西班牙要更勝一籌。但是,由於其軍事工業根本無法與西班牙的軍隊相提並論。因此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同時也是歐洲歷史上最強大的及統治領域最廣的王室哈布斯堡王朝侵佔。15世紀中期~16世紀末,西班牙進入文藝復興時期,並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影響全球的日不落帝國。而在西班牙成為歐洲最強國家的同時,英國和荷蘭也正在悄悄崛起。並成為西班牙最具競爭力的對手。
  • 15、16世紀的葡萄牙帝國——「前半生」與「後半生」
    先後開闢的好望角印度航線與拉丁美洲殖民地的建立使得葡萄牙國力迅速上升。但是,伊利比亞半島獨特且優越的地理位置並不只孕育了葡萄牙一個國家,它給葡萄牙人帶來了一個強敵——西班牙人。1580年,西班牙兼併葡萄牙,葡萄牙帝國在15、16世紀的光輝歷史走向落幕!
  • 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平分地球,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誕生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人類大航海時代的偉大先行者,當然這個偉大是相對於而言的,對於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而言,這無疑是巨大的災難。但無論如何,對於整個人類而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大航海使全球各大洲真正聯繫了起來,兩國在海洋上取得優勢的時間是公元16世紀。
  • 荷姆茲海峽戰役:葡萄牙帝國在波斯灣地區的末代攻勢
    17世紀初,原本控制印度洋的葡萄牙東方帝國開始步入下風。當英國與荷蘭的東印度公司不斷東侵,分散在各海岸邊的葡萄牙據點就開始飽受頻繁進攻。新來者還主動與亞洲本地的強國交好,從而打破了葡萄牙人在東方的海上貿易壟斷。
  • 西歐最貧困的國家之一葡萄牙
    《葡萄牙》狹義上的西歐,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以及附近的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包含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7個國家;共計93萬平方千米,約1.41億多人口。(葡萄牙國旗)廣義上的西歐除以上七個國家之外也包括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叫西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