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四野名將,也是我軍最早的兵團司令員,為何卻沒有任何軍銜?

2020-12-12 舊書卷裡的長安

1949年時,為了更好的指揮軍隊,解放軍進行了一次重大調整,五大野戰軍分為更細緻的十六個兵團,加上三個起義改編的兵團,一共是十九個。

這十九個兵團的司令員每一位都威名遠揚,其中有元帥徐向前,大將陳賡、許光達等,即便是起義的陳明仁、陶峙嶽、董其武建國後都被授予了上將,但有一人很奇怪,他是四野下轄的四大兵團司令員之一,所立下的戰功絕不少,卻成了這十九人中唯一沒有軍銜的,他的名字叫程子華

左起第四位程子華

程子華的資格很老,1926年就已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受黨組織派遣考取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在老蔣叛變革命後,程子華參加了廣州起義。

起義失敗之後輾轉到了嶽維峻的部隊中做兵運工作,1929年底成功發動大冶兵暴,此次兵暴得到紅五軍及地方黨組織的配合,獲得極大成功,程子華也由此併入了彭老總指揮的紅5軍。

到了中央蘇區工作之後,程子華也展現出了他的軍事才能,歷任紅35軍307團團長、獨立三師師長、紅五軍四十師師長、二十二師師長、粵贛軍區代參謀長等職,可以說他也是中共早期軍事力量的奠基人之一。

1934年時程子華就已成了紅25軍的軍長,在長徵過程中突破了敵人的封鎖,成功到達陝北蘇區。1936年,他升任為紅十五軍團政委,跟徐海東一同率領紅十五軍團參加了東徵戰役,掃平了障礙,迎接二、四方面軍,實現了三大紅軍主力會合。

程子華

也就是說,在紅軍初期也是最艱難的時期,程子華就已是軍隊高級指揮官了

抗日戰爭時期,程子華被安排到了冀中地區工作,任冀中軍區政委、晉察冀中央分局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等職,一度僅次於聶榮臻元帥。為晉察冀根據地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等到1943年聶榮臻奉命回延安後,程子華代理分局書記、代理軍區司令員和政委,差不多相當於晉察冀軍區的第一人,頑強地抵抗日寇的大掃蕩,鞏固擴大了晉察冀根據地。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程子華仍是站在指揮前線,指揮隆化戰役解放熱河全省,著名的遼瀋戰役期間,更是組織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讓國民黨部隊無法增援錦州,這場戰鬥決定了錦州戰役的走向,甚至能影響到遼瀋戰役的結局,可以說功勞甚大。

1949年整編之後,程子華作為十三兵團的司令員率部南下,衡寶戰役中作為西路軍對白崇禧集團窮追猛打,配合兄弟部隊解放了湖南全境。

程子華(左一)與聶榮臻(左二)

不過在結束了衡寶戰役後,程子華就被調離了部隊,開始在山西省工作,歷任山西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等職務,此後的大部分時間主要以經濟建設為主。

其實1955年最初的授銜名單上本來是有程子華名字的,當時有21位已離開軍隊但與軍隊有很深歷史淵源的人都有機會被授軍銜,程子華是擬授預備役大將軍銜。

但是最終中央決定沒在軍隊系統工作的人基本都不參加評定,因此程子華也就錯過了這個機會。

程子華晚年

其實按照程子華的資歷來說評個上將是沒什麼問題的,至於他為什麼會被調離軍隊,個人認為有以下這些原因:

一、程子華調動得非常頻繁,基本上工作一段時間就換一個位置,由此脫離了原來的主官,沒有足夠的人脈及功績。

二、入關的第一戰沒打好,且險些影響了主席的大戰略。遼瀋戰役取得勝利後,主席的目標就是保住北平這座古都,爭取和平解放。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將駐守北平的國民黨精銳35軍調離,讓其喪失死守的本錢。

因此主席命令華北野戰軍圍攻張家口吸引35軍去支援,同時密令東北野戰軍入關,一同在北平之外圍殲35軍。

傅作義見張家口被圍,考慮到遼瀋戰役剛剛結束不久,認為東北野戰軍要休整三月以上,於是下令35軍馳援張家口。這一切都在主席的謀劃之中,然而程子華卻擅做主張了,他接到死命令是去圍剿35軍,但經過密雲時想順手拿下。

最終密雲是拿下了,但是激戰了兩個晝夜,浪費了時間及兵力不說,還讓當時駐守北平的傅作義有了警覺,知道東北野戰軍已經入關,急令35軍返回北平。最終還是主席下了嚴厲命令,付出巨大代價才阻住了35軍。

程子華的順手之戰差點影響到了主席的整個布控,35軍如果回了北平,那此後的戰局就難說了。

三、他與直屬上司林彪的關係也很一般,兩人之間的交集並不多,除了塔山阻擊戰時林彪下過死命令之外,兩人幾乎就沒什麼交流。

以上幾大原因綜合下來,程子華最終也就被調離了軍隊,不過後來在八十年代初期,他被調任中央,雖未授銜卻也是副國級的要員,他為黨立下的功勞值得銘記!

相關焦點

  • 四野兵團司令員,一位大將兩位上將,而他卻是百萬大軍統帥
    第四野戰軍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以及成就,和林總的指揮,以及第四野戰軍四位兵團司令員帶兵有方都有很大的關係。四野兵團司令員,如同第四野戰軍四根柱子,撐起了整個野戰軍,讓它成為解放戰爭中戰績最佳的一個野戰軍。
  • 吳克華:抗戰時期的師長,四野王牌軍長,為何僅授中將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四野的副兵團級將領洪學智、韓先楚、李天佑、劉震等人紛紛以傑出的戰功被授予上將軍銜,而四野另一位虎將吳克華卻僅僅被授予中將軍銜。吳克華,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四縱司令員、四野41軍軍長、15兵團副司令員等職務,是四野的王牌戰將之一,但他授銜時卻比同職務的韓先楚等人低,這是為什麼呢?
  • 他是四野12兵團的軍長,建國後授上將,最後卻鋃鐺入獄!
    1949年改編之時,下面有4個兵團編制,是四大野戰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也是出名將最多的野戰軍。建國後授銜時,四野總共出了519位開國將軍,其中上將就佔據了19位(全部57位)。今天我們聊一下四野旗下一位軍長的故事,建國後他位列上將,後更是官至副國級,不過最後他卻鋃鐺入獄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抗美援朝,志願軍6個兵團司令員都有誰?都是什麼軍銜?
    而且這支部隊是在四野第2兵團的基礎上擴編而來的,不論是戰士還是將領,都身經百戰,所以第13兵團的戰鬥力絕對不可小覷。 為了能夠領導好這支部隊,中央特意派遣鄧華出任司令員,同時兼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和第一副政委,輔佐司令員彭總指揮全局作戰。鄧華作為一名老革命,1927年參加紅軍,擔任過紅軍師政委,八路軍團政委,軍分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司令員等職。
  •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副司令員都有誰,當時年齡多大,最後什麼軍銜
    , 有旋風司令之稱,在紅軍時期他就是紅二十五軍中最會打仗的人之一,在解放戰爭時期,韓先楚在東北,隸屬於四野,很快升任縱隊司令員,他的部隊行動很快,被人稱之為旋風,他被人被稱之為旋風司令。不就就被派往朝鮮戰場上,擔任兵團司令,同時他也是志願軍副司令員。 陳賡擔任志願軍副司令的時候,48歲,算是年紀大的了,後來陳賡還代理過志願軍司令員的職務,不就就被召回創辦哈軍工,而在1955年,陳賡被授予了大將軍銜。
  • 四野十八個軍的首任軍長都是誰?五五授銜時都是啥軍銜
    38軍曾經在抗美援朝中血戰三所裡,阻敵松骨峰,打出了人民軍隊的赫赫威風,被彭老總稱為「萬歲軍」,獲得了最可愛的人的稱號,當時的軍長梁興初,也是一戰揚名世界。其實第38軍首任軍長並不是梁興初,而是李天佑,李天佑是四野一員戰功赫赫的上將,曾經指揮過解放四平、解放天津等戰役,於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 四野的兵團司令中,出了1個大將2個上將,唯獨他統帥百萬大軍
    解放戰爭中,第四野戰軍是我軍人數最多參與戰役最多的野戰軍,三大戰役中的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都是由四野發起的,四野的四位兵團司令也都是戰功卓著,在這四位兵團司令之中,出了1位開國大將和2位開國上將,而有一位兵團司令卻統帥百萬大軍。那麼,這位萬軍之帥是誰呢?
  • 四大野戰軍,一野和三野都有副司令員,為何二野和四野沒有?
    一野有兩位副司令,三野有一位,二野和四野直接沒有。在軍隊發展歷程中,四大野戰軍都是經歷過多次變動的。02首先來說說一野,最早叫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張宗遜是司令。後來,西北地區形勢複雜,將彭調了過去,改為了西野,彭是司令,張是副司令。
  • 四野前委除了林、羅,還有六個人,他們都是誰?後來軍銜如何?
    四野前委除了林、羅,還有六個人,他們都是誰?後來軍銜如何? 前委是前敵委員會的簡稱,是我軍在戰爭年代,為組織領導某一地區的武裝起義或重大戰役而設立的黨的高級領導機關。
  • 將星雲集的四野程子華兵團,首任軍長們都是誰?有亮劍丁偉原型
    東北野戰軍在1949年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原東野參謀長劉亞樓任第14兵團司令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下轄四個兵團,即肖勁光任司令員的第12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的第13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任司令員的第14兵團、鄧華任司令員的第15兵團。
  • 授銜時,這五位擔任過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為何沒有授予軍銜
    一野無論是西北野戰軍時期還是一野時期,都有兩位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二野除了兼任的陳老總外,先念同志也曾擔任過副司令員;三野在華野時期的副司令員是粟裕和張雲逸,到了三野時期就只有粟裕一位副司令員了;四野先後叫過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高同志、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肖勁光都曾經擔任過司令員,這些將領的授銜情況都是怎樣的呢?
  • 1955年授銜,縱隊司令員被授予中將,下屬卻當了上將,怎麼回事?
    1955年評銜時,解放戰爭中的軍級指揮員多為中將或少將軍銜,兵團級才是上將居多。然而原東野四縱司令員胡奇才被授予了中將軍銜,當時他的副司令韓先楚卻成為了開國上將。為何如此呢?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是東北局面困難時期留守南滿的主力部隊,牽制了杜聿明集團的大量兵力,四縱對於東北野戰軍的壯大及戰略反攻有著重要意義。
  • 志願軍六位兵團司令員,歸國後擔任什麼職務,各自軍銜如何?
    據統計,當時入朝作戰的志願軍總共有兩百多萬人,分屬於六個兵團。在六位司令員的帶領下,這六個兵團的志願軍通過五次戰役,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了老家。一支威猛之師自然離不開將領出色的指導,那有人知道志願軍六個兵團的司令員,回國後都擔任什麼職務嗎?誰的職務最高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六位志願軍兵團司令員回國後的發展情況。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作戰及部隊編成需要,敵我兩軍都設立了兵團級別軍隊建制。國民黨軍正規兵團序列最多時共有二十二個,我軍1949年下半年兵團數也達到了十九個。兵團在兩軍當中都佔有重要戰術地位,我軍兵團直屬各野戰軍管轄,而國軍兵團上一級直達各「剿總」,都是戰區以下最高級別的作戰建制。
  • 1955年授銜,一名將對軍銜不滿遭到重批:第二年才補授中將
    1955年大授銜,根據我軍各級軍事幹部在戰爭年代的貢獻,進行了隆重的表彰和授銜儀式。然而授銜當天,有一位本該授予中將軍銜的四野名將,卻被從授銜名單中移除,直到第二年才給他補授了軍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解放戰爭時期,同為兵團司令級別將領:為何敵我雙方軍銜差異大?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作戰及部隊編成需要,敵我兩軍都設立了兵團級別軍隊建制。國民黨軍正規兵團序列最多時共有二十二個,我軍1949年下半年兵團數也達到了十九個。兵團在兩軍當中都佔有重要戰術地位,我軍兵團直屬各野戰軍管轄,而國軍兵團上一級直達各「剿總」,都是戰區以下最高級別的作戰建制。
  • 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無軍銜,參謀長成中將,他們是誰?
    第一兵團的司令員蕭勁光後來成為大將,兵團政委黃克誠也是大將,而第二兵團呢?司令員無軍銜,參謀長成了開國中將。相比於第一兵團來說,第二兵團首長軍銜真的不高。那麼,第二兵團的司令員是誰呢?他就是程子華,當年紅二十五軍的軍長,紅十五軍團的政委,應該說在紅軍時期,程子華的級別非常高。
  • 授銜時,為何有五位曾經的「野戰軍副司令員」,沒有被授予軍銜?
    一野無論是在西北野戰軍時期,還是在一野時期,都有兩個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二野除了兼任陳老總之外,先念同志也曾任副司令員;三野在華野時期,有粟裕和張雲逸兩個副司令員,到了三野時期,只有粟裕一個副司令員;四野先後召集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高同志、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肖勁光三人都曾任司令員。
  • 山東兵團改編為第七兵團,為何王建安擔任司令員,而不是許世友?
    在解放戰爭初中期,我軍常常會根據戰場形勢發展的需要,組建單獨承擔地域作戰任務的兵團。這種兵團和1949年2月全軍統一改編之後組建的兵團,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別。
  • 參加解放蘭州的是解放軍哪兩個兵團,司令員分別是誰?什麼軍銜?
    這是第一野戰軍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城市攻堅戰,也是解放大西北中最關鍵、最激烈的一次決戰。蘭州戰役中,參加解放蘭州的是第2、第19兵團。8月21日,第2、第19兵團以9個團的兵力向蘭州南山諸陣地發起進攻,激戰兩日,傷亡較大,進展甚微。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當即決定各部隊停止攻擊,總結經驗教訓,偵察敵情,調整部署,改進戰法,準備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