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小寒今天又到了,天氣是越發的冷了,而離春節越來越近,年味也更濃了。筆者不由想起小時候讀到過的唐代大詩人元稹詠小寒的詩《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這裡且試著解讀此詩,聊以取暖,迎接人生的春天。
前言
之所以選擇元稹的這首詩來解讀,我這裡有一個緣由。
1月5日早上起來,本人看到手機裡有國家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發的關於小寒的文章,其中引用了元稹這首流傳了一千多年的詩,於是轉發該文章到高中的同學群中,沒想到引來一段小插曲。
同學群中有從事科研工作的白科(同學都這樣稱呼他)問我:「這其中大呂二字啥意思呢?」
我籠統地回答說:「古代十二律中有黃鐘大呂,分別指十一月和十二月。」
不多一會,另一位在某大學裡當老師的李同學發表評論說:「十二月的別稱大呂。顯得有文化,相當於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種寫法。」
於是本人回應:我也是前不久才從網絡上了解到的。因此作打油詩一首如下:
《逢小寒議大呂答同窗》
強哥強詞還奪理,難道滿網孔乙己?
臘月小寒稱大呂,今年卻在冬月裡。
天時輪值合節律,世事變換悖時宜。
教授師表學孔孟,學問到老補新知。
說的是啥意思呢?過去我們除了從父母和老師那裡學到知識,也通過書本和其它途徑獲得知識。如今是網絡時代,碎片化的知識都可以從網絡上得知。引用一下從別處學來的知識,不能就被諷為孔乙己吧。農曆臘月有小寒大寒兩個節氣,而今年閏四月,小寒出現在了農曆的冬月裡。古人制定十二個節氣,各個節氣隨著時序變化而不同,而人世間的種種際遇往往出乎意料。老師們像孔子孟子一樣為人師表,做學問教授知識,同樣需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補充新的知識,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元稹詠小寒的詩
由此,我想到了試著解讀一下元稹這首讓古今多少人吟賞不已的名詩。全詩如下:
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
【唐】元稹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聚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我的譯文是這樣的:
小寒節氣到來的時候,正是農曆十二月,喜鵲歡叫著開始築新巢。
它們不時地順著彎曲的小河溝來回覓食,有時又銜來紫枝,繼續修築它們的新家。
不畏霜雪的老鷹正向著北方翱翔,野雞們卻躲在山野的茅草叢或農家的稻草堆裡,隱隱傳來低鳴聲。
請不要錯怪這嚴寒的催迫,冬春交替的時候就要來了哦。
關於元稹在解讀此詩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元稹的簡況,這有助於理解詩的內涵和主旨。
元稹(779-831),字微之,是現在河南洛陽人,著名詩人,任過唐朝宰相,自幼聰明過人,年少有才名,後與白居易同科及第,兩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人美稱「元白」。其詩作號為「元和體」,辭淺意哀,十分打動人心。現存詩830多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他為官清廉,多次彈劾貪官汙吏,曾四次遭貶,主政地方頗有政聲,其經歷頗多坎坷,53歲英年早逝。
全詩解讀
氣象資料顯示,歷來小寒的平均氣溫低於大寒,這是因為到大寒時,已接近立春,陽氣回升,反而沒有小寒冷。民間也有 「小寒勝大寒」之說。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元稹這首詩一開頭就點明了時令,小寒是一年中第十一個節氣,是最冷的時候。大呂是古代音律中十二律中的第二律,律分陰律和陽律,排奇數的為陽律,稱為律,排偶數的為陰律,稱為呂,大呂屬於陰律之第一律,代表農曆第十二個月,對應小寒這個節氣。
此詩中有機地融入了小寒節氣的三候,詩的第二句就提到了第二候即鵲始巢。喜鵲唧唧喳喳地歡叫著開始壘新巢。喜鵲在民間作為報喜鳥,是吉祥的象徵,一般11月至12月開始築巢,時間長達四個月左右才完工,次年3月或4月即開始產卵。喜鵲在小寒時節開始築巢,是為迎接新生命而構築新家,天再寒冷也不改其規律。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這兩句寫喜鵲的日常生活,特別符合其習性。喜鵲通常白天在山地田園間覓食,夜晚住在築的位置比較高的樹枝上的巢裡。詩人雖然小時候生活在小地主家庭,但觀察生活細緻,後來先後四次貶任地方官,常深入民間,對山村鄉居生活熟悉,此處寫喜鵲覓食和銜枝築巢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屬於紀實的寫法。「紫」字與「枝」字諧音,本來平仄不合,但用「紫」字有其獨特之處,喜鵲的毛色一般有紫、黑、綠等顏色,紫色的樹枝與其毛色相配,且紫色在審美上有豐富的內涵。另外,「繞」字也頗為傳神,用了擬人的手法,喜鵲為築新巢大費周章,每一根樹枝要怎麼擺放都有考量,要做到結實穩固,「繞」字表現喜鵲精心修築,為下一代負責,頗有人的工匠精神。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聚茅」,這兩句接連寫了小寒的兩候即雁北鄉(xiàng)和雉始鴝(gòu)。「鷹」字是全詩的詩眼,但卻不露痕跡。「鷹」有兩層含義,一是與「雁」是諧音,指大雁向北遷移,喻示氣候將變暖,二是指實際的老鷹,在最冷的時候仍然向北飛,呈現鷹象寒梅傲雪一樣凌寒高飛的精神,令人振奮,讀者可以猜想,寫作此詩時詩人可能處在遭受貶謫後,「北」代指大唐的京師所在,以「霜」代指奸人的誹謗和朝廷的打壓,以鷹向北飛喻自己不甘沉淪,還會東山再起,象雄鷹一樣展翅高飛,回到皇帝身邊。
這兩句前後對比,雄鷹不畏嚴寒翱翔天宇,而野雞則只會在草堆或草叢中啼鳴。從時令的角度解讀,雊雉就是野雞求偶鳴叫,喻示寒冬即將過去,早春即將來臨。「聚」字反映了野雞的生活習性,其常出沒于田間地角的草叢中或農家草堆裡,本應是用平聲的字與上聯對應,這裡用仄聲的「聚」,也有影射肖小奸佞之人群起攻擊忠直之臣的含義。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指出了客觀自然規律不可違背,嚴寒終將過去,春天即將來臨。雪壓冰封,寒風凜冽,這只不過是暫時的,不要無端的埋怨,寒冬過去,春風將吹遍大地,一切又將生機盎然。這兩句是雙關語。如果說頸聯的「霜鷹近北首,雊雉隱聚茅」兩句還有所含蓄,最後這兩句則鮮明地表達了詩人滿懷的希望。從季節上來說,即將冬盡春歸,而從人生的角度理解,則可理解為詩人表達昂揚的鬥志和再受重用、回歸朝廷的必勝信心,人生的冬天行將過去,揚眉吐氣的日子必將到來。
結語
元稹幼年喪父、青年喪妻,官場多有失意,一生頗多磨難,其詩甚哀,但此詩不僅毫無哀意,反而以雄鷹自比,格調激昂向上,催人奮進。縱觀全詩,表面寫時令的變化,實則是詩人的衷曲暗吐,反映了詩人身處逆境淡然處之,不畏強權不媚時俗,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精神境界和必勝信念。因此,筆者以為,此詩當勵志詩來讀又有何不可。細讀之,深思之,試問:有什麼比人生的春天即將到來更令人熱血沸騰的呢?#學問分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