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唐朝立冬,立冬十月節,收田種,制冬衣,吃花蛤
「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
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
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唐朝元稹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
特意查了一下西安的溫度,因為長安是唐朝的都城。農曆十月的立冬在唐朝有多冷?其實也不太冷。當代的溫度減掉地球溫室效應的兩度,就應該是唐朝的溫度,相對溫暖溼潤。比起宋朝之後長達幾百年的小冰期,唐朝實在是物華天寶,老天照應。
以長安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是農業發達的地段,以此時天氣作為標準,填充二十四節氣裡的細節,應該是元稹節氣詩的基礎。
城市的溫度比農村郊外要高。但元稹的節氣詩顯然面對的是農村廣大地區。因為這個元稹雖然歷史上對他褒貶不一,但是他是實打實有過深厚和深刻的農村基層治理的閱歷和經驗,所以他的作品比較真實和接地氣。何況這組作品不是私人酬唱,是他在丞相位置上對全國發布的節氣詩,是月曆和日曆的補充,指導生活和農時。
那麼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太陽行經黃經225度,就是立冬,標誌傳統的冬天開始。
「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
這其實不算是一個普遍現象。比如白露節,說的是初秋剛看到露水出現。那麼立冬會看到凌晨會有湖水結冰的現象,但是這在唐朝的長安或者郊區也不常有,但是出現過一次,就能證明溫度在某一天,曾經出現過低於零度,導致湖水結冰的現象。這就是冬天來臨的重要物候標誌。
但是這只是概念上的冬天,真正體感的冬天要延遲到一個多月之後的冬至。
雖然偶爾會看到湖水結冰的現象,實際此月此節,晚上微寒,往往白天天空高遠明淨,太陽溫暖,空氣雖然乾燥,但是很多地方地氣充足,偶逢小風微雨之後,有如二三月的春天,常常會看到反季節的花開,一些在春天時節開放的花朵,認錯了季節,反而如春天將明媚綻放在枝頭,而秋天的小草本也抓緊時間絢爛,所以有「十月小陽春「的說法。
而微寒與明麗,正是讓人懷念的春天的美呀!
「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
這說的是初冬月頭的月亮,像玉鉤一樣俏麗瘦美,而北方的大雁仍舊飛往南方過冬,只是現在能飛走的都飛走了,晚秋是大雁南飛的旺季,此時已到了尾聲。天空遼闊,無論是動物植物和人,大部分都減少了戶外活動,開始為漫長的冬天做準備。
「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大部分田間的作物都已經成熟並且收藏,比如五穀,土地開始進入冬閒休整時節。靠天吃飯的農民,秋收之後,有一段時間的閒適。但是這種閒適是針對辛苦的農耕而言。實際冬天是農民忙碌的日子,但是從戶外轉向戶內,預備過冬的食品,冬衣,燃料,各種祭祀,交際。
冬衣那是人類區別動物,進化成人類必然的煩惱。沒有天然皮毛的人類每天考慮的就是穿什麼,尤其是寒冷來時。
所以古代的十月又有一個很集體仿佛的活動,就是做衣裳。雖然詩經說九月授衣,是指秋天就要開始做衣裳,但是十月才是最需要冬衣的時節。
元稹這句詩有三層意思。
一,唐朝在九月是有授衣節的,給官員放假,回去收割農田並準備好秋冬的衣裳來上班。
二,開始需要冬衣的是從十月開始,這時候可以拿著成衣穿上身了。
三,趁著小陽春的季節,沒有衣裳的趕緊去做,別怪我沒有提醒!
「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
原諒古人一本正經的搞笑吧。他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雖然他們極其精準的算出來太陽在地球表面的運動軌跡,比如黃經,但這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和現代的天文地理學,太陽光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得到的測量數據的結果是何其仿佛,甚至是精確,但是前提是他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
就像他們無從想像大陸的盡頭,大海的盡頭是些什麼。但是局限會創造幻想,想像。
他們看到冬天叢林的鮮豔的野雞不見了,曾經看見過它們飛向海邊,但沒有人去刨根問底,那些野雞飛回來沒有。但是古人在海邊卻撿到了各種各樣帶鳥類花紋的貝殼。
按道理元稹也是農業專家,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證明唐朝向海洋探索的能力有限。海洋捕撈,也是原始的捕撈,而不是如現代的養殖。所以他不清楚貝類原本就是有自己生命系統的海洋生物。
也證明了唐朝對森林和野生動物的探索也有限,至少沒有官方來調查野雞是怎麼過冬的。
遠方成就詩和幻想,再加上古書的以訛傳訛,這位農業專家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野雞們開始飛往大海尋求最後的死亡歸宿,離它們變成貝類花蛤也不遠了。
那麼這句詩還含有一個信息,冬天是人們享受貝類海產品的季節。雖然不知道貝類如何繁殖,但是冬天能吃到貝肉花蛤也是享受呀!
不過十月的確是水產品旺季,包括蝦,蟹,魚,貝,都到了肉肥鮮美的時節。
元稹的這首立冬,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的確從科學角度,看到了寒磣,但是卻更加覺得真實。這就是中唐時期的立冬,一個繁榮的農業社會,官方指導性地給出建議,該收藏穀物,該製作衣裳了,趁著農閒,你吃著花蛤的時候,想一想詩和遠方。雖然有認知的簡陋,但也親民。
你的立冬絕對比唐朝,繁華!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