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元稹之立冬節氣詩:在想像中的詩與遠方,野雞投水,變成花蛤

2020-12-23 騰訊網

二十四節氣之唐朝立冬,立冬十月節,收田種,制冬衣,吃花蛤

「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

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

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唐朝元稹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

特意查了一下西安的溫度,因為長安是唐朝的都城。農曆十月的立冬在唐朝有多冷?其實也不太冷。當代的溫度減掉地球溫室效應的兩度,就應該是唐朝的溫度,相對溫暖溼潤。比起宋朝之後長達幾百年的小冰期,唐朝實在是物華天寶,老天照應。

以長安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是農業發達的地段,以此時天氣作為標準,填充二十四節氣裡的細節,應該是元稹節氣詩的基礎。

城市的溫度比農村郊外要高。但元稹的節氣詩顯然面對的是農村廣大地區。因為這個元稹雖然歷史上對他褒貶不一,但是他是實打實有過深厚和深刻的農村基層治理的閱歷和經驗,所以他的作品比較真實和接地氣。何況這組作品不是私人酬唱,是他在丞相位置上對全國發布的節氣詩,是月曆和日曆的補充,指導生活和農時。

那麼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太陽行經黃經225度,就是立冬,標誌傳統的冬天開始。

「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

這其實不算是一個普遍現象。比如白露節,說的是初秋剛看到露水出現。那麼立冬會看到凌晨會有湖水結冰的現象,但是這在唐朝的長安或者郊區也不常有,但是出現過一次,就能證明溫度在某一天,曾經出現過低於零度,導致湖水結冰的現象。這就是冬天來臨的重要物候標誌。

但是這只是概念上的冬天,真正體感的冬天要延遲到一個多月之後的冬至。

雖然偶爾會看到湖水結冰的現象,實際此月此節,晚上微寒,往往白天天空高遠明淨,太陽溫暖,空氣雖然乾燥,但是很多地方地氣充足,偶逢小風微雨之後,有如二三月的春天,常常會看到反季節的花開,一些在春天時節開放的花朵,認錯了季節,反而如春天將明媚綻放在枝頭,而秋天的小草本也抓緊時間絢爛,所以有「十月小陽春「的說法。

而微寒與明麗,正是讓人懷念的春天的美呀!

「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

這說的是初冬月頭的月亮,像玉鉤一樣俏麗瘦美,而北方的大雁仍舊飛往南方過冬,只是現在能飛走的都飛走了,晚秋是大雁南飛的旺季,此時已到了尾聲。天空遼闊,無論是動物植物和人,大部分都減少了戶外活動,開始為漫長的冬天做準備。

「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大部分田間的作物都已經成熟並且收藏,比如五穀,土地開始進入冬閒休整時節。靠天吃飯的農民,秋收之後,有一段時間的閒適。但是這種閒適是針對辛苦的農耕而言。實際冬天是農民忙碌的日子,但是從戶外轉向戶內,預備過冬的食品,冬衣,燃料,各種祭祀,交際。

冬衣那是人類區別動物,進化成人類必然的煩惱。沒有天然皮毛的人類每天考慮的就是穿什麼,尤其是寒冷來時。

所以古代的十月又有一個很集體仿佛的活動,就是做衣裳。雖然詩經說九月授衣,是指秋天就要開始做衣裳,但是十月才是最需要冬衣的時節。

元稹這句詩有三層意思。

一,唐朝在九月是有授衣節的,給官員放假,回去收割農田並準備好秋冬的衣裳來上班。

二,開始需要冬衣的是從十月開始,這時候可以拿著成衣穿上身了。

三,趁著小陽春的季節,沒有衣裳的趕緊去做,別怪我沒有提醒!

「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

原諒古人一本正經的搞笑吧。他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雖然他們極其精準的算出來太陽在地球表面的運動軌跡,比如黃經,但這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和現代的天文地理學,太陽光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得到的測量數據的結果是何其仿佛,甚至是精確,但是前提是他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

就像他們無從想像大陸的盡頭,大海的盡頭是些什麼。但是局限會創造幻想,想像。

他們看到冬天叢林的鮮豔的野雞不見了,曾經看見過它們飛向海邊,但沒有人去刨根問底,那些野雞飛回來沒有。但是古人在海邊卻撿到了各種各樣帶鳥類花紋的貝殼。

按道理元稹也是農業專家,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證明唐朝向海洋探索的能力有限。海洋捕撈,也是原始的捕撈,而不是如現代的養殖。所以他不清楚貝類原本就是有自己生命系統的海洋生物。

也證明了唐朝對森林和野生動物的探索也有限,至少沒有官方來調查野雞是怎麼過冬的。

遠方成就詩和幻想,再加上古書的以訛傳訛,這位農業專家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野雞們開始飛往大海尋求最後的死亡歸宿,離它們變成貝類花蛤也不遠了。

那麼這句詩還含有一個信息,冬天是人們享受貝類海產品的季節。雖然不知道貝類如何繁殖,但是冬天能吃到貝肉花蛤也是享受呀!

不過十月的確是水產品旺季,包括蝦,蟹,魚,貝,都到了肉肥鮮美的時節。

元稹的這首立冬,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的確從科學角度,看到了寒磣,但是卻更加覺得真實。這就是中唐時期的立冬,一個繁榮的農業社會,官方指導性地給出建議,該收藏穀物,該製作衣裳了,趁著農閒,你吃著花蛤的時候,想一想詩和遠方。雖然有認知的簡陋,但也親民。

你的立冬絕對比唐朝,繁華!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冬至節氣詩賞讀:二氣俱生處,舜日照南天 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 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
  • 元稹《詠廿四氣詩》裡的小寒物候,天寒地凍時,為什麼喜鵲忙做窩?
    二十四節氣之小寒節氣詩,歡鵲壘新巢,春冬正月交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遶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藂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 小寒到,且品元稹的詩以取暖,迎接人生的春天
    筆者不由想起小時候讀到過的唐代大詩人元稹詠小寒的詩《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這裡且試著解讀此詩,聊以取暖,迎接人生的春天。前言之所以選擇元稹的這首詩來解讀,我這裡有一個緣由。1月5日早上起來,本人看到手機裡有國家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發的關於小寒的文章,其中引用了元稹這首流傳了一千多年的詩,於是轉發該文章到高中的同學群中,沒想到引來一段小插曲。
  • 閱讀節氣詩詞再不用東翻西找,元稹《詠廿四節氣詩》應有盡有
    因此,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節氣,自然也是詩詞創作的主題。應該說,從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就有關於節氣的詩篇,但是,縱觀整個古代文學史,能夠以詩詞形式將二十四節氣完整寫入到文學作品中的,大概只有唐代元稹一人吧。可能這二十四首詩非一時一地之作,所以,在多數詩詞書籍中,這二十四首詩並未收集在一起。今天老沙把元稹的《詠廿四節氣詩》收集齊全了,愛好詩詞的朋友先睹為快吧。
  • 詩的唐朝 唐朝的詩
    聞一多先生曾經說過:「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懂得了詩的唐朝,才能欣賞唐朝的詩。」(聞一多《說唐詩》)聞一多先生所提出的「詩唐」的主要含義是:「唐人的生活是詩的生活,或者說他們的詩是生活化了的。」那麼,唐人「詩的生活」表現在哪些方面?唐代緣何產生出「生活化了的詩」呢?聞一多先生惜未詳論,現當代唐詩研究者和唐史研究者亦無深入具體之闡說。可喜的是,此憾近來已被彌補。
  • 元稹這首描寫穀雨節氣的詩,刻畫生動,使人眼前一亮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明天便是二十四節氣的穀雨了,種豆插秧最佳時節來臨。這個節氣到來同時也意味著春天的結束,夏天就快要降臨。中午,一場大雨洗刷了十裡江南前街道旁兩邊的樹木。傍晚,雨停了下來,打開窗戶,一股夾雜著雨水的空氣吸入肺中,遠眺山林,一片綠意映入眼帘。元稹,字微之。
  •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品讀《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了解秋分
    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了解秋分。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中秋節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
  • 唐朝詩人元稹和李商隱,都善於寫愛情詩,誰的藝術成就更高呢
    #自古以來,愛情就是詩中永恆的主題,然而對於愛情,不同的詩人卻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描寫手法。唐朝是個開放浪漫的時代,期間有兩位以寫愛情詩著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元稹,一個是李商隱。李商隱元稹詩詞風格言簡意賅,妍麗豔美,如《菊花》中的詩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 詩詞中的立冬: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
    轉眼間,樹葉變紅,彩林呈現在大家眼前,當我們還在留戀秋之美時,冬季已經來了。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是冬季的開始,立冬之後,天氣會變得寒冷起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這樣對「立冬」進行解釋的:「立冬,十月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堅也。
  • 元稹的這首詩,僅用開篇的十四字,就寫出了悼亡詩一種絕美的境界
    一位唐朝有名的多情才子,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詞,這兩者之間似乎在感情上不存在任何交集,但是在邏輯與現實歷史中,卻是真實存在的。這位多情的才子就是元稹。元稹似乎除了在友誼方面與白居易交好之外,剩下的感情生活、交際基本上是與不同的女性打交道了。他與薛濤的斷舍離,使他成為《西廂記》張生的原型人物,但是元稹卻不是一位薄倖的人,當他後來遇到了韋叢,倆人的愛情中成為唐朝的一段佳話。在韋叢死後,元稹寫過數首悼亡詩,並且每首詩都寫得十分出色,這在整個唐代都少有,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 小雪節氣小雪詩10首,十月梅花早春回,生意都從小雪來
    小雪節氣美句:寂寥小雪閒中過,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十月真是和可愛的月份,雖然都在初冬裡,然而這一個月,可謂集四季之大成,春夏秋冬都能領受。聽我娓娓道來。
  • 元稹和他的詩(上)
    元稹生活在中唐年代,正值唐朝經歷過安史之亂不久,國力衰退。該詩就是以小見大地點明了唐朝衰敗的原因。賞析元稹的這首《行宮》是一首抒發盛衰之感的詩,這首短小精悍的五絕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雋永的詩味,傾訴了宮女無窮的哀怨之情,寄託了詩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詩人先寫環境。首句中「寥落」已點出行宮的空虛冷落,又著一「古」字,更顯其破舊之象。
  • 節氣 | 立冬: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已到年末歲尾,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也走到了倒數,今天就是立冬了。
  • 白居易與元稹的生死之交 元稹的詩《菊花》《離思》欣賞
    樂府詩在元詩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並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了白居易創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餘《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豔詩和悼亡詩。
  • 元稹失意之時寫下一首詩,通篇沒有寫一個愁字,但是處處充滿憂愁
    元稹是和白居易齊名的詩人,兩人被後世稱為「元白」,在過去人們普遍更推薦元稹,才以把他放在前面。他們才華相當,同時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經常也是一起吟詩作對,彼此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當下人們更熟悉的還是白居易,反而是忽略了元稹,其實他的作品並不遜色白居易,也是有很多經典之作。
  • 元稹《遣悲懷三首》有悼亡詩第一之稱,只看第一首,卻見渣男一枚
    但是,出身書香門第的母親鄭氏,對他的學業更為重視,加上元稹的聰慧好學,學業長進飛速。為了早日賺錢養家,15歲那年,元稹選擇參加明經科考試。唐朝的科考名目比較多,明經科是比較低檔,相當於上世紀的中專技校中等師範一類的,雖然也是包分配,但是跟大學還是有差別的。相對於明經科,進士科就是大學,人們更看重一些,所以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
  • 24節氣中的立冬是什麼意思 2020立冬是幾月幾號立冬後多久開始很冷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4節氣中的立冬是什麼意思 2020立冬是幾月幾號立冬後多久開始很冷 立冬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顧名思義,立冬就代表著冬天的開始,因此很多盆友都很好奇立冬是幾月幾號2020年,其實立冬節氣離我們也不遠了,現在全國很多地方天氣都變得
  • 熱戀中的薛濤被元稹所傷,溫柔如水的她寫下一首詩,句句充滿諷刺
    這件事情也成為了元稹人生中最大的汙點。薛濤在作品裡也是罵過元稹,尤其是這首《柳絮》,通過不同的角度來訴說相思之苦,字裡行間又充滿了諷刺意味,正是由於她愛得深沉,還被元稹給傷害了,這讓她悲痛欲絕。 二月楊花輕復微,春風搖蕩惹人衣。 他家本是無情物,一任南飛又北飛。
  • 元稹向白居易借歌妓,一月後才歸還,元稹一首詩讓白居易轉怒為喜
    然而這句話對於唐朝的一對哥倆兒卻是完全失效的,他們就是著名風月組合——青樓兄弟,成員:元稹、白居易。元白之交,可謂曠古爍今,二人友情濃於血水,甚至被懷疑是愛情。元稹想白居易時說「是夕遠思君,思君瘦如削」,白居易思念元稹則是「夢中握君手,問君意何如」;元稹收到老白的來信激動壞了,「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老白想起逝去的元稹,揮淚寫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要不點明作者,還以為是某對痴男怨女的閨中之詞呢!
  • 【綜合實踐】二十四節氣之節氣花語——立冬·雙莢決明
    花在節氣中綻放節氣在花中徜徉你們知道嗎?二十四節氣都有自己的專屬花,四季吐芬芳,我們將和孩子們一起探尋節氣花的奧秘。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給我們帶來寒冷的節氣——立冬。泉帶冰聲冷,菊含霜色佳,寒氣正向我們一步步走來。立冬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於水,所以是水與冰的結合。冬寒水結是為伏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