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甜粄

2020-12-26 寶安日報數字報

▲切好準備上桌的甜粄。

▲剛剛蒸好的甜粄。 李雄金 攝

顧曉

記憶中的年味從碾糯米開始,從對甜粄的期待開始。

小時候,每到春節前,奶奶便早早吆喝著陪她一起去離家不遠的碾米廠碾糯米。天還沒亮,我一邊嘟囔著「碾米廠還沒開門呢」一邊不得不睜著迷朦的眼睛下床穿衣戴帽,幫奶奶把滿籮筐的糯米谷挑上。不到十分鐘的路程,遠遠地就看到小小的碾米廠燈火明亮,人聲嘈雜,等著碾米排隊的人已經排到馬路上了,我這才理解為什麼奶奶要這麼早趕來了。等輪到我們的糯米谷碾成粉後,天已經大亮了。

從谷到米再到粉,甜粄的製作有著一系列繁瑣嚴謹的工序,儘管如此,勤勞的客家人一直遵循著老一輩的教誨,在梅州五華,極具客家特色的甜粄從來不會在春節這個傳統節日裡缺席。在當地人心目中,流傳著「不蒸甜粄不像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的說法。

奶奶從小就跟著長輩學蒸甜粄,可以說蒸了幾十年的甜粄,不管出嫁與否,年前的這個重擔都由她一人承包了,所以她幹起活來手腳利索,按奶奶的話說「閉著眼睛都知道下一步該幹什麼」。我從小跟著奶奶睡,她經常在睡前告訴我她小時候的事情,至於甜粄的製作流程,她更是說過無數遍。「學會了蒸甜粄,你嫁到夫家才不會受欺負。」這是我小時候經常聽奶奶講的一句話,那時候心裡好緊張,聽得很認真,生怕漏了哪個環節,現在想來忍俊不禁。但同時心裡也是酸楚的,老一輩用心良苦地教技能,為的是讓後輩在夫家有尊嚴地生活。由此可見,甜粄這種傳統食品裡承載著老一輩客家人的勤勞和智慧。

蒸甜粄的大概流程是這樣:首先將糯米浸泡一個晚上,然後將其碾成米粉。接著,用溫水把米粉和成米糊狀,還要加進一定比例的紅糖。待把米糊和好之後,就將和好的米糊倒進一個大鐵盆裡。然後就將整個大鐵盆放過一個大鐵鍋裡去,鐵鍋裡需先放上一定的水,並放上一個架子,以方便放大鐵盆。最後,將大鐵鍋的蓋子蓋上,然後開始生火,並不斷地添加柴火,用蒸的方式,把甜粄蒸熟。記得奶奶每次下鍋前都會往水裡放個瓷勺子:「如果鍋裡還有水的話,勺子就會一直響。不響的話就代表水幹了,要趕緊停火了。」果然,水開了後就聽到鍋裡有叮噹響的聲音。蒸甜粄耗時較長,奶奶每次都會溼透一身衣服,挺辛苦的。一床甜粄很厚,需蒸上五到十個小時才能算成功。蒸甜粄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大喜日子,偶爾在奶奶分身乏術的時候,我在一邊幫忙添加柴火,同時心裡只期盼著能趕緊吃上熱乎乎的甜粄。「什麼時候才好啊,我口水都流出來了。」每當我這樣催促奶奶時,她便這樣回答:「不能問這個問題,一問的話就永遠熟不了了。」嚇得我趕緊捂住嘴巴,但是過了一年後又這樣問。

蒸好的甜粄呈黃糖色,具有厚、甜、韌的特色韻味,可以切成小塊用油煎,外酥內韌,香甜可口,別有風味,或切成小塊蒸軟吃,更可直接「冷吃」。過年期間贈送給親朋好友,代表一種喜慶和祝福,過年祭拜祖先時也用來當祭品,這是客家人的一種年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會在春節前蒸甜粄了,但仍可以在老街舊巷裡的小吃店買得到蒸甜粄,味道可口、純正,與當年奶奶蒸的一樣,有著濃鬱的鄉情。

相關焦點

  • 客家人的甜粄故事(附製作說明)
    客家人過年,有「不蒸甜粄不過年」之說。甜粄在客家地區以外被稱為年糕。年糕「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會比一年高,祈求來年更幸福、甜蜜。但在本地,廣義上的年糕包括了甜粄、油角、煎堆、蘿蔔粄等;而狹義上的客家年糕則專指甜粄,是一種用米磨蒸而成,以其厚、韌、甜而富有特色風味,在客家地區頗有名氣。
  • 客家甜粄
    客家人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蒸發粄、煎煎粄或煎丸,蒸甜粄……有不蒸甜粄不過年的一說。甜粄具有厚、甜、韌的特色的韻味。客家人過年的甜粄必須保留一部分到二月初二日,在初二日當天將甜粄切成小塊用油煎來吃「謂之撐腰骨」(因農曆二月份是春種春播的開始及進入大忙季節),意味著將進行緊張勞動了。
  •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粄」
    客家人做「粄」通常是有時令之分的,例如過年蒸甜粄,清明做艾粄,冬至做蘿蔔粄等,所以客家人過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儀式感。 ▲ 廣東陸河的甜粄。圖/匯圖網每逢過年,客家人大多都有「蒸甜粄」的習俗,還有「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的說法。甜粄,又稱大籠粄,是客家地區的年糕,寓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
  • 剝俺,bǎn,客家人的粄
    客家人做「粄」通常是有時令之分的,例如過年蒸甜粄,清明做艾粄,冬至做蘿蔔粄等,所以客家人過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儀式感。 ▲ 廣東陸河的甜粄。圖/匯圖網每逢過年,客家人大多都有「蒸甜粄」的習俗,還有「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的說法。甜粄,又稱大籠粄,是客家地區的年糕,寓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
  • 飲食|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粄」
    「粄」是客家人用來稱呼米製品的專有名詞,類似於閩語中的「粿」,「粄」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就像「粿」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  客家稱為「粄」的食品非常多,常見的有「蘿蔔粄」「艾粄」「捆粄」「紅粄」「發粄」「甜粄」「粄條湯」「炒粄」.
  • 客家人的各種「粄」,你都吃過嗎?
    大家都說:說粄字,吃粄食的人就是客家人。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喜歡吃大米的客家人,創造了好多讓人慾罷不能的誘人米食,我們客家人統稱為「粄」。這些美味誘人的粄,從種到收到成品,全都出自雙手相當粗糙的客家女人。粄,是純良淑德的客家婦女送給客家人最珍貴的禮物,也是最能代表地道客家的獨特風味。
  • 嶺南民俗——客家人的粄食習俗
    在春節期間,「粄」類食品在廣東梅州異常熱銷,成為當地客家人過新年的必備美食。據了解,「粄」為古漢語,也是客家話中的特色詞,泛指用米漿所制食品,是客家米類食中的特色食品,如餈粑、捆粄、紅桃粄、粄圓、紅粄、甜粄、鹹甜粄、艾粄、粄條、發粄等都是粄的特色美食。  春節期間,梅州城區的興記發粄店一盤盤新鮮出爐的粄熱氣騰騰、色澤鮮豔,成為市民爭相搶購的對象。
  • 梅州客家人的各種「粄」,您吃過了嗎?
  • 客家人的各種「粄」,您都吃過嗎?
    大家都說:說粄字,吃粄食的人就是客家人。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喜歡吃大米的客家人,創造了好多讓人慾罷不能的誘人米食,我們客家人統稱為「粄」。  客家人過年,不少人家會蒸甜粄,有不蒸甜粄不過年的一說。甜粄具有厚、甜、韌的特色的韻味。甜粄的吃法很多,可以切成小塊用油煎,煎成全黃sè,外酥內韌,香甜可口,別有風味或切成小塊蒸軟吃,也可加姜用水煮,更可直接「冷吃」。
  • 有一種「粄」被譽為是客家人的「哈根達斯」,你吃過嗎?
    大家都說:說粄字,吃粄食的人就是客家人。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喜歡吃大米的客家人,創造了好多讓人慾罷不能的誘人米食,我們客家人統稱為「粄」。這些美味誘人的粄,從種到收到成品,全都出自雙手相當粗糙的客家女人。
  • 哪裡有客家人,哪裡就有「粄」!
    雖然說客家人一年四季都在吃「粄」,但也講究時節,例如:過年吃蒸甜粄,清明吃艾粄,冬至吃蘿蔔粄等,每個節日都有自己吃「粄」的儀式感。過年一定要蒸甜粄via:攝圖網每逢過年,客家人大多都有吃「蒸甜粄」的習俗,寓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由此還有「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的說法。
  • 客家人的各種「粄」,你都吃過嗎?原來還有這麼多種粄.
    大家都說:說粄字,吃粄食的人就是客家人。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喜歡吃大米的客家人,創造了好多讓人慾罷不能的誘人米食,我們客家人統稱為「粄」。這些美味誘人的粄,從種到收到成品,全都出自雙手相當粗糙的客家女人。
  • 客家人都愛吃!穿越百年的客家老味道,五華人沒有它都不叫過年!
    ,沒有甜粄不成禮」的說法。廣東梅州的客家人從中原地區遷徙而來,把北方小麥「磨粉」蒸煮的文化應用到稻米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客家「粄」文化,一直傳承至今,並延播四海。目前,梅州保留著以稻米為主料的甜粄、發粄、味酵粄、老鼠粄、煎粄、憶子粄等「米粄」數十種之多,而以稻米為主料的飯、粥、粽、粉、粄、糕、酒、醋等大米飲食近300種。
  • 總能勾起客家人濃濃鄉愁的粄,竟然不是客家人獨有!
    「粄」之於客家人,是兒時的母親手藝的味道,是縈繞心頭的故鄉味道。經過百年的傳承與發展,這個味道依然能勾起無數客家人濃濃的鄉愁。▲甜粄雖然「粄」並不是客家地區獨有的,但這類食物在客家地區被發揚光大,變換出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味道,被賦予了深刻的內涵,在客家人心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
    客家人各時期遷徙路線圖 都說「來了就是深圳人」 第一批來深圳拓荒的就是客家人 1928年,深圳龍華浪口村客家人 而客家人大量遷入深圳地區 則是在清康熙乾隆年間
  • 客家人的春節:什麼是「粄」
    粄不僅是客家人的特色美食,粄也是客家話的獨特稱謂。春節近了,繼續介紹客家人好吃的粄——一、缽粄(發粄、碗粄)缽粄(發粄)是梅州客家人過年過節常吃的糕品,也是祭祀場合的主客。「缽粄」又被叫作「碗粄」。它是經過發酵的,粄面從碗裡隆起來,會出現裂縫,就像是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