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年輕人,我心情不太好》——年輕人:我喪,也會治癒自己

2020-12-23 影視劇連環看

前兩天刷抖音時看到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喪文化?有一個評論說,知乎上一個高贊的回答是:因為真正的世界跟書本上不一樣,跟老師說的不一樣,跟父母說的不一樣。

來自一位大學生的自白:

1. 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軟體工程專業的大三女生,對專業毫無興趣,只是當作任務完成,在學校上課混日子,聽不聽課完全看心情,考試前抓緊複習,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的是,我的目標不是不掛科,而是拿獎學金。

我的學校是一個普通二本,甚至是一般偏下,學習氛圍不怎麼樣,一個班上認真學習的沒幾個,我就是那幾個之一,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就能獲得獎學金和榮譽,為什麼不做呢?

現實是除了幾個學習的人之外,其他人的態度都是:幹嘛要這麼累?大學就應該玩啊!我本來就是不喜歡說廢話的人,從來不會搭理他們,他們愛玩就玩,我學習是我的事,互不打擾就行,沒必要跟想法不一樣的人辯駁。

2.和室友不是一路人: 我對待室友同樣是同上態度,四個室友都很愛玩,掛科也不在乎,我也不會拉著她們一起學習,太不現實,我們關係相處還行,她們喊我出去玩,我有時間就去,沒時間就拒絕。

時間長了,她們基本了解我了:「學霸」忙著學習。對於這樣的「恭維」,我也不反駁,因為覺得沒必要。在宿舍被她們吵到,我之前是會溫柔地勸告,後來就乾脆塞著耳機或者耳塞,說多了沒用,也不想把關係弄僵。

3.對未來仍舊未知: 一直沒有確定以後的工作方向,因為不知道興趣何在。花了幾天研究可以考的證書,報了BEC初級考試、基金從業資格考試(順利通過)、期貨從業資格證考試(後來沒考)。

在填寫招聘App時更是發現自己真的沒什麼技能和優勢。因為在學校學長的介紹進入學院公眾號運營負責人之一,曾想過從事這方面工作,但是自己沒有什麼文筆,寫的推文也沒什麼亮點,於是慢慢放棄了這個想法。

這可能是很多大學生的現狀,而「喪文化」更是在年輕人裡很流行。心裡有很多事情不會輕易跟別人說,一旦焦慮就很難脫離,日常思考人生……

《我是個年輕人,我心情不太好》書名喪,其實是治癒的書。如果你是一個困惑的年輕人,或者和這本書有強烈的共鳴。

書中和很多年輕人的狀態相當相像。主人公平凡,沒有目標,沒有信念,沒有男女朋友,擁有的很少,擁有的很多,但想要的也不多,知道很多,不知道很多,不知道能做什麼,不知道到底要做什麼。

他停下來,玩球,看書,帶孩子,不斷地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最終在一系列小事中找到了可以說是意義的東西,至少明確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模糊看法,知道了自己一開始不在乎的一系列人生準則。

也許書讀完了,我們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成長和他一樣在尋找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其實讓我們成長的小事很簡單,但很深奧,有些甚至很有趣,是一種發人深省的樂趣

相關焦點

  • 李雪琴:年輕人的喪是一種緩衝,喪不等於不努力!
    可是,最後都會證明他們錯了,年輕人是最有創造力,最有正能量的,現在最愛國的都是90、00、10後! 年輕人的喪只是一種釋放,每天學習、工作的壓力都那麼大了,你就不能讓我頹廢一下嗎?
  • 我在喪中自娛自樂
    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要麼被它打敗 要麼打敗它「喪」現在已經變成當代年輕人的代名詞,幾乎每個人每天就回持續性喪 ,間接性平靜。情緒往往只有「平——喪——更喪」。怎麼能不喪呢?面對每天加不完的班,還不完的款,無人傾訴的心情,喪就變成了日常情緒。當代年輕人的喪慢慢的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文化。「喪文化」在年輕人中慢慢流行了起來,「我太喪了」也變成了當代年輕人的一個口頭禪,遇到任何事情都會來上一句「好喪啊,我太喪了」如何打破喪呢?既然喪已經無法改變,那麼我們就喪到底,觸底反彈讓喪無處可喪。
  • 「對不起,我不想努力了」,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盛行?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真正喪的人,其實並不多。 前幾天我聽到一則小道消息,說的就是這種事。 某位勵志青年,平時對工作特別投入。 對於年輕人,特別是剛進入社會的人來說,這無疑成了一種精神「砒霜」。 我曾帶過一個實習生,挺好一小夥,周圍同事也都誇他聰明。可他總是唉聲嘆氣,說白了,就是沒有年輕人那股子衝勁,整天顯得「神神叨叨」。 在平時空閒時,他也總是習慣拿出手機,去看那些充斥著「喪文化」的視頻。
  • 我是一個年輕人,我該如何找回我的火與光
    後來有人說,你們太奇怪了。總共二十個節目,除了我們以外,幾乎全在歌誦和讚美。奪冠的節目是集體的詩朗誦,主題是祖國,氣勢磅礴的音樂鼓點、高昂澎湃的情感、鏗鏘有力的詩句引來了一陣陣掌聲,我看到有人在落淚。從那時候起,我便知道為什麼自己永遠評不上三好學生。正如我朋友評價我說——「你太不積極了」。
  • 年輕人的喪,到底從何而來,如何治癒
    02 年輕人更願意在網際網路發聲表達,但似乎社交媒體輿論環境變得極端了?03 資本市場對年輕人的樂觀和他們的「困局」是否存在某種矛盾?04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太信任愛情和婚姻了?05 什麼是好的生活?年輕人怎麼自處才能獲得好的生活?01怎麼形容這一代年輕人身處的大環境?「標準答案沒有了,選擇題也沒有了。」
  • 年輕人深陷「喪文化」,不相信明天會更好,原因是什麼?
    首卷語按正常來說,年輕人應該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整天奮鬥,但如今的年輕人並非如此,很多人都陷入了「喪文化」。也就是說年輕人在遇到任何不順利的事情時,總是充滿了抱怨,甚至發頹廢的圖片來暗示,他們不再相信明天會更好。
  • 我承認我很喪,但從來不垮
    這樣的生活讓朋友都說我根本不像一個年輕人,每天都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當然在這樣的生活下我有時候也會覺得無味,特別是在我的工資依然低得可憐的情況下更是無數次想過放棄。經常在看書或者工作的時候我也會想:算了,今天早點睡吧,有什麼明天再做也來得及。今天不寫了吧,反正也沒有多少人看,寫了也沒有多少意義。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直面網絡「喪文化」灰幕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生就是起落落落落」「人家15歲時在打碟,而我15歲時還在被媽媽打」……這些「喪喪的」評論在一家知名網際網路音樂平臺上引人注目,大都出於年輕用戶之手。近來,人們瀏覽網絡時難免有這樣的印象:帶一點「喪」,有一點「頹」的言論,似乎更多了。細看這些人訴說的情境,大抵是年輕一代的遭際。年輕人為什麼覺得「喪」,為什麼熱衷表達「喪」?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我們變得更「喪」了嗎?
    年輕人更「喪」了嗎「面對這個世界的壓力,我感覺一直在被『吊打』。」「85後」青年黃旭打開他的微博,最新一條是:「我用盡全力,只是過著平凡的一生。」「我有時會在豆瓣上發一些比較『喪』的言論。因為這個社交平臺於我而言,少有熟人關注,友鄰也比較包容,更有一種抱團取暖的感覺。」研一學生盧開春說,包括他自己在內,不少年輕人在網際網路上展現「喪」的一面,只是為了宣洩一下自己的消極情緒,讓壓力找到另一種釋放方式。來自陌生人的共鳴,也讓他們覺得心情可以緩和一點。
  • 半月談|「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直面網絡「喪文化」灰幕
    1年輕人更「喪」了嗎「面對這個世界的壓力,我感覺一直在被『吊打』。」「85後」青年黃旭打開他的微博,最新一條是:「我用盡全力,只是過著平凡的一生。」隨著「葛優癱」成為熱搜詞、走入表情包,一場帶著憂傷與自嘲的狂歡漸漸獲得了網絡亞文化的鮮活形貌,「喪文化」開始進入更多年齡段人群的視野。「我有時會在豆瓣上發一些比較『喪』的言論。因為這個社交平臺於我而言,少有熟人關注,友鄰也比較包容,更有一種抱團取暖的感覺。」
  • 《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那麼治癒的書,為什麼書名那麼喪
    導語:《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真的是一部讓人十分意外的小說,總體文風溫暖治癒。但是為什麼書名那麼喪呢?但是喬一在這本書中也有分享過一些不快樂的事,但卻不會詳說痛苦,只會說出裡面的感動。讀者看完依然會感動,會心疼,但是卻不會哀傷,因為喬一的文字仿佛有一種溫暖的魔力,讓讀者不會沉浸在哀傷中,看到其中的溫暖與感動。所以當你心情不好時,去讀這本書,真的超級治癒,這是一部有魔力的書。
  • 「小丑竟是我自己」是個什麼梗?這屆年輕人活得最清醒,也最痛苦
    既能幫我們走出情緒低谷,還不會傷害到別人……所以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小丑」開始變成了一個符號。你我都戴著面具,在騙與被騙中扮演著自己的小丑。01「小丑竟是我自己」反映了當代年輕人怎樣的一種心態?這屆年輕人,可以說是活得最清醒,也是最痛苦的一代人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愈發明白一件事:現實生活,跟我們接受的教育當中所描繪出來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你堅持對一個人無條件的付出,堅持對一個人好,不一定會抱得美人歸,還有可能會被被人嘲笑是舔狗。努力加班到深夜,努力奮鬥,到最後也不一定會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但是你的老闆可以。
  • 這屆年輕人,又喪又惜命
    雖然當時紙媒的質量也談不上有多好(但比如今新媒體的平均質量可能還是好一點),但在事實上形成了輿論壟斷,80後在當時年紀尚小,潑在自己身上的這盆髒水也就很久都沒有洗乾淨。作為一個90後,目睹當年對80後的集體汙名化的時候,我更小。但以有限的與80後接觸的經驗,也能感覺到這個批判是荒謬的。
  • 「小丑竟是我自己」,為何最近流行的梗都這麼「喪」?
    「小丑竟是我自己!」這句辛酸又讓人心疼的話,生動地反映出大家在面臨現實困境時展現的無奈態度,似乎特別有共情能力。  堅持對一個人好,付出不一定會收穫夢寐以求的愛情,還有可能被人嘲笑是「舔狗」。  認真工作,拼命加班,不一定會實現「升職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美好願景,但一定可以保障老闆的收益。
  • 「喪文化」下,很多年輕人都有「鴕鳥心態」,成為「廢掉」的一代
    我們覺得,年輕人是過於悲觀才會被「喪文化」影響,人生遠沒有他們想得那麼糟糕,社會還是有很多機會的。不過,我們也發現,年輕人的頹廢,除了受「喪文化」的潛移默化,自身帶有的「鴕鳥心態」也是重要的原因。那麼,什麼又是「鴕鳥心態」呢?百科資料:「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
  • 從網抑雲到雲村治癒計劃,網易雲可以遠離喪文化嗎?
    作為一位心理人,我更想從心理的角度談談為什麼網易雲變成「網抑雲」,網抑雲是否能在1萬名心理志願者的幫助下變成網愈雲。從線上的一些截圖來看,「網抑雲」本來就是網易製造。網易在推廣過程中利用年輕人的喪文化,誘導他們在網易雲停留和分享。而佔網易雲用戶八成的年輕人,把這種喪推向了極致。
  • 金光華李亞鶴:「小丑竟是我自己」,當代年輕人的調侃文化
    奮鬥半年,發現,大部分工資給了房租和交通,祝朋友小心消費,剩下的還是買不了這個城市一平的房子。  於是嘆息,書中真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耕耘為何和收穫沒有正比。  努力十幾年,發現,自己就是「小丑」!
  • 「小丑竟是我自己」走紅:年輕人的自嘲梗,聽起來心酸又心疼
    這就有點像,你很難用文字描述自己的心情或感受,某天偶然讀到一本書的一句話,作家好像窺視了你的內心,一語道破你怎麼也說不清道不明的心事。這就叫情感的共鳴。 而生活嘛,本來就是「笑笑他人,然後被他人笑笑」,自嘲總是好的,總比嘲諷他人更高情商吧。
  • 就業和經濟原因,年輕人是否會和日本一樣宅文化和喪文化成為主流?
    我認為如果當下的基礎環境沒有獲得改變的話,很可能步日本後塵,日本的宅文化和喪文化並不是原來就有的,在日本經濟復甦高速發展的時候,誰會去宅在家裡?崇尚喪文化,所有的國民都像打了雞血一樣,認真工作,努力加班,各種貸款金融產品衍生品包括房產,而日本房價暴跌以後,整個國家的經濟軌道發生了變化,社會發展由增量變成了存量。
  • 《明日之子》蔡維澤:「傻子是我,白痴也是我,我只做我」
    他怕自己淹沒在流量之中,怕因為流量讓自己「失真」;對於自己的合作夥伴受到質疑或者誤解之後,也會偷跑上來跟大家解釋清楚,是一個很簡單直接的人。除了「小作文」外,他最擅長的估計就是手寫信了,在這個資訊時代,「親筆信」是不是既溫暖又很酷?和sunnee合作時,因為自己不太會講話,所以給她寫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