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刷抖音時看到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喪文化?有一個評論說,知乎上一個高贊的回答是:因為真正的世界跟書本上不一樣,跟老師說的不一樣,跟父母說的不一樣。
來自一位大學生的自白:
1. 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軟體工程專業的大三女生,對專業毫無興趣,只是當作任務完成,在學校上課混日子,聽不聽課完全看心情,考試前抓緊複習,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的是,我的目標不是不掛科,而是拿獎學金。
我的學校是一個普通二本,甚至是一般偏下,學習氛圍不怎麼樣,一個班上認真學習的沒幾個,我就是那幾個之一,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就能獲得獎學金和榮譽,為什麼不做呢?
現實是除了幾個學習的人之外,其他人的態度都是:幹嘛要這麼累?大學就應該玩啊!我本來就是不喜歡說廢話的人,從來不會搭理他們,他們愛玩就玩,我學習是我的事,互不打擾就行,沒必要跟想法不一樣的人辯駁。
2.和室友不是一路人: 我對待室友同樣是同上態度,四個室友都很愛玩,掛科也不在乎,我也不會拉著她們一起學習,太不現實,我們關係相處還行,她們喊我出去玩,我有時間就去,沒時間就拒絕。
時間長了,她們基本了解我了:「學霸」忙著學習。對於這樣的「恭維」,我也不反駁,因為覺得沒必要。在宿舍被她們吵到,我之前是會溫柔地勸告,後來就乾脆塞著耳機或者耳塞,說多了沒用,也不想把關係弄僵。
3.對未來仍舊未知: 一直沒有確定以後的工作方向,因為不知道興趣何在。花了幾天研究可以考的證書,報了BEC初級考試、基金從業資格考試(順利通過)、期貨從業資格證考試(後來沒考)。
在填寫招聘App時更是發現自己真的沒什麼技能和優勢。因為在學校學長的介紹進入學院公眾號運營負責人之一,曾想過從事這方面工作,但是自己沒有什麼文筆,寫的推文也沒什麼亮點,於是慢慢放棄了這個想法。
這可能是很多大學生的現狀,而「喪文化」更是在年輕人裡很流行。心裡有很多事情不會輕易跟別人說,一旦焦慮就很難脫離,日常思考人生……
《我是個年輕人,我心情不太好》書名喪,其實是治癒的書。如果你是一個困惑的年輕人,或者和這本書有強烈的共鳴。
書中和很多年輕人的狀態相當相像。主人公平凡,沒有目標,沒有信念,沒有男女朋友,擁有的很少,擁有的很多,但想要的也不多,知道很多,不知道很多,不知道能做什麼,不知道到底要做什麼。
他停下來,玩球,看書,帶孩子,不斷地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最終在一系列小事中找到了可以說是意義的東西,至少明確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模糊看法,知道了自己一開始不在乎的一系列人生準則。
也許書讀完了,我們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成長和他一樣在尋找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其實讓我們成長的小事很簡單,但很深奧,有些甚至很有趣,是一種發人深省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