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卷語
按正常來說,年輕人應該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整天奮鬥,但如今的年輕人並非如此,很多人都陷入了「喪文化」。
也就是說年輕人在遇到任何不順利的事情時,總是充滿了抱怨,甚至發頹廢的圖片來暗示,他們不再相信明天會更好。
年輕人應該是世界的希望,但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這麼無助?原因來自以下兩點:
01錯誤的認知
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本來有著滿腔熱血,帶著自己的夢想進入職場,而事實並不是年輕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很多人都被現實給打敗了,為此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沒想到自己的努力換來的卻是各種打擊。
在職場呆的時間久了,很多年輕人發現自己的處境越來越尷尬,為了可以為自己找到好的機會,不少年輕人整天沒日沒夜的加班,可最終也沒能換來一次機會,但隨著時間的增長,年齡卻越來越大了,這讓他們的心裡充滿了恐慌。
不過剛參加工作,遇到困難也是正常的,為此也有不少人仍然不斷努力,但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年輕人陷入了習慣性的無助當中,因此很多人開始相信,想成功就要靠老天的成全,而努力是無法成功的。
接下來年輕人就進入到了喪文化當中,他們每天要做的不是努力,而是自暴自棄。經過了那麼多的努力也無法成功,但在放棄的時候卻很瀟灑,為此不少人也認為得不到就算了,至少自己努力過了,慢慢的這也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生活態度。
這些年輕人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開始傳播這種喪文化,甚至將此作為自己的人生箴言。其實仔細想想,大部分的人智商都處於正常水平,也不存在太大差異,所以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輸給了自己的能力呢?
心理學家約翰·華生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兒童,不管他們的祖先如何,可以培養成為各種類型的人。
這說明人的可塑性是很強的,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只要智商不低下的人,都可以完成所有的任務。
年輕人之所以看不到希望,主要是因為受到了社會的壓迫,為此才開始懷疑自己的個人能力,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知,而這樣的認知是不正確的,原本憑著個人的能力是可以完成任務的,但就是這樣錯誤的認知,導致了年輕人對世界沒有了希望。
02群體的影響
現代文明的發展,跟人際關係是分不開的,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這個群體中被需要、被認可,想要達到這一點,就要真正的融入到這個群體當中,而在融入的同時,就要對群體的思想和價值觀認可。
融入群體可以讓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效率更高,避免了一些思維的過程,同時做出來的決策要比個體的更加大膽,影響上也更大。但這背後也存在著缺陷,那就是很多人的真實想法都被掩埋了,而是完全按照群體的思維來進行。
正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讓喪文化傳播的速度更快。現在是個網際網路的時代,很多年輕人在網絡上發洩出自己的情感,而年輕人的意志又不是很堅定,那麼就容易跟風,在群體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處於喪文化的狀態中。
看到大家在網絡上暢所欲言,大家都在訴說自己生活的痛苦,對工作也是沒有任何希望,很多人也有了這樣的想法,也有些年輕人覺得,本來只是自己不想努力不想奮鬥了,沒想到這在群體中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為此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正是因為以上的兩點原因,讓現在的年輕人看不到任何希望,儘管他們曾有著遠大理想,但在這樣的環境下,理想也破滅了,他們不再去相信那些心靈雞湯,而是流行喪文化,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思維,畢竟在年輕的群體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後記
久而久之,很多年輕人都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他們不再認為明天會更好,因為未來他們看不到任何希望,遇到任何事情時,還會處於無助的狀態,眼下的事情都無法解決,又何談明天,因此意志力逐漸被磨滅,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在努力後看不到任何希望。
作者|李庸子編輯|李庸子圖片|來源網絡參考資料|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