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深陷「喪文化」,不相信明天會更好,原因是什麼?

2020-12-16 心理蘇庸子

首卷語

按正常來說,年輕人應該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整天奮鬥,但如今的年輕人並非如此,很多人都陷入了「喪文化」。

也就是說年輕人在遇到任何不順利的事情時,總是充滿了抱怨,甚至發頹廢的圖片來暗示,他們不再相信明天會更好

年輕人應該是世界的希望,但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這麼無助?原因來自以下兩點:

01錯誤的認知

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本來有著滿腔熱血,帶著自己的夢想進入職場,而事實並不是年輕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很多人都被現實給打敗了,為此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沒想到自己的努力換來的卻是各種打擊。

在職場呆的時間久了,很多年輕人發現自己的處境越來越尷尬,為了可以為自己找到好的機會,不少年輕人整天沒日沒夜的加班,可最終也沒能換來一次機會,但隨著時間的增長,年齡卻越來越大了,這讓他們的心裡充滿了恐慌。

不過剛參加工作,遇到困難也是正常的,為此也有不少人仍然不斷努力,但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年輕人陷入了習慣性的無助當中,因此很多人開始相信,想成功就要靠老天的成全,而努力是無法成功的。

接下來年輕人就進入到了喪文化當中,他們每天要做的不是努力,而是自暴自棄。經過了那麼多的努力也無法成功,但在放棄的時候卻很瀟灑,為此不少人也認為得不到就算了,至少自己努力過了,慢慢的這也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生活態度。

這些年輕人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開始傳播這種喪文化,甚至將此作為自己的人生箴言。其實仔細想想,大部分的人智商都處於正常水平,也不存在太大差異,所以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輸給了自己的能力呢?

心理學家約翰·華生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兒童,不管他們的祖先如何,可以培養成為各種類型的人。

這說明人的可塑性是很強的,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只要智商不低下的人,都可以完成所有的任務。

年輕人之所以看不到希望,主要是因為受到了社會的壓迫,為此才開始懷疑自己的個人能力,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知,而這樣的認知是不正確的,原本憑著個人的能力是可以完成任務的,但就是這樣錯誤的認知,導致了年輕人對世界沒有了希望。

02群體的影響

現代文明的發展,跟人際關係是分不開的,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這個群體中被需要、被認可,想要達到這一點,就要真正的融入到這個群體當中,而在融入的同時,就要對群體的思想和價值觀認可。

融入群體可以讓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效率更高,避免了一些思維的過程,同時做出來的決策要比個體的更加大膽,影響上也更大。但這背後也存在著缺陷,那就是很多人的真實想法都被掩埋了,而是完全按照群體的思維來進行。

正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讓喪文化傳播的速度更快。現在是個網際網路的時代,很多年輕人在網絡上發洩出自己的情感,而年輕人的意志又不是很堅定,那麼就容易跟風,在群體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處於喪文化的狀態中。

看到大家在網絡上暢所欲言,大家都在訴說自己生活的痛苦,對工作也是沒有任何希望,很多人也有了這樣的想法,也有些年輕人覺得,本來只是自己不想努力不想奮鬥了,沒想到這在群體中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為此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正是因為以上的兩點原因,讓現在的年輕人看不到任何希望,儘管他們曾有著遠大理想,但在這樣的環境下,理想也破滅了,他們不再去相信那些心靈雞湯,而是流行喪文化,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思維,畢竟在年輕的群體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後記

久而久之,很多年輕人都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他們不再認為明天會更好,因為未來他們看不到任何希望,遇到任何事情時,還會處於無助的狀態,眼下的事情都無法解決,又何談明天,因此意志力逐漸被磨滅,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在努力後看不到任何希望

作者|李庸子編輯|李庸子圖片|來源網絡參考資料|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相關焦點

  • 夜讀︱我們總是相信,《明天會更好》
    音樂數位化的浪潮,恐怕會讓今後的年輕人徹底遺忘「唱片」這回事。音樂作品的傳播,變得更快速、更便捷,但它本應具有的質感,還會回來嗎?當然,懷念,不是為了厚古薄今。《明天會更好》值得被銘記,因為它是華語流行音樂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單曲,沒有人會有異議。它的成功,不光得益於豪華的全明星陣容,更是因為它所獨有的溫度。
  • 就業和經濟原因,年輕人是否會和日本一樣宅文化和喪文化成為主流?
    我認為如果當下的基礎環境沒有獲得改變的話,很可能步日本後塵,日本的宅文化和喪文化並不是原來就有的,在日本經濟復甦高速發展的時候,誰會去宅在家裡?崇尚喪文化,所有的國民都像打了雞血一樣,認真工作,努力加班,各種貸款金融產品衍生品包括房產,而日本房價暴跌以後,整個國家的經濟軌道發生了變化,社會發展由增量變成了存量。
  • 「對不起,我不想努力了」,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盛行?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真正喪的人,其實並不多。 前幾天我聽到一則小道消息,說的就是這種事。 某位勵志青年,平時對工作特別投入。這其中一定是有共鳴的,顯著的貧富差距,越來越窄的上升通道,高額的房價,越來越長的工作時間……這一切都是年輕人「喪」的原因。
  • 「喪文化」下,很多年輕人都有「鴕鳥心態」,成為「廢掉」的一代
    「喪文化」下,熬夜成為了年輕人的「標配」,踩點上班成為了年輕人的共同能力,叫外賣也成為了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看到,年輕一代,是焦慮的一代,是無奈的一代,也是「廢掉」的一代。那麼,什麼又是「喪文化」呢?「喪文化」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哪些影響?
  • 現在的年輕人還會唱《明天會更好》嗎?
    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10月25日,滾石唱片發布了《明天會更好》高清版MV,MV中有年輕時的李宗盛、費玉清、齊豫、蔡琴、蘇芮……這首華語樂壇上最知名的公益單曲,再一次引發了一批人的懷舊思緒,不知現在的年輕人還會不會唱這首歌,能不能理解它引發的懷舊風潮。從1986年到今天,「不解風情的春風」已經吹拂了「少年的心」33年。
  • 現代年輕人很喪的原因,不會「窮」開心,還沒有鈍感力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喪文化逐漸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百度上對喪文化的定義是專指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進而對生活失去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
  • 李雪琴:年輕人的喪是一種緩衝,喪不等於不努力!
    李雪琴真的是喪文化的代表了,看她在《脫口秀大會》的舞臺上,每次都是慢吞吞的、蔫蔫兒的樣子…… 但是,聽她完說的話,又總是覺得有一種很爽的感覺,這就是喪的魅力吧!
  • 《我是年輕人,我心情不太好》——年輕人:我喪,也會治癒自己
    前兩天刷抖音時看到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喪文化?有一個評論說,知乎上一個高贊的回答是:因為真正的世界跟書本上不一樣,跟老師說的不一樣,跟父母說的不一樣。對於這樣的「恭維」,我也不反駁,因為覺得沒必要。在宿舍被她們吵到,我之前是會溫柔地勸告,後來就乾脆塞著耳機或者耳塞,說多了沒用,也不想把關係弄僵。3.對未來仍舊未知: 一直沒有確定以後的工作方向,因為不知道興趣何在。花了幾天研究可以考的證書,報了BEC初級考試、基金從業資格考試(順利通過)、期貨從業資格證考試(後來沒考)。
  • 明天會更好的心情說說,句句正能量,說到心坎裡!
    明天會更好的心情說說,句句正能量,說到心坎裡!1、忘記昨天的不快,明天就會很好。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明天會更好。加油!7、所有的喪,都是自己設定的壞情緒,保持一個好的心情,努力向前,明天會更好,加油!All mourning is the bad emotions set by yourself. Keep a good mood and work hard. Tomorrow will be better. Come on!
  • 喪文化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無病呻吟矯揉造作說的是你嗎
    喪文化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無病呻吟矯揉造作說的是你嗎時間:2019-08-20 09:57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喪文化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無病呻吟矯揉造作說的是你嗎 現代年輕人中的流行文化之一,多指自我否定,自我厭棄和對生活喪失希望等一系列負面情緒的疊加,實則大多數是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的典型代表 喪文化的喪大多是一種態度,而非生活的狀態   原標題:喪文化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夜空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劇本改編自詩歌,傳遞凡人「喪文化」
    這種致鬱系電影,失落的情緒像一張灰色網,籠罩著每一個無力回天的人,喪得無力,喪得頹唐,喪得無依無靠,不敢信任愛情,不敢相信幸福……讓人看到原來全世界底層人民喪起來都是一個樣啊。他們都是被生活摧殘過的人,他們都沒有那麼相信愛。所以猶猶豫豫,踟躕不前。「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的話怎麼獲得幸福。」藍色:亞文化青年總是激烈衝動的,懷著美好的理想主義,然而如此便也很容易陷入失望和絕望。
  • 如何看待青少年中流行的喪文化?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
  • 何炅謝娜談起「喪」文化義正言辭,「喪人」要喊冤啦!
    何老師甚至非常嚴肅地表達出之所以有這樣的「喪人」是因為有人在做著不輕鬆的工作,來支撐著這些「喪人」的輕鬆調侃。雖然何老師在節目中表達出「喪」文化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從他之後的義正言辭回答來看,還是沒有真正地弄懂「喪人」。將「喪」想得太過嚴重了。
  • 「齊心協力,明天會更好」
    「齊心協力,明天會更好」——記青峰鎮人大代表、永川區明會酒類經營部負責人聶代明本報記者  凌澤英 文/圖「周邊村民沒有安裝天然氣,我們提了建議,鎮上協調燃氣公司將逐步解決;青峰水廠自來水水質提高的建議,已由青峰潔源自來水廠通過鋪設管道到水廠取原水,增設一組制水設施,
  • 海南日報數字報-相信香港的明天會更好
    據新華社香港5月30日電 (記者周文其)香港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及團體30日紛紛表示支持全國人大涉港決定,相信涉港國安立法將有助於維護香港的法治環境和社會秩序
  • 對抗渾身使不上勁兒的喪文化最佳方案:從小事做起
    一,社會中的喪文化從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喪文化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吹向大地,在90、00後的年輕人中傳遞,酷似80後所經歷的非主流風。很多被「喪」影響的人,經常無由來地覺得世間一切都沒有什麼意義,很容易就陷入佛系狀態,什麼也不想做,對一切失去欲望,本是爭相結果,風華正茂的年紀,卻披上了淡淡的憂傷和渾身使不上勁兒的倦怠。
  • 明天會更好,你要相信,所有美好,終將綻放
    時光,總是太匆匆,經不住似水流年,也留不住四季變遷。我們奔奔波波,忙忙碌碌,但依然執著向前,昂揚向上,因為我們有夢、有愛,我們也相信:明天,會更好!你要相信,所有美好,終將綻放。人生沒有多餘的疼,每一種疼痛,應該都是一種生活的給予。
  • 羅大佑——明天會更好
    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是的,我想這個回答會沒有多少爭議。這首公益歌曲原來是為了支援非洲的難民而創作的,由羅大佑獨立完成作曲作詞,後張大春、等人共同作詞創作完成。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非洲國家衣索比亞爆發了震驚全球的大饑荒,這場自然災害導致了大量的非洲難民,更是造成了數百萬人的營養不良而死亡。
  • 這屆年輕人,又喪又惜命
    哪怕我們現在都還是發展中國家,吃飽穿暖也不過幾十年,說什麼物質極大豐富就是扯淡——吃飽穿暖是做到了,教育、醫療、文化資源都還緊平衡著呢,就更別說十多年前的世紀初的教育、醫療、文化資源有多缺乏了。說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本質上是只把吃飽穿暖看成偉大成就,把人當豬養不過如此——你又怎麼能指望豬有太多理想呢?至於沒吃過苦受過罪就不能成長,那就是屁話。
  • 失去親人的年輕人-你是什麼垃圾?
    然而失意的青年並不是新物種,最早的失意青年可以追溯到二戰,我們將梳理喪親青年的進化史,讓我們一窺喪親部門背後的歷史和人們震驚的密碼。喪偶青年開山鼻祖-「戈多永遠不會來」在巴黎巴比倫劇場的舞臺上,上演了一出「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荒誕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