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文化」下,很多年輕人都有「鴕鳥心態」,成為「廢掉」的一代

2021-01-18 社會解讀

「喪文化」下,熬夜成為了年輕人的「標配」,踩點上班成為了年輕人的共同能力,叫外賣也成為了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看到,年輕一代,是焦慮的一代,是無奈的一代,也是「廢掉」的一代。

那麼,什麼又是「喪文化」呢?「喪文化」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哪些影響?

百科資料:喪文化,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喪文化」的出現,是有很複雜的社會因素的,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社會生存壓力大

每年都是最難就業季,房價剎不住車,工資跟不上通脹,愛情成為了一場買賣,年輕人的生活環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致使年輕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變得麻木。

2、「苦難」教育帶來的影響

當代90後,都是伴隨著應試教育成長起來的,他們深受「苦難」教育的影響。比如,父母會告訴他們,生活有多艱難。老師告訴他們,高考有多重要。社會告訴他們,房價只是一個縮影。長而久之,年人氣被壓得喘不過氣,負能量纏身,變得麻木。

3、高考的副作用開始應驗

90後學生時代,大多認定一條理:高考改變命運。他們學生時代,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高考上,甚至整個家庭,整個社會都把高考的作用捧上了天。高考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竟還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

可是,當這些接受了「高考改變命運」教育的孩子走出社會後,發現現實不是這樣的,哪怕他們贏了高考,還是買不起房,還是爭不過富二代。社會的「潛規則」,人生的苟且,他們不再懷疑。

我們覺得,年輕人是過於悲觀才會被「喪文化」影響,人生遠沒有他們想得那麼糟糕,社會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不過,我們也發現,年輕人的頹廢,除了受「喪文化」的潛移默化,自身帶有的「鴕鳥心態」也是重要的原因。

那麼,什麼又是「鴕鳥心態」呢?

百科資料:「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

比如,年輕男性已經越來越不敢追女孩了,因為擔心自己買不起房給不了她一個家。年輕女性也有很多很拜金,因為她們也怕嫁給「窮二代」過著看不到未來的貧苦日子。

所以,男性選擇逃避愛情,女性選擇了逃避現實。

「喪文化」下,擁有「鴕鳥心態」的危害是多層面的。

它會讓年輕人越來越沒有鬥志,會讓個社會蔓延一種不安的情緒,從而惡性循環,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變得頹廢,活著就像行屍走肉一般。

我們應該怎麼樣面對「喪文化」下的「鴕鳥心態」呢?

1、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要知道,雖然當今時代競爭激烈,但是到處都充滿機會。人生很艱難,可是,悲觀的人生姿態只會帶來悲觀的結果,只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才會帶來積極的結果。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年輕人最寶貝的是健康的體魄,是青春的時光。如果你把時間浪費在玩遊戲上,把身體搞垮在熬夜裡,那麼你又拿什麼去應對這個複雜的世界呢?

3、規劃自己的「ABZ」理論

小編在前幾天的文章中闡述過「ABZ理論」,獲得了一千多位網友的點讚、分享。我希望大家也能早點規劃自己的「ABZ計劃」,去追趕時代的腳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有人說,「喪文化」下,很多年輕人都有「鴕鳥心態」,成為「廢掉」的一代。我覺得這句話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去理解,層面一,你想成為廢掉的一代嗎?層面二,如何應對這種狀態?

我給大家的建議是: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規劃好自己的「ABZ計劃」,讀懂「喪文化」但不要被其影響,擺脫「鴕鳥心態」做個勇敢的人,這樣才是年輕人該有的姿態。

相關焦點

  • 社會心理學:越是有「鴕鳥心態」的女性,越容易成為「大齡剩女」
    她們雖然有小部分是嚮往獨身主義的,但是大部分是因為怕,怕的根源便是「鴕鳥心態」,而所謂的「鴕鳥心態」其實是一種逃避心態。「大齡剩女」想著逃避,大概有以下3個原因。(1)受「喪文化」的影響,大齡剩女缺乏足夠的自信。「葛優躺」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的標籤,是當代社會年輕人「高壓態」的一種逆反表現,面對高昂的房價,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年輕人採取了一種自嘲的方式來逃避現實。
  • 原來是「鴕鳥心態」在搞鬼
    說起現在的「大齡剩女」現象,很多人認為是因為那些女性挑,導致高不成低不就。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真正的原因是因為「鴕鳥心態」在搞鬼,擁有這種心態的女性害怕婚姻。鴕鳥心態(1)社會生活壓力大,很多女性對未來失去信心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有一個詞叫做「喪文化」,說的是當代的年輕人,面對生活的壓力,逐漸變得喪失鬥志,萎靡不振,甚至如行屍走肉一般。
  • 李雪琴:年輕人的喪是一種緩衝,喪不等於不努力!
    李雪琴真的是喪文化的代表了,看她在《脫口秀大會》的舞臺上,每次都是慢吞吞的、蔫蔫兒的樣子…… 但是,聽她完說的話,又總是覺得有一種很爽的感覺,這就是喪的魅力吧!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直面網絡「喪文化」灰幕
    近來,人們瀏覽網絡時難免有這樣的印象:帶一點「喪」,有一點「頹」的言論,似乎更多了。細看這些人訴說的情境,大抵是年輕一代的遭際。年輕人為什麼覺得「喪」,為什麼熱衷表達「喪」?透過「喪文化」灰色的帷幕,我們可以望見青年一代怎樣的境況?1年輕人更「喪」了嗎「面對這個世界的壓力,我感覺一直在被『吊打』。」
  • 半月談|「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直面網絡「喪文化」灰幕
    近來,人們瀏覽網絡時難免有這樣的印象:帶一點「喪」,有一點「頹」的言論,似乎更多了。細看這些人訴說的情境,大抵是年輕一代的遭際。年輕人為什麼覺得「喪」,為什麼熱衷表達「喪」?透過「喪文化」灰色的帷幕,我們可以望見青年一代怎樣的境況?
  • 窮人思維之鴕鳥心態
    今天跟大家說一個非常典型的窮人思維——鴕鳥心態。獅子要把鴕鳥吃了,鴕鳥就把頭埋在沙子裡。以為什麼都看不到了,就會覺得很安全為什麼很多大企業每年都要花幾千萬的資金去做市場調研?為什麼不直接憑董事長的個人喜好直接去定下去呢?
  • 什麼是「鴕鳥心態」,為什麼大部分「大齡剩女」都具有?
    很多關於「大齡剩女」的描述或評論都很片面,比如認為她們眼光高,認為她們拜金,認為她們私生活不好等等。其實,大部分「大齡剩女」被剩下,都離不開一種心態——「鴕鳥心態」。鴕鳥那麼,什麼是「鴕鳥心態」呢?我打個比方,小麗想換一份新的工作,可是她又怕找不到比現在更好的工作。所以,她一邊埋怨現在的收入低,工作強度大,一邊繼續做著這份工作。
  • 年輕人深陷「喪文化」,不相信明天會更好,原因是什麼?
    首卷語按正常來說,年輕人應該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整天奮鬥,但如今的年輕人並非如此,很多人都陷入了「喪文化」。也就是說年輕人在遇到任何不順利的事情時,總是充滿了抱怨,甚至發頹廢的圖片來暗示,他們不再相信明天會更好。
  • 就業和經濟原因,年輕人是否會和日本一樣宅文化和喪文化成為主流?
    我認為如果當下的基礎環境沒有獲得改變的話,很可能步日本後塵,日本的宅文化和喪文化並不是原來就有的,在日本經濟復甦高速發展的時候,誰會去宅在家裡?崇尚喪文化,所有的國民都像打了雞血一樣,認真工作,努力加班,各種貸款金融產品衍生品包括房產,而日本房價暴跌以後,整個國家的經濟軌道發生了變化,社會發展由增量變成了存量。
  • 「溫水煮青蛙」「鴕鳥心態」不要侮辱青蛙跟鴕鳥的智商!
    人類自從有文字以來,一些謬誤流傳甚廣,不是侮辱了人的智商,是侮辱了青蛙跟鴕鳥的智慧,看動物不跟人類說話,就惡毒攻擊!其實很多事情都是人強加給動物的,動物沒有如此蠢!1、溫水煮青蛙流傳甚廣的故事:"溫水煮青蛙"說是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
  • 心態小故事:「鴕鳥心態」亦有可取之處
    據說非洲鴕鳥遇到危險時,往往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的。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逃避現實,不敢面對問題的消極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鴕鳥心態」固然可笑、可悲,但笑完後再細想想,其實「鴕鳥心態」也不無可取之處。
  • 這屆年輕人,又喪又惜命
    退一萬步,即使這2.3億人(算不算一代人另說)真的是「垮掉的一代」的話,那麼當時他們都還年輕,還沒進入社會,很多人還都未成年,他們垮掉的責任,應該由養育他們長大的監護人來負一大半吧?上個世紀中國歷史充滿動蕩,那個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幾代人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挨了多年餓,本就是不幸的,令人同情的。但如果刻意美化這種不幸,並認為年輕人不受點苦就不能成長,就會驕縱,那這麼認為的人只能說是受虐上癮,看別人沒受過虐,心裡感到不平衡罷了。這種對80後集體汙名化的氛圍,一個明顯的改變拐點是汶川地震。
  • 炒股要克服鴕鳥心態
    金音鴕鳥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人們將這種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不敢面對問題的儒弱行為。現實生活中具有「鴕鳥心態」的人比比皆是,股市中有「鴕鳥心態」的人也不少。
  • 炒幣中常見的「鴕鳥心態」千萬要不得 手機挖礦成為熱門首選
    當鴕鳥遇到危險時,它會把頭埋在草堆裡,以為看不到就是安全的。人們稱這種心態為「鴕鳥心態」。「鴕鳥心態」是逃避現實的心理,是儒家的、不敢面對問題的軟弱行為。現實生活中,「鴕鳥心態」的人比比皆是,貨幣圈裡也有不少「鴕鳥心態」的人。他們常說的咒語是:「莊家都沒有離開時,我害怕什麼?」
  • 「對不起,我不想努力了」,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盛行?
    從自稱「社畜」到「打工人」梗的興起,再到「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喪文化」下的網際網路熱點層出不窮。這其中一定是有共鳴的,顯著的貧富差距,越來越窄的上升通道,高額的房價,越來越長的工作時間……這一切都是年輕人「喪」的原因。
  • 在工作中如何克服「鴕鳥心態」
    在11月份的公司行政例會中,公司徐總呼籲德龍廣大幹部職工在工作中要杜絕「鴕鳥心態」,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要敢於面對,而不是逃避困難。 鴕鳥心態,指的是鴕鳥一旦受驚嚇或發現敵情,總喜歡把頭埋進沙子裡,往往用來形容那些喜歡逃避現實、不敢面對問題的人。在我們的生產工作中,各種困難壓力隨時相伴,可能是由於人的惰性心理等因素在作怪,會像鴕鳥一樣採取迴避態度。這是很不可取的,也是必須杜絕的,面對困難推諉拖延,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所以在工作中必須克服「鴕鳥心態」。
  • 遇事逃避原來是鴕鳥效應,教你如何改掉鴕鳥心態
    05:00來自檸檬心理課堂如果電視或電影中出現「人橫穿馬路,眼看著要被車撞,卻不躲不閃,直到被車撞飛」這樣的場景,往往會有很多人吐槽,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傻,這一點也不合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卻會做出比這更不能理解的反應,他們遇到危機或困難時會把自己埋藏起來,當這件事沒發生。有一位檸友就是這樣:他畢業論文從寫開題報告到後面正式寫論文,都是導師催著逼著他寫,他看到導師反饋他說寫得不行要重寫,心裡急得要命也害怕得要命。可他做了什麼事呢,他居然關了手機,然後沒日沒夜地在宿舍打遊戲,最後他因為畢業論文不合格延期畢業了。
  • 疫情防控,「鴕鳥心態」要不得
    在本次疫情中,湖南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居全國前列,但治癒率卻位居全國之首,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取得這樣的成果,實屬不易,靠的正是無數黨員幹部和醫護人員毅然「逆行」,衝鋒在前,成為扛起大山的人。然而,卻有少數幹部,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產生了「鴕鳥心態」:有的戰前「喊話動員」鏗鏘有力,戰時卻「貪生怕死」擔心被感染,唯恐避之不及,嘴裡喊著「給我上」,身體卻躲在後方「指點江山」;有的面對嚴峻的防控形勢,產生了畏戰、怯戰情緒,缺乏信心和決心,對戰疫能否打贏持懷疑態度;有的信奉「多栽花少栽刺」,害怕得罪人,對熟人裝聾作啞,對問題視而不見,對謠言置若罔聞,導致防控工作流於形式
  • 鴕鳥心態,讓我們無法正確面對問題
    鴕鳥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動物,他們跑起來很快,但是遇到危險時,最先會把頭埋進草堆裡,對危險選擇假裝視而不見。這樣導致他們往往因為耽誤了逃跑時機而被其他動物殺死。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鴕鳥心態,指的是當人們遇到事情時,不時想著怎麼解決,而且選擇逃避,視而不見。
  • 「握沙現象」和「鴕鳥心態」
    有的管理者覺得很累,始終擔心身邊的人做事能力水平達不到要求,各項工作的完成質量和效果與預期有距離,工作不敢放手,事必躬親,面面俱到,導致自己整天陷於煩瑣的事務中不能自拔,其結果自己累,員工成長慢。好像手中握沙,握得越緊,反而手中的沙在指縫間掉得越多,再用力,指縫之間溢出的就更多,最後手中的沙子所剩無幾;放鬆手指的力度,手中留存的沙反而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握沙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