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年輕人的喪是一種緩衝,喪不等於不努力!

2020-12-23 騰訊網

李雪琴真的是喪文化的代表了,看她在《脫口秀大會》的舞臺上,每次都是慢吞吞的、蔫蔫兒的樣子……

但是,聽她完說的話,又總是覺得有一種很爽的感覺,這就是喪的魅力吧!

每一代人都會說,現在的年輕人太喪了,不管是8090後,還是00、10後,大人們都會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沒希望了!

可是,最後都會證明他們錯了,年輕人是最有創造力,最有正能量的,現在最愛國的都是90、00、10後!

年輕人的喪只是一種釋放,每天學習、工作的壓力都那麼大了,你就不能讓我頹廢一下嗎?

李雪琴說,喪是給自己的一個緩衝!

這就好像,我每天辛苦打工一天,回到家就只想「葛優癱」,刷抖音,看看帥哥美女,追追劇,發個朋友圈吐槽一下生活!

不然,我這麼辛苦幹活幹嘛呢,不就是想過上驕奢淫逸的生活,想躺就躺,想睡就睡嗎?

所以,喪不代表我不努力,現在的年輕人都很努力,也很有自己的個性。

我們沒有像爸媽那樣下鄉山上,每天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語錄,也不代表我們就是廢掉的一代。

這就像善良和複雜也不是對立的,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一味地單純跟魯莽,其實是不太適合的!

以前,都喜歡雞湯文,現在看毒雞湯更爽,其實毒雞湯也是一種喪文化,但是會讓你從反面,得到一種激勵效果!

比如: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會很舒服!

如果每天緊繃著神經,精神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成年人的崩潰只在一瞬間,那都是平時積攢的,所以要及時釋放壓力,不然真的會大崩潰的!

21世紀,人類面臨最大疾病是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

所以別老是把自己逼得那麼緊,有時候做不到也很正常,你只是一個優秀的人,又不是神!

我覺得,學會接受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種成長,我就是不行,你能咋滴吧!

能哭能笑的人,才是正常的人;只會笑不會哭的人,那是畸形的,微笑抑鬱症的人,就是這樣的……

職業假笑被大家拿來調侃,其實也是大家平日裡的一種痛苦!

情商也是很操蛋的一種東西,如果世界上都不用靠情商,只靠規則就可以解決問題,那該多美好啊!

相關焦點

  • 李雪琴式的「持續性積極」和「間歇性喪」
    身邊喪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也經常感覺到「喪」,可以好好看看這篇。 只不過,這篇不會教你怎麼不喪,而且帶你看清喪,更好地駕馭喪。 沒有人會永遠積極,不會一刻不停的積極,喪一喪,沒關係,喪不是洪水猛獸,它甚至有時是朋友。 01 從李雪琴的喪說起,為什麼很優秀的人會經常喪? 李雪琴很優秀,有追求,想把很多事做好,你看她的很多行為就知道。
  • 北大李雪琴爆紅後首度發聲:喪一點沒什麼不好,天天打雞血才可怕!
    李誕喪不喪,暫且不論,但李雪琴是真的喪,她形容喪,就像那些病病歪歪的老人,平時身體老不好,但很能活。針對現在的年輕一代越來越喪,李雪琴說:「喪,就是給自己一個緩衝,本身你工作壓力就很大,精神再緊繃,你這個人就容易廢。」「平時蔫不噔的,反而不容易有大崩潰。」
  • 李雪琴:喪是當代打工人的保護色,生活不易,對自己好些
    一、不是每個有趣的靈魂都叫做李雪琴「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你看,這是清華大學的校門,多白。」平淡的語調,木然的面孔,無神的眼睛,釀造出說不出的幽默效果,這便是李雪琴給人的第一印象。
  • 不要「讚美」李雪琴的喪-虎嗅網
    2020年7月,李雪琴參加《脫口秀大會》,徹底出圈。只要她往臺上一站,渾身上下就寫滿了一個「喪」字。李雪琴的風評兩極分化很嚴重:喜歡的人,就愛她那副半死不活的樣子,誇她天賦異稟、喪得可愛;不喜歡的人,覺得她的喪是種精明的戰略,典型的「扮豬吃老虎」。
  • 李誕的喪和李雪琴的慫,都救不了一顆想逃避的心
    一、 李誕的喪是假的,李雪琴的慫卻是真的李誕的喪是更像是特意打造的人設,「人間不值得」是他的標籤。畢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鮮明的,獨一無二的標籤,足以像腦白金一樣的具有超高的辨識度。一句「人間不值得」直接讓在「996」和「007」之間做著困難選擇的社畜們引為知己,既然人間不值得,眼前只有苟且的蒼涼和無奈,那還這麼努力為什麼。但李誕的喪是流於表面的,他只是以「假裝不努力」的喪模樣呈現在觀眾面前。
  • 我承認我很喪,但從來不垮
    這樣的生活讓朋友都說我根本不像一個年輕人,每天都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當然在這樣的生活下我有時候也會覺得無味,特別是在我的工資依然低得可憐的情況下更是無數次想過放棄。就像很多人一樣,我總是無時無刻不想著放棄,又咬著牙一天天的堅持。這應該就像是我們大部分年輕人的生活狀態一樣吧,雖然我們很喪,但從未垮掉。
  • 年輕人深陷「喪文化」,不相信明天會更好,原因是什麼?
    首卷語按正常來說,年輕人應該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整天奮鬥,但如今的年輕人並非如此,很多人都陷入了「喪文化」。也就是說年輕人在遇到任何不順利的事情時,總是充滿了抱怨,甚至發頹廢的圖片來暗示,他們不再相信明天會更好。
  • 李雪琴:活著就是一種力量
    「這事兒鐵定談不成啊,沒戲。」 可等第二天睡醒,又繼續被無形中的一隻手,推背前進。 現在偶爾半夜醒來,刷朋友圈也會看到一些剛畢業的年輕人, 正處於我當時那個糾結時期。
  • 在你特別喪的時候,喝一杯帕丁頓熊最愛的甜橙醬
    其實,沒有發現李雪琴的時候,有些抵抗喪的人,感覺這樣的人滿滿都是負能量,會給人一種消極的感覺。 但是認識李雪琴之後,我才發現,喪 其實也是一種魅力。 因為沒有人會永遠的積極,偶爾喪一喪是沒有關係的,又不是洪水猛獸,怕什麼?
  • 「對不起,我不想努力了」,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盛行?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真正喪的人,其實並不多。 前幾天我聽到一則小道消息,說的就是這種事。 某位勵志青年,平時對工作特別投入。 對於年輕人,特別是剛進入社會的人來說,這無疑成了一種精神「砒霜」。 我曾帶過一個實習生,挺好一小夥,周圍同事也都誇他聰明。可他總是唉聲嘆氣,說白了,就是沒有年輕人那股子衝勁,整天顯得「神神叨叨」。 在平時空閒時,他也總是習慣拿出手機,去看那些充斥著「喪文化」的視頻。
  • 《我是年輕人,我心情不太好》——年輕人:我喪,也會治癒自己
    前兩天刷抖音時看到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喪文化?有一個評論說,知乎上一個高贊的回答是:因為真正的世界跟書本上不一樣,跟老師說的不一樣,跟父母說的不一樣。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軟體工程專業的大三女生,對專業毫無興趣,只是當作任務完成,在學校上課混日子,聽不聽課完全看心情,考試前抓緊複習,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的是,我的目標不是不掛科,而是拿獎學金。我的學校是一個普通二本,甚至是一般偏下,學習氛圍不怎麼樣,一個班上認真學習的沒幾個,我就是那幾個之一,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就能獲得獎學金和榮譽,為什麼不做呢?
  • 何炅謝娜談起「喪」文化義正言辭,「喪人」要喊冤啦!
    何老師甚至非常嚴肅地表達出之所以有這樣的「喪人」是因為有人在做著不輕鬆的工作,來支撐著這些「喪人」的輕鬆調侃。雖然何老師在節目中表達出「喪」文化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從他之後的義正言辭回答來看,還是沒有真正地弄懂「喪人」。將「喪」想得太過嚴重了。
  • 夜思|李雪琴再上熱搜:年輕人可以偶爾喪一下嗎?
    李雪琴再上熱搜:年輕人可以偶爾喪一下嗎?來源:心理0時差 | ID:PsyTime作者:時差大叔「我的心碎成了很多份,於是我去樓下買了一瓶 502 膠水把他粘起來,然後舉得高高問你們,這像不像一個餃子餡。」
  • 即便「喪」是一種態度,抑鬱也不應該成為潮流
    對於喪文化百度是這樣解釋的:指青年群體當中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者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 這屆年輕人,又喪又惜命
    我經常看一些年輕人的亞文化研究,知網上的論文裡,做得比較好的是飯圈研究,這可能是因為本身有對粉圈感興趣的年輕人參與,甚至是粉圈內部人士在搞這類研究。可是其他方面的研究,比如「喪文化」、「佛系青年」的研究,則充滿了主觀臆斷和道德說教。有些論文片段摘抄出來,甚至是十分可笑的。
  • 我在喪中自娛自樂
    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要麼被它打敗 要麼打敗它「喪」現在已經變成當代年輕人的代名詞,幾乎每個人每天就回持續性喪 ,間接性平靜。情緒往往只有「平——喪——更喪」。怎麼能不喪呢?面對每天加不完的班,還不完的款,無人傾訴的心情,喪就變成了日常情緒。當代年輕人的喪慢慢的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文化。「喪文化」在年輕人中慢慢流行了起來,「我太喪了」也變成了當代年輕人的一個口頭禪,遇到任何事情都會來上一句「好喪啊,我太喪了」如何打破喪呢?既然喪已經無法改變,那麼我們就喪到底,觸底反彈讓喪無處可喪。
  • 985「five」:喪並自救著
    因此,他近來感到很喪。在接受谷河傳媒的採訪時,陳晨坦承自己最近非常喪。她現在正在英國留學深造。在職業抉擇的緊要關頭,她看到周圍的不少同學已經陸續收穫了滿意的知名企業offer,而自己的秋招至今還顆粒無收,她感覺自己似乎遠遠落後於他人。而另一方面,在陳晨看來,「不只是我,周圍同學也普遍存在一種『喪』的狀態,大家日常也會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喪。
  • 金光華李亞鶴:「小丑竟是我自己」,當代年輕人的調侃文化
    奮鬥半年,發現,大部分工資給了房租和交通,祝朋友小心消費,剩下的還是買不了這個城市一平的房子。  於是嘆息,書中真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耕耘為何和收穫沒有正比。  努力十幾年,發現,自己就是「小丑」!
  • 「喪文化」下,很多年輕人都有「鴕鳥心態」,成為「廢掉」的一代
    「喪文化」下,熬夜成為了年輕人的「標配」,踩點上班成為了年輕人的共同能力,叫外賣也成為了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看到,年輕一代,是焦慮的一代,是無奈的一代,也是「廢掉」的一代。那麼,什麼又是「喪文化」呢?「喪文化」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哪些影響?
  • 北大才女李雪琴:從抑鬱症到脫口秀演員,到底是幸運還是天賦?
    我印象中的李雪琴隨時保持一副不苟言笑的面孔,又慫又喪的狀態,誰也不知道這樣一位姑娘後來居然可以說脫口秀。 雖然她嘴上說著不自信,自己快不行了,這一期馬上就會被淘汰了,但是她在臺下依然還是會默默努力,寫出最好的稿子。 即便不自信,但李雪琴依然努力著,因為她想不負觀眾,不負自己,不負經歷,不負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