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隨著我大軍陸續突破了長江天險,二野、三野在隨後趕到的第四野戰軍的配合下,浩浩蕩蕩地發起解放全國的戰役。三野在解放南京以後,迅速沿著蘇、皖、浙南下,而二野與四野則在中南地區進行突破,與此同時二野第4兵團劃歸第四野戰軍下轄,並要求各部密切配合,掃蕩主力仍然殘存的白崇禧集團。
二野第四兵團司令為陳賡,是黃埔一期畢業,革命資歷教老,作戰過程中身負人望,也是一位頗具傳奇的將領。然而第四兵團劃歸四野以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為林彪,黃埔四期畢業,在南昌起義之前,陳賡任第2軍第3師第6團第1營任營長,而林彪當時任25師73團3營7連連長,兩人資歷高低一目了然。
不過風水輪流轉,當年的部下如今成為自己的上級,陳賡這個能轉過來,不過很顯然由於二野的作戰風格與四野完全不相同,陳賡與林彪之間也產生了不少分歧。
前方指揮打仗,林彪喜歡越級指揮,作為一大野戰軍的司令員,戰鬥命令經常下發到師一級,1947年3月初鍾偉帶著第五師度過松花江作戰,就曾遭遇過這樣的困境,當時鐘偉接到的命令是迂迴到中長路,配合一縱聚殲新一軍,可剛走到靠山屯,就發現靠山屯多了國民黨軍兩個營,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鍾偉果斷違抗命令出擊,取得了豐厚的勝果。
事後鍾偉受到表揚,並被破格提拔為12縱司令,但林彪喜歡越級指揮的個性是改不了,1949年10月5日衡寶戰役期間,第45軍135師因為在急行軍過程中,沒有接到命令,結果導致陷入白崇禧重圍之中,鑑於之前青樹坪之戰失利的教訓,很多人為135師捏了一把汗,而林彪卻有些欣喜若狂,直接越級指揮135師死死地纏住敵人,為後來衡寶戰役勝利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這種作戰風格如果打的好,就是別出心裁,如果打不好,拿結果就很難預料。事實上就在二野兵團劃歸四野以後,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這個問題,由於當時新政協籌備一日緊似一日,因此為了能順利地殲滅敵人,為新中國的建立報功,林彪認為白崇禧集團不過是驚弓之鳥不堪一擊,決心在醴陵、衡陽之間與之決戰。
為此林彪直接下了命令到第四兵團,要求陳賡從江西贛江進入湖南,配合四野大軍消滅白崇禧集團,在戰略上呈現出與敵決戰的態勢。在接到命令以後,陳賡心裡卻反覆猶豫起來,二野與白崇禧多次交手,深知這位小諸葛的狡詐,畢竟白崇禧手中就只有20多萬大軍,本錢不多的他應該不會選擇與我軍在不熟悉的地域決戰,而是謀求後撤以保存實力,因此大軍應該迂迴兩廣,封堵白崇禧的退路後,才能謀求全殲。
陳賡將建議上報以後,林彪並未聽從,而是執意命令陳賡按照既定計劃前進,考慮到戰役關係到全局的勝利,陳賡也顧不上影響,直接越級上報,考慮到大軍南下水土不服著眾多,且白崇禧並不好對付的前提下,上級採納了陳賡的建議,並將四野15兵團也劃歸陳賡指揮,從江西南下兩廣,切斷白崇禧的退路,為全局的勝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