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將軍雁門出塞擊匈奴,敵眾我寡致兵敗被俘》

2021-01-22 拔劍起蒿萊

白登之圍後,漢帝國對待北方匈奴的侵擾的戰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和親防禦。漢帝國起初希望通過和親政策緩和與匈奴的關係,進而減少北方的戰事。但正如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在利益面前,由和親拉近的血緣關係並非牢不可破,漢帝國與匈奴帝國仍然處於不斷地摩擦中。對於匈奴的侵擾,漢帝國主要採取的是防禦戰略,一方面,避免疲睏的自己與兵強馬壯的匈奴直接開戰;另一方面,韜光養晦待時而變。

 

第二個階段是誘敵伏擊。國力逐漸增強的漢帝國開始嘗試誘敵深入,在本國國土上打誘敵伏擊戰。公元前133年,由漢武帝發動的馬邑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誘敵伏擊有三方面的優點,一方面,伏擊是進攻的一種,相比於單方面的和親防禦,它可以激揚國威與兵民士氣、保護皇室顏面;另一方面,由於誘敵伏擊是在本國國土上進行的,漢帝國軍隊的物資補給與兵員補充會更加便捷快速;最重要的是,伏擊作戰的下限極高,也就是說,即使謀略不當而戰敗,所造成的後果也不至於太差,向後撤退就能得到關隘的保護與帝國其它軍隊的支援。

 

第三個階段是主動出擊。文景之治積累下巨量的財富與物資,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登基即位,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精兵良將——漢帝國集齊了贏得戰爭的所有基礎要素:物資、統帥、兵將。由此,漢帝國開始了對匈奴的復仇。在這個階段裡,有的將領脫穎而出、建功立業,有的將領默默無名、悔恨終生。無數人的命運被聯繫起來,其影響於幾十年後才顯現出來。

 

公元前129年,漢帝國開始了第一次北伐,共有四路大軍各領精兵一萬,在東西千裡戰線上同時發起進攻。帶領這四路大軍的分別是:

 

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擊;

輕騎將軍公孫賀,從雲中出擊;

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擊;

車騎將軍衛青,從上谷出擊。

 

漢武帝來到太廟,授予四位將軍斧鉞與旗鼓,四位將軍剪下指甲,備好喪服,向君、兵、民示以必死之決心。


然而與所有人的預料不同,四位將軍中唯一凱旋而歸的是之前默默無名的衛青。公孫賀沒有找到匈奴軍隊無功而返;公孫敖損兵折將七千多,兵員損失達七成以上,可以說已經失去了戰鬥力,離全軍覆沒只差一點;四位將軍中名聲在外的李廣甚至全軍覆沒、戰敗被俘。

 

第一次北伐中李廣到底遭遇了什麼而導致兵敗被俘?《史記·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只用了一個一句話「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來說明,那麼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可以遍讀《史記》與《漢書》相對應的部分,但是即使有大量的史料,也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即使你能證明發生了什麼,也不能證明當事人的動機、邏輯和心情。後人寫的歷史永遠是不準確的歷史,因為他們總是用後來的眼光看以前的故事。

 

倘若我寫的姑且算作文學,那麼我所追求的極致是美,而史學以求真為自己的最高目標。為了美,文學可以大膽地虛構,對於史學來說,虛構損害了真。

 

多年以來,不管是歷史學家還是文學家,都面臨歷史空白的困惑:對歷史上肯定有過而史書沒有記載的事情,究竟是沉默不語,用嚴謹和慎重將其束之高閣,還是打破沉默,用推測和想像將其構築出來?


我決定選擇後者。


相關焦點

  • 漢匈戰爭3:第一次打敗匈奴的龍城飛將到底是哪位將軍?
    漢武帝決定放手一搏,做了兩個重要的調整:首先是用匈奴的戰法來攻擊匈奴,提高騎兵在軍中的地位和數量,改變以步兵為核心的戰法,另外不設統兵主帥,讓各路將軍各自為戰,自主決策出城之後的行軍路線和具體戰法,將指揮權下放到一線。另一方面大膽啟用年輕將領,不再守舊,按傳統兵法思路開展對匈作戰,變中求破。
  • 李將軍列傳(節選)賞析
    如只選擇兩次有代表性的戰鬥:一次是遭遇戰,二是脫險戰,在敵眾我寡、緊張驚險的戰鬥描寫中表現了李廣驚人的機智和超人的膽略。如對射殺匈奴射鵰手,射殺敵軍白馬將,射退敵人的追騎,誤以石為虎而力射沒簇,甚至平時還常以射箭與將士賭賽飲酒等這些細節的精心描寫,表現李廣的善射,生動地展示了這位名將的風採。(2)用克制、含蓄的敘事筆法,表達深沉、強烈的愛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觀認識。
  • 飛將軍李廣作為三朝元老,為何難以封侯?三大原因讓他遠離爵位
    在漢匈交戰期間,李廣是抗擊匈奴的名將,因為他騎射技術高超,被匈奴人譽為「飛將軍」,但是飛將軍李廣的命運卻多舛,他打了一輩子仗,卻終身未被封侯。漢匈交戰的幾十年裡,李廣幾乎每次都出徵,而且當年跟著衛青打仗的將領,極少沒有升官發財的,李廣的堂弟李蔡被封了侯,連那些能力不及他的校尉也都封了侯,甚至李廣很多部下都封了侯。
  •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喋血浚稽山,五千漢軍對陣十萬匈奴兵
    李陵求報國,請皇命出徵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統軍三萬,計劃擊匈奴於天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數萬大軍的隊伍,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漢武帝打算調李陵負責給李廣利大軍運送輜重。
  • 匈奴人最怕的七個將軍,其中一位將軍的話霸氣了兩千年!
    面對遊牧民族的強大,很多帝王都選擇「和親」等手段進行談和,比如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為了與「匈奴人」談和而促成的「和親」。然而,咱們漢人從不缺乏能人猛將,曾經就有這麼7位將軍,打的匈奴人簡直嚇破了膽。
  • 「永嘉之亂」匈奴滅西晉
    當時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這四個少數民族,人們通常將其稱為「胡人」。至西晉時期,這些胡人已人居關中以及涇水、渭水流域,對晉國首都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八王之亂後,西晉王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軍力迅速衰退。而就在各地流民不斷起義時,內遷的胡人也趁機起兵反晉,其中尤以匈奴首領劉淵起兵最早。
  • 將軍百戰聲名裂,是情有可原還是咎由自取?
    將軍百戰聲名裂,李陵究竟是情有可原還是咎由自取?首先,要說漢武帝虧待了李陵,甚至說虧待了李廣一家,還是冤枉了漢武帝。李廣難封,在於李廣無功,多次失道被俘;李敢之死,在於李敢刺殺大將軍;而至於李陵,年少便被選為建章監,曾將八百騎入匈奴,一無所獲而被拜為騎都尉,也算是身荷榮寵。
  • 命運的捉弄:生活在匈奴境內的漢朝遺民
    一面對劉邦表忠心,另一面他早已聯繫匈奴,為自己留下後路。公元前196年,韓王信與匈奴在參合與漢軍對壘時,漢的柴武將軍曾勸韓王信歸國。韓王信堅決不從,並回復柴將軍說:當年沒有保住滎陽是第一宗罪,以馬邑投降外族是第二宗罪,現在又為外族領兵,與柴將軍拼命是第三宗罪。文種和範蠡沒做錯事,還是一個被殺一個外逃,更何況自己這種帶罪之人呢?
  • 孫玉清將軍犧牲後,懷孕妻子被迫做小妾,晚年帶60歲兒子前往祭奠
    1936年,2萬多西徵軍將士踏上了徵程,然而這支英勇的隊伍,由於孤軍深入,陷入敵人的層層包圍之中,雖然經歷艱苦奮戰,重創敵人,卻因為彈盡糧絕,幾乎全軍覆沒,不少優秀的指揮官埋骨沙場,孫玉清將軍就是其中一個。
  • 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為封侯而戰,卻至死未能如願封侯
    李廣不僅有「飛將軍」之稱,同時據司馬遷描述李廣射箭時可以直接將箭射入石頭中的能力,騎射水平在當時算得上數一數二的。但是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李廣是一個爭議性很大的將軍,西漢是一個嚴格以軍功來加官進爵的朝代,並且由於戰爭不斷,不少人在戰爭中封侯,而太史公所描述的「飛將軍」李廣卻一直奔波在封侯的道路上,每次卻又完美地錯過,最終只落得自殺而死的下場。「飛將軍」李廣這個稱號據傳是來自於匈奴。
  • 被俘時攜「女士三員」的「六指」將軍的最終結局
    原國民黨將領被俘後執行槍決的並不多,但有這麼一位新桂系將軍,抗戰名將、反共先鋒、鎮壓人民的劊子手在被俘後經判決被鎮壓了,他叫李本一。這就是被國民黨嫡系將軍稱之為的「李本一事件」。李本一其六、「六指」將軍被俘,掌中「僅剩女士三員」說起李本一被俘,當時的解放軍團長劉存智多年後透露了一些可笑的細節,說這個李本一在逃跑上是很有一套的
  • 小李廣射雁 7
    梁山泊聚義廳二十一位頭領聚會喝酒,吃到一半,黃信燕順王英便要出去閒玩,晁蓋作為一寨之主不能禁止,長空雁叫聲聲,正是送上門來。小李廣一箭射向蒼穹,仿佛洪荒猛獸仰天狂嘯。一箭照亮宛子城、震驚蓼兒窪,端的是驚心動魄。【  鵲畫弓彎開秋月,鵰翎箭發迸寒星。塞雁排空,八字縱橫不亂。將軍燃箭,一發端的不差。
  • 三位猛將,以勇猛善戰,威震匈奴、鮮卑和契丹
    在中國古代史中,英雄輩出,有三位猛將,以勇猛善戰,武藝高強著稱,威震敵膽,一位威震匈奴,一位威震鮮卑,一位威震契丹,敵人一見到他們,就害怕,遠遠避開,這三位猛將分別是誰呢?第一位,飛將軍李廣。當時,匈奴是非常強大的,匈奴的騎兵,非常厲害,但是,匈奴人非常害怕李廣,他們稱呼李廣為「飛將軍」,李廣在右北平防守的時候,匈奴人就遠遠地避開,數年不敢來犯。《史記 李將軍列傳》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 在位54年漢武帝,卻花44年去打匈奴,為何揪著匈奴不放?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讓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自元光二年(前133)起,他一直致力於消滅匈奴,花了整整44年才成功。這執著的勁兒不禁令人疑惑:為何他揪著匈奴不放? 打匈奴是要深入大漠當中去的,沒有戰馬是不可能打敗匈奴的。劉邦也見過匈奴的強大,當年他被匈奴四十萬大軍圍在了白登山,而且差點被匈奴給殺了。
  • 為何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始終都封不了侯?
    飛將軍李廣錯受封賞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李廣從軍抗擊匈奴,因為弓馬嫻熟,英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中郎將。可能因為表現實在太出色,梁王劉武看在眼裡,想著拉攏人心,授予了李廣將軍令。也不知道李廣是人太耿直,不明白其中的道道,還是說政治智商實在太低,居然喜滋滋地接下了。這哪行啊,這事屬於中央官員結黨地方諸侯,不管什麼時候都是大忌。叛亂平定得勝還朝的時候,漢景帝因此沒有對李廣進行封賞,調任李廣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作戰。
  • 飛將軍李廣:一生忠義,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漠北之戰羞憤自盡
    「飛將軍」其人 李廣的大半生都在與匈奴作戰的戰場上,但非常遺憾的是,他沒能像衛青、霍去病一樣,率領大軍與匈奴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戰,這也許是他
  • 李陵終生不回漢朝,司馬遷卻崇尚他的人品,對此你怎麼看?
    秦朝滅亡後,隴西李氏家族沉禁了近六十年,直到號稱飛將軍李廣的橫空出世,隴西李氏再度崛起。是漢朝著名將軍李廣的孫子,可以說,李氏一門忠烈,為大漢朝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尤其是飛將軍李廣,更是讓匈奴人聞名喪膽。但是,漢朝對李氏一門卻是薄情寡義。李廣一生並沒有被封侯。
  • 「李廣難封」是他的生不逢時,也是漢初對匈奴政策的由守轉攻之變
    李廣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可是按照朝中規定,李廣作為中央政府的軍人,私受諸侯王的封賞是違反軍紀的,所以儘管這次勝仗李廣立了大功,回朝卻沒有得到封賞,被調往內地地區當太守。李廣一離開邊境之地,匈奴便天天騷擾邊境。典國公孫昆邪一見到景帝,便號啕大哭:「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 匈奴劉氏——劉氏文化
    漢王朝改立當時正在漢都洛陽的單于休利近親兜樓儲為單于,並派兵護送回美稷單子庭。兜樓儲單于與休利的關係,史書未交代,很可能是其弟弟。兜樓儲在位5年去世,居車兒單于在公元147年繼位。居車兒大概也是兜樓儲單于的弟弟,他在位25年,傳位給他的兒子單于某。這位不知名的單于某在位6年去世,傳位給兒子呼徵。呼徵單于在位2年,被漢中郎將經修擅自斬殺,漢朝並更立右賢王羌渠為單于。
  • 這5個常見姓氏,很有可能是匈奴後裔,先祖是胡夏國王,匈奴太子
    這5個常見姓氏,很有可能是匈奴後裔,先祖是胡夏國王,匈奴太子月 黑 雁 飛 高,單 於 夜 遁 逃。欲 將 輕 騎 逐,大 雪 滿 弓 刀。歷史上大戰匈奴的戰役中,應屬發生在戰國末年李牧大戰匈奴10萬騎兵大勝。這一戰使得匈奴長達十餘年不敢再犯。▲匈奴劇照01 秦漢時期在中原與匈奴的抗戰中,也取得過很多勝利,發生過多次重要且著名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