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後,漢帝國對待北方匈奴的侵擾的戰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和親防禦。漢帝國起初希望通過和親政策緩和與匈奴的關係,進而減少北方的戰事。但正如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在利益面前,由和親拉近的血緣關係並非牢不可破,漢帝國與匈奴帝國仍然處於不斷地摩擦中。對於匈奴的侵擾,漢帝國主要採取的是防禦戰略,一方面,避免疲睏的自己與兵強馬壯的匈奴直接開戰;另一方面,韜光養晦待時而變。
第二個階段是誘敵伏擊。國力逐漸增強的漢帝國開始嘗試誘敵深入,在本國國土上打誘敵伏擊戰。公元前133年,由漢武帝發動的馬邑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誘敵伏擊有三方面的優點,一方面,伏擊是進攻的一種,相比於單方面的和親防禦,它可以激揚國威與兵民士氣、保護皇室顏面;另一方面,由於誘敵伏擊是在本國國土上進行的,漢帝國軍隊的物資補給與兵員補充會更加便捷快速;最重要的是,伏擊作戰的下限極高,也就是說,即使謀略不當而戰敗,所造成的後果也不至於太差,向後撤退就能得到關隘的保護與帝國其它軍隊的支援。
第三個階段是主動出擊。文景之治積累下巨量的財富與物資,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登基即位,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精兵良將——漢帝國集齊了贏得戰爭的所有基礎要素:物資、統帥、兵將。由此,漢帝國開始了對匈奴的復仇。在這個階段裡,有的將領脫穎而出、建功立業,有的將領默默無名、悔恨終生。無數人的命運被聯繫起來,其影響於幾十年後才顯現出來。
公元前129年,漢帝國開始了第一次北伐,共有四路大軍各領精兵一萬,在東西千裡戰線上同時發起進攻。帶領這四路大軍的分別是:
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擊;
輕騎將軍公孫賀,從雲中出擊;
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擊;
車騎將軍衛青,從上谷出擊。
漢武帝來到太廟,授予四位將軍斧鉞與旗鼓,四位將軍剪下指甲,備好喪服,向君、兵、民示以必死之決心。
然而與所有人的預料不同,四位將軍中唯一凱旋而歸的是之前默默無名的衛青。公孫賀沒有找到匈奴軍隊無功而返;公孫敖損兵折將七千多,兵員損失達七成以上,可以說已經失去了戰鬥力,離全軍覆沒只差一點;四位將軍中名聲在外的李廣甚至全軍覆沒、戰敗被俘。
第一次北伐中李廣到底遭遇了什麼而導致兵敗被俘?《史記·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只用了一個一句話「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來說明,那麼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可以遍讀《史記》與《漢書》相對應的部分,但是即使有大量的史料,也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即使你能證明發生了什麼,也不能證明當事人的動機、邏輯和心情。後人寫的歷史永遠是不準確的歷史,因為他們總是用後來的眼光看以前的故事。
倘若我寫的姑且算作文學,那麼我所追求的極致是美,而史學以求真為自己的最高目標。為了美,文學可以大膽地虛構,對於史學來說,虛構損害了真。
多年以來,不管是歷史學家還是文學家,都面臨歷史空白的困惑:對歷史上肯定有過而史書沒有記載的事情,究竟是沉默不語,用嚴謹和慎重將其束之高閣,還是打破沉默,用推測和想像將其構築出來?
我決定選擇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