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李氏一族,自古名將輩出,且一直以忠勇聞名於世。自秦朝大將李信開始,隴西李氏開始輝煌騰達。但是,由於秦朝過早地被滅亡,李信也只能維持了短暫的輝煌。秦朝滅亡後,隴西李氏家族沉禁了近六十年,直到號稱飛將軍李廣的橫空出世,隴西李氏再度崛起。
是漢朝著名將軍李廣的孫子,可以說,李氏一門忠烈,為大漢朝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尤其是飛將軍李廣,更是讓匈奴人聞名喪膽。但是,漢朝對李氏一門卻是薄情寡義。李廣一生並沒有被封侯。
王侯將相,是古代每一個人所追求的,飛將軍李廣為大漢朝貢獻一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侯爵,這不失為漢武帝的一大敗筆。更加讓李陵氣憤的是,霍去病在一己私利之下,竟然射殺了李陵的父親李敢。
但是李陵仍然沒有背叛大漢朝,而是繼續為大漢效力,領兵作戰。在一次也匈奴作戰時,由於寡不敵眾,後續無援,李陵最終力戰而竭,被匈奴俘虜。
最開始李陵誓死不降,後來由於一些個人因素,李陵選擇了投降匈奴。也成為隴西李氏的一大敗筆。
李陵投降後,有幾次可以回漢朝,但是李陵終生不回漢朝,即使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
但是《史記》作者司馬遷卻高度讚揚李陵,這是為什麼呢?
下面,我就來做一個分析:
在李陵投降匈奴後,漢武帝非常的痛恨李陵的這種投降行為,把李陵一家上下全部抄斬。可以說,沒有一點念及君臣情誼和李家過去對漢朝的功勞。這也間接促使李陵終生不回漢朝。
和李陵並沒有交集,但是司馬遷作為史官,有責任將歷史的真實事件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
李陵投降匈奴這其實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當時由於信息傳輸非常的不發達,李陵其實當時還是以死抗爭,但是朝延卻收到前線傳來李陵投降匈奴的戰報,漢武帝在沒有分清事實的情況下,就相信了,便下令斬殺李陵全家。這也造成李陵如果回到漢朝,也無家可歸。
蘇武作為雙方的見證人,在匈奴,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李陵,李陵也非常的氣憤。等蘇武回到漢朝把李陵的真實情況告訴漢武帝時,漢武帝並沒有表現出後悔的樣子。
司馬遷替李陵說話,是因為司馬遷認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強調的是,司馬遷和李陵其實並不認識。他只是聽說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說話。其實,司馬遷在李陵問題上是偏心的。他因為認可李廣,所以在主觀上便認可李陵。或者可以這麼說,司馬遷對整個李廣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這種同情心的驅使下,他為李陵說情,根本不足為奇。
所以,他把李陵的真實情況記錄下來,他的這種把事件按照真實的情況如實的記錄行為,得罪了漢武帝,這也造成了司馬遷受到了腐刑。
綜上,李陵終生不回漢朝,即使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我認為,李陵投降匈奴也是無奈之舉,在前進無門,撤退無望的情況下,李陵仍然英勇殺敵,直到力竭而被俘。當他得知漢武帝把他全家斬殺後,非常的傷心難過,最後不得已選擇投降匈奴。
其實李陵在投降匈奴後,並沒有與漢朝作對,沒有率兵攻打過漢朝,這一點也是非常可貴的。
即使後來漢武帝死後,漢使曾經勸說李陵回歸大漢,但是李陵這時已經是年老體衰,自己也知道回去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家裡人都被殺光了,可以說是舉目無親,而且這麼多年來,在大漢已經是沒有什麼朋友了。反而在匈奴李陵已經是娶妻生子,有兒有女,所以,李陵拒絕了漢使的建議,選擇繼續留在匈奴。
我認為李陵的選擇也是人之常情,並沒有出賣自己的國家。我認為司馬遷對李陵的評價非常的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