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終生不回漢朝,司馬遷卻崇尚他的人品,對此你怎麼看?

2020-12-16 品文博苑

隴西李氏一族,自古名將輩出,且一直以忠勇聞名於世。自秦朝大將李信開始,隴西李氏開始輝煌騰達。但是,由於秦朝過早地被滅亡,李信也只能維持了短暫的輝煌。秦朝滅亡後,隴西李氏家族沉禁了近六十年,直到號稱飛將軍李廣的橫空出世,隴西李氏再度崛起。

是漢朝著名將軍李廣的孫子,可以說,李氏一門忠烈,為大漢朝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尤其是飛將軍李廣,更是讓匈奴人聞名喪膽。但是,漢朝對李氏一門卻是薄情寡義。李廣一生並沒有被封侯。

王侯將相,是古代每一個人所追求的,飛將軍李廣為大漢朝貢獻一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侯爵,這不失為漢武帝的一大敗筆。更加讓李陵氣憤的是,霍去病在一己私利之下,竟然射殺了李陵的父親李敢。

但是李陵仍然沒有背叛大漢朝,而是繼續為大漢效力,領兵作戰。在一次也匈奴作戰時,由於寡不敵眾,後續無援,李陵最終力戰而竭,被匈奴俘虜。

最開始李陵誓死不降,後來由於一些個人因素,李陵選擇了投降匈奴。也成為隴西李氏的一大敗筆。

李陵投降後,有幾次可以回漢朝,但是李陵終生不回漢朝,即使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

但是《史記》作者司馬遷卻高度讚揚李陵,這是為什麼呢?

下面,我就來做一個分析:

在李陵投降匈奴後,漢武帝非常的痛恨李陵的這種投降行為,把李陵一家上下全部抄斬。可以說,沒有一點念及君臣情誼和李家過去對漢朝的功勞。這也間接促使李陵終生不回漢朝。

和李陵並沒有交集,但是司馬遷作為史官,有責任將歷史的真實事件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

李陵投降匈奴這其實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當時由於信息傳輸非常的不發達,李陵其實當時還是以死抗爭,但是朝延卻收到前線傳來李陵投降匈奴的戰報,漢武帝在沒有分清事實的情況下,就相信了,便下令斬殺李陵全家。這也造成李陵如果回到漢朝,也無家可歸。

蘇武作為雙方的見證人,在匈奴,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李陵,李陵也非常的氣憤。等蘇武回到漢朝把李陵的真實情況告訴漢武帝時,漢武帝並沒有表現出後悔的樣子。

司馬遷替李陵說話,是因為司馬遷認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強調的是,司馬遷和李陵其實並不認識。他只是聽說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說話。其實,司馬遷在李陵問題上是偏心的。他因為認可李廣,所以在主觀上便認可李陵。或者可以這麼說,司馬遷對整個李廣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這種同情心的驅使下,他為李陵說情,根本不足為奇。

所以,他把李陵的真實情況記錄下來,他的這種把事件按照真實的情況如實的記錄行為,得罪了漢武帝,這也造成了司馬遷受到了腐刑。

綜上,李陵終生不回漢朝,即使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我認為,李陵投降匈奴也是無奈之舉,在前進無門,撤退無望的情況下,李陵仍然英勇殺敵,直到力竭而被俘。當他得知漢武帝把他全家斬殺後,非常的傷心難過,最後不得已選擇投降匈奴。

其實李陵在投降匈奴後,並沒有與漢朝作對,沒有率兵攻打過漢朝,這一點也是非常可貴的。

即使後來漢武帝死後,漢使曾經勸說李陵回歸大漢,但是李陵這時已經是年老體衰,自己也知道回去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家裡人都被殺光了,可以說是舉目無親,而且這麼多年來,在大漢已經是沒有什麼朋友了。反而在匈奴李陵已經是娶妻生子,有兒有女,所以,李陵拒絕了漢使的建議,選擇繼續留在匈奴。

我認為李陵的選擇也是人之常情,並沒有出賣自己的國家。我認為司馬遷對李陵的評價非常的客觀。

相關焦點

  • 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卻受宮刑,傷害性大,侮辱性更大
    結果一支八萬人的匈奴部隊把李陵的五千步兵給包圍了,步兵對騎兵,五千對八萬,結果可想而知,但李陵也沒怎麼畏懼,且戰且退,連著打了八天。李廣就是個神射手,李陵繼承了他們家的絕學,這五千步兵,也讓他訓練得個個是神射手,但打了八天,箭都射完了,殺敵萬餘人,五千步兵也折損過半了,要命的是,糧食也沒了,也不知道李廣利跑哪去了,沒有援軍,這仗沒法打了。
  • 李陵事件,是成全還是毀了司馬遷?
    如果一切都順利進行,也許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一部平常的史書,但是歷史偏偏以它不凡的軌跡來成就司馬遷。在司馬遷寫作《史記》七年之後,也就是他四十六歲那一年,發生了著名的李陵事件,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長子李當戶的遺腹子。有一次,漢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
  •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李陵投降匈奴,全家被殺終不舉兵攻漢
    而提起李陵投降一事,就連司馬遷都受到了連累。眾所周知的司馬遷受到宮刑,此事就是源於司馬遷對李陵投降之事的判斷。先不說李陵如何降的匈奴,單單說,他投降匈奴之後,漢武帝震怒,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判斷李陵是一個孝順的人,而且是重諾言之人,他一直以來都是不在乎自己生命的大將,皇帝你一定要保全他的家人。不要為他投降的事而殺他的家人。漢武帝也遵從了司馬遷的意見。但是沒想到,一年後,公孫敖攻打匈奴失敗之後,卻還帶來口信說李陵幫助匈奴人訓練新兵。
  • 李陵被滅三族,蘇武誓死不降,李陵最後悲歌著送別蘇武回漢
    李陵聽到這個消息後,一大口鮮血噴了出來,從此徹底斷絕了連線 漢朝 的想法,一心一意為匈奴服務。全家被害,李陵一直耿耿於懷,直到去世依舊難以釋懷。當然,換誰都一生難以釋懷。當時, 司馬遷 為李陵說話,漢武帝勃然大怒,差點殺了司馬遷,最後改為宮刑。也正是因為李陵事件,導致司馬遷對漢朝的印象極差,特別是對有關皇帝的評價特別差。
  • 李陵:將軍百戰聲名裂,回頭萬裡故人絕
    隨著漢朝國力的強盛,漢武帝對匈奴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從被動的戰略防禦開始主動的軍事進攻,直到將匈奴打回他們的老家,不再覬覦大漢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物產。漢武帝對匈奴的長期作戰,不僅成就了一位又一位功勳卓著的英雄,比如衛青和霍去病,歷史的陰差陽錯也使一些人物的命運變得無比悲情,比如李陵。
  • 處罰方法那麼多,漢武帝為什麼要對司馬遷施以宮刑?
    公元前99年被漢武帝誤以為將軍李陵投降匈奴,盛怒之下將李陵全家處死。太史令司馬遷為了寬慰皇帝,也是為了救李陵家人的姓名,就說李陵有可能是詐降,將來有機會還會回來的。結果漢武帝勃然大怒,將司馬遷下獄,並定下了「腐刑」,也就是宮刑。
  • 為太史公牛馬走的司馬遷的命運與他的史家之絕唱
    到了他40歲出頭的時候,他開始創作《史記》。命運的轉折要說司馬遷的一生,中途高潮的轉折點就是李陵投降這件事。當代大將之子卻投降了匈奴,令武帝和朝中大臣無不瞠目結舌,難以置信,而就在這種一邊倒的情況之下,單純的司馬遷做了這個冤大頭,他在這種關鍵時候忘記了父親的忠告:少參與政事發表意見。然而司馬遷不但發表意見,還顯出眾人皆睡我獨醒的感覺,他認為李陵有他意不單單是投降那麼簡單。這種時刻王權受到了侵犯,武帝怎會饒過這種當堂逆反之人?於是司馬遷獲罪入獄。
  • 司馬遷生平與功績
    奉使西徵的司馬遷在完成任務後立即趕往泰山參加封禪大典,行到洛陽卻見到了命垂旦夕的父親。       彌留之際的司馬談對司馬遷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後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裹嗎?你繼為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如今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到泰山封禪,而我不得從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啊!
  • 司馬遷遭受了宮刑,到底冤不冤
    漢武帝得知李陵已被單于俘降後,龍顏大怒,當即庭議李陵之罪,眾大臣也見風使舵,落井下石,紛紛數落李陵平日的不良行為。時任太史令的司馬遷為人耿介不阿,見大臣們如此落井下石,心中很是不忿,就立刻替李陵辯護,語驚四座。司馬遷的話中肯公允,有理有據,但盛怒中的漢武帝不僅不採納司馬遷的諫言,而且以蠱惑無妄之罪名,將司馬遷押入了大牢,並處以宮刑。
  • 一個降將700年後創造了一個民族,他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漢朝敵人
    李陵 李陵出自將門世家 ,還沒出生父親李當戶就病逝了,李陵承擔了李廣家族的使命,漢武帝時期出任騎都尉,後率領五千步兵出徵匈奴,看清楚了,是五千步兵
  • 司馬遷遭宮刑真相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于庭以寡擊眾,武帝讚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 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可是,不久西伯姬昌死在了商紂王的暴政之下,他兒子周武王馱著他的靈牌就要去討伐商紂王。這時候伯夷叔齊兩個人就去阻攔,他們拉著周武王的說:「你老爸死了,你沒把他弄回來下葬就是不孝順,你作為臣子去討伐國君就是不忠誠,這麼不忠不孝的事情你不能幹啊!
  • 【十三少年說】李陵事件
    今天我們講的是【李陵事件】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西漢時期將領、文學家,飛將軍李廣長孫。李陵年輕時擔任侍中、建章監。善於騎馬射箭,對人有仁愛之心,謙讓下士,名聲很好。幾年後,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徵大宛,命李陵帶其五千兵馬隨後。
  • 司馬遷與漢武帝
    名將李廣之孫李陵為策應偏師,率五千步卒出居延,北行三十天,直達浚稽山(約在今蒙古高原圖拉河與鄂爾渾河間),吸引單于的注意力,保證貳師將軍的出擊。李陵長驅直入,到達目的地後派陳步樂回朝廷報告。漢武帝十分高興,朝中大臣無不舉杯祝賀。正在這時,孤軍深入的李陵卻遭到匈奴單于親自率領的重兵包圍。匈奴騎兵從三萬增加到八萬,集傾國之力窮追李陵不舍。
  • 投降匈奴的李陵,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被漢武帝逼到牆角的悲哀
    這回李陵是褲襠裡掉進了黃泥巴,不是屎也是屎了。武帝大怒,下令殺了李陵全家。史書上說李陵是詐降,後來武帝殺了他全家才真降。但是,武帝並不是在他投降的訊息一傳來時就殺他全家的,而是後來聽說他給匈奴練兵才下達了誅殺李家的命令。
  • 司馬遷被漢武帝施以慘無人道的腐刑後,貌美的妻子為何避而不見?
    古時候的株連制度禍害了不少人,西漢司馬遷老先生也不例外。關外傳來李陵被俘消息,漢武帝大怒,群臣聲討,司馬遷主動站出為其辯解,說出別人不敢說的事實,劉徹並未第一時間對李陵做出判決。而是遷怒於司馬遷,認為他在誣告貳師將軍李廣利,便對其下獄施以腐刑,真是無妄之災。
  • 歷史揭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司馬遷遭受如此奇恥大辱?
    但因年齡、身體狀況以及學識和經歷等諸多原因未能如願,老父期盼司馬遷能完成這個夙願。為此,司馬遷很早就開始做起了功課。司馬遷47歲哪一年,也就是前99年。北方的匈奴對漢王朝的邊塞又進行騷擾。李陵受漢武帝點將出擊匈奴,他馳騁草原,消滅掉幾倍於他的匈奴敵人。李陵接連勝戰的消息傳到劉漢朝廷,漢武帝喜形於色。
  • 李陵全家被殺,還有後代嗎?為何幾百年後有人卻自稱是他的後代?
    可是沒想到,他被匈奴打敗以後,直接投降了匈奴。為此漢武帝很生氣,既然他是人在匈奴不能把他怎麼著,那就拿他的家人開刀。僅僅因為他一人投降匈奴,他的家人卻全部都被漢武帝殺了。雖然這些人很無辜,但是漢武帝可不管那麼多,就連為李陵的家人求情的司馬遷也受到了牽連。
  • 作為漢朝以前最為權威的史學巨著,《史記》是否真的無可挑剔?
    其實,稍微動動腦筋想想這也不可能,這種情節只可能出現在電視劇中,司馬遷完全的神話了項羽和他的團隊。我們簡單做一個數學運算,28個人就算都如項羽那樣勇猛驚人,但面對1:180的比例對抗,你想想可能嗎?就算穿越到現在,給他的手下每個人一把槍,開槍打也來不及。所以,在我們讀這段記載的時候,全當文學作品來看就行了,切莫當真。
  • 司馬遷把劉邦寫得很不堪,為何後世漢朝皇帝沒意見,還感激他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司馬遷並沒有給漢武帝看過《史記》中關於劉邦的內容。《三國志·魏書·王肅傳》中曾記載,當時漢武帝聽說司馬遷在寫《史記》,於是讓司馬遷把寫他爹漢景帝和他的部分取來看。漢武帝看了以後,很不高興,把這一部分「削而投之」。就是說把這一部分竹簡上的文字給削掉,然後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