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碗佳茗中的六安茶

2021-02-23 嘉林玄學

產自安徽六安州與霍山縣兩地的六安茶,遲至漢代就已有記載,至唐朝時小有名氣。其名曾為霍茶、瑞草魁、仙芽、天柱茶等,至明代始稱六安茶,並沿用至今。明代,在 " 任土作貢 " 的制度下,六安茶被列為貢茶。至清代,朝廷在向浙江、福建、湖廣等各大產茶區徵解茶葉中,六安茶也列在其中。

清朝,六安茶是以兩種形式貢入宮廷的,即歲進與年例貢。前者稱之為歲進六安茶芽,或歲貢六安芽茶。這類貢茶額數大,朝廷對其入貢期限有嚴格的要求。而後者貢茶因在時間上不受朝廷的限定,所以原產茶地上的茶農等人竭盡能事進行加工,使之茶品質優中見豐富。其中 " 銀針茶 " 僅取枝頂一槍,即茶葉尚未展開的細小嫩芽;" 雀舌 ",是取枝頂上二葉之微展者;" 梅花片 ",是擇最嫩的三五葉構成梅花頭;" 松蘿茶 " 雖非正宗產地,是仿安徽休寧加工法而成,依然屬上乘茗品。這些堪稱安徽六安州霍山地茶中之冠的茗品,每年遇年節,諸如萬壽節(皇帝生日)、冬至日、元旦(春節)、端午節等節日,由地方巡撫、總督等有身份的官員,將茶進呈宮中。以道光二年(1822)為例,安徽巡撫端陽貢中:" 松蘿茶一箱、銀針茶一箱、雀舌茶一箱、梅片茶一箱。" 年節貢茶相對歲進六安芽茶品種豐富,但入宮數量與歲貢相比微乎其微。兩種形式的貢茶,在宮內用途不盡相同,本文述及的內容主要是歲進六安茶。清朝廷對歲進六安芽茶,給予了多方的關注。在歲進貢額上,從清初到乾隆時期幾度增減,其中波動最大的一次是乾隆元年(1736)因王公分家,按宮規需配供六安芽茶之故,將貢茶猛增至 720 袋。因朝廷攤派過重,以至於巡撫等官員發出民力艱難等語。後為疏解民力而停貢兩年,最後以每年 400 袋,每袋一斤十二兩入貢為常。對於歲進的茶品的質量,朝廷明確提出 " 粗茶不堪內廷應用 " 的規定。屆時地方官嚴把質量關,精心於雨前極品,即專採新芽中一槍一旗的葉子,經加工後以一斤十二兩為單位,裝入黃絹袋並予以緘封,最後封貯四大箱中,箱外需以龍紋裝飾的包袱包裹,再用飾有龍旗的大槓抬之。貢茶自穀雨後起運,行程 55 天內抵京。朝廷在接收的各省歲進芽茶中,對於六安芽茶有特別的安排。清初,以六安芽茶送進內庫,其餘各種芽茶移交珍饈署,給予外藩。至清中期,六安芽茶則直接交與掌管朝廷的宴席膳食事宜的光祿寺,再由光祿寺轉交茶庫。而其他歲進芽茶則交與戶部或禮部,再轉交茶庫。由上可見朝廷對歲進六安芽茶在諸多方面的傾心,而這一表現皆因對其有特別需求使然。

供帝後日飲的茶,這是宮中以月為單位指定妃嬪等人飲用的茶品。清代,由南方進貢的眾多芽茶中,產自江蘇天池山的天池茶與安徽六安州及轄地霍山縣兩處產的六安茶,是宮內后妃等人指定的日常飲用的茶品,其中又以六安茶為主。因六安茶進貢數量有限,宮內皇太后等人要依身份按額定數量領取。官方撰《國朝宮史》、《內務府現行則例》、《奏銷檔》內分別記有宮內嬪妃等人有關六安茶的份例內容,雖然在供用量上略有出入,但仍可反映用茶的概況。現以乾隆六年五月十七日各處應用六安茶數目折為例,供內廷各主位日常飲用:皇太后每月用六安茶一斤;妃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十二兩;嬪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十二兩;貴人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六兩;常在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六兩;答應每月每位用六安茶三兩;果親王阿哥、公主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四兩、二兩不等;和碩淑慎公主、和碩端柔公主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十二兩。身為天子的皇帝飲六安茶是根據需要隨意可取的,在皇帝用的宜興紫砂窯蘆雁紋茶葉罐的蓋面上,刻楷書 " 六安 " 二字,正是儲存六安茶專用的茶葉罐,以供皇帝素日啜飲。在一些文獻中,也未見明文規定皇后用茶的數量,由此認為在飲六安茶上似是與皇帝有同等享用權。除此外,皇家在圍獵、謁陵等外出活動中,六安茶也是必帶的茶品。如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關於駕幸熱河備帶的豐富物品中,特別提出 " 上用六安茶八袋 "。

在宮內能夠有幸得到六安茶飲的,就是那些在宮廷相關機構中效力的人。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按照皇帝諭旨,中正殿正殿的畫佛喇嘛繪製極樂世界長壽佛四軸,當時人手不夠新添畫佛喇嘛一名,宮內給這位喇嘛的飲食份額中就有每月用六安茶二兩。此外,景山學藝處也會得到六安茶。

就宮內面對繁多產地的貢茶,卻主要以六安茶為日飲茶品而論,其實謎底就在於飲食習俗與茶之特性這兩方面。清統治者為滿族,入關後在飲食方面仍保留了本民族的習俗。他們喜食奶製品、飲奶茶,尤其在肅殺的冬季,為抵禦嚴寒而增加熱量,更是日日肥甘厚味。如此下來,體內堆積著過量的油膩,需要與之相剋的飲品。而當時大眾認識的茶品中,就有一直被傳頌素有很強的消垢膩、去積滯功效的六安茶,這無疑受到帝後的重視。六安茶也由此在眾多貢茶中脫穎而出,成為宮中日飲不輟的茶品。六安茶的這種作用,曾有一實例載於《續金陵瑣事》中。當朝御史陳公家中小公子,一日忽閉目,口不出聲,手足俱軟,急請醫生,屢次治療不見效果,只有孟大夫看後便說:公子無病,只是飲酒、乳過多沉醉而引發的病態。於是濃煎六安茶,給小兒飲數匙後便明顯好轉。御史見狀拍掌大笑說道:得之矣,可謂良醫。其實,受到御史誇獎的這位良醫,成功之處在於給患者用對了茶品,是六安茶特有的茶性發揮的作用。用六安茶調養身體的實例,與諸多茶人筆下對六安茶品鑑的結論可謂相得益彰,從客觀上或多或少佐證了皇家日飲六安茶,是以充分汲取六安茶的消滯作用,以保帝後身體的安康為初衷的。

作為賞賜品,這是清宮將普通的茶品賦予了禮儀的性質,以期發揮更大的效用。歷來皇帝的賞賜表示君子撫慰臣子,以聯絡君臣感情,而對於受賞者則是人生中莫大的榮耀,六安茶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雍正時期,有兩臣被派往雲南,臨行前雍正帝御賜六安茶二瓶抵滇。乾隆十七年(1752)學士陳廷敬、葉方藹,侍讀王士正同入內直。其間皇上數回賜櫻桃、蘋果及櫻桃漿、奶酪茶、六安茶等物,其中的六安茶以黃羅緘封,上有 " 六安州紅印四月復 " 數字。皇帝行賞中也有賜予外國使臣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在英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之際,在諸多賞賜物中就有賞英咭唎國王六安茶十瓶、賞英咭唎正使團六安茶八瓶。另外,宮廷對於臨時特供飲食中,也會用到六安茶。雍正八年(1730)定文會試的三場應試的舉子食物是,每場供雞 150 只、豬肉 800 斤……還有三種茶,即六安茶20 斤、北源茶 30 斤、松蘿茶 40 斤。如是六安茶的作為賞賜物,承載著皇帝對臣民的厚愛與期望,也體現了清朝對外國以禮相待,同時也印證著六安茶在眾茶中,是一般人難以求到的賜予之物。

宗教活動用六安茶,這是六安茶在宮內比較特別的用法。其實茶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所以有 " 茶禪一味 " 之說,就這一特點在清宮用的茶品中是有表現。宮內每年的貢茶中有些是由寺院僧人參與製作的,他們要在地方官的監督下進行採摘、加工等,以求得到上好的成品茶。宮內用茶中也有將茶專門供於佛堂中,成為佛堂供物之一。乾隆、嘉慶兩朝,多年在紫禁城雨花閣的大佛堂內上供著龍井茶是為一例。具體到六安茶,筆者能夠提供的是在宮廷舉辦道場活動中,放烏卜藏涉及它。烏卜藏為藏語音譯,有天香、神香之意。朝廷在中正殿前殿、養心殿佛堂、慈寧宮花園、大湯山等不同地點,舉辦不同名目的活動中有放烏卜藏之舉,且每一地點隨著燃放的次數頻繁。放烏卜藏時要火燃而未著中煨出香菸,以享居住天上的各種神靈,以祈求人間降福,因而烏卜藏配方也是極為講究。合配烏卜藏香一分需用:黃速香面三斤、青木香九斤四兩、沉香白檀香紫降香白芸香柏木香荊芥各二兩、飛金二張,武夷茶、六安茶、黃茶各一錢,寶石末一錢、茵陳二錢、五樣幹樹皮各一錢,桃、柳、桑、槐、楮、丁香二錢,餑餑果子各半盤,七星餅、紅棗、核桃、五穀三盒,紅谷、白谷、麥子、糜子、黍子、甜香、異香、福壽香、蘭花香各二兩八錢。此配方幾十種原料中僅有三種茶,六安茶就在其中。配方中的六安茶雖不是主原料,用量也極少,但隨著宮內隆重舉行烏卜藏的燃放儀式,凸顯出他在眾多歲進芽茶中特有的功用。

用於配製仙藥茶,這是六安茶在宮內的特別用法。以茶當藥、以茶入藥,是時人妙用茶的又一種做法。追溯歷史,茶葉被人們初識就是他的藥性。"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 是對茶葉有很強藥性的最好詮釋。關於六安茶的藥性,早在唐朝,一些人便將其視為能消滯物的上好茶品。最為典型的是唐末宰相李德裕,一次得到霍茶(即六安茶),當眾命人烹了一碗,隨即倒入有肉的食盒內,並蓋上盒蓋。待次日,開啟盒蓋後,只見 " 肉已化為水 ",眾人觀後驚嘆不已。這一事情被記錄在《李德裕遺書》中,這對於後人了解、認識六安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至明代,人們在品鑑六安茶中,更多地感受到它能助消化、去油膩,打體內積食,可有效緩解進食過飽引起胃脹等的身體的不適,一時成為叫得很響的茶品。" 大江以北,則稱六安,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陝人皆用之 ",並視為 " 寶愛 " 之物。明代文人也深有感同地稱:" 六安茶如野士,尤養脾食飽最宜。" 同時,還有人提出 " 入藥最效 " 的觀點。遲至明代已將其引入醫藥領域。通過制中成藥或煎濃茶水等形式,治癒疾病。諸如明代汪機撰《外科理例》書所列中成藥中有《如聖丸》,此藥在服用前要以六安茶煎水送下,用於主治大麻風病。在明代孫奎撰《赤水元珠》書所列中成藥內有《兎紅丸》,此藥方中共三味藥,六安茶是其中一味,用於小兒服後可免出痘。清代宮內不讓明代醫家獨享,而是選用六安茶、山楂、紫蘇葉、石菖蒲、澤瀉似等近十味藥配成仙藥茶。六安茶為藥材配製成仙藥茶,在清宮用藥中佔有一席之地。依《清宮醫藥研究》記述中窺知,御醫為宮裡人看病時經常用到此藥茶。如," 嘉慶二年一月十二日,劉進喜請得嬪藿香正氣丸三錢,仙藥茶兩錢一服,兩服"、" 嘉慶兩年九月十八日,王欲清得嬪仙茶兩錢、兩服 "、" 嘉慶十九年十月二十一日,羅應甲請得五阿哥參蘇理肺丸一錢,仙藥茶一錢條服 "、" 嘉慶二十一年三月十四日,張宗濂請得五阿哥脈息浮緩。系停乳食,外受風涼之症,以該身熱便溏。今用正氣丸、仙藥茶煎服,正氣丸三錢,仙藥茶五分 "、" 道光四年十月初三,郝進喜請得皇后藿香正氣丸三錢,仙藥茶兩錢,煎湯送下 "。從上述幾例用到仙藥茶對應的病痛,涉及清熱化溼、風寒咳嗽、小兒停乳受驚、渾身發熱等症。仙藥茶還經常用在調理方中,並配合其他丸藥煎湯服用,后妃們經常會用到它。加入六安茶的仙藥茶,已成為常用的一種藥茶。

清中期,鑑於歲進六安芽茶在宮中的各項支出,內庭清茶房及各寺廟等處每月需用六安芽茶 30 餘袋,合計每年需用六安芽茶 400 餘袋不等,但每年所進六安芽茶僅有 400 袋,自然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況。為此宮內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乾隆帝提出慈寧宮佛堂、御花園佛堂、景山學戲等處所用六安茶的供給數量俱著減半,其各處辦道場及藥房配仙藥茶等項所用六安茶,也著內務府總管等酌量減半。二是採取補缺法,由清茶房交出普洱茶等茶 400 餘斤替補,但後來填補空缺仍有疑難,索性執行 " 濡額交六安芽茶實不敷用,即以散芽茶補用可也 " 的新方案。在宮內經過縮減供給量與其他茶品替代供用的措施下,宮內六安茶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得到了緩解。至清晚期,由於多種原因,尤其是皇帝的家眷成員難以呈現家丁興旺的局面,所以出現六安茶不足敷用的現象。

值得提出的是,就在宮內外對六安茶青睞時,也有人們將其排斥的現象。曾有學者道出因當地茶農不善炒制,致使茶葉不能發香而味苦。還有一些品茗人對其茶味苛求,以至於在有些諳達茶道之人的筆下不入極品之列。而能夠有代表性的還是《紅樓夢》小說中的賈母,她在櫳翠庵向妙玉要茶喝時,當妙玉將成化窯的五彩小蓋鍾捧與賈母時,賈母道 " 我不喝六安茶 "。妙玉笑說:" 知道,這是老眉君。" 所以賈母欣然吃了半盞。這些事例在客觀上表明,對某種茶葉的評定,是受時代、人們對茶葉的認識、飲用需求等多種因素制約的。

當年清宮在時人對茶葉認識的基礎上,本著生養之道,擇六安茶為日飲茶品,進而將其滲透到醫藥、宗教等諸多領域中,六安茶也由此伴隨著宮廷生活 200 多個春秋。

===========分享內容===========

點擊右上方的「...」,發送朋友圈

「查看歷史消息」,回顧精彩往期

李嘉林老師微信號:lijialin_weixin

相關焦點

  • 六安茶
    小城六安的茶葉自唐朝便久譽盛名,以六安瓜片為首、霍山黃芽、舒城小蘭花、金寨翠眉、華山銀毫被譽為「五朵金花」,爭相怒放。
  • 六安茶 | 清代皖西地區的茶業之六安茶貢
    清初六安茶貢額沿續明代,清順治七年(1650年)談遷《棗林雜俎》稱:「茶,國朝歲貢。宜興縣芽茶百斤,六安州芽茶三百斤,廣德州芽茶七十五斤,建平縣芽茶二十五斤。……計天下貢茶共四千二十二斤。」可見六安茶貢額最大,位居江南省之首位。清同治《六安州志》對清代皖西六安茶上貢之況,載曰:「天下產茶州縣數十,惟六安茶為宮廷常進之品。
  • 喝了他家的瓜片才明白,什麼是正宗的六安瓜片茶!
    目前正在申請六安瓜片綠茶製作工藝傳承人,我也是前段時間中央四套所播放的《走遍中國》節目中的純手工六安瓜片的製作者。在哪裡才能買到正宗實惠的六安瓜片隨著近年綠茶六安瓜片的走熱,市面上的茶品質參差不齊,許多茶商為了追求利益以次充好,拿著外面普通的茶冒充核心產區(蝙蝠洞)的正宗瓜片茶,價格還一路往上炒,飆升到了上萬甚至幾萬的天價!把武六安瓜片茶的市場搞得烏煙瘴氣,想要買點正宗的瓜片回去喝,出高價都不一定能買到。
  • 六安瓜片茶葉是什麼茶?六安瓜片茶葉的功效和特性
    六安瓜片茶葉是中華傳統歷史名茶,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自安徽六安大別山一帶,六安瓜片茶葉葉底嫩綠,氣味清香,口感醇厚回甘。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下六安瓜片茶葉。六安瓜片的衝泡步驟六安瓜片是綠茶的珍品,學會正確的衝泡方法,能夠讓你真正領略到六安瓜片的茶韻哦。步驟1、將玻璃杯用85度左右的開水,衝洗潤杯。
  • 安徽「六安瓜片」唯一單葉茶、貴州「都勻毛尖」原生態礦物王
    「六安瓜片」茶誕生於「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華。根據六安史志記載和清代乾隆年間詩人袁枚所著《隨園食單》所列名品,以及民間傳說,六安瓜片於清代中葉從六安茶中的「齊山雲霧」演變而來,當地人流傳「齊山雲霧,東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達金盆照月、北連水晶庵」的說法。六安瓜片原產地在齊頭山周圍山區,清朝列為名品入貢,並暢銷江淮之間和長江中下遊一帶,京津地區,曾遠銷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歐、美市場。
  • 六安茶的五朵金花,你最愛哪一朵?
    六安茶,自古留香,名品薈萃。尤以舒城小蘭花、六安瓜片、霍山黃芽、金寨翠眉、華山銀毫組成的「五朵金花」,譽滿中外。形似蘭花初放,採制時正值山中蘭花盛開,茶葉吸附蘭花香,內質香氣清幽脫俗,名副其實叫「蘭花」。
  • 六安瓜片的經典味道
    張英嗜茶,曾以「野士」來比喻六安茶,或許是六安茶開滯除垢,如同不為條條框框束縛的野士一般,對上了年輕人血氣方剛的脾性。人到中年以後漸平和,便轉而欣賞武夷茶、羅岕茶了。張英對茶的評價,不僅展現其對茶的理解與品鑑力,也以茶表達出某種人生境界。年邁的賈母不吃六安茶,是否也如老張英一般的緣由呢?六安茶產於古六安州,地理範圍大致包括今天的安徽省六安市及其所轄霍山縣、金寨縣毗鄰地區。
  • 六安茶不是指茶,而是在暗示妙玉的身份是太子胤礽第六女
    因知道賈母講究,茶用珍貴的「成窯五彩小蓋盅」,端茶用「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烹茶不用尋常的井水,而是用的「舊年蠲的雨水」,表面上看著妙玉對賈母相當用心,顯示對賈母十分尊重。櫳翠庵品茶可是隨後,妙玉與寶玉、寶釵、黛玉三人喝體己茶的時候所說的話裡頭,好像對於賈家的富貴和賈母的窮講究非常不屑。喝體己茶的時候,妙玉給釵黛二人用古董珍玩,給寶玉自己用的綠玉鬥。
  • 你不知道的六安瓜片,這是一個重點貧困縣的自我救贖
    而六安瓜片必須養到新梢「開面」才採摘,其鮮葉為一芽二三葉至一芽四五葉,如此非細嫩的鮮葉製得的茶卻品質卓越,在綠茶中實為罕見,深究其奧秘只有走進它的製作工藝上,值得一提的要數它別具一格的焙火方式。而且在拉火中每次烘焙時間很短,翻茶頻率在茶葉烘焙中可謂少見,如此才能保持成茶色澤綠且鮮豔。
  • 去六安「鳥巢」打卡吧!
    好不容易等來了國慶長假 卻被連綿的陰雨攪了興致 雨終於要停了 可以到戶外撒歡了 節前剛剛開館的六安市體育中心 已經成為了六安新地標
  • 「六安」怎麼讀不僅是個方言問題
    最近,安徽六安這個地方很出名。  歷史愛好者了解六安,是因為六安出了名將英布;愛茶的人知道六安,是因為名茶六安瓜片。而六安這一次備受關注,是因為它的名字。  事情的起因是,央視主播郭志堅在電視上把六安讀成了六(liu)安,引發當地人和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質疑。
  • 安徽省農科院與六安共建「江淮果嶺」
    近日,省農科院與六安市政府在六安正式籤訂科技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江淮果嶺」建設,促進六安市果業發展。「江淮果嶺」建設是六安市委、市政府繼「六安茶谷」和「淠河生態經濟帶」之後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與正在推進的「西山藥庫」共同構建起六安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四大平臺。推進「江淮果嶺」建設,是實現江淮分水嶺地區基礎設施提升、產業結構優化和農民增收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和有力保障。截至目前,「江淮果嶺」林果產業基地約6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80億元。
  • 六安瓜片, 最複雜的綠茶
    在中國複雜的茶葉譜系中,六安瓜片十分特殊。
  • 愛奇看臺座椅閃耀六安體育中心
    六安體育中心作為淠河畔一顆璀璨明珠,現代化大型體育場館,自開建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六安體育中心位於安徽省六安市河西新區淠河西岸,項目總用地面積約375畝,建築用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造型整體以高山流水、茶韻古今為主題。
  • 六安瓜片:最複雜的綠茶
    在中國複雜的茶葉譜系中,六安瓜片十分特殊。一方面,它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葉茶,採摘期僅限為穀雨前後的十餘天,所產地域以皖西齊頭山方圓幾十公裡為限;另一方面,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藝極為複雜,反覆長達一周,尤其講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則苦,嫩一分則澀。在茶葉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極盡雕琢之能事,以至衝泡出來如同翠綠的瓜子片,並以此得名。
  • 那些年,被我們誤會的好茶
    安吉白茶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此茶產自浙江湖州市安吉縣,春季低溫時,茶樹的芽葉發生變異,葉色極淡,接近白色,故稱為安吉白茶。 君山銀針不是白茶,是黃茶 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岳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
  • 六安瓜片和毛峰的區別主要在外形
    六安瓜片圖片六安瓜片和毛峰的區別主要在外形,看過六安瓜片和黃山毛峰的外形圖片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來。
  • 《紅樓夢》中有三大養生法寶,六道茶酒妙方!
    此茶是湖南洞庭湖中君山所產的一種銀針茶。每次賈母喝此茶時,都取用梅花雪水浸泡。此茶色澤鮮亮,香氣高爽,其味甘醇,既養心又養生,所以成為賈母最喜愛的養生茶。女兒茶是川、黔西部的草藥,別名巖果紫、黃茶根、女兒紅,也叫普洱茶。《紅樓夢》中第六十三回寫寶玉吃了麵食,怕停食,林之孝家勸他飲「普洱茶」,寶玉飲後,頓時食慾便增。悶此茶時,可加入少許糖,泡一夜即可服之。此茶還有通經的功效。
  • 關於六安你知道多少(一)
    雖然史記中都有記載,但是,人們似乎更加喜愛傳說,因為傳說不僅有著濃厚的趣味性,更主要是可以承載民眾心裡的良好願望。一個好的傳說,不僅讓人們津津樂道,同時可以大大擴展知名度,就像杭州的雷峰塔的傳說,成就了幾千年的佳話。我覺得六安的南、北塔的傳說,完全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對發展六安的旅遊事業,一定大有益處。
  • 華藝國際秋拍 |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華藝國際25周年·2019秋拍稀世真藏專場,特別提供產自祁門孫義順六安茶、臺灣東方美人茶、福建安溪鐵觀音、臺灣新北蜜香紅茶等多款茶品,每款茶雖風格不同,但均為各地名茶之佼佼者,完整外包裝,倉儲、品相俱佳,展現豐富奇趣的佳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