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11月10日,《陶瓷信息》「陶業長徵」調查小組歷時7天,完成對山西省陶瓷磚產能及產業發展概況的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山西現有建陶生產企業31家,生產線47條,日產能90.7萬㎡。其中:
大板(巖板)生產線1條,日產能1萬平方米;
中板生產線7條,日產能14.4萬平方米;
瓷片生產線14條,日產能36.5萬平方米;
拋釉磚(通體大理石瓷磚)生產線9條,日產能22.4萬平方米;
仿古磚生產線1條,日產能1.5萬平方米;
外牆磚生產線3條,日產能4.5萬平方米;
耐磨磚生產線2條,日產能4.1萬平方米;
小地磚生產線5條,日產能4.1萬平方米;
其他(透水磚、地腳線、古建磚)生產線3條,日產能2.2萬平方米;
西瓦生產線2條,日產能15萬片。
目前,山西上線噴墨機124臺,全省建築陶瓷(含西瓦)生產企業直接從業人員達13385人,其中一線產業工人10924人。
山東陶企入晉
推動山西建陶產能逆勢增長10%
本世紀初,山西省依託豐富的原材料和能源優勢,大力引進浙江、福建等地陶瓷企業入晉投資建廠,逐步形成了以陽城為代表的建陶產業集群,奠定了山西在全國建陶版圖中的地位。
山西建築陶瓷企業主要集中在晉城市陽城縣、運城市垣曲縣和朔州市應縣、懷仁縣,河津市、清徐縣、洪洞縣也有零星分布。與其他產區大幅縮減不同,近三年,山西建築陶瓷發展整體穩健,且略有增長;對比2017年,山西建陶企業退出2家、新增2家;瓷磚生產線增加2條,日產能增加8.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7%。
從產品類別來看,瓷片生產線及產能銳減,由2017年的21條生產線、日產能46.4萬平方米縮減至14條生產線、日產能36.5萬平方米,分別同比下降33.3%、21.3%;拋釉磚(含通體大理石瓷磚)生產線與2017年持平,日產能增加1.6萬平方米;外牆磚生產線與2017年持平,日產能減少0.7萬平方米;仿古磚生產線較2017年減少1條,日產能減少0.8萬平方米;耐磨磚生產線較2017年增加1條,日產能增加3.5萬平方米。同時,新增了1條大板、7條中板生產線,以及1條透水磚生產線、2條西瓦生產線。
與三年前相比,山西建陶呈現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瓷磚產能逆勢擴張。近三年,在市場競爭加劇、環保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全國大部分產區產能萎縮,但山西建陶不僅沒有縮減,而且呈現逆勢擴張勢頭。一方面是由於垣曲、應縣等新興建陶生產基地的擴張與崛起;另一方面原因則是山東淄博、臨沂大幅削減產能,促使山東建陶企業入晉,盤活了山西原本已經停產多年的陶瓷企業。
二是產品種類更加豐富。三年前,山西瓷片產能佔據全省瓷磚總產能的50%以上,地磚等其他類產品佔比較少。而今,山西建陶產品涵蓋大板(巖板)、中板、通體大理石瓷磚、外牆磚、仿古磚、透水磚、壁畫、古建磚、耐磨磚、西瓦等各個類別,產品結構更趨完善。特別是隨著一批通體大理石瓷磚生產線的投產,山西地磚產能偏小的狀況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
三是集聚優勢更加凸顯。通過實地調查發現,與三年前相比,山西建陶企業分布更為集中,陽城規模優勢更加突出,據統計,山西省31家建陶企業,陽城就佔20家,垣曲、應縣、清徐、懷仁、河津、洪桐等6個縣(市)分布僅有11家建陶企業。
陽城縣:
瓷片產能縮減近半,中板產能猛增
陽城縣自古以來就是陶瓷的重要產地。陽城陶瓷始於夏商,延及漢唐,盛於明清,薪火相傳逾4000年,北京故宮古建築群琉璃瓦90%為陽城製造。
進入新世紀,陽城縣圍繞打造陶瓷產業基地、培育非煤主導產業的目標,把建陶產業作為工業轉型的主攻方向,推動了陶瓷產業集群化發展。目前,陽城擁有20家建陶企業30條生產線,日產瓷磚55.5萬平方米,瓷磚日產能佔到山西瓷磚日總產能的61.2%。與2017年相比,略有縮減。
作為北方重要的瓷片生產基地,瓷片一直是陽城建陶主流產品。2017年,陽城31條瓷磚生產線中,瓷片生產線佔18條,日產能38.4萬平方米,分別佔據陽城生產線總數的58%、71%,僅有的一條地磚生產線長期停產,產品種類過度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陽城建陶業的持續發展。近三年,隨著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和外地資本的進入,不但原有的1條地磚生產線被盤活,而且新增了9條大板、中板及地磚生產線,使陽城成為涵蓋大板、中板、拋釉磚、瓷片、古建磚、外牆磚、小地磚、地腳線、壁畫等品類,產品種類更加豐富,產業結構也更加合理。
曾幾何時,陽城是低檔便宜磚的代名詞。2014前後,陽城建陶企業開啟了提檔升級的加速度,陸續推出了加白加厚瓷片、鏡面磚、糖果釉、剝開釉、金絲釉、柔光磚等新產品,徹底改變了陽城瓷片低質低價的形象。特別是三屆國際陶博會的成功舉辦,更加開闊了陽城建陶企業家視野,更加不遺餘力推陳出新,陽城瓷磚品質及影響力再次躍升。2019年,隨著大板、中板產品的熱銷,陽城企業又再次改線,建成了山西首條大板生產線,以及7條中板生產線,繼續引領帶動山西建陶產業創新發展。
雖然陽城建陶產品品質得到提升,結構得到優化,但陽城陶瓷的知名度並不高,更無品牌可言。為解決這一問題,2018年,陽城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決定在北方率先舉辦國際陶瓷博覽交易會。2018年8月18日,首屆山西·陽城(國際)陶瓷博覽交易會盛大開幕,開啟了打造「陽城陶瓷」區域品牌的徵程。2019年、2020年,陽城又連續舉辦了陶博會。三屆陽城陶博會吸引國內外300多家企業參展,吸引20餘個國家及國內30萬經銷商採購商現場採購,極大的拉動了陽城陶瓷企業的銷售,也讓陽城陶瓷名揚海內外,叫響了「陽城陶瓷」區域品牌。
垣曲縣:
新崛起的建陶生產基地
規劃10家陶企15條線
垣曲縣建陶產業崛起於2017年,短短三年垣曲縣引進了3家陶瓷企業,建陶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轉變。
垣曲縣之所以能在行業低迷的形勢下逆勢崛起,一方面是因為當地煤、石英巖、鋁土礦、板石、滑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另一方面則是政策的強力支持,垣曲縣採取「築巢引鳳」「拎包入住」「量身定做」等模式,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推動了建陶產業勃興。垣曲縣提出,要努力打造黃河金三角區域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
東鵬落子垣曲。2019年8月,垣曲縣人民政府與廣東東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家居產業園項目正式籤約。陶瓷智能家居產業園項目投資規模17.06億元,總用地面積900畝,將建成4條大型現代化、智能化的瓷磚生產線和綜合物流園,建成後年產瓷磚將達到3870萬平方米。東鵬落子垣曲,無疑給垣曲建陶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事實上,東鵬在垣曲並沒有新建生產線,而是收購了原有建陶企業金世家陶瓷。金世家陶瓷建成於2017年3月,是垣曲縣引進的首家建陶企業,擁有2條瓷磚生產線。
中條山陶瓷投產。中條山集團是我國華北地區最大的銅聯合企業,為了促進中條山尾礦資源的綜合有效利用。2017年8月,中條山集團上馬了集資源綜合利用率高、輔料成本低、裝備與技術先進、綠色環保等特點為一體的尾礦綜合利用製備建築陶瓷項目,通過選用節能環保的技術、工藝、裝備,「化渣為金」「變廢為寶」。2018年中條山陶瓷2條瓷磚生產線建成投產。據了解,中條山集團尾礦庫服務年限為8-10年,而建築陶瓷項目的建成,將每年減掉20萬噸尾砂量。
按照垣曲早先規劃,到「十三五」末發展陶瓷企業10家,建設現代化陶瓷生產線15條,年產值達到60億元,從目前來看還有較大差距。
朔州市:
5家陶企7條線,瓷磚日產能12.3萬㎡
朔州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日用陶瓷生產基地。據統計,目前全市陶瓷企業已達68家,生產線128條,年產日用瓷18億件。與日用陶瓷產業相比,朔州建陶產業並不突出。朔州市建陶企業主要分布在應縣、懷仁市,現有5家建陶企業7條生產線,瓷磚日產能12.3萬平方米,佔全省瓷磚日總產能的13.6%。另有西瓦生產線2條,日產能15萬片。
應縣:資源優勢明顯,建陶產業剛起步
應縣是聞名全國的日用陶瓷生產基地,全縣擁有日用陶瓷企業17家,年產量10億件。為進一步壯大陶瓷產業,應縣多次到佛山、臨沂、淄博等地開展招商活動,力圖引進一批建陶企業進駐。2016年總投資8.4億元的恆銳達、華倫兩家建陶企業落戶應縣,並於2017年4月建成2條瓷磚生產線,2018年華倫陶瓷又擴建了1條生產線。
應縣及周邊陶瓷原材料豐富,有石英、鐵、沸石、鋯等,英石質地純白,含矽達98%以上。石灰石氧化鈣含量54%,儲量達8000萬噸。瓷白礦儲量2000萬噸,長石儲量22萬噸,花崗石、輝綠巖、玄武巖總儲量達1億萬立方米。雖然資源豐富,但是應縣物流業不發達,給原料及產品運輸形成了障礙,這也是應縣建陶業發展的突出短板。
懷仁:1家陶企退出,新建3條線
與應縣類似,懷仁市日用瓷也比較發達,全縣擁有日用瓷企業45家90條生產線,包括日用瓷、琉璃瓷、工藝瓷、工業瓷等多個品類。
懷仁市原有2家建陶企業,後1家建陶企業退出。2020年又新建了1條透水磚生產線、2條西瓦生產線,由於創新意識和品牌意識不足,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懷仁陶瓷企業並不景氣,特別是在周邊產區企業的衝擊,成本暴漲、競爭加劇的形勢下,懷仁市建陶產業前景堪憂。
以下為山西省陶瓷磚(瓦)產能統計數據,共計31家陶企47條生產線。
晉城市陽城縣
企業名稱:陽城縣華冠陶瓷有限公司
所在地址:陽城陶瓷工業園區
佔地面積:62畝
聯繫電話:0356-4291661
建廠時間:2004年
主打品牌:華冠、凱利華
重點市場:華北
產品類型、產能規模:中板線1條,日產能2.8萬平方米
日總產能:2.8萬平方米
大板中板規格:300×600mm、400×800mm
規劃待建生產線數:--
燃料結構:煤層氣
員工總人數/員工一線工人數:482/400
(文章轉載自陶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