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湯普森與KT系列「品牌旗艦」的地位,在戈登·海沃德與安踏籤約的那一天起,他的籤名鞋似乎就並沒有被寄予「頂級」的厚望。但是,戈登海沃德所擁有的「電競宅男」,「好丈夫好父親」以及「優秀球手」標籤已經不需要安踏費力去包裝,把他的球鞋——安踏 GH1打造成一款能製造話題的「網紅產品」似乎就是安踏作為商人的最佳選擇。所以,在GH1發售後,安踏雖然也做出過「官方渠道折後售價249-289」這樣的操作,但依舊在GH1以及衍生產品的宣傳上不留餘力。
而「網紅產品」究竟能不能成為「好評爆款」,絕不是宣傳能決定的。作為一雙實戰鞋,GH1所需要的依舊是能支撐宣傳的實戰性能。
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網紅產品」的特質在於:你不會先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它,而是在各種宣傳渠道上聽見對於它的好評。先入為主的概念會讓你覺得這個產品「說不定真挺好的」,就像你會覺得「安踏新代言人海沃德」的「第一雙個人籤名鞋」由「前adidas設計師Robbie Fuller」操刀,絕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是。
而後你再看到一些球鞋媒體的宣傳,發現它用的是「KT5同款A-Flashfoam」緩震材料,前掌有「一整塊皮質鞋面」,後跟也有幾乎蔓延到頂部的「後跟環抱模塊」。以實際入手價格250-350之間收穫一雙「用料十足」,「外形別致」的「實戰籤名鞋」,絕對是穩賺不虧的(這樣一想,D.O.N ISSUE 1好像也是這個操作)。線上的宣傳告訴了你這雙鞋臺前幕後的故事,告訴了你它的「高性價比」以及「明星代言特質」,自然而然吸引你的注意,接下來只需要適當調整銷售策略,就可以讓許多消費者掏腰包下手了。
所以,你還需要問「為啥品牌要花錢買媒體宣傳」嗎?
當然了,為了保證這雙鞋不會剛到消費者手裡就罵聲一片,安踏要做的就是最大化這雙球鞋的優勢。「讓宣傳點名副其實」自然是最簡單的方法,落實A-Flashfoam的緩震,打造出「前掌不硬,後掌夠用」的腳感讓這雙鞋足以適配大多數中小體重球手(個人認為150斤以下為佳)。當然了,如果你體重偏大,加點錢入KT5 Low似乎才是在緩震上更理智的選擇。
後跟環抱模塊的穩定性雖然在試穿及行走體驗上沒那麼誇張,但是在實戰中的確能感受到。一些後轉身的動作能夠明顯體驗到後跟又被軟膠模塊和後跟填充「襯」住,舒適度還是十分不錯的。
有了外形優勢和緩震舒適度,完善一些細節也成為了GH1需要去「錦上添花」的地方。鞋頭皮質部分其實可以完成一些基礎的防踩踏性能,球鞋本身的抗扭也的確不錯。完善了這些細節後,GH1的「人設」就可以開始收穫一些小中體重學生黨球手的青睞了。
曝光優勢當然重要,但是隱藏缺陷更是「網紅產品」想要達到爆賣的重點。非要說這雙GH1有什麼實質性缺陷的話,那就是成本限制帶來的適用人群「篩選點」。
首先,作為一雙低幫鞋,鞋身的穩定性會成為決定球鞋是否會增加崴腳機率的重要考量要素。在這一點上,複合鞋面厚度缺失,前掌皮質內襯過薄的GH1幾乎是佔盡劣勢。即便前掌模塊上包再高一點,或者鞋面再厚一點都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沒辦法,成品放在那,你只能接受這個缺陷篩選掉變相狂人和大體重高頻移動型球手的事實。
除了鞋面支撐性的問題以及啟動時的不跟腳現象,大底的材料也決定了這雙鞋的適用場地和人群。作為一雙紋路較密但是足夠合理的實戰鞋,GH1的許多配色中都用了乳膠質感的大底(乳白水晶底),抓地力和耐磨能力都不如橡膠底來得好(潮溼場地和沾灰場地表現尤其明顯)。
GH1是雙好鞋嗎?我不敢用四五場實戰來確定,但是我敢保證這雙鞋對於中小體重,橫向移動力度不強,直線突破以及跳投為主的球手而言是十分適合的「天命鞋」。但是如果說你體重較大或是變向/橫向移動較多,這雙鞋就會或多或少帶給你一些不舒服的地方。「網紅產品」的最終目的是賣給儘量多的消費者,「篩選性高」以及「性價比低」本就是大忌,GH1抓住了性價比的口碑,卻在鞋面上篩選了適合球手,大底上反向篩選了優質配色,這兩點還是十分可惜的。
但是,這雙鞋或許會成為安踏的全新經驗。不同於隆多的籤名鞋系列,GH1無論是設計還是宣傳都更為用心,相信安踏也更願意接受市場反饋,推出不辜負海沃德人氣,能適應更多球迷的產品。就讓我們帶著等待安踏的進步,看看GH2是否能從「網紅產品」進化為「高口碑爆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