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踏上藝術的「第一裡路」

2021-01-19 騰訊網

[摘要]溫情感人的人偶劇《八歲一個人去旅行》、充滿神奇視覺的《歡樂中國結》、歡樂跳躍的《神奇螢光棒》,還有可愛的大嘴鳥阿瘦和大巫婆巫頂串場……「紙風車」兒童劇團總能給孩子們帶來驚喜。

溫情感人的人偶劇《八歲一個人去旅行》、充滿神奇視覺的《歡樂中國結》、歡樂跳躍的《神奇螢光棒》,還有可愛的大嘴鳥阿瘦和大巫婆巫頂串場……短短一個半小時時間,臺灣紙風車劇團的《紙風車幻想曲》以6個完全不同風格的表演,把臺下的小朋友看得目不轉睛,走出大觀舞臺還模仿大嘴鳥的表情咯咯直笑。19日晚,臺灣最知名的兒童劇團「紙風車」第二次來到上海,帶來的依然是劇團看家作品《紙風車幻想曲》,一部結合了音樂、舞蹈、木偶、多媒體、動漫等各種演出形式的保留劇目。

「我們去任何一個新的城市演出,第一次演的一定是《紙風車幻想曲》。」紙風車劇團的團長任建誠笑著介紹,這部作品集中了劇團多年創作的精華,也是臺灣最多觀眾看過的兒童劇經典。在任建誠身上,穿著一件劇團定製的T恤,胸前印著「孩子的第一裡路」。正是帶著《紙風車幻想曲》和其他作品,紙風車劇團已經先後走過了大大小小几百個臺灣的鄉鎮村莊,他們發起了一個影響臺灣的「368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想法是,「要讓臺灣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看到兒童劇」。

讓鄉下的孩子也能看到劇院裡看的戲劇

紙風車劇團是臺灣最知名的兒童劇團,2006年,劇團啟動了「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提出要走遍臺灣319個鄉鎮,將表演藝術送到全臺灣每一個鄉村孩子的面前,讓孩子們不花錢就能踏出「藝術的第一裡路」。任建誠談到這個活動的初衷時說,最初的想法很簡單,「臺灣有7839個村落,孩子們不能來看表演,那我們可不可能把藝術送到這些孩子的家門口呢?」這個想法的發起人,還包括了導演吳念真、柯一正,心理學家吳靜吉等在內的好幾個臺灣文化人。

但臺灣的鄉下沒劇場,任建誠的想法不止是送戲下鄉,還給鄉村孩子們送去劇院級演出水準的作品。所有舞臺、燈光、音響都要和在城市劇院演出沒有區別。5年間,不管是偏遠的山村還是離島,紙風車每到一個地方重新搭建舞臺,給將近80萬鄉村孩子送去了演出。而且這個公益活動沒有問政府拿一分錢,而是完全依靠企業資助和民間力量完成。

2011年,在臺北萬裡,紙風車完成了第381場也是第319個鄉的演出。「319工程」圓滿落幕,5年時間裡,他們走了29萬公裡,繞赤道7圈,從沒有手機信號的嘉義阿里山區,到常住人口只有40多人的金門烏坵島。這期間,光雨衣就送出去80萬件,捐款總人數超過了3萬人。在任建誠的印象裡,無論多大的風雨,臨時搭建的觀眾席總是坐滿了人。在阿里山的某個村莊,有2000多個觀眾一起看了演出,而在嘉義的演出,最後一共湧來了6000多個觀眾。尤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位老爺爺過80大壽,子女為老父親包場,請來全村3000多個孩子一起看戲,一起慶生。

2013年1月,新一輪的「紙風車368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再次啟動。彼時,臺灣的鄉村總數從319增加到了368,而演出成本也從35萬漲到了45萬新臺幣一場。但演出的模式依然沿用著之前民間募集的方式,除了企業家,越來越多的鄉鎮和個人都自發加入隊伍。在紙風車的網站上,很多企業都會指定給某個鄉村捐款,鄉村和村民也可以參與自發募集,只要到了45萬新臺幣(約9萬元人民幣)的額度,紙風車就會安排檔期,然後帶上他們的卡車和舞臺,把戲送到孩子們的面前。

「從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到越來越多人想約紙風車去他們的村子,我們也越來越忙。我覺得我們的工程還是喚起了越來越多人對孩子的重視,還有對故鄉的認同,很多人資助演出都是為了回饋故鄉,感覺鄉村生活和社會又回到了以前那樣的傳統。」任建誠說。

藝術紮根,至少30年後會看到效果

紙風車成立於1992年,23年間,他們在臺灣積累了將近739萬名觀眾。劇團每年都至少有一大一小兩部創作,目前已經有四五十部作品。對於成立劇團起初的動因,任建誠說,當時很多外來的兒童戲劇在臺灣很受歡迎,包括迪士尼啊之類的,我們就很不服氣,我覺得,「臺灣的孩子,應該要看到自己文化的東西。」

紙風車的作品裡,既有國際劇場流行的元素,但也保留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就拿《紙風車幻想曲》而言,舞蹈肢體劇《動作與聲音》既有音樂劇的感覺,又有一些臺灣特有的閩南和客家文化的基因。黑光交響詩《歡樂中國結》把傳統的彩帶與現代的黑光相結合,被紐約時報形容為「躍動的書法」。劇中最經典的段落《八歲一個人去旅行》改編自臺灣導演、劇作家吳念真的同名繪本故事,敘述了吳念真8歲時,一個人從瑞芳坐火車去宜蘭找姨婆拿雨傘的故事,這部作品的形式頗像現代劇場,以多媒體影像、真人與布偶同臺演出展現,但卻表現出上世紀50年代臺灣人情味與生活風貌,讓孩子藉由戲劇感受一種愛與關懷,同時喚起對那個時代臺灣濃濃人情味的記憶。

任建誠說,「我們的很多創作都和臺灣社會有連接,包括一些客家文化和語言,還有外籍新娘等社會現象,是希望讓孩子有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給孩子一個寬廣的視野。紙風車也喜歡講故事,但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把孩子當笨蛋。

「我希望未來,紙風車能夠把這樣一種戲劇文化帶到全部的華人世界,這是紙風車長遠的未來。我們做的是一個藝術紮根的東西,至少未來,又一代臺灣人不會再對自己的文化有自卑。文化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想,我們的368鄉村工程,至少30年後,就會看到效果。」(文/潘妤)

相關焦點

  • 新年伊始,邊防軍人踏上巡邏路!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邊防軍人依舊堅守在祖國的邊關遠眺萬家燈火守護萬裡平安新的一年他們再次踏上巡邏路01河尾灘邊防連2021年元旦新疆軍區河尾灘邊防連的官兵們迎著清晨第一縷陽光踏上了巡邏路(作者:陳偉)02西藏軍區邊防某團2021新年第一天西藏軍區邊防某團馬泉河邊防營組織了2021年第一次邊關巡邏巡邏之途艱險異常戰士們需要跨越荒原有時還需翻越海拔超過5000米的高山再大的困難
  • 寧波外事學校學子踏上新的藝術之旅
    近日,大批的大一新生們正走進高等學府的大門,寧波外事學校的藝考生們也踏上了新的徵途。 他們帶著紮實的藝術功底和美麗的藝術夢想,向著更大、更寬廣的舞臺前進。 模範生的藝考路 班長、學生會主席、獎學金獲得者……班主任徐曉園說,汪竹慧就是大家眼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最讓她放心的孩子。
  • 踏梯村踏上小康路
    他和妻子都有肢體殘疾,父母年邁,還有三個孩子要讀書,過去僅靠家裡幾畝地和打零工維持生活。2017年7月,湘西州政府辦駐村扶貧工作隊進村後和村幹部一商量,決定先給村裡修路,需要佔到吳明斌家五分地。吳明斌聽說後,衝去找扶貧工作隊吵架。「我活一天,你們就別想修路!」他說。
  •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法國資深學者教你開啟孩子的藝術之眼
    實際上,只要經過恰當的引導,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包括孩子。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認為,藝術跨越了不同階層、不同知識結構,是人類不同時期的文明結晶,藝術就是日常生活,是世間萬物。《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是許多國家的學校與博物館認可的藝術啟蒙經典讀物。
  • 了解加密藝術人物:18歲的FEWOCiOUS,從窮孩子到賣畫賺錢買房
    這個剛剛過完 18 歲生日的小女孩,從買不起 ipad 的「窮孩子」到最高以 4.26 萬美元售出一幅畫作的「藝術家」,甚至能靠作品收入買一座大大的房子,FEWOCiOUS 通過加密藝術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並不美好童年FEWOCiOUS 的童年時光並不像其他小孩子那樣美好。
  •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這本藝術啟蒙讀物,教你如何看懂西方繪畫
    希望能引領更多的孩子和成人,踏上愉悅而有收穫的藝術之旅。藝術幫助觀眾還原了一個時代,它背後蘊含著歷史,文化,以及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孩子對待世界有著天生的好奇,他們渴望著這些五彩斑斕的色彩背後的故事。我們如何來引導好奇的孩子了解藝術?
  • 小白鞋踏上「國潮」路
    2019年國慶期間,作為第五屆中法品牌高峰論壇系列活動之一,大孚飛躍走進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設計師為9個國產品牌設計的飛躍聯名款鞋履,在這座藝術殿堂展出,引發現場和線上消費者熱捧。一度艱難求生的大孚飛躍,如今已揚帆出海。也許沒有穿過,但你一定知道它,紅藍雙鉤,硫化大底的飛躍小白鞋,是上個世紀中國的「國民鞋」。但許多人對它的印象是廉價、年拋、難登大雅。
  • 「最媽媽女警」馮志宏陪小玉踏上回家路
    「最媽媽女警」馮志宏陪小玉踏上回家路     在火車上顛簸36小時後昨抵昆明,距小玉家還有700多公裡    ■2月4日晚,馮志宏(前)帶著小玉踏上赴雲南的火車。
  • 玉泉區:養殖「扶貧雞」踏上致富路
    玉泉區:養殖「扶貧雞」踏上致富路 2020-12-19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只要用心感知,藝術啟蒙沒有你想的那麼難
    對藝術有了解的就知道,好的藝術往往具有美學價值或哲學價值,在你未看到藝術的價值之前,是因為對藝術作品的感情沒有理解。任何藝術離不開情感的表達。那我們該怎麼去學會賞析藝術作品呢?而這本《如何給孩子講藝術》引領更多的孩子與成人踏上愉悅而有收穫的藝術之旅。
  • 仙俠修真爽文:被家族拋棄,極品女仙得丹符宗傳承,踏上修仙路!
    仙俠修真爽文:被家族拋棄,極品女仙得丹符宗傳承,踏上修仙路!大家好,歡迎來到花棗影視!茫茫人海相遇是緣,想必大家在生活中有閒暇的時間都會選擇看一些電子小說吧,那麼今天小編就給你們分享一下三本精彩的仙俠修真爽文:被家族拋棄,極品女仙得丹符宗傳承,踏上修仙路,看看有沒有你們鍾意的小說~快來看看吧~第一部《極品女仙》——金鈴動簡介:一個現代女來到了一個陌生的世界,附身在一個被家族拋棄的家庭中。卻因得到丹符宗的傳承,踏上修仙路。本書很爽,很腹黑,你懂的!
  • 從「小夥伴」美術組走出跨界院士,學藝術會唱歌的孩子一輩子走的路...
    【從「小夥伴」到「老夥伴」】 楊挽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舞蹈組學員,她是《宋慶齡和孩子們在一起》照片中的孩子。她清晰地記得:「那天老師通知我們早早到少年宮集合,說是有重要接待活動。後來知道是宋奶奶要來看望我們。我們為宋奶奶表演舞蹈《繡像》,演出結束後,我們便像小鳥一樣擁到她的身邊,她一一與我們握手交談。
  •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是藝術
    「如果藝術家不是沒頭沒腦地埋在他的作品裡,像羅馬傳說中的哥多斯衝入火山的裂口像兵士不假思索地衝入堡壘;如果藝術家在火山口內不像地層崩陷而被埋的礦工一般工作;如果他對著困難呆著出神,而不是一個一個地去克服,像那些童話中的以理服人,為了要得到他們的公主,把層出不窮的妖法魔道如數破盡;那麼,作品就無法完成,只能擱在工場裡腐爛,生產不可能了,藝術家惟有眼看自己的天才夭折
  • 孩子藝術啟蒙,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現今很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跟風課餘時間各種給孩子報興趣班。望子成龍沒有錯,但是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另外選擇好的學習平臺也很重要,現在很多機構資質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家長要學會辨別,多方考察,幫孩子選擇真正能學到東西的學校。
  • 藝術啟蒙誤區:不是家長懂多少,而以孩子視角,打開孩子藝術世界
    很多寶媽都會有這樣的疑惑:我跟娃爸都沒有藝術細胞,不是科班出身,該如何給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給孩子講藝術呢?我原來也有這樣的疑惑,後來讀了幾本藝術啟蒙書,發現大家的思路錯了:藝術啟蒙並不是讓家長教給孩子藝術,而是以孩子為中心,激發孩子們的藝術之眼,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表達出自我。
  • 賈躍亭「脫殼」 能不能「踏上」回家路有待商榷
    原標題:賈躍亭「脫殼」 能不能「踏上」回家路有待商榷   在
  • 新造鎮支教老師,用行動照亮大山裡的孩子求學路
    雖然時間緊迫,但因為得到家人支持,加上學校迅速幫她解決出行困難、給予一定數量的防疫物資、並安排老師接受她當前的工作等。很快地,她與另外四名老師就被分配到鹽源縣民族小學開展支教工作。臨別之際,鎮黨委屈委員、教育指導中心以及學校領導、同事為梁瑞妹送行。
  • 西藏日喀則:通信女兵踏上巡邏路
    海拔4500多米的則裡拉哨所地處西藏亞東縣境內,是西藏日喀則軍分區最艱苦的哨所之一,前段時間,那裡的通信設備出現技術故障,軍分區的兩位通信女兵主動請纓執行這次任務,這也是她們第一次踏上這條艱險的巡邏路。通信分隊從海拔2900多米的亞東縣出發,隨著海拔越來越高,路途也越來越險。
  • 上不起天價培訓班,又不懂美術,怎麼給孩子進行藝術啟蒙?
    美國ABC新聞網曾經做了一期節目,邀請幾位藝術家來鑑別美術作品,看看他們能不能分辨出大師和孩子的作品,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很多藝術家都判斷失誤。在這三幅畫裡,只有一幅畫是專業畫家畫的,其他兩幅都是小朋友畫的,如果我不說,你能猜出那幅是大師畫的嗎?
  • 北碚區兩江名居第一小學 用藝術滋養孩子美好童年
    在此背景下,北碚區兩江名居第一小學在「用愛成就夢想」辦學理念引領下,打造以感恩、閱讀、科學、生命、藝術、鄉土為主題的「愛心」課程體系,以藝術教育為抓手,充分挖掘藝術教育在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全面發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滋養孩子美好童年時光,大力推進學校美育工作向縱深發展。「美育是審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對於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