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溫情感人的人偶劇《八歲一個人去旅行》、充滿神奇視覺的《歡樂中國結》、歡樂跳躍的《神奇螢光棒》,還有可愛的大嘴鳥阿瘦和大巫婆巫頂串場……「紙風車」兒童劇團總能給孩子們帶來驚喜。
溫情感人的人偶劇《八歲一個人去旅行》、充滿神奇視覺的《歡樂中國結》、歡樂跳躍的《神奇螢光棒》,還有可愛的大嘴鳥阿瘦和大巫婆巫頂串場……短短一個半小時時間,臺灣紙風車劇團的《紙風車幻想曲》以6個完全不同風格的表演,把臺下的小朋友看得目不轉睛,走出大觀舞臺還模仿大嘴鳥的表情咯咯直笑。19日晚,臺灣最知名的兒童劇團「紙風車」第二次來到上海,帶來的依然是劇團看家作品《紙風車幻想曲》,一部結合了音樂、舞蹈、木偶、多媒體、動漫等各種演出形式的保留劇目。
「我們去任何一個新的城市演出,第一次演的一定是《紙風車幻想曲》。」紙風車劇團的團長任建誠笑著介紹,這部作品集中了劇團多年創作的精華,也是臺灣最多觀眾看過的兒童劇經典。在任建誠身上,穿著一件劇團定製的T恤,胸前印著「孩子的第一裡路」。正是帶著《紙風車幻想曲》和其他作品,紙風車劇團已經先後走過了大大小小几百個臺灣的鄉鎮村莊,他們發起了一個影響臺灣的「368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想法是,「要讓臺灣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看到兒童劇」。
讓鄉下的孩子也能看到劇院裡看的戲劇
紙風車劇團是臺灣最知名的兒童劇團,2006年,劇團啟動了「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提出要走遍臺灣319個鄉鎮,將表演藝術送到全臺灣每一個鄉村孩子的面前,讓孩子們不花錢就能踏出「藝術的第一裡路」。任建誠談到這個活動的初衷時說,最初的想法很簡單,「臺灣有7839個村落,孩子們不能來看表演,那我們可不可能把藝術送到這些孩子的家門口呢?」這個想法的發起人,還包括了導演吳念真、柯一正,心理學家吳靜吉等在內的好幾個臺灣文化人。
但臺灣的鄉下沒劇場,任建誠的想法不止是送戲下鄉,還給鄉村孩子們送去劇院級演出水準的作品。所有舞臺、燈光、音響都要和在城市劇院演出沒有區別。5年間,不管是偏遠的山村還是離島,紙風車每到一個地方重新搭建舞臺,給將近80萬鄉村孩子送去了演出。而且這個公益活動沒有問政府拿一分錢,而是完全依靠企業資助和民間力量完成。
2011年,在臺北萬裡,紙風車完成了第381場也是第319個鄉的演出。「319工程」圓滿落幕,5年時間裡,他們走了29萬公裡,繞赤道7圈,從沒有手機信號的嘉義阿里山區,到常住人口只有40多人的金門烏坵島。這期間,光雨衣就送出去80萬件,捐款總人數超過了3萬人。在任建誠的印象裡,無論多大的風雨,臨時搭建的觀眾席總是坐滿了人。在阿里山的某個村莊,有2000多個觀眾一起看了演出,而在嘉義的演出,最後一共湧來了6000多個觀眾。尤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位老爺爺過80大壽,子女為老父親包場,請來全村3000多個孩子一起看戲,一起慶生。
2013年1月,新一輪的「紙風車368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再次啟動。彼時,臺灣的鄉村總數從319增加到了368,而演出成本也從35萬漲到了45萬新臺幣一場。但演出的模式依然沿用著之前民間募集的方式,除了企業家,越來越多的鄉鎮和個人都自發加入隊伍。在紙風車的網站上,很多企業都會指定給某個鄉村捐款,鄉村和村民也可以參與自發募集,只要到了45萬新臺幣(約9萬元人民幣)的額度,紙風車就會安排檔期,然後帶上他們的卡車和舞臺,把戲送到孩子們的面前。
「從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到越來越多人想約紙風車去他們的村子,我們也越來越忙。我覺得我們的工程還是喚起了越來越多人對孩子的重視,還有對故鄉的認同,很多人資助演出都是為了回饋故鄉,感覺鄉村生活和社會又回到了以前那樣的傳統。」任建誠說。
藝術紮根,至少30年後會看到效果
紙風車成立於1992年,23年間,他們在臺灣積累了將近739萬名觀眾。劇團每年都至少有一大一小兩部創作,目前已經有四五十部作品。對於成立劇團起初的動因,任建誠說,當時很多外來的兒童戲劇在臺灣很受歡迎,包括迪士尼啊之類的,我們就很不服氣,我覺得,「臺灣的孩子,應該要看到自己文化的東西。」
紙風車的作品裡,既有國際劇場流行的元素,但也保留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就拿《紙風車幻想曲》而言,舞蹈肢體劇《動作與聲音》既有音樂劇的感覺,又有一些臺灣特有的閩南和客家文化的基因。黑光交響詩《歡樂中國結》把傳統的彩帶與現代的黑光相結合,被紐約時報形容為「躍動的書法」。劇中最經典的段落《八歲一個人去旅行》改編自臺灣導演、劇作家吳念真的同名繪本故事,敘述了吳念真8歲時,一個人從瑞芳坐火車去宜蘭找姨婆拿雨傘的故事,這部作品的形式頗像現代劇場,以多媒體影像、真人與布偶同臺演出展現,但卻表現出上世紀50年代臺灣人情味與生活風貌,讓孩子藉由戲劇感受一種愛與關懷,同時喚起對那個時代臺灣濃濃人情味的記憶。
任建誠說,「我們的很多創作都和臺灣社會有連接,包括一些客家文化和語言,還有外籍新娘等社會現象,是希望讓孩子有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給孩子一個寬廣的視野。紙風車也喜歡講故事,但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把孩子當笨蛋。
「我希望未來,紙風車能夠把這樣一種戲劇文化帶到全部的華人世界,這是紙風車長遠的未來。我們做的是一個藝術紮根的東西,至少未來,又一代臺灣人不會再對自己的文化有自卑。文化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想,我們的368鄉村工程,至少30年後,就會看到效果。」(文/潘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