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藝術家不是沒頭沒腦地埋在他的作品裡,像羅馬傳說中的哥多斯衝入火山的裂口像兵士不假思索地衝入堡壘;如果藝術家在火山口內不像地層崩陷而被埋的礦工一般工作;如果他對著困難呆著出神,而不是一個一個地去克服,像那些童話中的以理服人,為了要得到他們的公主,把層出不窮的妖法魔道如數破盡;那麼,作品就無法完成,只能擱在工場裡腐爛,生產不可能了,藝術家惟有眼看自己的天才夭折。」——巴爾扎克
現代法國小說之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巴爾扎克為我們講述了藝術的產生,並不是輕而易舉得來的。「藝術」這個詞太美,似乎在生活之上,美得高不可攀。所以,以往我們認為藝術和我們的生活沒有一丁點兒關係,也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我也可以欣賞藝術。
當我看到《如何給孩子講藝術》這本書的時候,突然就打破了我以往對藝術的認知。一幅藝術作品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並不是要求人人都準確的說出它代表著何種藝術流派,又承載著作者怎樣的偉大願景。我們只需要去感受,感受藝術作品傳遞出來的情感,享受它給我們帶來的視覺盛宴。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的作者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是法國藝術史學者,現為羅浮宮學院當代藝術課程教師,同時擔任「如何欣賞畫作協會」的長期管理者和講師。她還多次受邀擔任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多家博物館顧問。
這本書其實是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為大人創作的一本兒童藝術啟蒙讀物,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在閱讀過程中獲得藝術的啟發,通過藝術學會辯證的思維邏輯。
書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導大人如何放下成人的成見,站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藝術;第二部分則是29幅精美的藝術作品,並且根據不同年齡,由淺至深的為我們解析了每一幅藝術作品。
1、從孩子的視角看藝術作品
以前,在看到一幅偉大藝術家的作品時,我們都竭力的想去回憶這位藝術家的標籤有哪些?是什麼流派?他還有什麼其他著名的創作嗎?他獲得過哪些成就?他對藝術的發展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不可否認,如果我們能全部記得這些內容,一定會讓旁邊的人驚嘆,並為我們鼓掌。但是,孩子在看到一幅藝術作品的時候,可不會對這些信息感興趣。如果你強行填鴨式把這些信息塞進孩子的腦袋裡,我想孩子以後估計不會再樂於去欣賞藝術了。
作者在書中給我講了幾個和孩子一起欣賞藝術必備的「素養」,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點便是,我們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從孩子的視角去看藝術。
一個5歲的孩子在藝術作品中會看到什麼呢?他們會看到作品中的人物狀態,衣服顏色,場景細節;一個10歲的孩子,他可能會針對作品的內容提出許多疑問,而再大一點的孩子,或許才會想要了解作家是屬於哪個藝術流派。
2、相信我們的孩子
我們很多時候,著急想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的信息,其實是不相信孩子的一種表現,甚至連欣賞藝術這件事也一樣。
這樣的場景我們身邊經常會出現,媽媽和孩子一起在看畫冊的時候,孩子還沒有做好準備,一旁的媽媽就著急的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這裡有一朵花?為什麼那個人會是這樣的動作?再看看孩子,看似沉浸在繪畫作品中,實際上有可能他在發呆,或者為了努力跟上媽媽的節奏,而眉頭緊鎖,看起來很吃力的樣子。
羅曼.羅蘭告訴我們,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我們也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藝術作品中找到那份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如果他們向我們尋求幫助,開始提問的時候,再給予解答和引導也不遲。
3、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存在藝術
俄國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岡察洛夫說:「要知道藝術家只有通過想像才能獲得自然界的真實!」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藝術是純粹虛構的,相反,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家們的想像也是以生活為基底色,在上面布上絢麗的色彩。
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存在藝術,就像《盲女》《雨天的巴黎街道》《拿破崙在辦公室中的像》《歌劇院的樂隊席》等,都是截取生活中的一幕,透過作家的創作展現在我們面前,於是便成了藝術。
我們給孩子講藝術,其實就是在給孩子講生活。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體驗,也讓我們學會了如何引導孩子去欣賞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幫助孩子簡歷裡批判性思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兒童藝術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