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講藝術》: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是藝術

2020-12-23 橙汁媽咪育兒

「如果藝術家不是沒頭沒腦地埋在他的作品裡,像羅馬傳說中的哥多斯衝入火山的裂口像兵士不假思索地衝入堡壘;如果藝術家在火山口內不像地層崩陷而被埋的礦工一般工作;如果他對著困難呆著出神,而不是一個一個地去克服,像那些童話中的以理服人,為了要得到他們的公主,把層出不窮的妖法魔道如數破盡;那麼,作品就無法完成,只能擱在工場裡腐爛,生產不可能了,藝術家惟有眼看自己的天才夭折。」——巴爾扎克

現代法國小說之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巴爾扎克為我們講述了藝術的產生,並不是輕而易舉得來的。「藝術」這個詞太美,似乎在生活之上,美得高不可攀。所以,以往我們認為藝術和我們的生活沒有一丁點兒關係,也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我也可以欣賞藝術。

當我看到《如何給孩子講藝術》這本書的時候,突然就打破了我以往對藝術的認知。一幅藝術作品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並不是要求人人都準確的說出它代表著何種藝術流派,又承載著作者怎樣的偉大願景。我們只需要去感受,感受藝術作品傳遞出來的情感,享受它給我們帶來的視覺盛宴。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的作者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是法國藝術史學者,現為羅浮宮學院當代藝術課程教師,同時擔任「如何欣賞畫作協會」的長期管理者和講師。她還多次受邀擔任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多家博物館顧問。

這本書其實是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為大人創作的一本兒童藝術啟蒙讀物,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在閱讀過程中獲得藝術的啟發,通過藝術學會辯證的思維邏輯。

書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導大人如何放下成人的成見,站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藝術;第二部分則是29幅精美的藝術作品,並且根據不同年齡,由淺至深的為我們解析了每一幅藝術作品。

1、從孩子的視角看藝術作品

以前,在看到一幅偉大藝術家的作品時,我們都竭力的想去回憶這位藝術家的標籤有哪些?是什麼流派?他還有什麼其他著名的創作嗎?他獲得過哪些成就?他對藝術的發展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不可否認,如果我們能全部記得這些內容,一定會讓旁邊的人驚嘆,並為我們鼓掌。但是,孩子在看到一幅藝術作品的時候,可不會對這些信息感興趣。如果你強行填鴨式把這些信息塞進孩子的腦袋裡,我想孩子以後估計不會再樂於去欣賞藝術了。

作者在書中給我講了幾個和孩子一起欣賞藝術必備的「素養」,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點便是,我們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從孩子的視角去看藝術。

一個5歲的孩子在藝術作品中會看到什麼呢?他們會看到作品中的人物狀態,衣服顏色,場景細節;一個10歲的孩子,他可能會針對作品的內容提出許多疑問,而再大一點的孩子,或許才會想要了解作家是屬於哪個藝術流派。

2、相信我們的孩子

我們很多時候,著急想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的信息,其實是不相信孩子的一種表現,甚至連欣賞藝術這件事也一樣。

這樣的場景我們身邊經常會出現,媽媽和孩子一起在看畫冊的時候,孩子還沒有做好準備,一旁的媽媽就著急的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這裡有一朵花?為什麼那個人會是這樣的動作?再看看孩子,看似沉浸在繪畫作品中,實際上有可能他在發呆,或者為了努力跟上媽媽的節奏,而眉頭緊鎖,看起來很吃力的樣子。

羅曼.羅蘭告訴我們,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我們也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藝術作品中找到那份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如果他們向我們尋求幫助,開始提問的時候,再給予解答和引導也不遲。

3、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存在藝術

俄國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岡察洛夫說:「要知道藝術家只有通過想像才能獲得自然界的真實!」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藝術是純粹虛構的,相反,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家們的想像也是以生活為基底色,在上面布上絢麗的色彩。

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存在藝術,就像《盲女》《雨天的巴黎街道》《拿破崙在辦公室中的像》《歌劇院的樂隊席》等,都是截取生活中的一幕,透過作家的創作展現在我們面前,於是便成了藝術。

我們給孩子講藝術,其實就是在給孩子講生活。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體驗,也讓我們學會了如何引導孩子去欣賞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幫助孩子簡歷裡批判性思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兒童藝術啟蒙讀物。

相關焦點

  •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這本藝術啟蒙讀物,教你如何看懂西方繪畫
    如何幫助他們建立起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和鑑賞的方式呢?我覺得,答案就在這本《如何給孩子講藝術》當中。這本書有什麼價值?為什麼推薦它?法國藝術史學者,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在《如何給孩子講藝術》中,給出了給孩子講藝術的具體建議,並且「親自」示範如何去欣賞書中的29件大師作品。作者是法國資深藝術史學者,目前是羅浮宮學院的藝術老師。她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多的成人和孩子能夠收穫藝術帶來的愉悅感受。
  •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只要用心感知,藝術啟蒙沒有你想的那麼難
    文/小知悅讀站藝術是什麼?是一個名詞,是一個大範圍的詞,是一個很抽象的詞。讓人抓不著一個點,為什麼?因為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千姿百態的,不同的人經歷不同的生活「毒打」。那我們要如何去了解藝術呢?《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是一本啟蒙孩子或藝術入門者有關藝術素養的書籍。作者是法國資深藝術史學者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高爾是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多家博物館的顧問,現為羅浮宮學院當代藝術課程教師。著有《如何看一幅畫》等多部藝術教育相關書籍。
  •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法國資深學者教你開啟孩子的藝術之眼
    實際上,只要經過恰當的引導,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包括孩子。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認為,藝術跨越了不同階層、不同知識結構,是人類不同時期的文明結晶,藝術就是日常生活,是世間萬物。《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是許多國家的學校與博物館認可的藝術啟蒙經典讀物。
  • 藝術啟蒙誤區:不是家長懂多少,而以孩子視角,打開孩子藝術世界
    很多寶媽都會有這樣的疑惑:我跟娃爸都沒有藝術細胞,不是科班出身,該如何給孩子進行藝術啟蒙,給孩子講藝術呢?我原來也有這樣的疑惑,後來讀了幾本藝術啟蒙書,發現大家的思路錯了:藝術啟蒙並不是讓家長教給孩子藝術,而是以孩子為中心,激發孩子們的藝術之眼,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表達出自我。
  • 看完這本書你也能給孩子講藝術
    一幅作品所用的顏色、線條的粗細、布局、內容等等都是一種非語言的表達。藝術,能夠點亮我們的生活,讓平凡無奇的生活中增添一些色彩。前蘇聯教育專家伊·安·凱洛夫說過:美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質在於理解自然和社會的美,理解人與人的相互關係的美,在於以藝術眼光來認識周圍現實,也在於培養藝術上的美的創造力。
  • 奧爾夫音樂,讓孩子在音樂中打開藝術和情感世界!
    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音樂啟蒙更是藝術啟蒙的第一步。該如何給0-3歲孩子做音樂啟蒙呢?貝格爾國際託育中心特別引進國際奧爾夫音樂課程,讓孩子在音樂中打開藝術和情感世界的大門!什麼是奧爾夫音樂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
  • 李嫣一幅畫賣出一百萬的天價,普通人該如何為孩子打開藝術之門呢
    畫作中的駿馬栩栩如生,體現出了李嫣很好的藝術天賦。李嫣對自己的顏值不自信的,她的許多照片都用頭髮把臉擋住,然而她又是自信的,你看她走在T臺上,一點兒不遜色於專業表演的人,正是因為有藝術的薰陶,讓李嫣能淡然面對現實。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能開拓孩子的眼界和思想,激發靈感,啟迪心智。
  • 夢想|讓夢點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每個人都能共享國家發展的成果,機會真正留給了有準備的人。收入分配不再有鴻溝,財富成為大多數人的財富,利益固化的藩籬被打破,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在國家的壯大發展中,個人的夢想有了一條光明、坦蕩的實現之路。  「有人說,現在北京的藍天是『APEC藍』,美好而短暫,過了這一陣就沒了。我希望並相信,經過不懈努力,『APEC藍』能保持下去。」  這是一個有關藍天與綠水的夢想。
  • 深度分析《隱秘的角落》背後的隱喻,每一個細節都細思極恐
    國產、懸疑、孩子、現實主義、社會剖析、影帝齊聚、電影質感、豆瓣8.9……這些標籤中的任意一個,都能成為一部好劇的勳章。而當這些標籤疊加在一起時,就誕生了2020年6月的驚喜——《隱秘的角落》。懸疑推理劇因其自身的「燒腦」特性,具備了極高的參與度,打破了性別和年齡的桎梏,在觀眾群體中廣受歡迎。
  • 讓藝術美麗鄉村
    ,浸潤每一個孩子的心靈。「總共上了十幾次課吧,這孩子已經拉得有模有樣了,」不過在吳昊看來,碰到有藝術天分的孩子固然喜歡,但正如基金會做鄉村藝術教育的宗旨,是希望通過經典藝術教育讓孩子們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經典藝術的「美」刺激孩子的心靈,從而陶冶性情,豐富和充實精神世界,「大多數孩子都很普通,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接受藝術教育。」
  • 專訪| 劉珂&晃晃:在生活中去感知是藝術兼具的功能
    ▲ 晃晃在工作室在漸漸適應的生活裡,我也開始找到了某種習慣性,劉珂差不多每三天出門一次採購生活必需品,而我和孩子就呆在家裡。我們在慢下來的生活裡,也開始去重新感受周圍最熟悉的環境,每天認真去做好每一頓飯菜,帶著孩子花了一周左右的時間清理了院子,去年在比較忙碌的展覽中少有時間打理家裡的事情,也因為疫情展覽活動停滯的狀態,開始圍繞著家做起來。
  • 幫孩子踏上藝術的「第一裡路」
    在任建誠身上,穿著一件劇團定製的T恤,胸前印著「孩子的第一裡路」。正是帶著《紙風車幻想曲》和其他作品,紙風車劇團已經先後走過了大大小小几百個臺灣的鄉鎮村莊,他們發起了一個影響臺灣的「368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想法是,「要讓臺灣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看到兒童劇」。
  •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如何理解現實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係
    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真實的,藝術是虛幻的對藝術感興趣的人,都聽說過「藝術來源於生活」這句話,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包含了很多含義,豐富多彩的生活,也讓藝術豐富多彩;因為生活簡單,所以藝術也簡單;藝術家的生活閱歷直接影響了其作品的內容,藝術家在創作前,是要先體驗生活……經過上段的簡單敘述
  • 李厚霖:解構公益藝術 加持品牌藝術升級
    媒 體 :您提出的 公益藝術概念很有新意,請問您是如何產生 「公益 + 藝術」相互融合 的 想法的?品牌這條線是這樣,一方面是個人愛好,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企業在做時尚、奢侈品的領域,不管是審美也好,還是珠寶設計也好,都會跟藝術相關聯。於是品牌跟藝術做一些結合,我覺得是必要的功課。另外,公益藝術的概念,也意味著一個全新的生活理念及互動方式。因為藝術不是束之高閣的,它本來就具有公益性,它是一個可以令公眾受益、提升生活美感的東西。
  • 藝術家用花卉製作動物肖像雕塑,造型逼真,每一個都獨一無二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動物雕塑也是我們經常見到的一種雕塑形式,一般需要可以刻制的硬質材料製作而成,比如木材、石膏、石頭、金屬等等。但是在藝術創作上,總是會有人打破常規,比如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藝術家和攝影師Raku Inoue,就用植物來製作動物雕塑。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植物怎麼能作為雕塑材料?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 如何欣賞芭蕾的藝術之美?
    第二期今天上線,「如何欣賞芭蕾的藝術之美?」 趙汝蘅在「雲課堂」中講到,欣賞芭蕾的藝術之美,首先,美是從下往上看的,要看腳步動作,從腳看他的動作是不是很乾淨,是不是很穩、很準,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磕磕絆絆的話就沒法看了
  • 蒙古族的圖案藝術
    蒙古族的民間圖案運用範圍十分廣泛,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有圖案的存在,這深刻地反映出蒙古民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充分地體現了廣大蒙古族人民的藝術創造力。一、蒙古族圖案分類與特點蒙古族圖案在內容上分為:1.
  • 平凹國際家居:極簡輕奢,藝術與生活的家居美學
    我們所知道的關於義大利,藝術與時尚之都、奢侈品王國,纏於舌尖上的美食,義大利麵、披薩、咖啡、葡萄酒,為世界建築典範的古羅馬鬥獸場,最具吸引力的水城威尼斯……時尚之都義大利背後是歷經多年風雨之後所承載的一種文化,藝術與創造力流淌在這個國家的生命裡
  • 被藝術治癒:一周城市生活
    當藝術介入城市更新,當藝術被用於營造社區,當藝術變成特殊群體手中的魔法棒,它便成了現代人生活中的一劑良藥,治癒隱匿在心靈深處的瘡疤。近期回顧藝術社區在上海如果你想了解近年來藝術是如何介入上海的城市微更新和社區營建,那就不要錯過劉海粟美術館正在進行的案例文獻展。
  • 北碚區兩江名居第一小學 用藝術滋養孩子美好童年
    在此背景下,北碚區兩江名居第一小學在「用愛成就夢想」辦學理念引領下,打造以感恩、閱讀、科學、生命、藝術、鄉土為主題的「愛心」課程體系,以藝術教育為抓手,充分挖掘藝術教育在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全面發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滋養孩子美好童年時光,大力推進學校美育工作向縱深發展。「美育是審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對於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