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傳承非遺吊龍文化,賡續苗鄉傳統民俗!

2021-02-07 苗鄉城步

苗族人民認為有「龍神」護佑才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村寨平安,他們把龍高高舉起「吊」起來舞,蘊含著對美好年成的更大追求。每到春節,人們就會舞龍來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1月22日,記者採訪到了丹口鎮下團吊龍隊隊長藍立松,講述了當地吊龍文化和非遺的傳承。


丹口鎮下團吊龍歷史悠久,可上溯到明朝開國初期,據說是為了紀念明朝開國將領藍玉及其後人,到現在已傳承數百年之久。吊龍製作過程極為耗時耗力,一條吊龍從選材到製作完成需要全體隊員協同工作,耗時近一個月方能完成。其中龍頭的製作最為複雜,對工匠水平的要求非常高,需專門的手藝傳人方能完成。  

藍立松告訴記者:「我們這個吊龍製作很講究,總共要用到100多道工序,就像這個竹條、線(繩索)、貼紙、貼布以及燈光等等。就拿這個竹子來說,就要在立秋以後,選生長期四年以上在山坡上當陽的竹子,砍回來之後還要浸泡一個星期之後才能使用,製作這個吊龍的時候我們40個隊員要花20多天的時間才能完全做好。」


無論是製作工藝還是表演形式,下團吊龍都是是獨一無二的,是苗鄉人民手工藝術的結晶,集中體現了苗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吊龍靈活飄逸、挺拔矯捷的身姿和直上雲霄、高不可攀的氣勢都讓人們為之嘆為觀止。近年來,下團吊龍隊被多次邀請到國內各地的大型活動進行表演和比賽。

丹口鎮下團吊龍隊隊長藍立松說道:「由於國家對非遺的重視,我們表演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最多的一年我們參加了120多場次,近幾年我們連續三年參加了南嶽廟會,並且在貴州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還在廣西南寧參加了『東協四國六省龍獅爭霸賽』。」


吊龍製作精美,舞藝高超,極具觀賞性,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和支持,民眾知曉度以及在國內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吸引了當地許多年輕人前來學習。現如今,吊龍已經成為城步的一張文化名片,它像是深海裡的一條巨龍,潛在汪洋之中,也潛在苗鄉熱情的鄉村之中;像是一團火焰,燃燒在這湘西南的小城之中,也燃燒在民族文化的大世界裡。

相關焦點

  • 城步苗繡,苗族姑娘的傳統手工
    近日,2020年度苗繡技能大賽暨苗繡文化藝術節在五團鎮蠟裡村月亮樓舉行,受苗繡非遺傳承人伍前金邀請,我們前往現場一睹苗繡風採。很久以前就聽說這裡有座造型獨特的月亮樓,彎彎的像月亮一樣,純木建造的樓房,很有苗鄉特色。
  • 漢服巡遊、非遺傳承、民俗體驗……竹裡這個「傳統文化旅遊節...
    為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深入挖掘節日豐富內涵。喜迎中秋、國慶的到來,竹裡畲族鄉結合群眾性節日民俗,以「9.28」文禮書院釋菜禮為契機,啟動開幕竹裡畲族鄉傳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   晚上七時許,竹裡畲族鄉「傳統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在畲鄉文化廣場隆重舉行。古琴曲、戲劇、歌曲《水調歌頭》、《蒹葭》、《詩畫畲鄉》、《歌是山哈傳家寶》......國學、現代、畲族、漢族各式風情的歌曲相繼展現。
  • 本周六來五緣灣看花燈賞民俗鬧元宵 最長吊龍來「鬥陣」
    2月11日上午9點,由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湖裡區委區政府共同舉辦的第十三屆廈門元宵民俗文化節,將在五緣灣紅星美凱龍廣場熱鬧開場,邀您歡樂鬧元宵。  最長吊龍來「鬥陣」  民俗文化展演歷來是元宵民俗文化節的重頭戲。
  • 傳承苗族非遺文化 阿苗千千迎新年音樂會在長沙舉行
    「全面小康 非遺同行」阿苗千千迎新年音樂會現場。紅網時刻1月2日訊(記者 夏君香 通訊員 肖樂之)2020年12月31日晚,「全面小康 非遺同行」阿苗千千迎新年音樂會在長沙舉行。「中國的世界級高音天王」春雷、央視《星光大道》冠軍歌手葉丹、歌手熊貓等現場助演。
  • 武漢蔡甸非遺: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蔡甸區非遺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非遺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效。「伯牙子期傳說」是蔡甸區唯一的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武漢市中法友誼小學是位於「伯牙子期傳說」發生地馬鞍山下的一所小學。2012年,蔡甸區文體局授予該校「知音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稱號,並捐贈了10臺古琴。如今這10臺古琴成為該校進行知音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孩子們通過學習古琴知道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和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
  • 珠海海泉灣傳承非遺文化,帶您體驗傳統中國年
    珠海海泉灣作為中國溫泉旅遊行業標杆企業和全國第—家「國家旅遊休閒度假示範區」,將景區產品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相融合,以「賞非遺泡溫泉·海泉灣過大年」為活動主題,結合海泉灣得天獨厚的純淨天然海洋溫泉資源以及完善的綜合旅遊度假配套項目推出千年非遺火龍鋼花
  • 西湖邊邂逅官印籠,傳統工藝解密浙江民俗文化研究院中的非遺
    沉澱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獨特的韻味,讓杭州西湖成為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爭相遊歷和定居的寶地。讓世人驚豔的不僅僅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的美景,更多的是散落在西湖周邊的歷史足跡。在落葉繽紛的深秋季,和孩子們一起走進西湖邊的浙江民俗文化研究院,翻開歷史,邂逅官印籠,解密包含最多中國元素的非遺。
  • 傳承非遺文化,體驗民俗樂趣!30名兒童在德州博物館吹起了糖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夢晴 孫文麗 通訊員 王聰聰為了豐富廣大青少年朋友的暑期生活,德州市博物館開設「非遺進課堂」手工DIY活動,德州市的非遺傳承人們親自授課。8月7日,非遺課堂第一課——吹糖人開講了,德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吹糖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厚貴銀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課。據介紹,吹糖人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末吹糖藝術從西北傳入德州市陵城區宋家鎮。吹糖人主要材料是麥芽糖,用溫火熬製而成,一個鋁鍋火爐子和木箱子,加上藝人的關鍵技術,一個個唯妙唯肖的糖人就生產出來了。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尋訪非遺大師,體驗非遺民俗,傳播非遺文化,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小長假。拜訪大師,對話非遺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大量的非遺民俗作品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提前做過「功課」的小記者知道,這裡的大師工作室匯集了剪紙、織繡、竹藝、紫砂、皮影等十幾個民俗,而國家級、省市級的工美大師及手工傳承藝人大師就在這裡。
  •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活態傳承是「非遺」保護的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做了《何謂「非遺」——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的專題講座。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興起背景,到非遺概念的演變,再到非遺保護的基本原則,葉濤研究員為「非遺熱」帶來了一場正本清源的「冷思考」。理解非遺,離不開全球化背景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
  • 湖南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
    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坪坦村寨內文物古蹟眾多,各種侗族特色建築鱗次櫛比,為典型的百越遺風;坪坦村在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海納漢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廟、南嶽宮、城隍廟、雷祖廟等。坪坦村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歲時、婚喪、農耕、飲食、歌舞、紡織等傳統文化保留完整,侗漢文化包容共存。
  • 非遺進校園 傳承傳統文化
    (通訊員 王建文田赤英楊湘桂)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12月10日,由道縣縣委宣傳部、道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主辦,道縣文化館、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道縣祁劇工作室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道縣祥霖鋪中學舉行。
  • 理念更新,傳統文化「上新」(新語)
    如今,傳統文化賡續傳承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上,更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別讓傳統文化只有傳統,別讓歷史記憶只成為歷史燃、炫、潮——這些常被年輕人用來形容流行時尚的字眼,出現在最近一檔傳統文化節目《上線吧!華彩少年》的評論中。讓人不禁好奇,這是一檔怎樣的節目?
  • 非遺送王船 年輕人接棒!廈港年輕一代參與讓非遺民俗傳承不息
    在新老廈港人的努力下,非遺文化將得到更好的傳承。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他們選擇站出來,接力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湧現的年輕一輩中,有廈港漁民後代,有沙坡尾避風塢商家,還有沙坡尾工作坊工作人員……他們的參與、傳承,也讓已有百年歷史的廈港送王船民俗迸發出全新的活力。
  • 非遺文化體驗|諾亞舟茂名中大外語幼兒園傳統文化活動
    非遺文化體驗 | 諾亞舟茂名中大外語幼兒園傳統文化活動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的節日,甚至有「冬大過年」的說法,在茂名這座城市裡,做籺、吃籺就是茂名人過冬至最古老、最傳統,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
  • 平頂山衛東:非遺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一名非遺人,做好非遺的傳承是我應該做,手藝人不僅是做手工,還要做好人,做好事,好的品德才能把好的技藝傳承下去。」 平頂山市級非遺項目「郭巧連刺繡」傳承人郭巧連感慨地說。
  • 寶安民俗古韻悠長 千年文化傳承共享
    姚任等領導參觀傳統技藝展區,了解特色手工技藝剪紙、核雕、粵劇、粵繡、非遺美食,在青磚藍瓦間同臺亮相。12月19日至21日,為期三天的第二屆寶安區民俗文化節在新橋街道清平古墟舉行。寶安是深港文化之源,自東晉鹹和六年建制以來,迄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千百年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民俗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傳承與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寶安民俗。
  • 贛州定南縣:多舉措傳承非遺文化 永續客家情緣
    近年來,定南縣秉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通過多種方式渠道,收集整理定南民間、民俗文化中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建立完善定南縣非遺檔案及相關數據,並對收集與徵集到的非遺典型實物和文獻資料進行陳列、展示、研究和管理,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
  • 城步:苗鄉閃耀「紅袖章」
    苗鄉「寶慶大叔」及時勸阻小孩下水庫遊泳。紅網時刻11月21日訊(通訊員 陽望春 張文忠 何錫欽)近4個月來,城步在全縣9個社區和179個村中,組建了188支「寶慶大叔」隊伍,人員多達1595人。苗鄉「寶慶大叔」在進行夜間巡邏。老人回家今年9月14日17時30分,白雲水陸派出所接110指揮中心指令:儒林鎮冷水坪村白雲大壩處發現一迷路老人,請求處警。
  • 傳承洛川面花文化,綻放特色民俗風採!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王竹青,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僅使用普通的麵粉和水,經過王竹青的靈巧雙手,竟然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洛川面花藝術品。花團錦簇、栩栩如生已經不足以描述這種精巧的民間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