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李新科 李 穎 尹曉軍
■ 本期執行:朱華 徐黎明
■ 攝像:胡國波 章華文 趙 影
■ 主持人:餘干縣電視臺 朱瑋鍇
■ 嘉賓:
曹國新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旅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董德亮 餘干縣楊埠鎮黨委書記
蔡美芳 餘干縣文廣新旅局副局長
唐小雲 江西漫大媽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
盧龍嬌 餘干縣楊埠鎮湯源村婦女主任
以前,提到鄱陽湖區的餘干,人們總是會想到貧困縣、農業縣。如今,餘干不但成功脫貧摘帽,還在旅遊產業發展上有聲有色,讓人刮目相看。
近年來,餘干縣提出打造「湖光山色最美縣」的發展目標,瞄準全域旅遊蓄勢發力,立足生態優勢,盤活旅遊資源,緊抓景區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旅遊產業實現從無到有、由小做大、由弱變強。
目前,全縣已建成2個國家4A級景區,1個國家3A級景區, 2個省級旅遊風情小鎮,2個省4A級鄉村旅遊點,31個省3A級鄉村旅遊點,以及數十個大型農家樂項目,旅遊產業已初具規模。康山大堤賞江豚,鄱陽湖畔觀候鳥,大明湖邊逛花海,農家樂裡品美食,秀美鄉村休閒遊,如今已經成為很多遊客到餘干來的必玩項目。
餘干縣忠義文化園外景。
12月20日,餘干縣楊埠鎮河埠老街,專家、幹部、群眾一起座談旅遊產業發展。通訊員周煌燁攝
遊客遊覽餘干縣烏泥鎮烏泥村。(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余幹縣文廣新旅局提供)
民聲之交響樂
從零開始 駛入旅遊發展快車道
【畫外音】在餘干縣康山墾殖場沙湖,成群結隊的白鶴,或亭亭玉立,或翩翩起舞,遠處一群攝影愛好者正扛著「長槍短炮」拍攝白鶴的曼妙身姿。在不遠處的康山大堤江豚灣,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等候在這裡,希望能一睹江豚的風採。在當地農民開辦的農家樂裡,遊客們品嘗著餘干辣椒炒肉、餘干豆腐、紅燒甲魚等地道農家菜,大呼過癮。
主持人:作為人們印象中的傳統湖區農業縣,餘干縣為什麼會確立重點發展旅遊業、打造「湖光山色最美縣」的思路?
蔡美芳:我們都知道,餘干是一座伴湖而生的千年古邑,是一座崇文尚義的忠義名城,是一個花開成海的夢裡水鄉,也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食之鄉。然而,在2017年之前,餘干縣豐富的旅遊資源並沒有得到有效開發,是一個「旅遊空白區」。最近幾年,隨著鄱陽湖生態保護工作加強和禁漁政策的推行,作為湖區傳統農業縣,餘干縣迫切需要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而利用現有資源發展旅遊業就成為必由之路。
曹國新:旅遊產業是綜合解決城鄉風貌、基礎設施、地方形象、本地就業與消費的綜合抓手,對地方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餘干縣位於鄱陽湖畔、大南昌都市圈,秀麗的自然風光、良好的生態資源、豐富的歷史文化、便捷的交通區位等都是發展旅遊業的巨大寶藏,具備打造「湖光山色最美縣」的基礎。餘干是身在金山,手捧金飯碗,要打的是湖光山色資源牌,要發展的是生態旅遊產業。
主持人:餘干旅遊產業基礎薄弱,這些年如何「從零開始」加快發展?
蔡美芳:旅遊產業發展要從無到有,必須突出重點,不能面面俱到。餘干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三湖四線」總體布局,三湖指的是鄱陽湖、大明湖和琵琶湖,四線指的是鄱陽湖大道、餘黃一級公路、昌萬公路、朱宋線。只有先把整體框架搭起來,把產業龍頭昂起來,才能從點到線再到面,推動全縣的旅遊產業大發展。
旅遊產業要想實現彎道超車,必須找準定位和突破口,打造核心旅遊線路。餘干縣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方在鄱陽湖沿岸,近年來,餘干縣陸續引進了一批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前來投資,計劃投資近百億元,建設15個旅遊重點項目,打造一條長100公裡的鄱陽湖最美旅遊環線,其中包括忠義文化園、田園鄱陽湖、大明花海、江豚灣等特色景點。
互為依託 發展旅遊助推鄉村振興
【畫外音】走進餘干縣楊埠鎮湯源村,綠樹成蔭,風景如畫,一棟棟充滿情調的民居讓人心曠神怡。而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隨處可見破敗的空心房。通過秀美鄉村建設,湯源村的人居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成為當地一個有名的鄉村旅遊點。近年來,楊埠鎮以建設「文旅小鎮、美麗楊埠」新農村為目標,先後建成了塔尾、湯源、箬源、河埠老街等美麗鄉村示範點,實現貧困戶脫貧增收、鄉村人居環境大變樣和旅遊產業有模樣的多贏效果。
主持人:除了沿湖的精品旅遊線路,餘干的鄉村遊近年來也成為一大亮點,楊埠鎮便是其中的先行者。這是如何取得突破的呢?
董德亮:楊埠鎮位於縣城與黃金埠鎮之間,搞農業資源不足,搞工業基礎薄弱,以前發展相對落後。2016年之後,我們通過到浙江等地學習,發現當地很多地方也缺乏旅遊資源,但是通過無中生有、移花接木,鄉村旅遊搞得有聲有色。這些年,我們努力更新幹部觀念,確立全力發展鄉村旅遊、實現鄉鎮經濟轉型的思路。
搞鄉村旅遊,最大的難題是資金從哪裡來,而秀美鄉村建設正好給了我們一個契機。通過上級部門的資金支持,我們每年打造一個秀美鄉村點,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一條鄉村旅遊環線。在秀美鄉村建設中,我們注重集約使用資金,不搞千篇一律的形象工程,而是根據每個村莊的特色,利用現有資源打造風景各異、古香古色、生態優美的鄉村旅遊點。
主持人:發展鄉村旅遊和秀美鄉村建設相結合是楊埠鎮的特點,這一模式有什麼好處?
董德亮:秀美鄉村建設容易管理難,只有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才能實現良性循環。如果沒有秀美鄉村建設帶來的人居環境改變,鄉村旅遊就沒有依託和基礎;而如果沒有旅遊帶來的人氣,秀美鄉村也不能解決後期管理的難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想方設法把兩者結合起來做,從而達到1加1大於2的效果。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餘干縣去年成功脫貧摘帽。那麼發展鄉村旅遊,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哪些推動作用呢?
曹國新:旅遊業是綠色產業、幸福產業、富民產業,能夠帶動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帶動百姓致富。國內已經有很多案例,讓貧困戶就地吃上旅遊飯,是脫貧致富的好路徑。通過發展全域旅遊,可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有利於做旺農村人氣,有利於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助推全民創業和貧困戶增收,對鄉村振興來說意義重大,具有不可估量的綜合效益。
盧龍嬌:以前我和丈夫一直在杭州一家服裝廠務工,過著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測風雲,2014年,公公得了尿毒症,原本安穩的小家庭一夜之間變成了貧困戶。我也只好放棄外出務工,回家照顧老人和孩子。幸運的是,這幾年,正好趕上湯源村搞秀美鄉村建設,我們村的環境和面貌大變樣,以前的舊房、危房、空心房如今變成了特色民居,村裡成了小花園,遊客絡繹不絕。上饒三清女子文學社還在村裡駐點,辦了一個莊園書屋和民宿,我被聘用為管理員,同時還擔任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員,每月固定收入有3000多元。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多虧了秀美鄉村建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現在我家不但脫了貧,我還成了村裡的婦女主任,家庭事業兩不誤,日子比以前在外務工時過得還舒暢。
主持人: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近年來餘干農村地區還有哪些可喜的變化?
蔡美芳:餘干縣提出要打造南昌市民休閒的後花園,依託主幹道沿線的鄉村旅遊示範點,引導湖區的鄉村重點做活「水」文章,引導山區的鄉村做活「山」文章,打造一批「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旅遊景點,除了楊埠鎮外,鄉村旅遊點如今已經遍布餘干全縣。瑞洪鎮東源村、黃金埠鎮胡家洲村等也已成為鄉村旅遊特色村;縣城郊區的玉亭鎮冕山村,農家樂數量已達數十家;白馬橋鄉高塘村遊樂園,每到周末都會成為親子遊玩的快樂天堂。
轉型升級 讓旅遊成為富民產業
【畫外音】楊埠鎮河埠老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沿街商鋪數十家,每到周末這裡就成為附近地區的黃蠟石交易集散地。最近,經過精心改造、修舊如舊,這條老街的面貌讓人耳目一新。而在老街附近,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精心建設。今年,當地引進專業旅遊企業,投入3000萬元對老街及周邊進行統一改造提升。
主持人:現在各地都在發展鄉村旅遊,但是真正打響的鄉村旅遊品牌並不多。楊埠鎮打算怎樣做出特色,吸引更多旅遊人氣?
董德亮:基層政府缺乏旅遊行業資源和相應管理能力,如果單純依靠村民自我管理,單打獨鬥沒有規模,觀念不行跟不上市場,亟須先進的理念來引導。因此,政府不能大包大攬,一定要交給專業機構和企業來做,通過市場化運作,形成良性循環。
楊埠鎮通過這幾年的建設,基礎設施初具規模,秀美鄉村初見成效,正是有這些基礎,才能吸引有實力的民營企業進駐。我們政府要自覺做好服務,給企業當幫手。現在我們已將老街和湯源村整體打包,未來每年秀美鄉村改造一個點,鄉村旅遊就增加一個點,力爭全鎮鄉村旅遊統一運營、整體打造。
唐小云:河埠老街是餘干最有底蘊的老街,光靠這條老街搞文旅,吸引力還不夠,必須提供更豐富的文旅產品及多樣化的業態,才能增加遊客的停留時間。我們想結合河埠老街的老糧站,深化周邊產業鏈,打造成知青年代特色文旅小鎮,再串聯附近的鄉村旅遊點,通過改造民居、引進知名民宿品牌,讓遊客在楊埠住得舒心、玩得開心、吃得放心。同時,也能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帶動當地老百姓參與進來,致富奔小康。
主持人:餘干縣發展旅遊產業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接下來打算怎麼做?
曹國新:餘干的旅遊產業正處在快速發展期,充滿蓬勃活力。下一步,建議打好鄱陽湖生態牌,做好生態旅遊、鄉村旅遊轉型升級,在景區建設、旅遊消費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蔡美芳:我們要繼續完善旅遊線路,打造特色景區。投資7億多元的琵琶湖溼地公園元旦之後就可以開放,餘干又多了一個文化旅遊新地標;大明花海的熊貓館明年就能建成,這是我們繼江豚之後迎來的又一個國寶動物;隨著河埠老街等鄉村旅遊項目明年改造完成,餘干的旅遊亮點會越來越多。未來,我們要積極引導旅行社,依託省城和周邊城市的客源地,打造餘干兩日遊和鄉村旅遊休閒遊,歡迎大家多來餘干,賞花、觀鳥、品嘗美食,體驗夢裡鄉村!
民聲之獨奏曲
漁民上岸當上金牌導遊
本報記者徐黎明
12月19日,周六。鄱陽湖畔的忠義文化園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建築引人入勝,吸引一批批遊客前來參觀。袁田娟頭戴麥克風,腰掛擴音器,向遊客講述「鄱陽湖大戰」的歷史。這名年輕的漁家姑娘,自從這個鄉村旅遊點開業後,經過3個月的集訓,如今已是景區金牌導遊。
餘干縣康山鄉府前村依鄱陽湖而建,是典型的江南小漁村,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全村284戶有90%的人從事與漁業有關的工作,有100多艘漁船。早在兩年前,這個古老漁村的漁民就陸續上岸轉產。特別是從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和鄱陽湖開始實行漁業禁捕,所有漁民收起漁網,開始新的生活。
袁田娟今年27歲,祖祖輩輩都是漁民。2018年,餘干縣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以府前村附近的忠臣廟景區為依託,重點打造忠義文化園景區,引導漁民轉產轉業。袁田娟幸運地成為景區一名導遊,月工資3000多元。當年,村裡有30多人被招錄為該景區的員工,實現家門口就業,還有「五險一金」。
「政府將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險範圍、做到應保盡保,依託國家4A級景區,抓好退捕漁民轉產安置和生計保障這個根本。」康山鄉政府負責人說,為了讓遊客停下來、住下來,當地對府前村進行秀美鄉村改造建設。為了支持漁民上岸,鄉政府作出了景區商業街店租免三年、景區日常維護、表演項目等一系列優先漁民就業的措施。
「有些漁民上岸後,把家裡的房子改成農家樂,接待看湖觀鳥的遊客,年收入超過5萬元。」袁田娟說,昔日漁村成為景區後,村民的生活變樣了。
鄉村旅遊景點帶火小吃攤
本報記者徐黎明
每到傍晚,家住餘干縣玉亭鎮徐灣村的王美榮,將移動餐車停靠在省3A級鄉村旅遊點冕山村,在城管部門劃定的小吃經營區擺攤。
王美榮今年44歲,小時候因病致左下肢殘疾。早年,王美榮在縣城經營一家小吃店,丈夫徐開國在建築工地裝模板。但是,小吃店還沒開滿兩年就停業了,徐開國的工作也時有時無,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2016年,王美榮一家被納入精準扶貧戶。
「光是村裡的農家樂、採摘園等旅遊配套項目,就安排了村裡所有閒置勞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冕山村黨支部書記徐良顯告訴記者,冕山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毗鄰冕山公園,綠樹掩映,環境優美。2017年,冕山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緊扣「歷史文化」「美食文化」「吳芮文化」等元素重點打造了軍事古城、螞蟻廣場和廉善廣場來展現厚重的人文歷史。美麗鄉村立即引來大批遊客,一年時間裡冕山村開辦了近20家農家樂。
看到紛至沓來的遊客,王美榮決定幹老本行。她花了兩萬多元購買移動餐車和烹製設備,在冕山村經營「王姐油炸小吃」燒烤攤。「王姐做出來的食品,特別鬆脆,別有一番風味,價格也實惠。」常來景點遊玩的縣城居民小廖說。
王美榮一天出攤4個小時,能賺到100多元,雙休日和節假日賺錢更多。「這要感謝美麗鄉村景點帶來的人氣,讓我的小吃攤有財氣。」王美榮盤算著,有錢了,下一步要對自家的三層樓房進行外牆裝修了。
民聲之迴響音
理念一變天地寬
朱華
生態、風光、古色、美食……說起來,餘干的旅遊資源其實不可謂不豐富,又背靠省會南昌,可以說是發展全域旅遊興業富民的一方熱土。可是,為什麼這些年餘干旅遊搞得有聲有色,而在以前卻默默無聞,甚至被人稱為「旅遊空白區」?這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發展理念。
其實,旅遊本質是一種體驗經濟,守著景點賣門票的發展思路已經過時了。一個地方值不值得去玩,先天資源是基礎,後天開發是關鍵。為什麼江浙地區的鄉村旅遊走在全國前列,為什麼一個小小的莫幹山可以雲集上千家民宿?顯然並不是因為那邊旅遊資源最出眾,而是因為那裡靠近最大的旅遊客源地,又有著先進的發展理念指導,旅遊開發走在別人前頭,能夠真正對接甚至製造市場需求。
通過更新理念,短短4年間,餘干縣旅遊產業「從無到有」實現快速發展,雖然規模和總量與旅遊強縣還有差距,但是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未來發展潛力不可估量。對於我省很多旅遊開發落後的地區來說,餘干縣的轉型發展經驗值得借鑑。
在餘干縣的各個鄉鎮中,楊埠鎮的鄉村旅遊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案例。面對缺乏旅遊資源、先天基礎薄弱的困難,該鎮通過積極更新觀念,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把握秀美鄉村發展契機,讓這裡成為當地鄉村旅遊的先行者和模範鎮。
這充分說明,發展的關鍵在於理念。主政者不能總是抱著老觀念,因循守舊、故步自封,要敢為人先,摸準政策,把握機遇,沒有條件也能創造條件。敢想敢幹,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