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澂書丹,寧夏唯一的八分書碑刻賞析

2021-02-19 金石拓片故事匯

  寧夏固原博物館石刻館內陳列著一組四塊青石質石碑,名曰「三關口築路碑」,為國家一級文物。碑身高127釐米、寬304釐米、厚10釐米,整體頗有氣勢。碑的正面刻字,前三塊每塊豎刻五行文字,第四塊三行,全文完結後落空,落空處刻有後補寫的「跋後」。碑文由吳大澂撰寫,內容主要頌揚涇、慶、平、固觀察使魏光燾率領將士修築三關口道路的功績,書體為「八分書」,是反映吳氏書法藝術難得的實物資料,也是寧夏唯一的「八分書」碑刻。碑文如下:

圖1

  第一塊(圖1):三關口為古金佛峽,山石犖确,雜以潢流,夏潦冬雪,行者苦之。坡南舊通小道,西出瓦亭驛,亂石歮路,車騎弗前。慶、涇、平、固觀察使邵陽魏公)

圖2

  第二塊(圖2):始以光緒元年二月開通此路,為道廿餘裡。鑿隘就廣,改高即平。部下總兵官蕭玉元,副將魏發沅、楊玉興,參將鄒冠群、彭桂馥、

圖3

  第三塊(圖3):嶽正南、羅吉亮、徐有禮等分督興作。凡用功八千餘人,役勇丁四萬餘工,炭鐵畚鍤,器用功費,縻白金千兩有奇。是年五月訖功。行人蒙

圖4

  第四塊(圖4):福,去就安穩。督學使者吳縣昊大澂採風過此,美公仁惠。勒石紀事,以示來者。大清光緒元年三月轂旦立

  「八分書」的由來。

  在漢以前只有隸書,沒有八分,「八分」最早見於蔡文姬《石寶書勢》:「割程隸八分取二分,去李篆二分取八分,是為八分書。」程隸即程邈所作之隸書,李篆即李斯所作小篆。「八分書」也就是隸字二分、小篆八分的隸篆結合形成的書體。也有認為,八分書是隸書的一種,字體似隸而體勢多波磔,向左右分開,「漸若八字分散」,把帶有明顯波磔特徵的隸書稱為「八分書」。

  這種書體產生後,盛行於東漢,留下了諸多實物名碑,如,現存東漢摩崖刻石中最早的《開通褒斜道刻石》(永平六年,即63年),是備有篆字筆法的隸書,無波磔,字形大小錯落有致,別具天趣,古意盎然。清楊守敬評其:「按其字體,長短廣狹,參差不齊,天然古秀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摩擬,此之謂神品。」與同處褒城稍後的《石門頌》、《楊淮表記》刻石用筆相似。

  還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漢溧陽長潘幹校官碑》《漢合陽令曹全碑》《漢張遷碑》等等,風韻藝雅,字字華採,古樸、渾厚、奇逸,境界高邈,嘆為觀止。唐宋時期,雖然楷書一統天下,但唐代秘書省下設有校書郎,負責正校典籍,刊正文字,一曰古文,廢而不用;二曰大篆,惟於《石經》載之;三曰小篆,謂印璽、幡旐、碑碣所用;四曰八分,謂《石經》、碑碣所用;五曰隸書,謂典籍、表奏及公私文疏所用。皆辨其紕繆,以正四庫之圖史焉。

  宋代洪适《隸釋》謂《何君閣道碑》《會稽東郡路君闕銘》《王稚子闕》字法方勁,兼用篆體,發筆皆長,均為八分書。元代的金石學家吾丘衍在《字源七辨》中說:「蔡邕《石經》及漢人諸碑上字,皆有挑法,與秦隸同名,其實則異,又謂之八分。」今人周汝昌先生講:「『八分』是漢隸晚期的加以新改進、演變的一種書體,再歷三國、魏、晉、到東晉王羲之又『始變古法』確立真書之體,大致脈絡可窺。」

  「八分書」的特徵。

  在筆畫上,抑制直畫而放縱波畫之勢,向左右發筆,橫、撇、捺三種筆畫達到三分之一後頓筆,愈頓筆愈肥,橫與捺改用提筆向上略挑,豎畫和撇走筆略提,筆畫形態方筆漸多,長畫末端多用挑法,形成上仰的撇腳式尾巴,橫捺呈微波起伏之勢。綜合形成了獨特的八分筆法。

  在形體結構上,簡潔凝練,多呈扁平狀,蠶頭燕尾,波磔明顯。在運筆上,用肘書寫,「平畫斜結」,增強了藝術性,改變了篆體筆畫向一個中心點「抱拱」的布局,而向四面八方分布與鋪展,不再是萬畫同一勻停的單線法,出現了輕重、放斂、轉側、起落、頓挫,豐富了中國書法藝術性,是對隸書的藝術加工和美化,「隸書既成,漸加波磔,以增華飾,則為八分」。

  「八分書」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曰「八分一字直千金,蛟龍盤挈肉屈強。」略見一斑。

  碑文作者吳大澂(1835—1902年),字清卿,號恆軒,晚號愙齋,江蘇吳縣人。清末著名的金石學家、文字學家、書法家。清同治六年(1867年)考中進士。當時授命編修《穆宗大婚典禮隆縟疏》,請求裁減繁費,名震朝右。後出為陝甘學政,正逢陝西一帶發生饑荒,他奉命辦理賑務,親臨災區,了解災情,解決人民的實際困難。深得民心,也得到了朝廷許多官員的稱讚。

  光緒六年(1880年),朝廷授他三品銜隨吉林將軍銘安辦理邊防事宜。他親自勘查地界,對吉林東部國土被俄佔領,並暗中偷移界碑、明裡公然侵佔、設兵設卡等事宜,向俄方提出了抗議。光緒十一年(1885年),朝廷明旨時任都御史欽差會辦北洋軍務大臣的他再次赴吉林,會同琿春副都統、邊務邦辦依克唐阿與沙俄再次會勘東部邊界。次年,與俄方勘界代表、濱海省省長兼司令巴拉諾夫在俄境內巖柯河舉行了勘分邊界會談,他據理力爭,揭穿了沙俄的詭計,收回了被俄佔領的琿春黑頂子百餘裡的土地,並爭得了中國船隻在圖們江口的航行權,為捍衛祖國的領土不受外國侵佔作出了貢獻。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一戰即潰,致使日軍氣焰囂漲,侵入我國東北,逼近山海關,清政府大驚。他時任湖南巡撫,挺身而出,「請率湘軍赴前敵憂」,表現出了愛國情懷。次年,朝廷命他作為湘系軍隊副帥出關抗日,由於將令不一與軍隊腐敗,全軍潰退。他慚愧無比,「憤湘軍盡覆,拔劍欲自裁」。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降旨革職,永不敘用」,結束了政治生涯。

  吳大澂在學術與書法上,造詣頗深,善鑑別,喜收藏,精於金石學和古文字考釋,工篆刻、書畫。曾搜集鐘鼎、璽印、陶器、貨幣上的文字,撰寫了《說文古籀補》,是一本根據金石資料寫成的重要的古文字著作,為後來的古文字學奠定了基礎。又集錄所藏各家彝器銘史拓本為《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為興起於宋代的金石學研究、發展作出了貢獻。

  另撰有《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考》《愙齋詩文集》等著作,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他的晚年生活艱苦,貧病交加,經常「售書畫古銅器以自給」。在書法上,他能書善畫,擅長篆書,中年後參以古籀文,並喜用籀體作書,開創書法史上的先例。他的篆書吸收鐘鼎銘刻精意,是直接學習古器書法的第一人。

  但是他的書法作品在全國留傳下來的寥寥無幾,在勘查東北邊界時,篆「龍虎」二字,為「龍虎」碑,立於國界邊境。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篆書詩軸》為其篆書代表作,現存寧夏的「三關口築路碑」是其唯一存世的「八分書」,彌足珍貴。

  築路碑的書法藝術。

  該碑是吳大澂就任陝甘學政期間,路過而寫,是反映他書法藝術成就不可多得的實物見證,具有顯著的書法藝術特點。一是體現了清代對「八分書」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濃鬱的時代氣息。清代乾嘉時期,由於種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致使金石學、訓詁學、碑學興起,八分書進入了書法家的視野,出現了研究、臨摹八分書的學者,並留下了八分書的藝術成果,吳大澂便是之一。

  在書寫該碑時,根據自己的意趣,極盡變化之能事,遠宗漢隸,但並不一味摹擬漢隸,變化漢隸,改變漢隸,或取篆籀筆勢,或運用行草筆意,或摻以籀篆,真可謂神奇變幻,不可方物,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把篆書筆勢有機地揉合於隸書之中,筆體處處帶有篆書意韻,遒勁有力,美觀大方。

  恰如明清之際的書法家傅山所言:「分書乃變古隸而為之者,以楷法而用篆筆,筆鋒中出,藏鋒斂鍔,惟用波撇以伸之。訣曰:方勁古折,斬釘截鐵。筆畫俯仰起伏,參以篆意,始有生動之趣。」可謂表現出了他在書法、文字方面深厚、紮實、凝重的基本功。二是整體結構排列打破了明清以來隸書的排列風格。明清以來隸書作品,字體扁方勻整,波碟劃一,豎有列、橫成行,列間擠、行間寬,規格整齊劃一。而該碑沒有受其束縛,在排列結構上,每塊石碑豎排五行文字,滿行為11字,有些行只有9字或10字,每個字體大小、長短、扁方均不統一,左右對稱錯落參差,灑脫大度,瀟灑自如,自然天成,與傳統風格迥然不同。

  正如「所謂篆隸八分,不但形相,全在運筆轉折活潑處論之。俗字全用人力擺列,而天機自然之妙竟以安頓失之。」三是書法奇勁,結體寬博、橫平豎直,波磔不顯,中鋒用筆,以篆作隸,變圓為方,削繁就簡。四是落款頗具自己的風格,吳大澂主要寫篆書,但經常用隸書作款,方正平實。該碑落款的11字,在第四塊的近邊處,筆無篆味,波磔有形,體勢勻整、均等,集中體現出了清人隸書的模式與風格。

相關焦點

  • 女真文興衰及碑刻整理
    金章宗時期,女真文取代契丹文用以直譯漢文經典,並應用於宣敕、碑刻、符牌、銅印、畫押、墨書題記或官印銅鏡之邊款。承安二年(1197),「親王宣敕始用女直字」。  女真文的流傳時間與傳播空間有限。東夏國人和朝鮮國人都認為女真書字不可解,「使女真說其意,譯之而議」。金章宗以後,女真人與漢族人和蒙古部族融合深化,「女真原自有字,皆不用」。
  • 黃惇 《東晉碑刻隸楷書體辨》
    《謝鯤墓誌》由於我們很難用二書體交叉的比例來量化分析某一碑刻的成分,即它們究竟是隸七楷三,還是楷七隸三,抑或五五分成,所以我們認為隸楷交叉的銘石書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隸書為體,楷法為用;另一類是以楷書為體,隸法為用。所謂以某書為體,即言這種字的主體屬性。如「以隸書為體」,則其主體為隸書。
  • 仝建平:淺談山西碑刻書籍的收集與利用丨202102-36(總第1574期)
    收集山西的碑刻資料,當然最好是實地尋訪捶拓,以及閱讀碑文拓片,但這些並非每次均能現實可行,最實際最便捷的就是利用山西省內出版的碑刻專書或包括碑文的書籍。就所藏與所見,筆者認為山西出版的碑刻類書籍大約有如下幾類:(一)全省、市級、縣域碑刻總匯與選萃之書1. 全省碑刻總匯與選萃(1)全省碑刻總匯。
  • 富平碑刻散記
    富平碑刻散記文/劉登鋒碑刻,從廣義上說是以石質材料為載體的銘刻文字統稱為碑刻。中國碑刻文化,從1935年在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1003號殷人墓道出土發現的殷商末期帝乙、帝辛時代的石刻一種遺物證明,至少在商代,石刻銘文已經萌芽,並且與甲、金文字同步。春秋戰國時期,石刻開始多起來。
  • 東漢《漢郃陽令曹全碑》全文高清賞析
    國內、外藝術名家·繪畫·雕塑·攝影·書法·插畫·設計·文學·音樂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延伸閱讀↓↓↓書法秘訣:行草書寫十忌冬日暖流:白蕉書法賞析書法技法|論書方法集萃(二)「二爨」書法字庫的設計與研究嚴禁出國展出的書法作品唐伯虎書法《唐六如平康巷陌帖》秦漢官印,古拙蒼勁
  • 漢魏朝碑刻(崗山、鐵山、曲阜碑刻附高清圖)
    ,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積澱,其中碑刻資源在眾多歷史文化遺存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曲阜現存歷代碑刻1 萬餘塊,歷西漢、東漢、曹魏、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國,貫穿整個中國碑刻史,尤以漢魏碑刻馳名中外。現有西漢刻石7 塊、東漢碑刻16 塊,魏碑4 塊, 漢碑數量居全國之首。
  • 金石永固——常熟市碑刻精品展示
    最早的碑刻文字,首推秦朝的「石鼓文」。它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常熟碑刻,歷史悠久,數量眾多,書體各異,博大精深,是常熟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實證資料。2006年國家文物局課題項目《新中國出土墓誌》一書將常熟單獨立卷,可見常熟碑刻的重要地位,開展全市範圍內的碑刻普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寧夏大學精心設計錄取通知書 書法家手寫新生姓名【組圖】
    8月12日,幾位書法家在寧夏大學現場書寫錄取通知書。與往年一樣,寧夏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姓名由專業書法家進行書寫,這已經是寧夏大學第五年採用手寫通知書的方式為學生送去「見面禮」。中新社記者 李佩珊 攝8月12日,寧夏大學即將發出的首份錄取通知書及相關材料。
  • 塞上楓橋 | 走近寧夏唯一全國「楓橋式派出所」
    塞上楓橋 | 走近寧夏唯一全國「楓橋式派出所」 2021-01-01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暨中國北朝碑刻書法研究中心成立
    北朝碑刻12月17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揭牌暨中國北朝碑刻書法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舉行
  • 凡事不求完美,但求八分好(悅讀)
    文|心海一隅(富書專欄作者)前幾日,在《讀者》上讀到一則《八分好》的小文章,作者汪亭與友人一同爬山,路遇古寺遂歇腳攀談起來。在友人的慫恿下,汪亭求了一支籤,老和尚打開籤後說:「此籤為中中籤,是一支好籤。」
  • 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初中美術——西方美術史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初中美術——西方美術史,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美術簡答題答題思路和技巧之西方美術史   一年一度的教師招聘考試即將到來
  • 寧夏人,來這裡看看寧夏唯一保存完好的達官府邸,感受歷史的遺韻!
    寧夏人,可能很少有人見過真正的「深宅大院」吧。那不妨趁著五一小長假,來這裡看看寧夏唯一保存完好的達官府邸:清末著名將領甘肅提督董福祥的府邸——董府董府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金積鎮露天窪子村,是清末著名將領甘肅提督董福祥的府邸,因董福祥曾官加「太子少保」銜,又稱「宮保府」。
  • 【邯鄲碑刻】大名羅讓神道碑
    【邯鄲碑刻】大名羅讓神道碑 2019-03-12 09: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陝西考古發現唐代顏真卿墓志銘、珍貴碑刻書法遺存!
    「無意於書,心手兩忘」!碑刻只能說是最接近真跡的一種表現形式,畢竟碑刻還是由匠人把書者的墨跡給雕刻在石碑上的,匠人的水準也對最終的呈現影響很大。在當時的書法界,顏真卿經過努力,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這種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因為從王羲之開始至今,書法創新一直就沒有停止過,人數眾多,但成功者寥寥,比如碑派創新,就不是很成熟,只能算準成功,或者說半個成功。
  • 【阿啟泰】大蒙古國至清朝時期蒙古文碑刻文獻述略
    尤其元亡以後,元代碑刻散失在草原上漸被歷史埋沒,大部分元代典籍也因戰亂而散失,這就導致蒙元史的研究因缺乏新資料而難度很大。明初編撰《元史》時尚在戰亂時期,倉促成書,紕漏甚多。自明清以來陸續有學者立志於補寫《元史》,但因檔案、碑刻文獻的缺乏,進展很緩慢,造成研究和補寫工作收效甚微。本文對散在全國各地乃至蒙古國境內的蒙元時期的蒙古文碑刻作一概要介紹,以便於大家的收集利用。
  • 奚族碑刻概說
    在一千餘年的歲月中,奚族的歷史命運緊密地與契丹族聯繫在一起。但是相對於契丹族較為豐富的史料,奚族的史料較少,尤其是碑銘石刻史料更為稀少,在一千餘年的歲月中,至今留下的主人為奚族的碑刻、墓誌只要寥寥的七件。其中有唐代碑刻、墓誌各一件,遼代碑刻一件、墓誌二件,金代墓誌二件。這些石刻史料無疑是研究奚族的第一手的寶貴史料,本文對這些碑刻的出土情況、形制、內容、著錄情況等略加說明,並闡述其史料價值。
  • 千年打卡勝地|林立東:淺談《大唐中興頌》碑刻之傳奇
    本網訊( 金崋 林立東)中國書法,大致分為三大塊,金石、碑刻和書帖。何謂碑?何謂帖?簡單的說,碑者,即為刻了字的石頭;帖者,古代系朋友之間傳達信息的便條或書信。刻碑立傳是一個很嚴肅的事,內容要有文採,又要能讓讀者看得懂,要求字體中正,一般選用正體字。
  • 趙子昂碑刻系列06:平和溫潤的《湖州妙嚴寺記》
    碑刻原石現在立於趙子昂紀念館內。原石是1996年在湖州南潯某建築工地上發現出土的,避開了文革被毀的命運(趙氏多方石刻毀於此運動),萬幸。魯迅美術學院的趙素雅,在論文中將此碑與褚《雁塔聖教序》、顏《自書告身帖》字跡進行比較,發現有很多相似之處。並總結「趙子昂對二王的學習貫穿一生,在晚年的楷書作品中融入了唐人的筆意,以取法李邕為主,將二王行書加入唐楷法則,形成獨具特色的行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