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慢跑與健步走日常鍛鍊,但生活中不少慢跑者曾經糾結是慢跑還是快走,超慢跑和走路哪個更好呢?
一、超慢跑速度近於走路
所謂超慢跑,就是以相當於步行的低速跑步。而要實行這項運動,有兩個重點需要掌握:一以「微笑速度」慢慢地跑步;二以較小步幅、前腳掌著地的方式跑步。
可見,超慢跑具有以下標識:
屬於慢跑;
速度近於步行;
跑步時輕鬆不辛苦,可以一邊微笑一邊聊天;
是一種前腳掌著地的高頻跑步法(只要採取前腳掌著地的方式跑步,步頻可達15秒45步以上)。
超慢跑速度近於走路,都是常見的有氧運動,實踐起來過程輕鬆不勉強。
走路時左右腳中一定會有一腳是與地面接觸的,而跑步時則會有左右腳同時都離開地面浮在空中的瞬間。
雖然超慢跑與走路有著相似之處,但從本質上來說,二者是不同的運動項目。
二、超慢跑比走路好的原因
超慢跑與走路都是大眾化的健身運動,尤其適合中老年和喜歡舒緩運動的人。生活中,習慣慢跑或散步、快走的人都大有人在,各自都有長期堅持的理由。
相關專家研究表明,超慢跑比走路好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1.超過一定速度,超慢跑比走路更輕鬆
超慢跑速度跟走路速度差不多,相對都不費勁,為什麼不乾脆快走而選擇跑步?畢竟走路大家都會,走路顯然比跑步壓力要小得多。
散步、快走都是走路,慢慢走路的速度大約時速為3公裡,快走時速大約5公裡(配速12),為了健身的快走鍛鍊,可以達到時速6-7(配速約10-8.5)公裡,但這個速度可能就是走路的極限了,很少有人能夠以時速8公裡(配速7.5)走路。
當移動速度提高時,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從緩慢移動的走路方式改變成跑步方式,而這個會從走路切換到跑步的速度則約為時速六公裡。
也就是說,由於走路速度提升的局限,一般時速到6公裡時,人會不自覺地由快走轉換為超慢跑模式,這是由走路的姿勢決定的。
時速6公裡以下的跑步與走路都是輕鬆的,但超過時速6公裡,走路就會開始吃力,且不太可能超過時速8公裡,而同樣速度的跑步則可以非常輕鬆,所以才自然而然地切換成跑步。
2.超慢跑比走路更能消耗能量
人走路的時速一旦超過6公裡,就會感到吃力,然而,同樣速度比跑步要吃力的走路,效果並不比跑步好。
相關專家研究發現,快步走明顯比跑步吃力,但消耗能量卻比跑步要少。對低於時速8公裡(配速7.5)的超慢跑與快走比較,發現超慢跑消耗的能量是快走的1.8-2倍。
所以,為什麼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為什麼不選擇輕鬆而又消耗熱量更多的超慢跑呢?
3.超慢跑比走路更能鍛鍊肌肉
延緩衰老是健身的目標之一,肌肉萎縮則是衰老的典型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量會明顯減少,尤其是60歲之後。
肌肉減少,不僅容易顯得老,而且伴隨著基礎代謝減少,可能引發一系列代謝綜合症等負面連鎖效應。
肌肉越使用越發達,使用過度會造成傷害,但不使用肯定會逐漸萎縮。超慢跑與走路都可以鍛鍊肌肉,但研究表明,超慢跑比走路能夠更有效地鍛鍊和保持肌肉。
不論是哪種肌肉都是在超慢跑的時候數值較高,尤其是大腿前側的肌直肌和股外側肌,比起走路,超慢跑的時候都會更常使用到這些肌肉。其他的肌肉如腰部周圍的臀大肌、腹肌、背肌以及深層的腰大肌,也是在超慢跑的時候會比走路更常使用到。
超慢跑比走路能鍛鍊到更多肌群,在預防肌肉衰退方面具有更好效果。
三、超慢跑的安全性問題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習慣走路健身的人會不高興,會說走路比跑步安全,比跑步持續的時間更長。
首先,請注意本文談的是超慢跑而不是跑步,超慢跑雖然屬於跑步,但速度與走路差不多(走路配速一般低於8.5),負荷肯定無法跟一般慢跑或快跑比。超慢跑是可以微笑的輕鬆跑,所以能夠持久;
其次,超慢跑的一個關鍵點是前腳掌著地,縮小步幅,增加步數。這種彈簧式跑法身體能夠均勻受力,將運動傷害降到最低;
再次,跑步和走路一樣是人的本能,人體的構造非常適合長跑,人類天生就具有長距離奔跑的能力,沒有必要擔心跑步會帶來更多傷害。
綜上,本文主要觀點如下:
超慢跑是相當於步行的低速跑,跑步過程輕鬆,前腳掌著地,步幅小,步數多;
超慢跑與走路速度相近,但時速6公裡以上,走路比超慢跑吃力,且能量消耗要小1.8-2倍;
走路速度的上限比較低,超過時速6公裡,走路會自然而然向超慢跑切換;
超慢跑比走路使用更多肌群,預防肌肉衰退效果更好;
人天生就會長跑,超慢跑的方式不會增加比走路更多的運動風險。
攝影 | 西山守望
來源 | 一路慢跑
監 制:王士彬 張曉輝
編 審:歐 燦 鄒 菲
責 編:杜海豐 周 舟